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人文教育内容、课堂环境、实验条件、困难挫折等几个方面,具体阐述如何在课程标准下发挥物理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物理教学;质疑;实践;创新精神
《课程标准》中关于物理课程性质的定位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它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物理课程目标是:学习一定的基础知识,在解决问题或作决定时能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具有创新意识。作为在一线教育的老师,如何在课程标准下,发挥物理学科优势,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在多年物理教学经验中,我发现可以从以下几点来思考。
一、挖掘物理学科人文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
物理学的发展史是一部充满科学创新的历史,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内容。创新发现了一个个重要的定律,创立了一部部理论学说,造就了一批批杰出的物理学家,而无数的物理科学的发明,却都源于物理学家那种对科学真理的执着追求,视科学如生命的精神。例如在讲牛顿第一定律时,让学生了解牛顿为探索物理学奥秘,经常连续工作,不知疲倦,有一次竟然用面包蘸墨汁充饥却浑然不知;富兰克林为研究雷电现象,甚至不惜自己的生命,在雷雨天通过风筝把导线接到空中,从而揭示了雷电秘密。老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人文教育内容,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与物理学史上重大发现相关的人文教育,使学生懂得创新是科学的本质,从而培养学生酷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
二、营造课堂环境,培养学生敢想、敢问、敢质疑的精神
过去教育,往往是老师一人全包45分钟,学生只是听众,而在课程标准下,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老师是课程教学的参与者,引导者,组织者。
(一)培养学生敢想。中学生思想不成熟,但有上进心,大胆,善于想象,有时甚至有稀奇的想法和奇特的表现,这些都是创新精神的萌芽,老师是鼓励诱导,决不可讥笑、讽刺、打击伤害学生,毁灭创新的萌芽。如在学习重力时,可让学生想象,如果地球表面的物体不受重力作用,可能出现什么情况? 如果重力更大又会出现什么情况?老师应鼓励学生充分开动脑筋、想象,对那些别出心裁的思路,与众不同的观点,别具一格的见解,要予以肯定,再引导学生讲出它们的是非,进行肯定,或疏导,或解释,由此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培养学生敢问。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老师应根据这一特点,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敢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多问“为什么”,因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个问题更重要。如“这个定律、公式有什么用处,能不能找到新的应用?”“这个定律和公式有什么缺点?应怎样改进?”引导学生对一个问题打破砂锅问到底,从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欲望。
(三)培养学生敢质疑。传统的教学,学生盲目地服从和顺从课本,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不愿提问,更谈不上质疑。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引导学生质疑问题。教学中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念,营造勇于探索、勇于争论、敢于质疑与相互讨论、相互学习、相互鼓励的良好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老师在教学中,可巧妙设计疑点,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开放式教学,让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产生各种猜想和疑问。
三、创设实验条件,培养学生敢动手,敢于实践的精神
敢想、敢问、敢质疑是创新的基础,而敢动手、敢冒险、勇于实践则是创新的关键。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放开双手,大胆实践,不怕失败。
(一)让学生动手。坚持在课堂上让学生动一动手,在教“摩擦”一节时,让两个力气相当的学生上台做“夺瓶”游戏,一方抓较细的瓶劲,一方抓较精的瓶身,看谁获胜。
(二)抓好课外实验。物理小实验、小制作、题材广泛,材料丰富,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高,是一种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的有益活动。充分用家里的废旧物体,做一些小实验、小创作。例如,用AD钙奶饮料瓶自制一个温度计,从而了解温度计原理。
(三)改进实验。教师除了完成大纲和教材规定的实验外,还可以完善现有实验不足,补充好的实验,可向学生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勇于实践。
四、面对困难挫折,培养学生顽强、坚毅、锲而不舍的精神
学生在学习、探索、创新的过程中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挫折、甚至失败。教师要告诉学生创新就不可避免地会有失败,且失败往往大于成功。物理学史充分证明,面对困难、挫折,没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很难实现创新。例如,法拉弟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可他并不灰心,从失败中找原因,最后寻求电磁感应现象的规律,从而开辟了电的时代。通过这些事例,激励学生奋发图强,培养学生不怕困难挫折的精神。
[关键词]物理教学;质疑;实践;创新精神
《课程标准》中关于物理课程性质的定位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它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物理课程目标是:学习一定的基础知识,在解决问题或作决定时能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具有创新意识。作为在一线教育的老师,如何在课程标准下,发挥物理学科优势,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在多年物理教学经验中,我发现可以从以下几点来思考。
一、挖掘物理学科人文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
物理学的发展史是一部充满科学创新的历史,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内容。创新发现了一个个重要的定律,创立了一部部理论学说,造就了一批批杰出的物理学家,而无数的物理科学的发明,却都源于物理学家那种对科学真理的执着追求,视科学如生命的精神。例如在讲牛顿第一定律时,让学生了解牛顿为探索物理学奥秘,经常连续工作,不知疲倦,有一次竟然用面包蘸墨汁充饥却浑然不知;富兰克林为研究雷电现象,甚至不惜自己的生命,在雷雨天通过风筝把导线接到空中,从而揭示了雷电秘密。老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人文教育内容,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与物理学史上重大发现相关的人文教育,使学生懂得创新是科学的本质,从而培养学生酷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
二、营造课堂环境,培养学生敢想、敢问、敢质疑的精神
过去教育,往往是老师一人全包45分钟,学生只是听众,而在课程标准下,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老师是课程教学的参与者,引导者,组织者。
(一)培养学生敢想。中学生思想不成熟,但有上进心,大胆,善于想象,有时甚至有稀奇的想法和奇特的表现,这些都是创新精神的萌芽,老师是鼓励诱导,决不可讥笑、讽刺、打击伤害学生,毁灭创新的萌芽。如在学习重力时,可让学生想象,如果地球表面的物体不受重力作用,可能出现什么情况? 如果重力更大又会出现什么情况?老师应鼓励学生充分开动脑筋、想象,对那些别出心裁的思路,与众不同的观点,别具一格的见解,要予以肯定,再引导学生讲出它们的是非,进行肯定,或疏导,或解释,由此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培养学生敢问。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老师应根据这一特点,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敢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多问“为什么”,因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个问题更重要。如“这个定律、公式有什么用处,能不能找到新的应用?”“这个定律和公式有什么缺点?应怎样改进?”引导学生对一个问题打破砂锅问到底,从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欲望。
(三)培养学生敢质疑。传统的教学,学生盲目地服从和顺从课本,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不愿提问,更谈不上质疑。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引导学生质疑问题。教学中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念,营造勇于探索、勇于争论、敢于质疑与相互讨论、相互学习、相互鼓励的良好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老师在教学中,可巧妙设计疑点,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开放式教学,让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产生各种猜想和疑问。
三、创设实验条件,培养学生敢动手,敢于实践的精神
敢想、敢问、敢质疑是创新的基础,而敢动手、敢冒险、勇于实践则是创新的关键。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放开双手,大胆实践,不怕失败。
(一)让学生动手。坚持在课堂上让学生动一动手,在教“摩擦”一节时,让两个力气相当的学生上台做“夺瓶”游戏,一方抓较细的瓶劲,一方抓较精的瓶身,看谁获胜。
(二)抓好课外实验。物理小实验、小制作、题材广泛,材料丰富,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高,是一种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的有益活动。充分用家里的废旧物体,做一些小实验、小创作。例如,用AD钙奶饮料瓶自制一个温度计,从而了解温度计原理。
(三)改进实验。教师除了完成大纲和教材规定的实验外,还可以完善现有实验不足,补充好的实验,可向学生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勇于实践。
四、面对困难挫折,培养学生顽强、坚毅、锲而不舍的精神
学生在学习、探索、创新的过程中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挫折、甚至失败。教师要告诉学生创新就不可避免地会有失败,且失败往往大于成功。物理学史充分证明,面对困难、挫折,没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很难实现创新。例如,法拉弟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可他并不灰心,从失败中找原因,最后寻求电磁感应现象的规律,从而开辟了电的时代。通过这些事例,激励学生奋发图强,培养学生不怕困难挫折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