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剧舞台上的春光

来源 :上海戏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jkang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评人文新淮剧《半纸春光》
  在今年春天的上海舞台上,出现了一台别开生面的好戏。它,就是上海淮剧团倾全力打造的人文新淮剧《半纸春光》。
  这出戏在去年上演后,就受到了全国戏剧界的关注。上海淮剧团在充分听取了专家和观众的意见后,又从剧本到表演、唱段、舞美设计、灯光各方面,作了精心的修改,现再度和观众见面了。这是继都市新淮剧《金龙与蜉蝣》《西楚霸王》《马陵道》等之后,上海舞台上出现的一台人文新淮剧。演出大受新老淮剧观众的欢迎,特别是青年观众的欢迎。春风又度淮剧团,《半纸春光》的成功,透出了淮剧改革前行满满的希望之光。
  青年编剧管燕草大胆地将郁达夫的两篇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和《薄奠》糅合改编成淮剧《半纸春光》,是一个有识之举,也是冒一定风险之举。这个戏进一步拓宽了淮剧的题材、品相、风格,成就了一台有书卷气、文学性,又有平民性、苏北草根味的新淮剧。
  郁达夫的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创作于1923年7月,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早反映工人生活的优秀作品之一,作家把目光投向上海的城市贫民,描写他们的苦难和抗争,揭示他们不幸遭遇的根源,而《薄奠》则被誉为“一篇悲愤诗式的小说”。郁达夫在《自选集·序》中指出,自己的这两篇小说“多少也带一点社会主义的色彩”。淮剧擅长于演绎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情感,管燕草对上海工人生活比较熟悉,她智慧地将郁达夫的作品与淮剧联姻,以提升淮剧的文学品位,好剧本为《半纸春光》这出戏的成功提供了基础。
  大幕徐徐拉开,舞台上展示了一派人们熟悉而久违了的上世纪20年代上海底层市民的生活情景。青年导演俞鳗文借鉴了话剧《茶馆》的舞台场面呈现,寥寥几笔,勾画了芸芸众生相,鲜活生动。一条德华里,半个贫民窟,逼仄而破旧的棚户区,底楼住着黄包车夫李三和房东老朱两家,像鸽子笼一样的阁楼一隔为二,又住进了落魄知识分子慕容望尘和烟厂女工陈二妹两人。玉珍、三层阁好婆、张鞋匠、亭子间嫂嫂、李家姆妈、王家阿姨等一群小人物,个性鲜明,各有其貌,在这里忙忙碌碌、苦度时光,但又抱团取暖、守望相助。关起门来是两家,打开门是一家。开场结束时舞台群像的定格,是一幅旧上海最底层劳动人民的世俗风情图画,非常真实、亲切、接地气。
  “欲持一瓢酒,风尘愁叠愁。浮云一别后,月照画孤舟。犹忆欢情旧,半纸春光透。”这是《半纸春光》的主题曲。微微的春光,暖暖的爱心,淡淡的诗意,浓浓的别情,渗透了全剧。李三的儿子发高烧,无钱看病,穷邻居們纷纷掏出身上仅有的几个铜板,送给李三夫妻。二妹拿出过年省下的半杯大米,烧成白米粥送去。春光虽然只有半纸,但足以给底层社会里的贫苦百姓带来一丝暖意。生活纵然艰难困苦,但在寒冬之后迎来的是希望。“不怕,一切都会好的。”这一点,正是郁达夫小说的精髓所在。
  《半纸春光》重于写人和写情,一改淮剧金戈铁马、悲壮激越的传统和风格。男主角慕容望尘是一位生活无着、穷困潦倒的小知识分子,为生活所迫,租住了半间阁楼。在烟厂女工陈二妹遭工头欺凌时,他急中生智地以“表哥”的身份挺身而出,保护了二妹。由于有着共同的生活处境,他们相识后很快从同情,发展到关怀、体贴。编导小心翼翼、层层递进地描写他俩感情的细微变化,从送一个馒头、一杯水,到学写名字,帮忙推车,买杂志,缝制夹衣,无不显示了二妹的善良体贴和爱心。“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信念,又支撑他们在困顿中和厄运抗争。饰演慕容望尘的陆晓龙和饰演陈二妹的陈丽娟,展示两人从朦胧到清晰的爱情,感情的进展非常自然细腻。他们没有花前月下的谈情说爱,“同是天涯沦落人”拉近了两个身份不同的年轻人的心。最后,善良的二妹为保护慕容免受黑帮伤害,还是浇灭了自己的感情之火,悄悄地回乡下去了。编导以慕容与二妹这条主线和李三一家悲惨命运的副线巧妙交织,并以邻里百姓的群戏为底色,编结成一台活色生香的人文新淮剧。剧终,当慕容重回遭日寇轰炸已成废墟的德华里旧址后,毅然决定投身抗战。这个点到为止的结尾,使小说原本淡淡的哀怨,增加了奋发向上的积极意义。
  陈丽娟演活了一个社会底层的年轻女工,演活了一个穷人家女孩的心路历程。当爱情在这个17岁少女心里慢慢萌发时,她含蓄而细微地表露出来,她为那份纯真爱情而默默守望。陈丽娟的扮相清丽,唱腔甜美,表演细腻,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热爱生活、善良纯情、体贴入微、心有定力的女工形象,这个角色是她从艺十多年的一个重要创造。陆晓龙饰演了一个书生气十足的穷知识分子,富有同情心,憨厚内向而正直。
  戏曲重唱,淮剧也不例外。这台戏唱腔设计做到了旧中有新,新中有根,十分动听。淮调、十字调、自由调,嵌入剧情,运用自如,有高亢激越,有舒徐婉转。这一次修改版,增加了唱段,大受老观众欢迎。两位主角在阁楼上的对唱:
  一声哥,瞬间隔开我和你。
  一声哥,顷刻拉近距和离。
  这段唱珠联璧合,可说是当代新淮剧的咏叹调。建议在李三死后,为他妻子玉珍加一段大悲调唱段,为整幅淡淡的灰暗画面加一笔浓墨重彩。
  戏曲身段程式的运用,是现代戏的点睛之笔。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李三遭流氓打伤不能拉车,慕容望尘出手相帮的一场戏,陆晓龙身穿长衫拉起了黄包车,令观众眼睛一亮。他力不从心,但又进一步退两步地努力前行。他跌跌撞撞在风雨中,步履踉跄往前冲,不慎跌倒,但不甘失败,一个吊毛,跃身而起,跪步、蹉步、踮步……继续再拉。动作表面笨拙,实质蕴含着扎实的基本功,演出了一场好看的独角戏。戏曲程式化的舞蹈和功夫,用得恰到好处,有利于展示人物行动的艰难和内心的挣扎。不过,如果将慕容相帮拉车的缘由改成为帮李三去找车,而不是去拉客,似更符合情理。
  《半纸春光》中的其他配角,表演一丝不苟。徐良玉演老朱、刘永华演工头阿贵、赵国辉演李三,三位一级演员甘当绿叶,为全剧增色许多。其他的几个小人物,甚至连名字也没有,只有几句台词,但都做到了“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一举手,一投足,一开腔,表演毫不马虎。他们体现了对舞台、对观众的承诺和信条,是敬业精神的重要体现。全团一棵菜,造就了《半纸春光》的成功。
其他文献
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上海市戏曲学校)的艺术教育,在其人才培养方面有着非常突出的成绩。半个多世纪以来,为上海多个戏曲剧种,尤其是昆剧,培养了众多的优秀人才。  学校表演专业的招生,有每年都招的京剧“长线”班,也有不定期招的昆剧等“短线”班。由于昆剧专业及其人才需求的特殊原因,昆剧班在建校60年中,前后招收了五个班级。众所周知,以戏校前四个班毕业生为主体组成的上海昆剧团,弘扬了“传字辈”对昆剧艺
期刊
今年2月17日,一代越剧宗师范瑞娟逝世。生前她希望低调办丧,于是用舞台演出来致敬和缅怀这位越剧大师成为一种最好的纪念方式。3月31日和4月1日,云集了九代范派艺术传人的“风·范”越剧宗师范瑞娟纪念演出在上海大剧院举行。4月2日上海文艺会堂隆重举行越剧宗师范瑞娟追思会,随后范派经典剧目《李娃传》《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也在天蟾逸夫舞台进行连续展演。  上海大剧院的纪念演出在范派著名的《梁祝·
期刊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今的舞台搬演中,昆剧中那些经典的剧目到底能不能有所改动?在今年上海大剧院的“北方昆曲剧院展演周”中,两场传统剧目《牡丹亭》和《玉簪记》的上演,再次引起了笔者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牡丹亭》和《玉簪记》都是昆剧演出史上颇具深厚“传统”的经典剧目。《牡丹亭》更是以其思想的深邃和曲文的精美动人成为传奇史上的一座无可匹敌的高峰,一经问世便盛演于舞台,经过几代人在舞台实践中的摸索,为
期刊
初看《大餐》,觉得很有意思。讲家庭故事的艺术作品并不罕见,更不乏精品,丹·勒弗兰克(Dan LeFranc)选择“大餐”(the big meal)这个角度,择取一顿顿大餐背后的家庭事件,在一个戏的容量中,将一个家庭五代人的轮廓勾勒了出来,显得新鲜而别具一格。  青年导演马玥第一次看到这个剧本,便被这个题材所触动,下定决心将它翻译成中文。当然,要导好这个戏并不容易,有评论人笑称“这个戏浓缩了五十集
期刊
简析范晓枫在《哈姆雷特》中的表演  芭蕾的叙事是一种极其程式化的叙事,芭蕾的表演也是一种极其程式化的表演。但是,故事中的人物是有生命力的,角色的性格成长需要身心的自由。就这种状况而言,芭蕾表演的魅力就在于如何在程式的限制和角色的自由的矛盾之中,获得身体审美的平衡。  表演是对编导创作的再创作。对芭蕾表演而言,这种表演的再创作,是对身体动作(舞姿)创作与人物角色(性格)创作的高度统一。  《哈姆雷特
期刊
观音乐剧《魔法坏女巫》  原著:格雷戈里·马奎尔  编剧:薇尼·霍兹曼  作词/作曲:史蒂芬·施瓦茨  导演:乔·芒特罗  相较于经典的四大英美音乐剧,《魔法坏女巫》可说是年轻的“常青树” (百老汇演出时间最久的长寿明星剧中列第9名),从2003年公演以来就一直广受观众青睐,常演不衰。百老汇演出超过5000场,累计超过5000万观众,累积超过40亿美元票房,收益上能与之并肩的仅有《剧院魅影》和《狮
期刊
看话剧《每一件美妙的小事》中文章的表演  话剧《每一件美妙的小事》,讲述了“我”在一个母亲患有抑郁症的家庭长大,虽然竭力摆脱但仍然无法逃脱和母亲一样患上抑郁症的宿命,并且在婚礼当天遭遇母亲自杀身死的悲剧故事。英国编剧邓肯·马克米兰的创造力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大胆地用喜剧的方式来结构悲剧,让全剧悲喜交织,笑中带泪;其二就是他把这个故事写成了一个独角戏。  因此,出演话剧《每一件美妙的小事》就成
期刊
1904年,京剧名伶孙菊仙在上海胜利唱片公司灌制了一张唱片,从此中国进入有声记录和传播的时代。1927年,中国第一家民营广播电台在上海成立,这家由当时上海滩四大百货公司之一的新新公司创办的商业电台,除了播出各种商品、公司广告之外,大部分时段都用以转播其屋顶花园游艺场演出的各种戏剧节目。据说名角、名票经常光临,京剧、广东戏、滑稽剧等应有尽有。虽然当时能够通过收音机收听节目的听众并不多,但这却让戏曲走
期刊
评舞台剧《黎明之街》  戏剧构作/编剧:赵尔  编剧:王非一  导演:施亦骏  演员:蒋可 张梦儿 郑景天等  舞台剧《黎明之街》的小说文本是推理小说家东野圭吾在2007年出版的作品,作家时年49岁,这既是他人生的中年,也是他小说创作的中年阶段。东野圭吾称:“我在《黎明之街》中第一次把恋情放在小说如此核心的位置。”小说讲述了男主人公渡部和也与女主人公仲西秋叶之间的婚外恋情以及由此引发出的男性哀情。
期刊
今年是汤显祖逝世400周年,“临川四梦”的演出成为当下舞台热点。上海昆剧团的“临川四梦”系列演出在广东、北京等地引发了观剧热潮。不仅市场反响热烈,在北京的专家研讨会上也获得了北京专家的高度评价。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说:“‘临川四梦’是上昆的一次圆梦,也是一个新的开始,让我们站在更高的起点上传承经典,继续前进。”  2016圆梦“临川四梦”  今年是汤显祖逝世400周年,“临川四梦”就是最好的应景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