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京市从2001年9月实施小班化教育以来,已走过了整整10个年头,随着新课程的进一步深化,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根据学校的校情、师情、生情确立了适合学校发展、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那么,对于小班化学校而言,应该怎样建设和管理自己的校本课程资源才能彰显小班化教育的优势,让每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是每个小班化学校深思的问题。结合10年来的尝试与摸索,就建设适合学校发展、学生成长的校本课程资源现浅谈以下几点心得。
一、根据师资情况,准确定向
学校在确定校本课程发展方向的时候必须考虑学校的师资,校本课程在实施初期是一个反复实验探索的过程,需要参与实验研究的领军教师不仅要有高涨的工作热情、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反思、创新能力,只有在这样的领军教师的带领下,学校的校本课程才能向着一个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加强家校联系,贴近生活
我们之所以要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目的就是通过校本课程在校内的全面实施使所有的学生参与到其中来,同时实现由参与到喜欢最后演化成自身特长的过程。但是,在现实中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现实,那就是并不一定每个学生都喜欢我们确定的校本主题,这样一来,怎样保证我们校本课程实施的品质就是我们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
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外更多的时间接触的是日常家庭生活,学生在“家”的环境中身心是最放松的时候,所以我们立足营造浓郁的、贴近生活的学习氛围、教室环境、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如家的环境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品味生活。
比如要求学生将自己的美术作品、书法作品或是自己满意的作业带回家与父母分享,将自己学会的歌曲教给父母,同时倡导父母与孩子共同完成作品的创作。每个学期,我们会利用例如“五一”“国庆”“六一”、元旦这样的节日展出学生的家庭作品,同时也邀请家长代表与学生同台演出,一些动手能力比较弱的学生在父母的帮助下也能展出精彩的剪纸作品、手工艺品,家庭才艺表演能带动更多的学生和家庭参与到表演中来,很多家长表示,学生学习成长的同时,父母也在不断提高。
三、用兴趣推动,确保每位学生参与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从事感兴趣的活动时,总伴随一种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样心理倾向,激发每位学生参与到学校校本课程的学习活动中来。所以,我们实施校本课程和校本教研均应从生活出发,让学生在联系生活的基础上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总结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并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兴趣的推动下保证校本课程的学习和校本教研的不断发展。
在内容的选择上首先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课前进行民间走访、查询资料、搜集素材,课上采用小组交流、大组汇报、自行归纳、教师引领等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最后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总结归纳学习成果。比如,“民间艺术进课堂”系列的艺术校本课程可以从学校附近的传统老民居入手,引导学生将其与现代建筑对比,同时结合走访和查阅资料,得出“这些建筑在结构上属于江南民居的造型特点,因为所处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气候温和,季节分明,雨量充沛,所以构造为瓦顶、并且屋顶倾斜角度很大,这有利于雨水的流淌”的结论。学生还可以将其与其他地区的民居进行比较,从而不仅了解了我国不同地区民居的特点,还可以总结出各地区民居的建筑特点与当地的民俗文化、自然环境、物产之间的密切关系。以此为契机,美术学科可以设计“中国结”的校本内容,音乐学科可设计民间歌曲、民间舞蹈的赏析,品德与生活学科可设计民间习俗、春联赏析,并注重寻求歌曲、舞蹈、服饰、建筑、风俗之间的联系,使之成为真正的“民间文化系列”课程。
四、结合品德教育,注重实效
长期贴近生活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孩子养成注意观察生活的好习惯,同时,贴近生活的宽松学习氛围让学生更愿意和老师交流自己的发现和感受。例如,学校所在小区的居民卫生意识差、环保意识差,引起了学校师生的共同关注,大家认为,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必须从每人自身的健康出发、从每人的一言一行开始,从人们的意识转变开始。围绕“以人为本”的主题,学校德育处、大队部与相关学科的老师设计了与环保、节能有关的德育校本学习内容。其中,科学老师和美术老师联手设计了“废旧材料的再利用”系列校本内容,于是,废弃的纸盒、塑料袋经过孩子们灵巧的双手摇身一变成了机器人、时装、装饰品,这些作品还在学校大队部的组织下进入学校所在的社区进行展览,由担任“社区小卫士”的同学对前来参观的社区老百姓进行介绍和环保知识的宣传。在此系列的校本内容中,语文学科、音乐学科、数学学科的知识都运用了起来:同学们通过撰写“环保小短文”的形式唤醒更多的人从关注自己的生活环境开始关注环保;同学们在音乐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些歌曲的歌词换成了有关环保、节能的内容,并自行编排成“表演唱”的形式到社区广场演出;同学们将在各种资料中搜集到的有关环保的数据进行推算和比对,列成表格制成展板,拿到社区给人们以警示。
由于学生的选题贴近百姓生活,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活动得到了社区百姓的支持与欢迎,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学们还以“小手拉大手”的形式从带动自己的父母开始保护环境、节约能源。
五、教科研支撑,和谐发展
任何一种教学行为或是任何一种尝试探索只有在理论的支撑和科研的保证下才能健康、和谐地发展下去。
首先根据不同阶段确立不同的研究主題和研究方案,有了方案才能给所有的实施者行动的指针。研究方案的最初阶段主要以宣传、观摩为主,让教师和学生形成最基本的也是最感性的认识,以打消主题研究高深莫测的“假印象”。紧接着以教师问卷的形式了解一线教师对学校校本教研主题感到普遍困惑的问题并举行主题沙龙,由市区科学教研员等其他专家进行专业的引领。实施阶段则以不同学科的研讨课拉开校本教研的新序幕,通过观摩不同学科的实际教学情况和教学效果找出现阶段校本教研的进展与存在的问题,学校教科室要及时了解、归纳具有共性的问题,并以课堂观察、沙龙研讨等形式展开有效探讨,结合教师们“广泛阅读、终生学习”的精神,倡导教师课后进行针对性的理论学习,并及时邀请教育教学专家开设针对性的讲座和实地指导,当老师们感到深有启发的同时,及时组织其将学习所得结合自己的日常教学情况撰写成听课感想、学习心得,确保研究重过程、有实效。作为学校、教研室,需要及时跟进校本主题研究的管理工作,要及时组织展示校本课程观摩课和校本教研成果,与参加听课观摩活动的各位同行、专家分享的过程即是一种再学习、交流、接受指导、提升的过程,在对活动充分肯定的同时,针对实际情况给予一些指导,这是最宝贵的财富,也是为学校的校本课程和校本教研的前行过程中点亮的一盏明灯。
纵观南京市各兄弟学校的校本课程,可谓各具特色、各有所长,值得借鉴与学习。小班化学校的校本课程需要全员的参与,要关注每一个个体的和谐发展,相信在所有小班化学校的共同努力、交流下,会找寻到更为有效的方法。
(作者单位 安徽师范大学教科院 南京市幕府山庄小学)
一、根据师资情况,准确定向
学校在确定校本课程发展方向的时候必须考虑学校的师资,校本课程在实施初期是一个反复实验探索的过程,需要参与实验研究的领军教师不仅要有高涨的工作热情、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反思、创新能力,只有在这样的领军教师的带领下,学校的校本课程才能向着一个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加强家校联系,贴近生活
我们之所以要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目的就是通过校本课程在校内的全面实施使所有的学生参与到其中来,同时实现由参与到喜欢最后演化成自身特长的过程。但是,在现实中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现实,那就是并不一定每个学生都喜欢我们确定的校本主题,这样一来,怎样保证我们校本课程实施的品质就是我们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
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外更多的时间接触的是日常家庭生活,学生在“家”的环境中身心是最放松的时候,所以我们立足营造浓郁的、贴近生活的学习氛围、教室环境、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如家的环境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品味生活。
比如要求学生将自己的美术作品、书法作品或是自己满意的作业带回家与父母分享,将自己学会的歌曲教给父母,同时倡导父母与孩子共同完成作品的创作。每个学期,我们会利用例如“五一”“国庆”“六一”、元旦这样的节日展出学生的家庭作品,同时也邀请家长代表与学生同台演出,一些动手能力比较弱的学生在父母的帮助下也能展出精彩的剪纸作品、手工艺品,家庭才艺表演能带动更多的学生和家庭参与到表演中来,很多家长表示,学生学习成长的同时,父母也在不断提高。
三、用兴趣推动,确保每位学生参与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从事感兴趣的活动时,总伴随一种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样心理倾向,激发每位学生参与到学校校本课程的学习活动中来。所以,我们实施校本课程和校本教研均应从生活出发,让学生在联系生活的基础上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总结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并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兴趣的推动下保证校本课程的学习和校本教研的不断发展。
在内容的选择上首先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课前进行民间走访、查询资料、搜集素材,课上采用小组交流、大组汇报、自行归纳、教师引领等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最后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总结归纳学习成果。比如,“民间艺术进课堂”系列的艺术校本课程可以从学校附近的传统老民居入手,引导学生将其与现代建筑对比,同时结合走访和查阅资料,得出“这些建筑在结构上属于江南民居的造型特点,因为所处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气候温和,季节分明,雨量充沛,所以构造为瓦顶、并且屋顶倾斜角度很大,这有利于雨水的流淌”的结论。学生还可以将其与其他地区的民居进行比较,从而不仅了解了我国不同地区民居的特点,还可以总结出各地区民居的建筑特点与当地的民俗文化、自然环境、物产之间的密切关系。以此为契机,美术学科可以设计“中国结”的校本内容,音乐学科可设计民间歌曲、民间舞蹈的赏析,品德与生活学科可设计民间习俗、春联赏析,并注重寻求歌曲、舞蹈、服饰、建筑、风俗之间的联系,使之成为真正的“民间文化系列”课程。
四、结合品德教育,注重实效
长期贴近生活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孩子养成注意观察生活的好习惯,同时,贴近生活的宽松学习氛围让学生更愿意和老师交流自己的发现和感受。例如,学校所在小区的居民卫生意识差、环保意识差,引起了学校师生的共同关注,大家认为,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必须从每人自身的健康出发、从每人的一言一行开始,从人们的意识转变开始。围绕“以人为本”的主题,学校德育处、大队部与相关学科的老师设计了与环保、节能有关的德育校本学习内容。其中,科学老师和美术老师联手设计了“废旧材料的再利用”系列校本内容,于是,废弃的纸盒、塑料袋经过孩子们灵巧的双手摇身一变成了机器人、时装、装饰品,这些作品还在学校大队部的组织下进入学校所在的社区进行展览,由担任“社区小卫士”的同学对前来参观的社区老百姓进行介绍和环保知识的宣传。在此系列的校本内容中,语文学科、音乐学科、数学学科的知识都运用了起来:同学们通过撰写“环保小短文”的形式唤醒更多的人从关注自己的生活环境开始关注环保;同学们在音乐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些歌曲的歌词换成了有关环保、节能的内容,并自行编排成“表演唱”的形式到社区广场演出;同学们将在各种资料中搜集到的有关环保的数据进行推算和比对,列成表格制成展板,拿到社区给人们以警示。
由于学生的选题贴近百姓生活,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活动得到了社区百姓的支持与欢迎,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学们还以“小手拉大手”的形式从带动自己的父母开始保护环境、节约能源。
五、教科研支撑,和谐发展
任何一种教学行为或是任何一种尝试探索只有在理论的支撑和科研的保证下才能健康、和谐地发展下去。
首先根据不同阶段确立不同的研究主題和研究方案,有了方案才能给所有的实施者行动的指针。研究方案的最初阶段主要以宣传、观摩为主,让教师和学生形成最基本的也是最感性的认识,以打消主题研究高深莫测的“假印象”。紧接着以教师问卷的形式了解一线教师对学校校本教研主题感到普遍困惑的问题并举行主题沙龙,由市区科学教研员等其他专家进行专业的引领。实施阶段则以不同学科的研讨课拉开校本教研的新序幕,通过观摩不同学科的实际教学情况和教学效果找出现阶段校本教研的进展与存在的问题,学校教科室要及时了解、归纳具有共性的问题,并以课堂观察、沙龙研讨等形式展开有效探讨,结合教师们“广泛阅读、终生学习”的精神,倡导教师课后进行针对性的理论学习,并及时邀请教育教学专家开设针对性的讲座和实地指导,当老师们感到深有启发的同时,及时组织其将学习所得结合自己的日常教学情况撰写成听课感想、学习心得,确保研究重过程、有实效。作为学校、教研室,需要及时跟进校本主题研究的管理工作,要及时组织展示校本课程观摩课和校本教研成果,与参加听课观摩活动的各位同行、专家分享的过程即是一种再学习、交流、接受指导、提升的过程,在对活动充分肯定的同时,针对实际情况给予一些指导,这是最宝贵的财富,也是为学校的校本课程和校本教研的前行过程中点亮的一盏明灯。
纵观南京市各兄弟学校的校本课程,可谓各具特色、各有所长,值得借鉴与学习。小班化学校的校本课程需要全员的参与,要关注每一个个体的和谐发展,相信在所有小班化学校的共同努力、交流下,会找寻到更为有效的方法。
(作者单位 安徽师范大学教科院 南京市幕府山庄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