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引导发现式教学,打破了“演示——模仿”的教学程式,改变了知识的传输方式,以教师的“引导”为手段,以学生的“发现”为目的,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设疑 探究 归纳 应用
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新一轮课程的改革及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我们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的转变及观念的更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搞好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教学工作,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质量,是每一位信息技术课教师首要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就在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所开展的“引导发现式”教学尝试的点滴体会,供同仁参考,力求共同探索有效途径提高信息技术课教育教学质量,以求抛砖引玉。
一、模式简介
“引导发现式”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以问题为中心,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教师的“引导”为手段,以学生的“发现”为目的。在教师的指导与引领下,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以发现、发明的心理动机和探索的精神自主地参与学习过程,通过尝试发现、实践体验、独立探究、合作讨论等形式探索知识,去发现、探索、掌握信息技术操作方法或共同点,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引导发现式教学法的教学程序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根据高中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我觉得发现式教学法较能适应高中生心理特点和智力发展水平,遵循了学生认知的一般规律。引导发现式教学从整个教学程序过程来看可分四个环节:设疑(发现问题)——探究(研究问题)——归纳(解决问题)——应用(问题迁移)。
1.设疑——创设情境,发现问题,明确目标。“疑虑,思之始,学之始”,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设置相应的问题或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进而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信息技术课不同于一般的学科课程,它强调对知识过程的掌握和技能的熟练程序。根据认知心理学原理,学生的积极“三动”(动手、动脑、动口)常常是从遇到问题引起的,从一个惊异事件或现象开始教学,都会让学生充满探究的欲望。
2.探究——多边探索,体验探究,点拨指导。这一阶段是发现式学习过程中的核心部分,教师把发现的问题、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让学生围绕探究目标进行阅读、观察、试探、验证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思维和操作中产生灵感,体验“发现”的乐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个体探索发现,也可以通过合作研究等多种探索的学习方式,初步感知、逐步归纳、操作实践、尝试成功。在这一部分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围绕目标探索,促进学生的交流与合作,组织由学生构成的“活动情境”,促进学生彼此间的交往、沟通和合作,创设一种发现问题的“氛围”,使学生能够在这种“真实”的情景中主动积极地参与探究。
3.归纳——交流总结,解决问题,内化发展。此环节是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对探究的结论进行归纳总结,从而使教师预设的问题得以解决。这一环节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演示操作,配合自己的语言,将探究的“成果”展示给全体,完成知识结构的重新组合,将内化了的知识或者技能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成果”展示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自己掌握的操作技能有一个表现的机会。教师对学生展示的“成果”进行适当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表示肯定,对创新进行激励,对不足提出改进意见,能进一步激发学生进行创作。
4.应用——拓展延伸,问题迁移,发展知识。这一环节注重了知识的迁移、形成和发展,是探究性学习的目标所在。教师在这一环节中要精心设计练习题,使之具有层次性、典型性、启发性和创造性。如“在Word文档中插入图片”一课,是这样设计的:以植树为主题展开任务,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从在电脑中同“种”一棵树开始,引导学生将其变成两棵树、一排树、几排树,巧妙地引出了“复制”功能,通过讨论树的大小形状,引出了改变图片大小的操作,新旧知识很好地串联起来,循序渐进,层层深入。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引导发现式教学,打破了“演示——模仿”的教学程式,改变了知识的传输方式,追求运用主体的、和谐的、民主的课堂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技能的全面发展。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把教学变为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开放式的互动的教学,重视了学生个性化的教育,使得每一个学生都有尝试成功、学会创新的机会。教学理论丰富多彩,教学方法多种多样,鉴于自己的认识水平,只能谈一些粗浅看法和做法,但是我深感到,遵循教育规律,改革教学方法是搞好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陈旭远,张捷.新课程实用课堂教学艺术[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设疑 探究 归纳 应用
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新一轮课程的改革及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我们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的转变及观念的更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搞好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教学工作,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质量,是每一位信息技术课教师首要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就在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所开展的“引导发现式”教学尝试的点滴体会,供同仁参考,力求共同探索有效途径提高信息技术课教育教学质量,以求抛砖引玉。
一、模式简介
“引导发现式”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以问题为中心,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教师的“引导”为手段,以学生的“发现”为目的。在教师的指导与引领下,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以发现、发明的心理动机和探索的精神自主地参与学习过程,通过尝试发现、实践体验、独立探究、合作讨论等形式探索知识,去发现、探索、掌握信息技术操作方法或共同点,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引导发现式教学法的教学程序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根据高中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我觉得发现式教学法较能适应高中生心理特点和智力发展水平,遵循了学生认知的一般规律。引导发现式教学从整个教学程序过程来看可分四个环节:设疑(发现问题)——探究(研究问题)——归纳(解决问题)——应用(问题迁移)。
1.设疑——创设情境,发现问题,明确目标。“疑虑,思之始,学之始”,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设置相应的问题或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进而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信息技术课不同于一般的学科课程,它强调对知识过程的掌握和技能的熟练程序。根据认知心理学原理,学生的积极“三动”(动手、动脑、动口)常常是从遇到问题引起的,从一个惊异事件或现象开始教学,都会让学生充满探究的欲望。
2.探究——多边探索,体验探究,点拨指导。这一阶段是发现式学习过程中的核心部分,教师把发现的问题、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让学生围绕探究目标进行阅读、观察、试探、验证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思维和操作中产生灵感,体验“发现”的乐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个体探索发现,也可以通过合作研究等多种探索的学习方式,初步感知、逐步归纳、操作实践、尝试成功。在这一部分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围绕目标探索,促进学生的交流与合作,组织由学生构成的“活动情境”,促进学生彼此间的交往、沟通和合作,创设一种发现问题的“氛围”,使学生能够在这种“真实”的情景中主动积极地参与探究。
3.归纳——交流总结,解决问题,内化发展。此环节是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对探究的结论进行归纳总结,从而使教师预设的问题得以解决。这一环节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演示操作,配合自己的语言,将探究的“成果”展示给全体,完成知识结构的重新组合,将内化了的知识或者技能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成果”展示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自己掌握的操作技能有一个表现的机会。教师对学生展示的“成果”进行适当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表示肯定,对创新进行激励,对不足提出改进意见,能进一步激发学生进行创作。
4.应用——拓展延伸,问题迁移,发展知识。这一环节注重了知识的迁移、形成和发展,是探究性学习的目标所在。教师在这一环节中要精心设计练习题,使之具有层次性、典型性、启发性和创造性。如“在Word文档中插入图片”一课,是这样设计的:以植树为主题展开任务,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从在电脑中同“种”一棵树开始,引导学生将其变成两棵树、一排树、几排树,巧妙地引出了“复制”功能,通过讨论树的大小形状,引出了改变图片大小的操作,新旧知识很好地串联起来,循序渐进,层层深入。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引导发现式教学,打破了“演示——模仿”的教学程式,改变了知识的传输方式,追求运用主体的、和谐的、民主的课堂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技能的全面发展。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把教学变为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开放式的互动的教学,重视了学生个性化的教育,使得每一个学生都有尝试成功、学会创新的机会。教学理论丰富多彩,教学方法多种多样,鉴于自己的认识水平,只能谈一些粗浅看法和做法,但是我深感到,遵循教育规律,改革教学方法是搞好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陈旭远,张捷.新课程实用课堂教学艺术[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