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学能力,是指在没有教师和其它人帮助的情况下自我学习的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进行学习的一种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自学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新课标也要求我们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教师在教学中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应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可见培养自学能力是小学语文学法指导的核心和归宿。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能够自己去获取知识。为了开发学生的智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我们必须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呢?通过多年教学实践,我认为要提高小学生的自学能力,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尤为重要。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只有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和阅读能力,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产生兴趣是培养语文自学能力的前提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最大动力。”小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强烈的兴趣,才会将学习由被动转化成主动。“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小学生如果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自己学习的强烈欲望自然会有了内在的激情,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要使之乐于学习,就要想方设法确定与之适度的学习内容,以此来调动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在每次学习中能够得到满足后对下次学习内容也充满期待。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呢?
我认为合理创设情境,导语新颖、恰当,是激发学生自学兴趣一个必要环节。
根据不同教材,针对学生不同年龄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创设不同情境,导入课题的启发性谈话,必须因课制宜,形式多样,力求做到堂堂多样有趣,课课更新,激发学生对课文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我力求设计的导语多样化,有:抒情式、激疑式、定向式、助读式、趣味式、故事引入等,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向趣味无穷的知识海洋中寻珍觅宝。比如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中,只有带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才能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先运用声多媒体再现书中所写漓江水的“静、清、绿”;桂林山的“奇、秀、险”的情境,播放有音乐背景的桂林风景图片以及课文录音。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景、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读激情,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最佳的自学心境,进行品词品句,理解课文内容,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着眼整体,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小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必须在教师的指导和辅导下,在自学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是学生自学能力形成的关键。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自学活动时,要整体着眼,科学调控,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首先,在学生自学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合理地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规定自学范围、内容。提出自学的注意点,明确读书时需要思考的问题等。自学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在教学实践中反复训练、逐步培养起来的,又在学习实践中反复运用不断提高的。课前可以布置学生预习,让学生对课文有大致的了解。课堂上能让学生自学的,老师应尽量给学生安排自学。一般每节课给学生安排几分钟自学的时间。在自学过程中,老师把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动脑来完成学习任务。这样做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发展,更有利于学生自学水平的提高。
其次,学生自学时,教师要随时掌握反馈信息,针对课文重点、难点内容及学生的质疑及时地点拨、启发与讲解。同时,教师要对学生整个自学过程总结概括,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完善的认知结构。
三、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小学生自学效率,而且对小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起很大的推动作用。
良好的习惯,大都是由自制和自我训练养成;对于缺乏自學能力的学生来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不会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尤其是独立学习和解决问题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前提。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准备一本预习本、一本笔记本,用于提前预习要学的课文和搜集资料、积累好词佳句,并且鼓励学生多读课外读物,坚持写周记。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长时间的练习而形成的。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同时存在学习方法不得当、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这就需要老师更多地指导,在平时的一点一滴中,让学生在学习掌握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习惯。
四、培养语文自学能力的重点——掌握方法
学习方法是达到学习目标的途径和手段。运用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和教会学生掌握初步的自学方法。如:生字教学,让学生讨论哪些字难学,就采取师生共同探讨的形式,通过教给学生用查字典的方法进行学习;接着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学其他生字。在学生掌握了查字典的方法之后,课文的生字基本上让学生自学,在自学生字活动中,有时采用个人独立查字典的方法,有时采用分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形式进行学习,有时采用师生共同讨论的形式进行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重视学法,实现大量阅读、有效迁移,老师一定要教给学生科学的读书方法和明确的学习步骤。可以采用“一读二划三想四讨论”的四步自读法。读,要读正确,读流利,从有声朗读逐步过渡到默读;划,学生边读边划,标明自然段,划出生字词语,标出疑难词句,让学生学会在书中做批注;想,围绕课题和课后思考题,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讨论,分小组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并对课文进行评价和质疑。四步自读法充分体现了三个结合: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想结合;动口、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保证让每个学生读有其序,思有其法。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大量进行阅读实践,变老师讲为学生学。另外,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鼓励学生大量阅读。班里还设立了读书角,课余时间学生们会主动借阅读书角的课外读物,他们对阅读产生了浓厚兴趣,班里也形成了良好的阅读氛围,学生们的自学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想提高小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要从平时做起,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进行培养,从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进行培养和训练,在日常生活中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对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小学生自身学习的需要,也是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的需要。传授知识,数量有限,培养能力,受用无穷。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小学生自学能力只要不断提高,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就会主动地学习,从而不断地获取新知识。这样小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就等于教给学生独立叩开知识殿堂大门的金钥匙,终生受益。
关键词:小学生;自学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新课标也要求我们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教师在教学中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应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可见培养自学能力是小学语文学法指导的核心和归宿。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能够自己去获取知识。为了开发学生的智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我们必须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呢?通过多年教学实践,我认为要提高小学生的自学能力,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尤为重要。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只有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和阅读能力,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产生兴趣是培养语文自学能力的前提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最大动力。”小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强烈的兴趣,才会将学习由被动转化成主动。“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小学生如果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自己学习的强烈欲望自然会有了内在的激情,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要使之乐于学习,就要想方设法确定与之适度的学习内容,以此来调动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在每次学习中能够得到满足后对下次学习内容也充满期待。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呢?
我认为合理创设情境,导语新颖、恰当,是激发学生自学兴趣一个必要环节。
根据不同教材,针对学生不同年龄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创设不同情境,导入课题的启发性谈话,必须因课制宜,形式多样,力求做到堂堂多样有趣,课课更新,激发学生对课文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我力求设计的导语多样化,有:抒情式、激疑式、定向式、助读式、趣味式、故事引入等,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向趣味无穷的知识海洋中寻珍觅宝。比如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中,只有带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才能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先运用声多媒体再现书中所写漓江水的“静、清、绿”;桂林山的“奇、秀、险”的情境,播放有音乐背景的桂林风景图片以及课文录音。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景、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读激情,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最佳的自学心境,进行品词品句,理解课文内容,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着眼整体,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小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必须在教师的指导和辅导下,在自学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是学生自学能力形成的关键。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自学活动时,要整体着眼,科学调控,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首先,在学生自学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合理地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规定自学范围、内容。提出自学的注意点,明确读书时需要思考的问题等。自学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在教学实践中反复训练、逐步培养起来的,又在学习实践中反复运用不断提高的。课前可以布置学生预习,让学生对课文有大致的了解。课堂上能让学生自学的,老师应尽量给学生安排自学。一般每节课给学生安排几分钟自学的时间。在自学过程中,老师把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动脑来完成学习任务。这样做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发展,更有利于学生自学水平的提高。
其次,学生自学时,教师要随时掌握反馈信息,针对课文重点、难点内容及学生的质疑及时地点拨、启发与讲解。同时,教师要对学生整个自学过程总结概括,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完善的认知结构。
三、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小学生自学效率,而且对小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起很大的推动作用。
良好的习惯,大都是由自制和自我训练养成;对于缺乏自學能力的学生来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不会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尤其是独立学习和解决问题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前提。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准备一本预习本、一本笔记本,用于提前预习要学的课文和搜集资料、积累好词佳句,并且鼓励学生多读课外读物,坚持写周记。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长时间的练习而形成的。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同时存在学习方法不得当、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这就需要老师更多地指导,在平时的一点一滴中,让学生在学习掌握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习惯。
四、培养语文自学能力的重点——掌握方法
学习方法是达到学习目标的途径和手段。运用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和教会学生掌握初步的自学方法。如:生字教学,让学生讨论哪些字难学,就采取师生共同探讨的形式,通过教给学生用查字典的方法进行学习;接着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学其他生字。在学生掌握了查字典的方法之后,课文的生字基本上让学生自学,在自学生字活动中,有时采用个人独立查字典的方法,有时采用分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形式进行学习,有时采用师生共同讨论的形式进行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重视学法,实现大量阅读、有效迁移,老师一定要教给学生科学的读书方法和明确的学习步骤。可以采用“一读二划三想四讨论”的四步自读法。读,要读正确,读流利,从有声朗读逐步过渡到默读;划,学生边读边划,标明自然段,划出生字词语,标出疑难词句,让学生学会在书中做批注;想,围绕课题和课后思考题,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讨论,分小组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并对课文进行评价和质疑。四步自读法充分体现了三个结合: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想结合;动口、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保证让每个学生读有其序,思有其法。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大量进行阅读实践,变老师讲为学生学。另外,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鼓励学生大量阅读。班里还设立了读书角,课余时间学生们会主动借阅读书角的课外读物,他们对阅读产生了浓厚兴趣,班里也形成了良好的阅读氛围,学生们的自学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想提高小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要从平时做起,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进行培养,从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进行培养和训练,在日常生活中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对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小学生自身学习的需要,也是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的需要。传授知识,数量有限,培养能力,受用无穷。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小学生自学能力只要不断提高,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就会主动地学习,从而不断地获取新知识。这样小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就等于教给学生独立叩开知识殿堂大门的金钥匙,终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