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自我客体化是指"内化一个旁观者对自己身体自我的看法,将自己当做基于外表被观看和评价的物体来",并"形成对身体外在形象的习惯性监控"。自我客体化可能带来诸如身体羞愧、外貌焦虑等心理问题和进食障碍、抑郁等心理健康风险。本文通过简要述评自我客体化的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为将来国内研究提出可能的方向。
【关键词】 自我客体化 客体化理论 性客体化
1 引言
近日"事业线"的称谓引起了台湾妇权团体的强烈反感,这样一个将女性身体视为可买卖的商品,从性角度来描绘女性的实例引发我们思考:社会文化将如何影响女性的社会经验,带来怎样的心理行为后果?自我客体化概念和客体化理论将为我们提供答案。
2 概念界定
为从社会文化视角解释在一个性客体化(sexualization)女性身体的社会中,女性获得的心理、精神和行为上的经验性结果, Fredrickson和Roberts于1997年创建了客体化理论(Objectification Theory),指出女性在生活中频繁经历的性客体化(即将女性身体、身体部分或性功能与整个人中分离,并认为它们可以代表女性个体本身)将引发自我客体化。
自我客体化被定义为"女性内化第三人对自己身体自我的看法,将自己当做一个基于外表被观看和评价的物体来对待",并"形成对身体外在形象的习惯性监控"。即意味着个体更倾向于站在旁观者角度思考、评价自己,关注"我看起来怎么样",而非从第一人角度关注"我有能力做什么"、"我感觉怎么样"。其直接后果是习惯性身体监控。理论认为接下来将会产生严重的身体羞愧、外貌焦虑和身体内部意识、"心流"(flow)体验的减少甚至消失。最终导致女性进食障碍、抑郁、性功能障碍。
客体化理论认为自我客体化既是一种持续、稳定的特质,又是可由情境引发的状态。依自我客体化的稳定性程度不同,划分为特质自我客体化和状态自我客体化。特质自我客体化(Trait Self-Objectification)指日常生活中,人们内化观察者对自己身体自我观点的程度。在特定性客体化场景下所触发和提升的自我客体化叫状态自我客体化(State Self-Objectification)。状态自我客体化可以由真实观察者在场激发,也可以由想象中的观众激发。
3 自我客体化的测量工具
特质自我客体化用问卷调查法来测量,状态自我客体化常用实验法来研究。
3.1 对特质自我客体化的测量
3.1.1 自我客体化问卷(Self-Objectification Questionnaire, SOQ): 由Noll和Fredrickson(1998)设计,用于评定个体客体化的程度。问卷要求答题者对十项身体属性按照他们对自己的身体自我概念(physical self-concept)的重要性等级排序(9=最重要的,0=最不重要的)。十项身体属性中包括五项以外貌为基础的(性吸引力、结实的肌肉、身体吸引力、体重、身形身材)和五项以能力为基础的(健康、力量、身体协调性、身体适应性、能量水平)。等级排序后,用外貌等级总分减去能力等级总分得到25到-25的分数系列。分数越高,反映更多强调外貌,意味自我客体化水平更高。SOQ的内部一致性是0.87-0.91,通过分别检测与外貌焦虑和体型不满意之间的相关关系,得到聚合效度r = 0.56,区分效度r = 0.33。
3.1.2身体意识客体化量表身体监控亚量表(Body Surveillance Subscale of the Objectified Body Consciousness Scales, OBCS) ; 有研究者将习惯性身体监控与自我客体化在操作定义上等同,使用OBCS中的身体监控亚量表来测量特质自我客体化。身体监控亚量表由8个项目组成,用于测定个体频繁关注自己的外貌并思考自己身体看起来怎么样的程度。7点计分,从1(非常不同意)到7(非常同意), "NA"(即从未经历过)选项计分为0。用各题总分除以答题的总个数得到平均分作为量表得分。得分越高表示自我客体化水平越高。如果有两个以上的题项选择了"NA"或者未选择,则问卷作废。内部信度从.79-.89,重测信度.79。效度通过与外表定向量表(Appearance Orientation Scale)存在正相关(r = .64)以及和BCQ公众身体量表( BCQ Public Body Scale)存在正相关(r = .46)而得以证明。
3.1.3 自我客体化问卷修订版(Self-Objectification Questionnaire, SOQ-1);赵方(2011)对SOQ进行了修订,使之更适用于中国女性。此次修订根据对中国女性的调查,将原问卷中结实的肌肉、体重删除,将身体吸引力和身体尺寸合并为身材,增加五官、皮肤、身高,将性吸引力改为性感。而能力相关的身体特征为身体协调性、健康状况、力量、体能和身体健美程度(与锻炼相关)。问卷重测信度为r=0.82(p=0.00),以修订后的身体意识客体化量表中身体监视分量表作为修订版SOQ的效标,得到校标效度为0.476(p﹤0.001)。
3.2 对状态自我客体化的测量
状态自我客体化通常进行实验研究。通过实验操作设置一定的场景,引发状态自我客体化的发生。量表用于检测实验操作是否引起状态自我客体化。
二十句自我陈述测试修订(Twenty Statements Test, TST)
TST是一种投射技术,用以了解个体对自己自我概念不同方面的认识程度。被试完成二十句以"我是……"开头的陈述句,由独立编码人对回答进行内容分析并归为反映独立自我和反映人际自我的两类。
在状态自我客体化的研究中,为测定穿着泳衣是否会导致自我客体化,Fredrickson等人(1998)修订了TST的指导语,使能够更好的评定在概念上与状态自我客体化有关的瞬间自我觉察。另外,编码归类也由原来的两类变为六类:体型和体格;其他身体外表;身体胜任力;特质或能力;状态或情绪;无法编码或不合逻辑的。
在体型体格和其他身体外表中的答案个数为状态自我客体化的得分,分数范围是0到20。得分越高,状态自我客体化水平越高。
4 自我客体化的相关研究
以自我客体化为核心,依据理论所提出的路径,其相关研究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4.1 自我客体化与作为诱发因素(procursor)的性客体化之间关系的研究:针对性客体化的不同形式,我将自我客体化与性客体化关系的研究大致分为以下几类:对理想美的媒体暴露(media exposure)(Harper
【关键词】 自我客体化 客体化理论 性客体化
1 引言
近日"事业线"的称谓引起了台湾妇权团体的强烈反感,这样一个将女性身体视为可买卖的商品,从性角度来描绘女性的实例引发我们思考:社会文化将如何影响女性的社会经验,带来怎样的心理行为后果?自我客体化概念和客体化理论将为我们提供答案。
2 概念界定
为从社会文化视角解释在一个性客体化(sexualization)女性身体的社会中,女性获得的心理、精神和行为上的经验性结果, Fredrickson和Roberts于1997年创建了客体化理论(Objectification Theory),指出女性在生活中频繁经历的性客体化(即将女性身体、身体部分或性功能与整个人中分离,并认为它们可以代表女性个体本身)将引发自我客体化。
自我客体化被定义为"女性内化第三人对自己身体自我的看法,将自己当做一个基于外表被观看和评价的物体来对待",并"形成对身体外在形象的习惯性监控"。即意味着个体更倾向于站在旁观者角度思考、评价自己,关注"我看起来怎么样",而非从第一人角度关注"我有能力做什么"、"我感觉怎么样"。其直接后果是习惯性身体监控。理论认为接下来将会产生严重的身体羞愧、外貌焦虑和身体内部意识、"心流"(flow)体验的减少甚至消失。最终导致女性进食障碍、抑郁、性功能障碍。
客体化理论认为自我客体化既是一种持续、稳定的特质,又是可由情境引发的状态。依自我客体化的稳定性程度不同,划分为特质自我客体化和状态自我客体化。特质自我客体化(Trait Self-Objectification)指日常生活中,人们内化观察者对自己身体自我观点的程度。在特定性客体化场景下所触发和提升的自我客体化叫状态自我客体化(State Self-Objectification)。状态自我客体化可以由真实观察者在场激发,也可以由想象中的观众激发。
3 自我客体化的测量工具
特质自我客体化用问卷调查法来测量,状态自我客体化常用实验法来研究。
3.1 对特质自我客体化的测量
3.1.1 自我客体化问卷(Self-Objectification Questionnaire, SOQ): 由Noll和Fredrickson(1998)设计,用于评定个体客体化的程度。问卷要求答题者对十项身体属性按照他们对自己的身体自我概念(physical self-concept)的重要性等级排序(9=最重要的,0=最不重要的)。十项身体属性中包括五项以外貌为基础的(性吸引力、结实的肌肉、身体吸引力、体重、身形身材)和五项以能力为基础的(健康、力量、身体协调性、身体适应性、能量水平)。等级排序后,用外貌等级总分减去能力等级总分得到25到-25的分数系列。分数越高,反映更多强调外貌,意味自我客体化水平更高。SOQ的内部一致性是0.87-0.91,通过分别检测与外貌焦虑和体型不满意之间的相关关系,得到聚合效度r = 0.56,区分效度r = 0.33。
3.1.2身体意识客体化量表身体监控亚量表(Body Surveillance Subscale of the Objectified Body Consciousness Scales, OBCS) ; 有研究者将习惯性身体监控与自我客体化在操作定义上等同,使用OBCS中的身体监控亚量表来测量特质自我客体化。身体监控亚量表由8个项目组成,用于测定个体频繁关注自己的外貌并思考自己身体看起来怎么样的程度。7点计分,从1(非常不同意)到7(非常同意), "NA"(即从未经历过)选项计分为0。用各题总分除以答题的总个数得到平均分作为量表得分。得分越高表示自我客体化水平越高。如果有两个以上的题项选择了"NA"或者未选择,则问卷作废。内部信度从.79-.89,重测信度.79。效度通过与外表定向量表(Appearance Orientation Scale)存在正相关(r = .64)以及和BCQ公众身体量表( BCQ Public Body Scale)存在正相关(r = .46)而得以证明。
3.1.3 自我客体化问卷修订版(Self-Objectification Questionnaire, SOQ-1);赵方(2011)对SOQ进行了修订,使之更适用于中国女性。此次修订根据对中国女性的调查,将原问卷中结实的肌肉、体重删除,将身体吸引力和身体尺寸合并为身材,增加五官、皮肤、身高,将性吸引力改为性感。而能力相关的身体特征为身体协调性、健康状况、力量、体能和身体健美程度(与锻炼相关)。问卷重测信度为r=0.82(p=0.00),以修订后的身体意识客体化量表中身体监视分量表作为修订版SOQ的效标,得到校标效度为0.476(p﹤0.001)。
3.2 对状态自我客体化的测量
状态自我客体化通常进行实验研究。通过实验操作设置一定的场景,引发状态自我客体化的发生。量表用于检测实验操作是否引起状态自我客体化。
二十句自我陈述测试修订(Twenty Statements Test, TST)
TST是一种投射技术,用以了解个体对自己自我概念不同方面的认识程度。被试完成二十句以"我是……"开头的陈述句,由独立编码人对回答进行内容分析并归为反映独立自我和反映人际自我的两类。
在状态自我客体化的研究中,为测定穿着泳衣是否会导致自我客体化,Fredrickson等人(1998)修订了TST的指导语,使能够更好的评定在概念上与状态自我客体化有关的瞬间自我觉察。另外,编码归类也由原来的两类变为六类:体型和体格;其他身体外表;身体胜任力;特质或能力;状态或情绪;无法编码或不合逻辑的。
在体型体格和其他身体外表中的答案个数为状态自我客体化的得分,分数范围是0到20。得分越高,状态自我客体化水平越高。
4 自我客体化的相关研究
以自我客体化为核心,依据理论所提出的路径,其相关研究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4.1 自我客体化与作为诱发因素(procursor)的性客体化之间关系的研究:针对性客体化的不同形式,我将自我客体化与性客体化关系的研究大致分为以下几类:对理想美的媒体暴露(media exposure)(Har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