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基于常识的韦伯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ishengg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常识的韦伯,有下列三重含义:
  (1)韦伯提出的社会科学诸核心概念,是以他那一时代的常识为基础的;(2)韦伯提出的社会科学诸核心概念,与当下生存的常识密切相关;(3)韦伯用以建构社会科学诸核心概念的方法,是基于常识的知识学方法。
  上列三重含义,是我读这套五卷本《韦伯作品集》,特别是卷I——“学术与政治”时概括出来的。这一卷的核心部分,不是韦伯本人的那两篇著名演说——“学术作为一种志业”和“政治作为一种志业”,而是中文编译者们为它编译的“导论”和“附录”。事实上,那两篇正文一共占用了162页,而三篇导读和三篇附录,占用了131页。而且,中译者们还精心地把韦伯的这两篇演说词,按照他们的理解,划分成为102个小节,每一节都有小标题,读来十分清楚和方便。
  三篇导读当中最重要的,我认为是第一篇“韦伯小传”,和第三篇“韦伯的学术”。正是通过阅读这两篇文章,我意识到韦伯的社会科学核心概念与后来许茨(Alfred Schuetz)提出的基于常识的社会科学概念,有亲缘相似性。此外,从这些导读文章里,特别是通过参照阅读舍勒的《知识社会学问题》(艾彦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我们可以察觉出韦伯与舍勒,这两位生活在同一时期且交往甚密的社会理论家之间在思想上的相似性——当然,在他们之间更显著地凸现出来的是思想上的差异性。
  对韦伯学术产生了重要影响的生活事件,就我阅读的感受而言,有下列三项:
  (1)韦伯的尚武的父亲和虔信的母亲之间始终保持着的那种紧张关系,以及这一紧张关系通过家族网络构成的包围着韦伯几乎全部生涯的延伸影响。处于这一紧张关系中的精神生活,将饱受情感与理性之间尖锐冲突的折磨。基于这一感受,韦伯把握住了现代精神的基本处境——“昔日众神从坟墓中再度走出来,…企图再次主宰我们的生命,并且又一次展开了他们之间的永恒争斗”;(2)1897年至1904年期间,韦伯陷入严重的精神崩溃状态,这是命运对一位正接近“不惑之年”的学者的自信心的致命打击。能够承受这一打击的人,将获得比自信心优越得多的一种类似神召的信念;(3)1904年8月应邀考察美国,为韦伯提供了一次最可宝贵的对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田野研究”机会,使他能够从纷繁错杂的现象里提炼出“资本主义”概念的“理想型”。
  上列第(1)项重要事件——其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延续到韦伯的父亲去世,这一过程带给韦伯的影响,反映在他的第一篇演说词中,就是关于保持学术价值中立的呼吁。价值世界既然已经被众神撕裂成无数碎片,学术便不能以证明某一价值比其他价值更高尚为己任,后者只能依赖于信仰。
  正如雷蒙•阿隆在为韦伯的这两篇演说词撰写的法文本序言里指出的,“在韦伯眼中,行动的悲苍性在于两种伦理的对立——责任伦理与心志伦理”(本书“附录二”)。学术良心其实是以“责任伦理”为学术所奉持的价值立场的,它拒绝接受只顾信仰而不问后果的“心志伦理”的指导。这样,与康德的立场相似,韦伯认为知识不应越出自己的领域,知识应当为信仰留余地。
  上列第(2)项重要事件——也是一个长达七年的过程,至少帮助韦伯意识到了社会现象的极端复杂性。面对这一极端的复杂性,学者只能根据某些先定的价值参照来选择他要加以描述和解释的“事实”。也因此,学术良心要求学者把自己的价值参照明白告诉读者,这相当于把信仰问题留给读者自己来解答——根据每个人心灵的意向。选择什么样的事实加以描述和解释,这是一种行动,因此它包含了上述的那种“悲苍”,它要求学者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而不是狂热跟随自己的信仰。尽管,信仰依旧是学者生命的源泉,它依旧是学者心灵的意向所跟随的,故而它依旧为学者的行动提供着意义。
  上列第(3)项重要事件——并且作为对这三个月考察的不断的回忆,它还是一个过程,为韦伯的政治社会学思想提供了丰富的在德国与美国之间的常识性对比。关于这一点,读者不难从贯穿了“政治作为一种志业”演说的大量来自美国和欧洲政治生活的例子,获得自己的判断。
  基于常识,韦伯指出:为了凸现真实的因果关系,我们建构非真实的因果关系。所谓理想型,就是这样一种“思维图像,将历史性的生活中诸般特定的关系与过程,综合到一个由在思想上建构出来的网络所构成的没有矛盾的秩序世界中去。”
  于是,通过这样的对历史过程诸要素所作的理想型建构,学者得以将流变中的转瞬即逝的社会现象把握成为静态的逻辑关系。这些逻辑关系之整体,就被称为“社会科学”。
  最后,韦伯关于学术与政治各自作为“志业”的论述,对当下的中国学者和政治家的活动,有基于常识的密切关系。限于篇幅,我只好将这一论题留给读者,由他们自己去领悟这一相关性。
  
  (《学术与政治》,马克斯•韦伯著,钱永祥等编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参见本刊2004年7月5日号“读书”栏目“本刊7月荐书”)
其他文献
(《财经》2004年7月20日号《农发行扩张搁浅》)    农业政策性信贷是一种特殊的金融活动,它服务和服从于国家农业生产结构战略性调整政策以及发展社会主义农业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  但是,当前正在推行的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打破了农业政策性粮食收购资金封闭运行的政策基础和理论基础。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粮食资源的作用,便成为国家调控粮食生产和流通的基本选择。  面对这种情况,农业政策性信贷必须突破两
期刊
(《财经》2004年6月20日号《高法求解劳动争议》)    中国在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成就目前可能就是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却不是惟一的方面。看一个社会是否进步还要看其他方面,如:自然环境、社会福利,生活质量、教育、对法制的尊重程度、对人权的关注、公众认同的社会正义等等。   在社会进步中,劳动者待遇的进步或改善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可以说,对劳动者的尊重和劳动者待遇的改善,
期刊
《自然》 2004年7月28日    日前,一项帮助植物决定于何时何地绽放新枝的基因被发现了。如果能得以应用,这项发现可以减少不经济的农作物,增多美丽的灌木。  “分岔对于树的形状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英国约克大学的Ottoline Leyser说——她是这项课题的研究者。要不要在树枝上的某处绽出新芽,这一小节最终决定了树木的造型。  Leyser和她的同事在拟南芥上分析出这个基因,并命名为MAX3
期刊
《经济学人》 2004年7月22日    由于撰写了关于物理学的大众读物,并且极度畅销,霍金博士早已名声大噪。他似乎有一种诀窍,善于向非科学界人士描述关于宇宙和时空早期情形的心理图景。更重要的是,霍金提出了“黑洞”理论。他也造成了这个领域最大的矛盾——近期,他解决了这个问题。  20世纪70年代中期,霍金博士说,黑洞吞噬的信息永远不可能恢复。每当天体坍缩,就会产生强烈的重力场,包括光在内的任何物质
期刊
【经济全局】    7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分析上半年经济形势和宏观调控的情况,研究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  7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审议并原则通过《军人抚恤优待条例(修订草案)》。  7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召开十六届四中全会,讨论研究当前的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  7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十五次集体学习,学习安排的内容是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
期刊
(2004年7月5日号《市场、教育与消费主义》)    教育更为深层的问题在于,当今的教育正在走入一个短视的盲区。   从学生方面来说,教育到底意味着什么是一个本质而核心的问题。而现实告诉我们,从入学所历经的小升初、会考、升入什么样的高中、高考、上什么样的大学、毕业以及就业等一道道工序,教育差不多已经完全异化为一个商品的产出过程,而受教育者自身素质提高的内化过程却深藏于背后,几至达到被人遗忘的程度
期刊
放弃“制裁”威胁 《新闻周刊》 2004年7月29日    7月底,在联合国关于苏丹问题的决议草案中,美国放弃了“制裁”的字眼,但坚持,如果苏丹政府不能解除达尔富尔的阿拉伯民兵武装,仍会对其采取经济动作。  联合国安理会成员国俄罗斯、巴基斯坦和中国也反对制裁威胁,称苏丹政府需要更多时间来行动。  自7月下旬以来,现在的草案已是第四个版本,它敦促苏丹解除阿拉伯民兵的武装。30天之后,联合国秘书长科菲
期刊
开放产品和资本市场    要削弱既得利益集团影响立法机构的权力,最有效的办法是向国际竞争开放国内市场,尤其是开放金融市场。这是我们对于历史分析所得到的主要教训,在对于开放政策的反对声音日益高涨的今天,这样的教训如何夸大都不会过分。当世界经济在整体上处于开放状态时,一个国家并没有动力单方面关闭贸易和资本流动,因为贸易和资本总是能找到钻空子的办法,除非是古巴或者朝鲜这样的极权政府。但是如果出现反对开放
期刊
定价很少能成为企业管理人员的热门话题。价格往往是企业和顾客关系紧张的关键,是竞争者夺取市场份额的武器,也是公司内部矛盾的根源——因为负责编制试算表和预测损益表、了解成本核算的人员,与那些负责与顾客联系的人员,对定价的看法各不相同。  在与企业一般管理层的负责人以及各职能部门的负责人进行讨论的时候,我们时常听到他们说,定价是让他们非常头疼的一个问题而且随着市场的不断全球化,这种问题正日益变得严重。很
期刊
出版社新书录    《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黄孟复主编,社科文献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  《生存》,张建华著,海南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  《民营企业运作的法律风险与防范》,钱卫清著,中信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  《隐藏在关系背后的利润——则道破天机的商业传奇》,海伦·薇奇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  《中国零售银行的理论与实践》,赵萍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