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野圭吾中年的 “恋情”与“哀情”

来源 :上海戏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2008shu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评舞台剧《黎明之街》
  戏剧构作/编剧:赵尔
  编剧:王非一
  导演:施亦骏
  演员:蒋可 张梦儿 郑景天等
  舞台剧《黎明之街》的小说文本是推理小说家东野圭吾在2007年出版的作品,作家时年49岁,这既是他人生的中年,也是他小说创作的中年阶段。东野圭吾称:“我在《黎明之街》中第一次把恋情放在小说如此核心的位置。”小说讲述了男主人公渡部和也与女主人公仲西秋叶之间的婚外恋情以及由此引发出的男性哀情。
  2011年由小说《黎明之街》改编的电影《拂晓之街》上映,虽然东野圭吾亲自担任编剧、人气演员深田恭子担任主演,但也没能帮助电影和小说大卖。从演员造型和舞台布景来看,舞台剧《黎明之街》比电影《拂晓之街》更贴合东野圭吾的文本,演员的形象、声音几乎也都可以超越许多读者面对小说文本时想象出的人物形象。这一部舞台剧唯有结尾很不“东野圭吾”,看似缠绵的分别实在与推理小说结尾的干脆大相径庭。整体而言,舞台剧《黎明之街》对东野圭吾的小说创作仍可说是“生生之谓易”。
  舞台剧几乎保留了小说文本的主要情节。男主人公渡部和也是一位平凡的中年已婚男性,在他眼中女主人公仲西秋叶神秘、美丽,身系一桩十五年未破的悬案。舞台剧的前55分钟,女演员虽然站在舞台上表演,但是她演绎的只是男主人公渡部和也叙述的形象。她是仲西秋叶,但她只是渡部和也回忆、想象、认知中的仲西秋叶。刚开始几分钟,观众很容易得知女演员只是被叙述的对象,因为整场演出由渡部和也的独白开始,他直接告知观众他找不到自己的恋人仲西秋叶了,他开始给台上台下的人讲述他和仲西秋叶的恋爱故事,这不是很难。可是在接下来的近一小时里创作者要让观众始终记住——舞台上的仲西秋叶只是渡部和也脑海中的婚外情对象,在女演员到舞台上介入表演的基础上還要呈现纯粹男性视角的表达,这需要男演员既能够投入又能够抽离恋爱故事,而且在投入和抽离之间还可以多次完成瞬间切换。演出中,男演员抽离之时迅速呈现出的沮丧、欲言又止常能引起台下观众的笑声,可见他已经完成引导观众的任务,与此同时,女演员表演中的暂停与空白也能够让观众感受到一丝“她其实缺席着”的气息。不仅如此,创作者还进一步利用了舞台上的空间,故事情节中牵涉到女主人公在别墅二楼的卧室,可是布景只呈现一层楼,舞台之上没有任何关于女主人公卧室的道具,只有女演员一个人犹如悬浮在空中,她和“实景”被区隔开来了。故事中男主人公渡部和也的妻子有美子也拥有一个她专享的空间,两块竖立的墙板拼出一个直角,她坐在那个角落里,那里就成为她的家园。有美子最早出场时,也只是一个渡部和也口中的形象,一个仅仅静坐在家庭之中的理想妻子,不仅没有什么个人意志和行动力,还被隔离在舞台一隅。
  舞台空间切割出了叙述者的世界和被叙述者的世界,唯有饰演男主人公渡部和也的演员在两个空间之间穿梭,将自己中年的“恋情”和“哀情”紧密编织到一起。当男主人公渡部和也终于在舞台上找到了女主人公仲西秋叶之后,有一段表演是他们二人站在舞台一侧,背后是商业街热闹的灯光。在那当下女主人公换掉了现代职场女性的装束,身着传统和服、手捧传统乐器雨棒,身体动作也由无拘无束变得细微、婉约。这时候女主人公已经感受到男主人公怀疑她是十五年前的杀人凶手,也知道男主人公本就不可能离开自己的家庭,她轻轻摇动着雨棒,而男主人公落下泪来。整个氛围中静谧、忧伤的感觉,竟比小说文本的描绘更像诗、更耐读。那一个段落中,仿佛世界竟然要包容这一对中年的恋人了,观众被恋情的美感攫住,可以暂时不谈道德。当道德回归之时,人们会再想起台上的一双人实际上是中年的不伦之情,而非青春又普通的恋情,美的陨落带来的唏嘘和男主人公失恋后产生的“哀情”汇合,构成双重怅惘。
  舞台剧在对小说文本的内容做减法之时,也对小说文本做了视听层面的加法。首先舞台剧增加了两段舞蹈和一段喜剧表演,第一段舞蹈由两位蓝裙面具女子围绕着坐在椅子上的男主人公渡部和也舞动,以身体的律动展现出人物所处的生存状态和内心感受。第二段舞蹈则是渡部和也和他的恋人仲西秋叶共舞一段探戈,借舞言情。喜剧表演穿插于渡部和也和钉宫真纪子的对话之中,钉宫真纪子详细分析案情意欲让渡部和也自己认识到仲西秋叶杀人嫌疑最大,当渡部和也提出对证据的不同解读时,一个黑衣人跳出来演绎了一段渡部和也所描绘的几乎不可能的杀人过程,黑衣人由饰演新谷的演员披挂上阵,延续了新谷的喜剧色彩,缓解了台上凝重紧张的氛围。
  舞台剧《黎明之街》中贯彻惆怅、失意的旋律,但是整体又并不沉重,这与另一位男性角色新谷有很大关系。小说文本中的新谷只是一个形象模糊的中年已婚男性,舞台剧却调动配乐、服装、演员动作让新谷这一角色充满笑点,逢出场必出彩。情节上,新谷是渡部和也的好朋友。人物功能方面,新谷首先是一个舞台之上的“观众”,他负责聆听和观看男主人公讲述自己的故事,他还可以直接介入男主人公的叙述中,当男主人公叙述曼妙回忆至陶醉时,新谷的打断能够直接引起观众的参与感。
  《黎明之街》小说文本的重心可说是完全不在解谜之上,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舞台剧制作团队选择文本的慧眼:一方面,《黎明之街》作为推理小说具有悬念,到底女主人公仲西秋叶是不是杀害她父亲情人本条丽子的凶手?本条丽子被人刺死的案件能否在十五年诉讼时效过期前破案?不需要布置充分的谜面,依然可以吸引观众欣赏下去;另一方面,抛开谜题之后,《黎明之街》探讨了中年人婚内婚外的情感以及父女关系等社会问题,这给了演员演绎的空间,观众看起来也可以感受更多、思考更多……
  在《黎明之街》之中,“哀情”并不只是一对失恋男女的专属,它活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常见到人们引用齐奥朗的话,“我们这些现代人的幸运,是在自己身上找到了地狱”。地狱天堂都在人的身上,黎明也是。
其他文献
昆曲文辞素来博人美誉,其中有一缘由乃是曲牌修辞的对仗格式,有合璧对、鼎足对、连璧对、联珠对、重叠对、扇面对(隔句对)等,这种曲牌文学与音乐的重要体式赋予了词句的韵律之美。  对仗的种类  1)合璧对:句子对句子,两句相对。  【越恁好】第4句段:外人笑·背后把·便宜讨,内人笑·当面把·讥弹巧。(《风筝误·前亲》)  【新水令】第2句段:平康·人静悄,深巷·路迂折。(《西楼记·错梦》)  【粉蝶儿】
期刊
在后现代剧场代表着年轻戏剧人兴趣方向的当下,编剧陆军,导演卢昂两位经验丰富、作品良多的戏剧家,拒绝浮躁化市场及标签式先锋,以扎实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创作出样式鲜明的现代抒情轻喜剧——姚剧《浪漫村庄》,这是一部具有时代性、人民感、风格化艺术特点的舞台作品。  一、题材选择走出主旋律误区  《浪漫村庄》讲述一位深受村民喜欢的留学归来的“博士村官”张子民,为了维持与女友的感情,在好友金晓东的强行帮助下,
期刊
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上海市戏曲学校)的艺术教育,在其人才培养方面有着非常突出的成绩。半个多世纪以来,为上海多个戏曲剧种,尤其是昆剧,培养了众多的优秀人才。  学校表演专业的招生,有每年都招的京剧“长线”班,也有不定期招的昆剧等“短线”班。由于昆剧专业及其人才需求的特殊原因,昆剧班在建校60年中,前后招收了五个班级。众所周知,以戏校前四个班毕业生为主体组成的上海昆剧团,弘扬了“传字辈”对昆剧艺
期刊
今年2月17日,一代越剧宗师范瑞娟逝世。生前她希望低调办丧,于是用舞台演出来致敬和缅怀这位越剧大师成为一种最好的纪念方式。3月31日和4月1日,云集了九代范派艺术传人的“风·范”越剧宗师范瑞娟纪念演出在上海大剧院举行。4月2日上海文艺会堂隆重举行越剧宗师范瑞娟追思会,随后范派经典剧目《李娃传》《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也在天蟾逸夫舞台进行连续展演。  上海大剧院的纪念演出在范派著名的《梁祝·
期刊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今的舞台搬演中,昆剧中那些经典的剧目到底能不能有所改动?在今年上海大剧院的“北方昆曲剧院展演周”中,两场传统剧目《牡丹亭》和《玉簪记》的上演,再次引起了笔者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牡丹亭》和《玉簪记》都是昆剧演出史上颇具深厚“传统”的经典剧目。《牡丹亭》更是以其思想的深邃和曲文的精美动人成为传奇史上的一座无可匹敌的高峰,一经问世便盛演于舞台,经过几代人在舞台实践中的摸索,为
期刊
初看《大餐》,觉得很有意思。讲家庭故事的艺术作品并不罕见,更不乏精品,丹·勒弗兰克(Dan LeFranc)选择“大餐”(the big meal)这个角度,择取一顿顿大餐背后的家庭事件,在一个戏的容量中,将一个家庭五代人的轮廓勾勒了出来,显得新鲜而别具一格。  青年导演马玥第一次看到这个剧本,便被这个题材所触动,下定决心将它翻译成中文。当然,要导好这个戏并不容易,有评论人笑称“这个戏浓缩了五十集
期刊
简析范晓枫在《哈姆雷特》中的表演  芭蕾的叙事是一种极其程式化的叙事,芭蕾的表演也是一种极其程式化的表演。但是,故事中的人物是有生命力的,角色的性格成长需要身心的自由。就这种状况而言,芭蕾表演的魅力就在于如何在程式的限制和角色的自由的矛盾之中,获得身体审美的平衡。  表演是对编导创作的再创作。对芭蕾表演而言,这种表演的再创作,是对身体动作(舞姿)创作与人物角色(性格)创作的高度统一。  《哈姆雷特
期刊
观音乐剧《魔法坏女巫》  原著:格雷戈里·马奎尔  编剧:薇尼·霍兹曼  作词/作曲:史蒂芬·施瓦茨  导演:乔·芒特罗  相较于经典的四大英美音乐剧,《魔法坏女巫》可说是年轻的“常青树” (百老汇演出时间最久的长寿明星剧中列第9名),从2003年公演以来就一直广受观众青睐,常演不衰。百老汇演出超过5000场,累计超过5000万观众,累积超过40亿美元票房,收益上能与之并肩的仅有《剧院魅影》和《狮
期刊
看话剧《每一件美妙的小事》中文章的表演  话剧《每一件美妙的小事》,讲述了“我”在一个母亲患有抑郁症的家庭长大,虽然竭力摆脱但仍然无法逃脱和母亲一样患上抑郁症的宿命,并且在婚礼当天遭遇母亲自杀身死的悲剧故事。英国编剧邓肯·马克米兰的创造力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大胆地用喜剧的方式来结构悲剧,让全剧悲喜交织,笑中带泪;其二就是他把这个故事写成了一个独角戏。  因此,出演话剧《每一件美妙的小事》就成
期刊
1904年,京剧名伶孙菊仙在上海胜利唱片公司灌制了一张唱片,从此中国进入有声记录和传播的时代。1927年,中国第一家民营广播电台在上海成立,这家由当时上海滩四大百货公司之一的新新公司创办的商业电台,除了播出各种商品、公司广告之外,大部分时段都用以转播其屋顶花园游艺场演出的各种戏剧节目。据说名角、名票经常光临,京剧、广东戏、滑稽剧等应有尽有。虽然当时能够通过收音机收听节目的听众并不多,但这却让戏曲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