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烙饼问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数学广角”中的内容。主要通过讨论烙饼时如何合理安排操作最节省时间,让学生体会在解决问题中优化思想的应用。烙饼虽然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家务劳动,但里面蕴涵的数学问题和数学思想却是深刻的,教材的编排目的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烙饼的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从而向学生渗透优化的思想,让学生体会统筹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本人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提出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人教版 、烙饼问题、新思路
“烙饼问题”教学背景
因为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基础,可以说,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生能很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还会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但这里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内容,“烙饼问题”学生是陌生的,而且“烙3个饼”的最佳方法与实际生活是有距离的,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困难。如何突破难点,让学生真正掌握,初步感受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呢?这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基于以上思考,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烙饼问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烙饼这一事例,初步体会统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2、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特别是“烙饼的数量与时间之间的规律”的探究是本课的难点。指导探究“三张饼”的最优化方案是本课的重点。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学习了数学广角烙饼问题。先出示书上的情境图:李阿姨到家来做客,妈妈就做了自己最拿手的烙饼来招待她,妈妈每次只能烙两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3分钟,怎样才能尽快吃上饼?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先讨论烙两张饼需要的时间,很快,学生们算出了烙2张饼需要的时间:3×2=6(分钟)。紧接着讨论4张、6张、8张等偶数张饼所需要的最少的时间。同学们还很快能理解接受这种烙饼的方案,总结出烙偶数张饼需要的最少的时间分别是多少:先算出2张饼需要6分钟,总饼数里要几个2张,就有几个6分钟。
接着我们讨论烙3张饼需要多少时间?通过大家的讨论和同学们自己的各种实践,得出了两种方案:一、普通方案:先烙两张饼的正反面用6分钟,再烙第三张饼的正反面用6分钟,共用12分钟。二、最佳方案:先烙两张饼的正面用3分钟,再烙第一张的反面和第三张的正面用3分钟,最后烙第二张的反面和第三张的反面用3分钟,共用9分钟。
通过比较,我们最后确定了上面的最佳方案。趁热打铁,我们讨论子5张、7张等奇数张烙饼的最佳方案,现总结如下:5张饼可以分成3+2,3张饼最少需要9分钟,2张饼最少需要6分钟,共需要15分钟;同理,7张饼可以分成3+4,共需9+12=21分钟???……
这样一总结,题目变得复杂起来,有好几个学生变糊涂了,可能需要更多的实践和练习来理解和巩固。
于是我只能用另一种更简单的方法来诠释这个原理:如果要烙2张饼,我们可以先算出2张饼共有4个面,每次烙2个面,需要烙2次,每次3分钟,共需6分钟。算式:2×2=4(面),4÷2=2(次),2×3=6(分钟)。同理,如果要烙3张饼,先求出3张饼共有3×2=6(面),每次烙2个面,需要6÷2=3(次),每次3分钟,共需要3×3=9(分钟)。如果需要烙100张,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巧妙的算出最少的时间:100×2=200(面),200÷2=100(次),100×3=300(分钟)。
这种方法,完全诠释了烙饼的原理。烙饼公式:烙饼最少时间=烙饼张数×2÷每次烙的面数×烙一次的时间。
这个公式不但适用于每次烙2张饼,每次烙3张、4张、5张……都能快捷的算出来。
这个公式的运用条件:所烙饼数大于一次可以烙的个数,如果烙饼张数×2÷每次烙的面数的结果有余数,要用进一法进一。
通过这种练习,全班学生都能理解和顺利解决了烙饼问题。
七、“烙饼问题”教学反思
1)生活经验对数学学习有较好的帮助,但有时也有负作用。例如,在小组交流“三个饼如何烙,能尽快吃上饼?”时,如果小朋友竟这样问:其中一个饼烙了一面后拿下,过了3分钟就要冷了,再烙另一面3分钟就不够了。实际情况是这样的,但若把它当成一个数学模型来研究时,这些就忽略不计了,这就是数学与生活的区别。所以对这种情况,应当及时对他作出回应,并给予解释。
(2)数学是理性的,抽象的,更是严谨的。教学中如何把握课堂每一个细节,从而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例如,在提升烙饼的时间与所烙饼的个数的关系时,我应该及时提问:“烙2个饼需6分钟,烙3个饼需9分钟……,有没有不符合规律的?”而事实上是有特例的:当饼的个数是1个时,就不符合此规律。
总之,重新创造和使用身边的教学资源,要在优于教材提供资源的情况下进行,在教学中要认真钻研教材,合理使用和开发教材资源。给学生一个创新的课堂,一个发展的课堂。让“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
关键词:人教版 、烙饼问题、新思路
“烙饼问题”教学背景
因为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基础,可以说,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生能很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还会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但这里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内容,“烙饼问题”学生是陌生的,而且“烙3个饼”的最佳方法与实际生活是有距离的,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困难。如何突破难点,让学生真正掌握,初步感受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呢?这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基于以上思考,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烙饼问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烙饼这一事例,初步体会统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2、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特别是“烙饼的数量与时间之间的规律”的探究是本课的难点。指导探究“三张饼”的最优化方案是本课的重点。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学习了数学广角烙饼问题。先出示书上的情境图:李阿姨到家来做客,妈妈就做了自己最拿手的烙饼来招待她,妈妈每次只能烙两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3分钟,怎样才能尽快吃上饼?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先讨论烙两张饼需要的时间,很快,学生们算出了烙2张饼需要的时间:3×2=6(分钟)。紧接着讨论4张、6张、8张等偶数张饼所需要的最少的时间。同学们还很快能理解接受这种烙饼的方案,总结出烙偶数张饼需要的最少的时间分别是多少:先算出2张饼需要6分钟,总饼数里要几个2张,就有几个6分钟。
接着我们讨论烙3张饼需要多少时间?通过大家的讨论和同学们自己的各种实践,得出了两种方案:一、普通方案:先烙两张饼的正反面用6分钟,再烙第三张饼的正反面用6分钟,共用12分钟。二、最佳方案:先烙两张饼的正面用3分钟,再烙第一张的反面和第三张的正面用3分钟,最后烙第二张的反面和第三张的反面用3分钟,共用9分钟。
通过比较,我们最后确定了上面的最佳方案。趁热打铁,我们讨论子5张、7张等奇数张烙饼的最佳方案,现总结如下:5张饼可以分成3+2,3张饼最少需要9分钟,2张饼最少需要6分钟,共需要15分钟;同理,7张饼可以分成3+4,共需9+12=21分钟???……
这样一总结,题目变得复杂起来,有好几个学生变糊涂了,可能需要更多的实践和练习来理解和巩固。
于是我只能用另一种更简单的方法来诠释这个原理:如果要烙2张饼,我们可以先算出2张饼共有4个面,每次烙2个面,需要烙2次,每次3分钟,共需6分钟。算式:2×2=4(面),4÷2=2(次),2×3=6(分钟)。同理,如果要烙3张饼,先求出3张饼共有3×2=6(面),每次烙2个面,需要6÷2=3(次),每次3分钟,共需要3×3=9(分钟)。如果需要烙100张,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巧妙的算出最少的时间:100×2=200(面),200÷2=100(次),100×3=300(分钟)。
这种方法,完全诠释了烙饼的原理。烙饼公式:烙饼最少时间=烙饼张数×2÷每次烙的面数×烙一次的时间。
这个公式不但适用于每次烙2张饼,每次烙3张、4张、5张……都能快捷的算出来。
这个公式的运用条件:所烙饼数大于一次可以烙的个数,如果烙饼张数×2÷每次烙的面数的结果有余数,要用进一法进一。
通过这种练习,全班学生都能理解和顺利解决了烙饼问题。
七、“烙饼问题”教学反思
1)生活经验对数学学习有较好的帮助,但有时也有负作用。例如,在小组交流“三个饼如何烙,能尽快吃上饼?”时,如果小朋友竟这样问:其中一个饼烙了一面后拿下,过了3分钟就要冷了,再烙另一面3分钟就不够了。实际情况是这样的,但若把它当成一个数学模型来研究时,这些就忽略不计了,这就是数学与生活的区别。所以对这种情况,应当及时对他作出回应,并给予解释。
(2)数学是理性的,抽象的,更是严谨的。教学中如何把握课堂每一个细节,从而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例如,在提升烙饼的时间与所烙饼的个数的关系时,我应该及时提问:“烙2个饼需6分钟,烙3个饼需9分钟……,有没有不符合规律的?”而事实上是有特例的:当饼的个数是1个时,就不符合此规律。
总之,重新创造和使用身边的教学资源,要在优于教材提供资源的情况下进行,在教学中要认真钻研教材,合理使用和开发教材资源。给学生一个创新的课堂,一个发展的课堂。让“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