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珠市当正阳门之冲,前后左右计二三里,皆殷商巨贾…凡金绮珠宝以及食货如山积,酒榭歌楼,欢呼酣饮,恒日暮不休,京师之最盛华处也”清代文人俞蛟曾在《春明丛谈》如是描述乾隆~年间前门大街的繁华景象。时光回转,如今的前门大街依然熙熙攘攘,只是这热闹多来自游客兴奋的嗓音与急促的脚步,往昔的酒榭歌楼,早已化为一团云雾,升腾在正阳门的上空。然而,步行至鲜鱼口,隐逸在施兴胡同里的赵宅,却让人忆起京华旧事,小院恬淡的气质与周围拆迁的轰鸣嘈杂相映成趣,更像是一幅后现代的城市图景。
大门打开,走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先生,地道京腔,文雅热情,又因在英语教育事业奉献了大半辈子,大家都习惯亲切地称他为赵老师。赵老师领着我进院,无奈地感叹:“周边在修缮整治,居民都搬走了,原来可能有百来户人家,现在不到5户。”赵老师的这所小院是祖传的私宅,所幸保存下来。“父亲在解放前买下,大概有一百五、六十年的历史了,以前是一个有12间房的大杂院,住了好几户人,后来因为各种原因,不再住外租。常有人说,‘你在前门有12间房子,多了不起’,可对我来说,它就是一份祖业,我要守住,它坏了我得修,可我已经老了,逐渐变成一个心里负担。”上百年风雨的洗礼,老房子已经千疮百孔,地面坑洼不平,砖石用手一碰就能掉下来,所有的木制门窗都漏风,尤其到了冬天,屋里非常寒冷。赵老师一直想将老房子修缮,留给后代一个规整安全、赏心悦目的祖业,这一梦想直到电视台的改造节目联系上他,并牵线搭桥认识了来自意大利的设计师Fabrizio,才逐渐变为现实。
改造之初,有个有趣的环节,设计师要在院子里住上24小时,做饭、洗澡、睡觉,实地体验生活。如此深入地了解一个老北京人的日常起居,从砖瓦横粱中理解东方老建筑的审美逻辑,对Fabrizio来说可谓挑战与乐趣并存,此番生活感悟,后来也都被他转化为设计细节。由于赵老师与妻子都上了岁数,生活的需求相对简单直接,如何让这个粗朴待修的老宅变得舒适便捷,成为改造这个房子首先要考虑的事情。“我脑海里的第一个想法,是处理好整个房子的生活系统,扩建了卫生间、厨房,重新规划洗澡设施、暖气,这些都是生活的基础。”Fabrizio恳切地说。他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现实情况,做了很多细致贴心的设计,比如在马桶旁边安装了两个活动扶手,在淋浴头下面设置了一个折叠坐垫,在卧室选用了高度适宜的床,避免老年人起来或坐下时关节疼痛…--解决了这些问题,他才开始考虑房子的格局规划与风格。为了呈现老房子的结构,他拆掉了旧有的砖墙和天花板,露出原始横梁。提到此处,赵老师忍不住动情地补充:“拆掉一看,里面的横梁、立柱,用的都是好木料,只要不遭到破坏性的损害,这房子再过100年,都没问题。”改造之后,原始立柱与客厅入口形成一个安静的門廊,而过道的外立面则用了现代感极强的镜面金属,让小院呈现出一种奇妙的古今交汇的视觉效果。
有了功能和格局打基础,风格的设定就变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还是从赵老师的需求出发”,Fabrizio笃定地说。虽然赵老师的本职工作是教学研究,但伴其一生的爱好却是绘画。他的作品也极具个人特色:用令人惊叹的记忆力和朴素写实的笔法还原了前门区域往昔的风貌。他的每一幅画,都像一张珍贵的实景地图,一份前门风物志。遗憾的是,在改造之前,并没有一个合适的空间来展示。Fabrizio说:“如果你之前来到这里,看不出赵老师在艺术上的追求与成就。所以我还有一个想法,让这里不仅是个温暖的家,也是一个艺术创作和展示的空间。”Fabrizio的设计视角也独特,他用颜色来区分空间的功能,将客厅刷成了传统的朱砂红。他这样解释:“我是外国人,在我眼中,朱砂红在中国别具韵味,故宫、城墙外壁都是朱砂红,它似乎有着公共空间和官方领域的意味,所以我用在客厅里,凸显出展示空间的功能。”而在私人卧室,蓝色成为主色调。“因为蓝色是天空的颜色,显得更加开阔”,Fabrizi0说。家里的家具,有—部分都是老物件,在赵老师的父辈生活的年代就一直静静地待在这里,Fabrizio也为他们找到了现代的小“伙伴”与之搭配——意大利Flos的吊灯和壁灯。
而整个设计中,最让赵老师感到意外的惊喜,是客厅里暗藏玄机的创作区:Fabrizio设计了一个复古风格的樱桃木壁橱,抽屉可以用来放置作品,而柜门拉开又变身为绘画工作台。工作台的一侧是敞亮的窗户,正对着小院的花草、鱼缸,阳光正好时,赵老师就站在工作台前画画,抬眼便能看见院里的怡然景观,这或许就是设计之于生活的意义吧。
大门打开,走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先生,地道京腔,文雅热情,又因在英语教育事业奉献了大半辈子,大家都习惯亲切地称他为赵老师。赵老师领着我进院,无奈地感叹:“周边在修缮整治,居民都搬走了,原来可能有百来户人家,现在不到5户。”赵老师的这所小院是祖传的私宅,所幸保存下来。“父亲在解放前买下,大概有一百五、六十年的历史了,以前是一个有12间房的大杂院,住了好几户人,后来因为各种原因,不再住外租。常有人说,‘你在前门有12间房子,多了不起’,可对我来说,它就是一份祖业,我要守住,它坏了我得修,可我已经老了,逐渐变成一个心里负担。”上百年风雨的洗礼,老房子已经千疮百孔,地面坑洼不平,砖石用手一碰就能掉下来,所有的木制门窗都漏风,尤其到了冬天,屋里非常寒冷。赵老师一直想将老房子修缮,留给后代一个规整安全、赏心悦目的祖业,这一梦想直到电视台的改造节目联系上他,并牵线搭桥认识了来自意大利的设计师Fabrizio,才逐渐变为现实。
改造之初,有个有趣的环节,设计师要在院子里住上24小时,做饭、洗澡、睡觉,实地体验生活。如此深入地了解一个老北京人的日常起居,从砖瓦横粱中理解东方老建筑的审美逻辑,对Fabrizio来说可谓挑战与乐趣并存,此番生活感悟,后来也都被他转化为设计细节。由于赵老师与妻子都上了岁数,生活的需求相对简单直接,如何让这个粗朴待修的老宅变得舒适便捷,成为改造这个房子首先要考虑的事情。“我脑海里的第一个想法,是处理好整个房子的生活系统,扩建了卫生间、厨房,重新规划洗澡设施、暖气,这些都是生活的基础。”Fabrizio恳切地说。他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现实情况,做了很多细致贴心的设计,比如在马桶旁边安装了两个活动扶手,在淋浴头下面设置了一个折叠坐垫,在卧室选用了高度适宜的床,避免老年人起来或坐下时关节疼痛…--解决了这些问题,他才开始考虑房子的格局规划与风格。为了呈现老房子的结构,他拆掉了旧有的砖墙和天花板,露出原始横梁。提到此处,赵老师忍不住动情地补充:“拆掉一看,里面的横梁、立柱,用的都是好木料,只要不遭到破坏性的损害,这房子再过100年,都没问题。”改造之后,原始立柱与客厅入口形成一个安静的門廊,而过道的外立面则用了现代感极强的镜面金属,让小院呈现出一种奇妙的古今交汇的视觉效果。
有了功能和格局打基础,风格的设定就变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还是从赵老师的需求出发”,Fabrizio笃定地说。虽然赵老师的本职工作是教学研究,但伴其一生的爱好却是绘画。他的作品也极具个人特色:用令人惊叹的记忆力和朴素写实的笔法还原了前门区域往昔的风貌。他的每一幅画,都像一张珍贵的实景地图,一份前门风物志。遗憾的是,在改造之前,并没有一个合适的空间来展示。Fabrizio说:“如果你之前来到这里,看不出赵老师在艺术上的追求与成就。所以我还有一个想法,让这里不仅是个温暖的家,也是一个艺术创作和展示的空间。”Fabrizio的设计视角也独特,他用颜色来区分空间的功能,将客厅刷成了传统的朱砂红。他这样解释:“我是外国人,在我眼中,朱砂红在中国别具韵味,故宫、城墙外壁都是朱砂红,它似乎有着公共空间和官方领域的意味,所以我用在客厅里,凸显出展示空间的功能。”而在私人卧室,蓝色成为主色调。“因为蓝色是天空的颜色,显得更加开阔”,Fabrizi0说。家里的家具,有—部分都是老物件,在赵老师的父辈生活的年代就一直静静地待在这里,Fabrizio也为他们找到了现代的小“伙伴”与之搭配——意大利Flos的吊灯和壁灯。
而整个设计中,最让赵老师感到意外的惊喜,是客厅里暗藏玄机的创作区:Fabrizio设计了一个复古风格的樱桃木壁橱,抽屉可以用来放置作品,而柜门拉开又变身为绘画工作台。工作台的一侧是敞亮的窗户,正对着小院的花草、鱼缸,阳光正好时,赵老师就站在工作台前画画,抬眼便能看见院里的怡然景观,这或许就是设计之于生活的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