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物理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它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教学不能只是单纯地传授给学生知识和理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并学会用科学的实验方法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但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开设不到位,忽视对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影响了学生物理学习的质量和效果。因此,初中物理教师要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进一步优化实验课程的开设效果,不断提高学生的物理实验探究能力。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9-235
引言
“科学的真理不应该在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而应该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物理实验能力关乎到国家的科研水平,但物理实验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生熟练掌握物理实验操作的正确步骤,并且能够进行规范的操作。为了做到这一点,学生不仅需要将实验具体操作熟记于心,更需避免在实验过程中的不规范操作,在养成了良好的实验习惯之后才能够长期有效地进行锻炼,最终实现实验能力的提升。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鼓励引领学生,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成为实验的主体。
一、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中心开展物理实验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要紧紧抓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个中心,通过优化设计,将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等转化为探究性实验。要拓展实验空间,将课内实验与课外实验相结合,注重课外探究实验的开展,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运用不同的仪器,如日常用品等,运用不同的思路来设计实验。要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实验空间,激发学生不断探究的积极性,使不同層次的学生都充分参与到实验活动中。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验情况,建立学生实验探究档案,发现问题后及时帮助学生矫正。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通过网络搜索探寻答案,开阔知识视野。要让学生强化网上交流互动,彼此介绍自己的发明与创造。这种实验教学形式会有效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如“浮力”一节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浮力的产生条件以及物体质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的关系。在学习这节课之前,教师可先让学生用生活中常见的矿泉水瓶实验,将三个不同大小的瓶子放在水盆里,三个瓶子都漂了起来,然后再在瓶子里装上沙子,放进水盆,瓶子都下沉了。由此,学生可以探究出物体质量与排开水量等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实验能对知识有初步认识,在课堂探究实验中会提出更多的问题,逐渐形成创新意识。
二、开展小组合作实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在新的教学实践中,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成为各个学科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重要突破点。在初中物理学科的教学中,也需要将学生当作课堂的中心,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更多地运用到教学中来。因此,在进行实验教学时,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根据命题自主探索,提高实践能力。
比如,教师在进行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牛顿第一定律》这一章节的讲解时,首先,需要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分组时需要考虑到每一个小组内成员的学习水平,确保每一个小组都能够自主地展开实验。随后,教师需要为每一个小组确定他们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提问“如何理解‘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这句话”,让学生明确在实验中要探究的内容。其次,教师需要为学生准备好所需实验器材,比如斜面、小车、砝码、毛巾和象棋等,方便学生使用器材进行实验。为了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毛巾的作用,给学生的实验过程构建阻力大小不同的两种环境,方便不同小组的经验交流时进行比对。同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来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比如“为什么拿掉毛巾之后小车的运动距离更长了”“小车能否一直运动下去”之类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探究在一个阻力无限小的光滑斜面上,小车的运动情况等,与学生一起总结实验结果,最终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同时,牛顿第一定律又叫作惯性定律,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惯性这一概念,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的同学合作完成“打象棋”这样一个简单的小实验,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认识惯性这一新概念,也综合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适当延伸课外实践活动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除了课堂中的实验学习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准备有意义的课外实践活动,如在学习完成后鼓励学生利用课堂上学到的物理原理进行小制作、小发明,为学生创设“第二课堂”。在课外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复习相关原理,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定期为学生举办发明大赛,请学生在学校内分享自己的小发明、小制作,通过作品展示自己的设想;在学习电学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带领学生到当地的电厂进行参观,在参观的过程中回顾相关电力知识,或请专业的电力人员为学生举办一场别样的“电力讲座”,带领学生感受物理在生活中应用的普遍性,感悟电流的巨大作用;或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马路上黄线的设置原理、用放大镜引燃等现象,通过自己实践证明各种原理,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望。通过亲身体验,学生的学习热情会更加高涨,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也会更加专注。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一般在文科学习中应用较多,但由于物理学科的实践性较强,与生活的联系也较为紧密,所以教师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与教学情况设置适当的实践活动,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开阔学生的视野,强化物理知识的实践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束语
总之,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物理实验恰好为培养自主探索能力和创新的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因此,教师应当不断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将重心由讲授知识向实验教学转变,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物理实验中培养探索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夏国伟.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20(05):69.
[2]陈汇慧.探究学生操作能力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培养[J].新课程(中),2019(11):208-209.
[3]郭建萍.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J].新课程(中),2017(12):268.
湖南省永州市冷水滩区珊瑚学校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9-235
引言
“科学的真理不应该在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而应该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物理实验能力关乎到国家的科研水平,但物理实验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生熟练掌握物理实验操作的正确步骤,并且能够进行规范的操作。为了做到这一点,学生不仅需要将实验具体操作熟记于心,更需避免在实验过程中的不规范操作,在养成了良好的实验习惯之后才能够长期有效地进行锻炼,最终实现实验能力的提升。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鼓励引领学生,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成为实验的主体。
一、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中心开展物理实验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要紧紧抓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个中心,通过优化设计,将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等转化为探究性实验。要拓展实验空间,将课内实验与课外实验相结合,注重课外探究实验的开展,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运用不同的仪器,如日常用品等,运用不同的思路来设计实验。要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实验空间,激发学生不断探究的积极性,使不同層次的学生都充分参与到实验活动中。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验情况,建立学生实验探究档案,发现问题后及时帮助学生矫正。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通过网络搜索探寻答案,开阔知识视野。要让学生强化网上交流互动,彼此介绍自己的发明与创造。这种实验教学形式会有效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如“浮力”一节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浮力的产生条件以及物体质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的关系。在学习这节课之前,教师可先让学生用生活中常见的矿泉水瓶实验,将三个不同大小的瓶子放在水盆里,三个瓶子都漂了起来,然后再在瓶子里装上沙子,放进水盆,瓶子都下沉了。由此,学生可以探究出物体质量与排开水量等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实验能对知识有初步认识,在课堂探究实验中会提出更多的问题,逐渐形成创新意识。
二、开展小组合作实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在新的教学实践中,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成为各个学科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重要突破点。在初中物理学科的教学中,也需要将学生当作课堂的中心,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更多地运用到教学中来。因此,在进行实验教学时,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根据命题自主探索,提高实践能力。
比如,教师在进行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牛顿第一定律》这一章节的讲解时,首先,需要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分组时需要考虑到每一个小组内成员的学习水平,确保每一个小组都能够自主地展开实验。随后,教师需要为每一个小组确定他们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提问“如何理解‘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这句话”,让学生明确在实验中要探究的内容。其次,教师需要为学生准备好所需实验器材,比如斜面、小车、砝码、毛巾和象棋等,方便学生使用器材进行实验。为了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毛巾的作用,给学生的实验过程构建阻力大小不同的两种环境,方便不同小组的经验交流时进行比对。同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来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比如“为什么拿掉毛巾之后小车的运动距离更长了”“小车能否一直运动下去”之类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探究在一个阻力无限小的光滑斜面上,小车的运动情况等,与学生一起总结实验结果,最终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同时,牛顿第一定律又叫作惯性定律,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惯性这一概念,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的同学合作完成“打象棋”这样一个简单的小实验,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认识惯性这一新概念,也综合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适当延伸课外实践活动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除了课堂中的实验学习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准备有意义的课外实践活动,如在学习完成后鼓励学生利用课堂上学到的物理原理进行小制作、小发明,为学生创设“第二课堂”。在课外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复习相关原理,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定期为学生举办发明大赛,请学生在学校内分享自己的小发明、小制作,通过作品展示自己的设想;在学习电学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带领学生到当地的电厂进行参观,在参观的过程中回顾相关电力知识,或请专业的电力人员为学生举办一场别样的“电力讲座”,带领学生感受物理在生活中应用的普遍性,感悟电流的巨大作用;或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马路上黄线的设置原理、用放大镜引燃等现象,通过自己实践证明各种原理,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望。通过亲身体验,学生的学习热情会更加高涨,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也会更加专注。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一般在文科学习中应用较多,但由于物理学科的实践性较强,与生活的联系也较为紧密,所以教师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与教学情况设置适当的实践活动,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开阔学生的视野,强化物理知识的实践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束语
总之,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物理实验恰好为培养自主探索能力和创新的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因此,教师应当不断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将重心由讲授知识向实验教学转变,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物理实验中培养探索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夏国伟.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20(05):69.
[2]陈汇慧.探究学生操作能力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培养[J].新课程(中),2019(11):208-209.
[3]郭建萍.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J].新课程(中),2017(12):268.
湖南省永州市冷水滩区珊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