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顺应国家对高等教育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大连民族学院环境类专业自2009年将“创新工作室”课程纳入本科培养计划。经过四年的教学实践,在大学生创新教育中取得了初步成效。简要介绍了大连民族学院环境污染控制技术创新工作室的培养目标、基本要求、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考核指标等内容,同时总结了自设立“创新工作室”课程以来所取得的学生成果,以期为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创新工作室;创新教育;高等教育;环境工程
作者简介:崔玉波(1968-),男,内蒙古林西人,大连民族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呼冬雪(1981-),女,黑龙江铁力人,大连民族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讲师。(辽宁 大连 1166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大连民族学院教学改革课题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124-02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大连民族学院启动了2013年度课程建设工作。其中校本特色课程建设是以学校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以特色为基础进行的课程开发,通过建立一种以教师为本位、学生为主体的课程设立机制,使课程能够从多层次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满足学生需求。校本特色课程的建设重点是促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通过课程向人才培养主渠道渗透的工作室类课程建设。目前创新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1-3]本文以大连民族学院环境类专业的环境污染控制技术创新工作室为例,介绍该类课程的建设思路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一、“创新工作室”课程目标
以创新工作室为平台,以教师的科研项目为载体,通过专业实践促进专业理论学习,通过专业理论学习指导创新性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动手能力,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团结协作精神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积极倡导在创新设计的基础上,学生夯实基础理论,提升专业理论素养。教师辅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以学生自学为主;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以分散学习和个体实践为主,以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要为最终目的。
二、“创新工作室”课程的基本要求
对环境污染控制技术有比较全面的理解;掌握常规的检测技术;学会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充分认识专业实践活动的目的和过程,强化对专业的理解;掌握专业总结报告的写作和参与竞赛的过程。
教学活动采取课题组形式,一个课题小组由2~4人构成;课题题目由师生共同协商确定;完成相关文献检索并制定课题实施方案;课题实施过程中进行阶段性总结。
三、“创新工作室”课程内容
以服务民族为指导,充分考虑地区特色,指导学生关注在国家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对环境和资源领域的科技需求,重点以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为研究对象,开展环境污染预防与治理的相关研究。在实施创新计划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调查研究、试验设计、研发创新,让学生把握环境热点和方向,从选题、方案设计、创新实践等方面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
1.主要教学内容
(1)以水污染控制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为基础,探索具有创意的节能高效的污水处理技术、污水回用技术、污泥处理和处置与资源化利用技术;以环境化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为基础,通过试验探索新兴污染物的环境归趋、污染预防和评价技术。
(2)以社会实践为依托,参与国内外专业竞赛和大学生“挑战杯”等赛事活动。
2.选题
节能型废水预处理技术研究;城市污水脱氮除磷新技术研究;污水处理厂节能型污泥处理技术研究;污水处理新技术研究;污水处理厂提标增效优化技术研究;污水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污泥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污泥调理剂研发;除磷剂研发;地域特点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开发。
根据实际情况,这些内容皆可适当调整。
四、“创新工作室”教学方法和手段
“创新工作室”课程顺应时代需求而产生,其教学方法和手段也有别于传统的课程。环境污染控制技术“创新工作室”课程主要采取下列方式进行。
1.现场观摩
发挥校企合作科研项目以及研究室研发项目的优势,通过现场观摩,介绍环境污染控制技术开发项目研究的目的、意义,阐明技术机理、技术基础,指出创新点在哪里,研究什么内容等,让学生对科研项目有全面的了解,并产生感性认识。
2.专题讲座
通过专题讲座形式,介绍项目研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实现途径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同时,通过专题讲座,让学生接触环境热点,了解社会需求,培养发现问题、研发符合社会需要项目的能力。
3.选题与分组
根据指导教师的科研情况以及学生的兴趣,对学生进行分组,学生自主设计研究方案并组织实施。在此过程中,学生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并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同时锻炼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
4.资料综合
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数据处理、资料分析、论文写作、申请专利等。锻炼学术论文、科技研究报告、专利申请文本的写作手法和内容、程序等,训练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计算机、数据处理、信息采集、文献检索等基本技能的能力。
五、“创新工作室”课程授课方式和考核指标
授课方式:以学生参与为主,配合专题讲座、现场讲解和个别辅导等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
考核指标:每人提交完整学术论文或研究报告1篇;或研究报告1份;或课题小组发表论文1篇;或课题小组获奖作品1件;或课题小组申请专利1项。 总成绩比例分配:提交的最终成果得分占60%,平时(包括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完成试验质量等)表现得分占40%。
六、“创新工作室”课程的主要特色及创新点
环境污染控制工程创新工作室的主要特色和创新点如下:
第一点,以创新工作室为平台,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对大学生实施创新基本技能训练、创新思维训练和创新实践,大学生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第二点,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选题、方案设计到实施,实现学生的主体性。
第三点,考核环节突出实效。除考查平时综合表现外,重点考核训练效果,以论文、竞赛获奖、专利等形式结课。
七、“创新工作室”课程取得的实效
自2009年大连民族学院环境类专业将“创新工作室”课程纳入到本科培养方案以来,2013年迎来了第一批毕业生,总计107名。本届毕业生作为负责人总共取得了29项成果,含学术论文17篇(其中EI收录英文期刊论文1篇,中文双核期刊论文1篇)、授权实用新型专利8项、辽宁省大学生“挑战杯”竞赛获奖4项。取得成果的学生共62人,占学生总数的58%。也就是说,本届毕业生有一半以上的同学通过创新教育取得了学术成果。
本届毕业生作为负责人还完成了大连民族学院首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国家级)3项,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第六批“大学生环保公益活动”小额资助项目(环保科技应用类)1项,大连民族学院大学生“太阳鸟”科研项目20余项。
此外,通过创新工作室的培养,大学生的双语能力也得到了明显提高。本届毕业生共获得大连民族学院第二届(2013)学生优秀英语论文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
八、结束语
“创新工作室”课程顺应时代而生,在大连民族学院经历了四年的实践,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和经验。大学生通过创新工作室的学习和训练,达到了如下效果:第一,把握学科热点,接触专业前沿,学会从环境热点中发现问题、抓住机遇。第二,创新的基本素质得到有效提高。从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到发现问题,提炼问题,再到解决问题,最后进行资料综合,掌握对专业知识进行全方位运用的思维方式。第三,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相互支撑。通过参与专业实践,促动对专业理论的认知,通过理论学习和对科研试验结果的总结,进一步提升专业实践能力。第四,团结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工作室施行课题组制,课题组共同承担一个课题的论证、设计和实施,此过程需要良好的合作和交流。
参考文献:
[1]崔玉波,仉春华,冉春秋.关于民族院校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建设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9,(9):35-36.
[2]崔玉波,赵不凋,孙红杰.民族院校实施“倒置式”课外专业教育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0,(9):13-14.
[3]崔玉波,冉春秋,赵不凋,等.教学型大学的环境类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12,(5):32-33.
(责任编辑:王意琴)
关键词:创新工作室;创新教育;高等教育;环境工程
作者简介:崔玉波(1968-),男,内蒙古林西人,大连民族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呼冬雪(1981-),女,黑龙江铁力人,大连民族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讲师。(辽宁 大连 1166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大连民族学院教学改革课题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124-02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大连民族学院启动了2013年度课程建设工作。其中校本特色课程建设是以学校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以特色为基础进行的课程开发,通过建立一种以教师为本位、学生为主体的课程设立机制,使课程能够从多层次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满足学生需求。校本特色课程的建设重点是促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通过课程向人才培养主渠道渗透的工作室类课程建设。目前创新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1-3]本文以大连民族学院环境类专业的环境污染控制技术创新工作室为例,介绍该类课程的建设思路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一、“创新工作室”课程目标
以创新工作室为平台,以教师的科研项目为载体,通过专业实践促进专业理论学习,通过专业理论学习指导创新性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动手能力,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团结协作精神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积极倡导在创新设计的基础上,学生夯实基础理论,提升专业理论素养。教师辅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以学生自学为主;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以分散学习和个体实践为主,以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要为最终目的。
二、“创新工作室”课程的基本要求
对环境污染控制技术有比较全面的理解;掌握常规的检测技术;学会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充分认识专业实践活动的目的和过程,强化对专业的理解;掌握专业总结报告的写作和参与竞赛的过程。
教学活动采取课题组形式,一个课题小组由2~4人构成;课题题目由师生共同协商确定;完成相关文献检索并制定课题实施方案;课题实施过程中进行阶段性总结。
三、“创新工作室”课程内容
以服务民族为指导,充分考虑地区特色,指导学生关注在国家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对环境和资源领域的科技需求,重点以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为研究对象,开展环境污染预防与治理的相关研究。在实施创新计划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调查研究、试验设计、研发创新,让学生把握环境热点和方向,从选题、方案设计、创新实践等方面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
1.主要教学内容
(1)以水污染控制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为基础,探索具有创意的节能高效的污水处理技术、污水回用技术、污泥处理和处置与资源化利用技术;以环境化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为基础,通过试验探索新兴污染物的环境归趋、污染预防和评价技术。
(2)以社会实践为依托,参与国内外专业竞赛和大学生“挑战杯”等赛事活动。
2.选题
节能型废水预处理技术研究;城市污水脱氮除磷新技术研究;污水处理厂节能型污泥处理技术研究;污水处理新技术研究;污水处理厂提标增效优化技术研究;污水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污泥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污泥调理剂研发;除磷剂研发;地域特点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开发。
根据实际情况,这些内容皆可适当调整。
四、“创新工作室”教学方法和手段
“创新工作室”课程顺应时代需求而产生,其教学方法和手段也有别于传统的课程。环境污染控制技术“创新工作室”课程主要采取下列方式进行。
1.现场观摩
发挥校企合作科研项目以及研究室研发项目的优势,通过现场观摩,介绍环境污染控制技术开发项目研究的目的、意义,阐明技术机理、技术基础,指出创新点在哪里,研究什么内容等,让学生对科研项目有全面的了解,并产生感性认识。
2.专题讲座
通过专题讲座形式,介绍项目研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实现途径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同时,通过专题讲座,让学生接触环境热点,了解社会需求,培养发现问题、研发符合社会需要项目的能力。
3.选题与分组
根据指导教师的科研情况以及学生的兴趣,对学生进行分组,学生自主设计研究方案并组织实施。在此过程中,学生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并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同时锻炼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
4.资料综合
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数据处理、资料分析、论文写作、申请专利等。锻炼学术论文、科技研究报告、专利申请文本的写作手法和内容、程序等,训练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计算机、数据处理、信息采集、文献检索等基本技能的能力。
五、“创新工作室”课程授课方式和考核指标
授课方式:以学生参与为主,配合专题讲座、现场讲解和个别辅导等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
考核指标:每人提交完整学术论文或研究报告1篇;或研究报告1份;或课题小组发表论文1篇;或课题小组获奖作品1件;或课题小组申请专利1项。 总成绩比例分配:提交的最终成果得分占60%,平时(包括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完成试验质量等)表现得分占40%。
六、“创新工作室”课程的主要特色及创新点
环境污染控制工程创新工作室的主要特色和创新点如下:
第一点,以创新工作室为平台,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对大学生实施创新基本技能训练、创新思维训练和创新实践,大学生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第二点,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选题、方案设计到实施,实现学生的主体性。
第三点,考核环节突出实效。除考查平时综合表现外,重点考核训练效果,以论文、竞赛获奖、专利等形式结课。
七、“创新工作室”课程取得的实效
自2009年大连民族学院环境类专业将“创新工作室”课程纳入到本科培养方案以来,2013年迎来了第一批毕业生,总计107名。本届毕业生作为负责人总共取得了29项成果,含学术论文17篇(其中EI收录英文期刊论文1篇,中文双核期刊论文1篇)、授权实用新型专利8项、辽宁省大学生“挑战杯”竞赛获奖4项。取得成果的学生共62人,占学生总数的58%。也就是说,本届毕业生有一半以上的同学通过创新教育取得了学术成果。
本届毕业生作为负责人还完成了大连民族学院首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国家级)3项,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第六批“大学生环保公益活动”小额资助项目(环保科技应用类)1项,大连民族学院大学生“太阳鸟”科研项目20余项。
此外,通过创新工作室的培养,大学生的双语能力也得到了明显提高。本届毕业生共获得大连民族学院第二届(2013)学生优秀英语论文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
八、结束语
“创新工作室”课程顺应时代而生,在大连民族学院经历了四年的实践,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和经验。大学生通过创新工作室的学习和训练,达到了如下效果:第一,把握学科热点,接触专业前沿,学会从环境热点中发现问题、抓住机遇。第二,创新的基本素质得到有效提高。从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到发现问题,提炼问题,再到解决问题,最后进行资料综合,掌握对专业知识进行全方位运用的思维方式。第三,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相互支撑。通过参与专业实践,促动对专业理论的认知,通过理论学习和对科研试验结果的总结,进一步提升专业实践能力。第四,团结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工作室施行课题组制,课题组共同承担一个课题的论证、设计和实施,此过程需要良好的合作和交流。
参考文献:
[1]崔玉波,仉春华,冉春秋.关于民族院校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建设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9,(9):35-36.
[2]崔玉波,赵不凋,孙红杰.民族院校实施“倒置式”课外专业教育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0,(9):13-14.
[3]崔玉波,冉春秋,赵不凋,等.教学型大学的环境类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12,(5):32-33.
(责任编辑:王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