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主要阐述并探讨有关问题驱动式数学教学的常用策略,即构建知识网络、数形转化、提供变式、借题发挥,以及问题设计的要点等。
关键词:问题驱动;探究;构建知识网络;数形转换
新课改以来,以生为本的核心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课程标准提倡: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既要有教师的讲授和指导,也要有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应当同时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应努力做到“问题驱动”,是实现“双中心”的重要途径。以问题为载体,聚焦学习目标,师生互动,共同发展,是课堂的永恒主题。
一、提出背景
1.教学思想的偏差。人们往往不自觉地把“学生为本”的思想曲解为绝对以“学生为中心”去进行教学。“无论认为教学应当完全‘以学生为中心’,还是认为教学应当完全‘由教师主导’。都得不到研究的支持,因此不应当遵循”(美国《数学咨询委员会最终报告》)。教学既要以学生为中心,又要以教师为中心。
2.教学认识的误区。“问题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教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的问题,达到教学目标。课堂教学过程,是以问题为主线,探究为核心,培养能力为目的。绝大多数教师认为,它只适用于学习各类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知识和技能。探究活动也仅限于理化生实验教学。而广义探究认为,在新的问题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也是一种探究活动。
3.教学实际的需求。数学探究是指学生围绕某个数学问题,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数学探究贯穿于整个高中课程的重要内容,渗透在每个模块或专题中。课程标准要求:“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数学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善于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实施问题驱动的策略
1.构建知识网络的策略。在建构新知识时,既要围绕当前问题获取有关的信息,又要不断激活原有的知识经验,对当前问题作出分析、综合和概括。面对问题情境,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能建立起合理的、实质的联系。为此,教师要提供必要的引导和有力的支持——构建知识网络。
2.数形转化的策略。转化、数形结合都是数学的重要思想。数与形构成了数学研究的基本对象,数形结合是一种极富数学特点的信息转换,在数学上总是用数的抽象性质来说明形的事实,同时又用图形的性质来说明数的事实。蕴含着两种主要的思维方式:一是严谨的逻辑思维,一是直觉的感知思维。数形结合是达到沟通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形成数学深度理解的一种有效途径。
3.提供变式的策略。数学教学的深化和发展是通过变式来完成的。变式是促进有效数学教学的方式。课程标准强调对数学本质的认识,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和本质。在教学中,通過有层次地推进,使学生分步解决问题,体验活动经验。概念建立、命题推演和问题解决,都离不开变式。变式既能使学生理解加深、掌握所学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变式教学就是问题驱动。
4.借题发挥的策略。教师要灵活机动地把握课堂,捕捉有效信息,发现学生的疑惑问题。随堂二次备课,点拨指导,解疑释惑。
三、问题设计的要点
1.激发学习动机。问题情境能够在具体的数学问题上体现它的生命力,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能够揭示数学的本质。问题的设计,立足于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教材内容的全面的、科学的分析,设计的问题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能反映教材和课程标准对教学的要求,能体现教材中潜在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2.形成问题意识。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并促进学生理性认识的发展。学生面临问题情境,会产生怀疑、困惑、猜想、探究的心理,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以便设法解决问题。
3.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有助于知识迁移。问题的设计应有层次性,对于突破难点的问题设计要把握好层次性,层次过细,问题过于显露,难以引起争议,不利于思维的开展;层次过粗,隐含条件太多,学生又不易抓住要点,会影响探究的进行。所以,设计的问题不仅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还要切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更应该顺着教学知识的发展过程,组成一个循序渐进,且有内在联系的问题体系。
参考文献:
[1]郑毓信.数学课程改革如何深入[J].人民教育.2010.(5).
[2]张奠宙,张荫南.新概念:用问题驱动的数学教学[J].高等数学研究.2004.(3).
关键词:问题驱动;探究;构建知识网络;数形转换
新课改以来,以生为本的核心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课程标准提倡: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既要有教师的讲授和指导,也要有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应当同时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应努力做到“问题驱动”,是实现“双中心”的重要途径。以问题为载体,聚焦学习目标,师生互动,共同发展,是课堂的永恒主题。
一、提出背景
1.教学思想的偏差。人们往往不自觉地把“学生为本”的思想曲解为绝对以“学生为中心”去进行教学。“无论认为教学应当完全‘以学生为中心’,还是认为教学应当完全‘由教师主导’。都得不到研究的支持,因此不应当遵循”(美国《数学咨询委员会最终报告》)。教学既要以学生为中心,又要以教师为中心。
2.教学认识的误区。“问题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教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的问题,达到教学目标。课堂教学过程,是以问题为主线,探究为核心,培养能力为目的。绝大多数教师认为,它只适用于学习各类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知识和技能。探究活动也仅限于理化生实验教学。而广义探究认为,在新的问题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也是一种探究活动。
3.教学实际的需求。数学探究是指学生围绕某个数学问题,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数学探究贯穿于整个高中课程的重要内容,渗透在每个模块或专题中。课程标准要求:“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数学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善于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实施问题驱动的策略
1.构建知识网络的策略。在建构新知识时,既要围绕当前问题获取有关的信息,又要不断激活原有的知识经验,对当前问题作出分析、综合和概括。面对问题情境,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能建立起合理的、实质的联系。为此,教师要提供必要的引导和有力的支持——构建知识网络。
2.数形转化的策略。转化、数形结合都是数学的重要思想。数与形构成了数学研究的基本对象,数形结合是一种极富数学特点的信息转换,在数学上总是用数的抽象性质来说明形的事实,同时又用图形的性质来说明数的事实。蕴含着两种主要的思维方式:一是严谨的逻辑思维,一是直觉的感知思维。数形结合是达到沟通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形成数学深度理解的一种有效途径。
3.提供变式的策略。数学教学的深化和发展是通过变式来完成的。变式是促进有效数学教学的方式。课程标准强调对数学本质的认识,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和本质。在教学中,通過有层次地推进,使学生分步解决问题,体验活动经验。概念建立、命题推演和问题解决,都离不开变式。变式既能使学生理解加深、掌握所学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变式教学就是问题驱动。
4.借题发挥的策略。教师要灵活机动地把握课堂,捕捉有效信息,发现学生的疑惑问题。随堂二次备课,点拨指导,解疑释惑。
三、问题设计的要点
1.激发学习动机。问题情境能够在具体的数学问题上体现它的生命力,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能够揭示数学的本质。问题的设计,立足于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教材内容的全面的、科学的分析,设计的问题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能反映教材和课程标准对教学的要求,能体现教材中潜在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2.形成问题意识。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并促进学生理性认识的发展。学生面临问题情境,会产生怀疑、困惑、猜想、探究的心理,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以便设法解决问题。
3.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有助于知识迁移。问题的设计应有层次性,对于突破难点的问题设计要把握好层次性,层次过细,问题过于显露,难以引起争议,不利于思维的开展;层次过粗,隐含条件太多,学生又不易抓住要点,会影响探究的进行。所以,设计的问题不仅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还要切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更应该顺着教学知识的发展过程,组成一个循序渐进,且有内在联系的问题体系。
参考文献:
[1]郑毓信.数学课程改革如何深入[J].人民教育.2010.(5).
[2]张奠宙,张荫南.新概念:用问题驱动的数学教学[J].高等数学研究.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