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习作教学中,引入生活的活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培养他们对于生活的感受性。
一、 “生活化”习作的内涵与特征
“生活化”习作是指通过开放的语文教学,让学生用适当的语言表达真实生活情境中的所见、所闻、所思与所感,从而将习作与生活密切结合,融为一体,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习作是生活的需要。
“生活化”习作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感受生活。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通过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各种丰富的情感与体验,积累人生的真谛,并在写作过程中学会生活。二是抒写生活。“生活化”习作要求对于生活中的事物进行抒写,不仅可以真实地反映生活,也是学生思想观点的一种表达,一种抒发。三是“生活化”习作情真意切。由于抒发的是真情实感,所以“生活化”习作必然蕴含着学生的真实体验,从而克服习作中“说假话”的弊端。
二、 “生活化”习作的命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这需要我们去探索习作命题的开放性,如半命题的形式,甚至可以让学生自拟题目,努力让学生有话可写,写想写的题目,为学生提供一个能说真话的空间,使学生愿将习作作为自己倾诉情感的空间。
记得四年级上册教材中有一篇习作训练,要求学生用自述的形式介绍一个熟悉的事物。在第一个班进行教学时,我以小闹钟为例,进行表达方式与写作技巧的指导,结果收上来的习作,完全套用我的思路,毫无新意,批阅这样的文章如同嚼蜡。后来我又在另一个平行班进行试教,要求学生回家用心找一找自己最喜爱的一种物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自述。第二天习作收上来一看,选材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几乎没有重复的。表达方式更是个性飞扬,侧重点各不相同,物品的样子、特点、功能……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当然,对于一些习作困难的学生,我则根据存在的不同问题先进行归类整理,然后再指导,并且让全班同学一起来“诊病治病”,这样不但帮助了学困生,而且使全体学生学会了如何表达,也学会了修改文章。
三、 “生活化”习作的引导
当前的习作教学应打破一篇习作两课时完成的这一沿袭了几十年的做法,让我们的习作时空飞出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努力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每学期的开学不久,我便将本学期教材中的8个习作训练要求和目标详细告知学生,让学生在思想上早有准备,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注意及时搜集资料,精心构思,精心拟稿。因此,一篇习作不是两课时完成,而是根据习作要求和学生自己的实际,可以是一周,也可是两周,甚至一个月或更长的时间。这样学生所写之作就不是“空话”与“套话”,而是他们眼中的世界与生活。
习作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抓住契机,活化学生的丰富积累,真正达到“我要写”的境界。这样习作练习才有可能使学生的内部语言得以生成,表达能力得以提高,习作生活才有生命的律动。
一次春游前夕,无意中听到学生之间的交谈。他们对学校的春游活动颇有微词,因为校长在动员会上要求三至六年级的同学游玩结束后必须写一篇习作,使学生还没有游玩便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于是我便安慰学生只管痛痛快快地玩。那次,我们去的是江心洲农家园,那里的许多事物都是城里孩子没见过的,比如棉桃、南瓜、水车、石磨……学生的兴趣一下被调动起来,我借此机会带领学生细细地观察,用心地体会。回到学校,我给学生提出“松绑”的习作要求: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结果不出所料:就是那些平常默默无语的学生所写的文章,也由“兔尾”变成“豹尾”,洋洋洒洒三页多,且言语生动,感情强烈。
当然激活学生情感也不是件易事,在这个环节上,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有趣的事,也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感官,制造一些乐趣,帮助学生积累素材,让学生作而无忧,述而有情。
四、 “生活化”习作的评价
习作评价是习作教学过程的一个中间环节而不是习作教学的结束,习作评价标准多元化、角色主体化以鼓励学生在自主评价的过程中提高习作能力。诚如叶老所说:“学生作文不惟不自知其文之缺点,亦不尽自知其优点,而教学之最终目的,则在学生自知其文之优缺点,自知则能辨认所作之文何处必须修改,何处确然说对。如是则不待依赖他人而能心中有数,自己修改。”“教师修改学生的习作,目的不在于把一篇习作修改得怎样完善,而在于帮助学生提高运用文字的能力,提高运用文字如实地表达自己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的能力。”
习作评价方式和内容的改变促使了师生习作观的改变,教师由权威变成朋友般的帮助者、欣赏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主动的学习者。习作评价是学生习作自主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我对评价标准、评价方式以及教学过程都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比如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一个班的习作本得“优”的老是那几个学生,得“中”甚至“差”的总是跳不出“中”与“差”的圈。因此,在实践中我采取了:① 分层而评的策略,增强各层次学生的习作自信心,让他们每人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② 对一个学生的要求循序渐进,如对一个习作后进生最初得优的标准是:语句基本通顺,能看出意思;接下去得优的标准是:能分段写,正确使用常见标点……这样逐步提高,一步步将之引入成功的彼岸。
有一次,一位学生写了他参加游泳训练的艰辛历程,非常真实感人。我给了这样的评语:“吃了这么多的苦头你都不退缩,老师都自愧不如啊!”拿到习作本,看了评语后,这位学生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还把习作和我的评语读给周围的同学听。显而易见,这样的评语进一步激发了这位学生的倾吐欲望。
习作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乐于“我手写我心,我口说我事”。让他们学会真实地、大胆地、富有兴趣地观察生活中的小人小事,乐于用文章与老师、同学交流,并从中体会到乐趣,从而提高习作能力。
(作者单位:南京市秦淮区第一中心小学)
一、 “生活化”习作的内涵与特征
“生活化”习作是指通过开放的语文教学,让学生用适当的语言表达真实生活情境中的所见、所闻、所思与所感,从而将习作与生活密切结合,融为一体,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习作是生活的需要。
“生活化”习作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感受生活。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通过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各种丰富的情感与体验,积累人生的真谛,并在写作过程中学会生活。二是抒写生活。“生活化”习作要求对于生活中的事物进行抒写,不仅可以真实地反映生活,也是学生思想观点的一种表达,一种抒发。三是“生活化”习作情真意切。由于抒发的是真情实感,所以“生活化”习作必然蕴含着学生的真实体验,从而克服习作中“说假话”的弊端。
二、 “生活化”习作的命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这需要我们去探索习作命题的开放性,如半命题的形式,甚至可以让学生自拟题目,努力让学生有话可写,写想写的题目,为学生提供一个能说真话的空间,使学生愿将习作作为自己倾诉情感的空间。
记得四年级上册教材中有一篇习作训练,要求学生用自述的形式介绍一个熟悉的事物。在第一个班进行教学时,我以小闹钟为例,进行表达方式与写作技巧的指导,结果收上来的习作,完全套用我的思路,毫无新意,批阅这样的文章如同嚼蜡。后来我又在另一个平行班进行试教,要求学生回家用心找一找自己最喜爱的一种物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自述。第二天习作收上来一看,选材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几乎没有重复的。表达方式更是个性飞扬,侧重点各不相同,物品的样子、特点、功能……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当然,对于一些习作困难的学生,我则根据存在的不同问题先进行归类整理,然后再指导,并且让全班同学一起来“诊病治病”,这样不但帮助了学困生,而且使全体学生学会了如何表达,也学会了修改文章。
三、 “生活化”习作的引导
当前的习作教学应打破一篇习作两课时完成的这一沿袭了几十年的做法,让我们的习作时空飞出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努力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每学期的开学不久,我便将本学期教材中的8个习作训练要求和目标详细告知学生,让学生在思想上早有准备,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注意及时搜集资料,精心构思,精心拟稿。因此,一篇习作不是两课时完成,而是根据习作要求和学生自己的实际,可以是一周,也可是两周,甚至一个月或更长的时间。这样学生所写之作就不是“空话”与“套话”,而是他们眼中的世界与生活。
习作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抓住契机,活化学生的丰富积累,真正达到“我要写”的境界。这样习作练习才有可能使学生的内部语言得以生成,表达能力得以提高,习作生活才有生命的律动。
一次春游前夕,无意中听到学生之间的交谈。他们对学校的春游活动颇有微词,因为校长在动员会上要求三至六年级的同学游玩结束后必须写一篇习作,使学生还没有游玩便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于是我便安慰学生只管痛痛快快地玩。那次,我们去的是江心洲农家园,那里的许多事物都是城里孩子没见过的,比如棉桃、南瓜、水车、石磨……学生的兴趣一下被调动起来,我借此机会带领学生细细地观察,用心地体会。回到学校,我给学生提出“松绑”的习作要求: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结果不出所料:就是那些平常默默无语的学生所写的文章,也由“兔尾”变成“豹尾”,洋洋洒洒三页多,且言语生动,感情强烈。
当然激活学生情感也不是件易事,在这个环节上,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有趣的事,也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感官,制造一些乐趣,帮助学生积累素材,让学生作而无忧,述而有情。
四、 “生活化”习作的评价
习作评价是习作教学过程的一个中间环节而不是习作教学的结束,习作评价标准多元化、角色主体化以鼓励学生在自主评价的过程中提高习作能力。诚如叶老所说:“学生作文不惟不自知其文之缺点,亦不尽自知其优点,而教学之最终目的,则在学生自知其文之优缺点,自知则能辨认所作之文何处必须修改,何处确然说对。如是则不待依赖他人而能心中有数,自己修改。”“教师修改学生的习作,目的不在于把一篇习作修改得怎样完善,而在于帮助学生提高运用文字的能力,提高运用文字如实地表达自己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的能力。”
习作评价方式和内容的改变促使了师生习作观的改变,教师由权威变成朋友般的帮助者、欣赏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主动的学习者。习作评价是学生习作自主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我对评价标准、评价方式以及教学过程都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比如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一个班的习作本得“优”的老是那几个学生,得“中”甚至“差”的总是跳不出“中”与“差”的圈。因此,在实践中我采取了:① 分层而评的策略,增强各层次学生的习作自信心,让他们每人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② 对一个学生的要求循序渐进,如对一个习作后进生最初得优的标准是:语句基本通顺,能看出意思;接下去得优的标准是:能分段写,正确使用常见标点……这样逐步提高,一步步将之引入成功的彼岸。
有一次,一位学生写了他参加游泳训练的艰辛历程,非常真实感人。我给了这样的评语:“吃了这么多的苦头你都不退缩,老师都自愧不如啊!”拿到习作本,看了评语后,这位学生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还把习作和我的评语读给周围的同学听。显而易见,这样的评语进一步激发了这位学生的倾吐欲望。
习作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乐于“我手写我心,我口说我事”。让他们学会真实地、大胆地、富有兴趣地观察生活中的小人小事,乐于用文章与老师、同学交流,并从中体会到乐趣,从而提高习作能力。
(作者单位:南京市秦淮区第一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