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安全\快乐\创意”营销成都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st_fo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只有理论没有实践的外宣,会显得疏远而清高,而有实践热度却缺乏思考深度的个案,又似乎缺少共享的价值。而成都外宣人,既是实践的亲历者又是理论的探索者,因而,来自他们那里的范例显得更有意义。
  2009年秋末,与成都新闻办的叶浪部长和宋敏雯处长没有聊上太多时间,就来到了北京一家以制作《北京欢迎你》奥运歌曲而闻名的广告公司,在这里他们谈策划、谈对未来成都广告形象的构思。之后,笔者赴成都,再一次倾听成都外宣人与广告公司的专业队伍一起“营销成都”的故事……
  
  给人信息——这是一座安全的城市
  
  “5·12”地震发生,使成都这座尽享“盆地之福”的城市,仿佛瞬间变成了“上帝的弃儿”。宋敏雯处长在介绍当时外宣工作爬坡艰辛状态时说:震后两个星期,成都好萧条啊。房子没人住,车子没人搭,甚至连来成都的火车都是空的,成都外宣干部是从内心里感到焦急。
  叶浪是成都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外宣办主任,也是大地震后成都形象提升小组的副组长。来到外宣办工作仅有一年的时间,但他赶上了空前的工作挑战。
  在工作中善于思考的成都外宣人认为:外宣工作不是独立的工作,是整个宣传工作的一部分,是整个城市经济建设发展大业中的一部分。如果我们的工作仅停留在抗震救灾调子上,成都还怎么发展?震后,境外舆论普遍认为成都是不安全的,一家德国媒体报道“距离震中90公里的特大城市毁于一旦”、美国《华尔街日报》称“成都市民在瑟瑟寒风中等待余震”,并配上天府广场人们搭建帐篷的大幅图片。这些信息的放大传播直接将成都误解。成都的被误读,可能很快会带来一场“经济大地震”。
  成都外宣人清醒地意识到,成都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抗震救灾前线的大后方,通过这座城市世界看到的是全中国。因而,在应急的情况下,成都被动地选择了“尽快提升城市形象”的方案。
  随着他们的叙述,记者了解到,大地还在余震中颤抖的时候,成都市抗震救灾指挥部迅速成立了“成都城市形象提升协调小组”,这个小组很多人原来都是各大媒体的头牌策划人。在民意调查的基础上,很快形成了城市形象提升总体方案,这就是从2008年6月起分三个阶段打造成都形象:安全的成都,机遇的成都,创造奇迹的成都。这种调查不是仅为外宣服务,更是为城市恢复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为了告诉世界“成都是安全的”,2008年6月15日,成都市政府就组织举办了“汶川大地震与成都地质环境论坛”。专家们纷纷亮出观点:成都不在地震带上,那些被地震带撕裂的地区绕过了这个盆地。
  为了告诉世界“成都是安全的”,政府相关部门还采取了“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案。为了配合政府的中心工作,成都外宣人通过努力,在第一阶段新闻宣传中,调动了多方位传播形式:举办明星云集的电影《赤壁》成都全球首映盛典,使得灾难之后“成都依然美丽”的形象得到了完美展示。
  宣传部门还把世界级的“拳王争霸赛”这一全球关注点很高的赛事请进成都,用他们的话,这叫“有目的地进行表达”。他们还从成都人感恩的情感出发,通过航空公司策划了“感恩卡”,外省到成都的人凭身份证可领一张免费到成都旅游的卡片,都江堰、武侯祠、熊猫基地……到处留下了凭卡而来的游客足迹。成都人认为“来了就是关心,游了就是支持”。
  一年多的时间,对内而言,人们有观念上的创新,这就是,过去部下要说领导喜欢听的自己也得意说的。而“5·12”地震后,人们的工作目标是,如何把真实的成都告诉别人?这促使了工作机制的变化——启动专业公司市场调查机制:北京人如何看成都?广东人如何看成都?美国人如何看成都?等等。在决定要说什么的时候先了解受众需求什么。
  所有的努力没有白白付出,从2008年6月份起,有一段时间大家通过媒体发现,到成都的很多企业好像已经来不及一个个签约,出现了打包签约的现象,像神户钢铁、亚东水泥、IBM、一汽大众、一汽丰田等外商投资企业实施增资项目,腾讯公司、中国建材集团、瑞士西卡、法国液化空等外来投资企业都开始进入实质合作阶段……
  
  给人感染——这是一座快乐的城市
  
  在中国,生活在哪些城市最快乐?《求是》杂志属下的《小康》杂志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次“快乐城市”调查,通过网友投票和专家评议评选中国十大“快乐城市”,在参选的55个城市中,浴火重生的成都以52.84%的得票率高居“快乐城市”榜首。一位旅居成都的美国人说:“不敢说在全世界,至少在中国,成都的快乐是五星级。来了就真不想离开。”而让他留在成都的理由就是“成者15很快乐”。
  笔者走过成都市政府新闻办一楼的一个办公室,一瞥眼看见,墙上几个红色大字印入眼帘:“在快乐工作中提升自己,我因成都而存在,成都因我更精彩”。成都外宣人是在心中流泪的时候,就开始从生活的大海中为人们打捞怏乐,这份打捞也让他们感受到工作的价值。
  2009年11月21日,阳光普照,富有诗意的成都天府广场飘荡着音乐喷泉畅想曲,12个灯柱伫立在四周,上面刻有金色的汉字,好像索引般引导人们走进神秘的古蜀文化。当66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小姐”乘坐花车巡游至此时,人群汇成欢乐的海洋。66位国际佳丽十日的行程一黄龙溪古镇风情,与川大学子的交流,大熊猫的倩影……随着中外媒体的聚焦传送给世界。
  “千年水码头,古镇黄龙溪”,在大陆很少能看到两条宽阔的溪水浩浩荡荡从一座古镇淌过,人们夹道欢迎国际小姐。一对着装朴素的农民夫妇说:“我们快50岁了,经历了地震,让我们更加觉得生命很珍贵,有再大的困难也能去面对,要快乐地生活着,因此我们经常会在周末里来古镇转转,放松一下,镇子边的水很好,有时还会过来钓鱼。”
  为了让人们更多地被快乐氛围感染,成都新闻办还策划了一系列与音乐有关的活动。
  2009年10月6日,由成都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北京少城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都传媒集团联合主办的“《I LoveThis City》(我爱这座城市)2009张靓颖感动成都演唱会”在成都保利·198公园圆满落幕。这场以成都城市颂歌《I LoveThis City》命名的演唱会吸引了国内外共三万五千人参加,一百三十余家媒体进行了多角度的密集报道。
  那天的情景令很多人难忘,如张靓颖登台后说“来到成都,我的家乡,我很感动……有一首歌不知道大家会不会唱……”这时,音乐尚未响起,张靓颖先是小声哼唱歌曲的旋律,没想到听众在没有提示歌名的情况下居然说出了歌名,还跟着哼唱起来,3.5万名观众出现3次高潮合唱,台上台 下同唱一首歌,演绎着成都时尚魅力。
  广告公司的策划在这次活动中又一次显示了专业的力量,对此,外宣办很是认同,因为《I love this city》这一方案是经过决策的,音乐表现形式更适合表现一个城市,领导尊重这一传播规律,由专业团队做工作,演唱会纯粹是商业演出,政府没有为此花一分钱。
  活动让人们享受快乐的同时,也拉动了黄金周成都旅游市场消费,促进了经济增长。音乐节期间吸引约29万人次到成都休闲游览,其中异地游客3万人(欧美5000次),实现消费收入居全国音乐节之首,同时还为该城市带来空前的人气,看房购房的人数飙升。保利公园直接接待游客2.5万人,销售额约5000万元。通过媒体的报道,成都人热情奔放、乐观积极的精神风貌和爱家园的凝聚力,得到有效传播。
  由于成都人的努力,发轫于美国的“艾菲奖”在2009年末颁给了成都,这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以广告效果为主要评审依据的权威广告奖项。
  
  面向未来——这是一座创意的城市
  
  成都在“安逸”和“悠闲”的慢板生活中,也把生活智慧延伸出了另一种文化_这就是“创意的成都”。
  据介绍,现任成都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何华章在对部下提要求时说:“策划是取得宣传成效的第一资源,离开了这个资源就无法有效地开展任何工作。”
  创意大师菲利普·多德在造访成都时,建言灾后生态文化重建。在他看来成都要用现代创意将“生态文化休闲之都”概念推广到全球。他甚至为成都设计好宣传标语:生活方式·成都!
  谈到传播效果,笔者对何华章的见解印象尤深,他说:
  在这个高度发达的传播时代,策划、宣传直抵受众,这是效果评估的重要方面。城市发展到现在,我们不只把自己看作是一个职能部门,同时也把自己看作是城市营销部,把一个城市看作公司,把自己看作是一个独立的部门,我们这个团队应该是具有专业文化的一群人,这个团队的思维模式、工作方式要和“官文化”不同,要考虑受众的需要,思考如何交流沟通是有效的,什么样的沟通形式是“入眼入耳入脑”。
  他还说:早先,我们评估一个宣传效果,往往是发了多少篇文章,再高级一点就是有多少人读到了,但现在我们不再停留在媒体报道了几条。网络有多少点击量,而更关注有多少人相信我们传播的信息。
  成部的创意已不仅仅局限在宣传思路上,这之中除了继续维护老的品牌——都江堰、青城山、金沙遗址、九寨沟、熊猫基地,等等,近年来策划推出的“宽窄巷子休闲文化”、“天府古镇整体包装品牌效应”、“建川博物馆”等,都让成都外宣走上了扎实的创意之路,尤其是换一种方式品读历史的“建川博物馆”,从一个民间收藏者的角度,通过无数实物展品与翔实的资料,一经面世,就引起震动,现在这个坐落在成都安仁古镇上的博物馆,大地震后才正式开放,如今已走上了盈利之路。
  为此,号称“中国创意产业之父”的厉无畏先生在“创意成都2009”系列活动上告诉记者,成都的“休闲文化”和“创意农业”在全国都很有特色。在金融危机之下,逆势而上的文化创意产业对经济的贡献不容小视。作为知识经济的核心,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意是提升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的两大引擎,是经济增长的“车之双轮,鸟之双翼”。
  走过了成都,让人想到唐山大地震,多少年后都在人心里留下了一道难以愈合的伤口。30年后的今天,大地震又让中华儿女饱受了一次心灵的煎熬……但一年后,当我们再次走进成都的时候,却发现,他们在安全中建设着生活,在快乐中享受着生活,在希望中创造着生活。
其他文献
县一级电视台从事外宣工作的电视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由于受地域条件的限制,题材显得很“小”,在当地或者一定的范围之内,它们算是不错的题材,但在境外播出,就显得“小”了。江苏建湖电视台做外宣片已有将近六年的时间了,与所有的县级台一样,我们也面临着题材太“小”、题材匮乏、题材越做越少等困惑,为此,我们在处理题材的时候,尽量用世界的“大”眼光来讲述这些地方“小”事,使“小”题材也能走向世界,“登堂入室”。
期刊
当哥本哈根会议成为地球上每一个人关注的话题的时候,低碳也成为了一个流行名词,作为关乎这个星球存亡的一个关键词,它频频出现在各个媒体的报道中,如何做好“低碳”报道,却成为了一个难题。  对于绝大多数记者来说,并不具备相关科学的学历背景,复杂的科技术语和专业数据也成了记者头疼的事。但是,在做这种报道时,如果能够运用好那些看似复杂的素材,不仅能够为文章增强可信度和厚度,也能够使科学之外的政治和经济话题显
期刊
2009年10月,为期19天的“感知中国·以色列行”活动在以色列成功举行,此次活动是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以色列外交部联合主办的;  我是第一次踏上地中海东岸这片神奇的土地,此前,想象中的以色列,足战火、硝烟,当然还有经济发达。但当我从法兰克福乘4个小时飞机抵临以色列中心城市特拉维夫机场时,看到浩瀚的大沙漠里蓝宝石一样生动的湖泊。很快就被这里的安静、祥和所感动。  以色列是一个只有600多万人口
期刊
编者按:本期选取美国《时代》周刊的《中国工人》和《华尔街日报》的《中国正在成为绿色技术领导者》两篇文章进行点评剖析。作者认为,《中国工人》的一组报道给我们的启发是,很多时候,不是我们的主题不宏大,而是我们没有找到表达主题的最佳方式。后一篇点评则提出。在做科学事件的报道中。我们应巧用术语和数据。运用比喻化繁为简。    美国《时代》周刊2009年12月将“中国工人”这个特殊群体与驻阿富汗美军总司令麦
期刊
不久前,由土耳其作家工会外联部主任Dursun OZDEN先生率领的土耳其摄制组圆满完成了专题纪录片《吐鲁番坎儿井》的拍摄工作,该纪录片以吐鲁番地区的坎儿井为线索,围绕坎儿井这一生命源泉展开叙述,内容充分反映了当地各族百姓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幸福生活的美好现实,该纪录片将在土主流的NTV新闻频道分期播出。此次活动作为两国政府部门支持的民间文化交流项目,既是落实中央领导提出加强对土耳其对外宣传工作的
期刊
30多年前,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南京军区“临汾旅”向世界打开了“大门”。30多年来,他们先后接待了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军事和民间代表团,为外宾进行军事表演600多场,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军队威武之师、文明之师、胜利之师的光辉形象。    迎外观念:开放的尺度放大了    时间回转到1975年1月9日。这天,“临汾旅”迎来了某军政干校外训队圭亚那籍学员爱德华·科林斯和他的同学们,
期刊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的发生,让成都这座城市迎来史上最大的挑战。在第一时间里,成都一家专业广告公司配合成都市委宣传部开展了中国城市史上最大的危机公关——成都震后城市形象提升。他们不但进入了成都城市形象提升协调小组,公司负责人樊剑修先生还担任了策划组组长。可以说,这是外宣工作一次理念与实践的创新。  与樊见面是2009年末,记者以开门见山的方式向他提问:  市委宣传部的任务是研究向世界如何
期刊
2009年12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与《上海日报》联合进行了“外籍人士眼中的上海世博会”专题调研。该调研委托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采取在线调查的方式进行,共调查503名外国人,覆盖全球五大洲44个国家和地区。参与调研者的平均家庭人均年收入达到10万美元左右,教育水平以大学本科和硕士以上学历为主,超过30%为中高级管理人员。调研显示,外籍人士高度认同上海世博会将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中
期刊
《拉萨发生暴力事件》编发侧记  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日前揭晓,英文消息《拉萨发生暴力事件》从众多候选稿中脱颖而出,荣登一等奖榜首。这条消息于事发当晚就独家向全世界披露了事件的暴力性质,被国际主流媒体作为暴力事件的证据反复引用,新加坡《联合早报》等华文媒体还将其泽成中文刊登,为我国政府对事件定性作了及时有力的注脚,也为我国媒体类似突发事件报道开创了范例。  《拉萨发生暴力事件》是新华社关于拉萨
期刊
孔子学院在日本已设数所。但均为中国名牌大学与日本私立大学之合作,效果亦非十分理想。究其原因,在于中国方面的有关部门对日本汉语教学环境不甚了解,将日本与欧美、非洲、东南亚等国家地区“一刀切”之缘故。本文以笔者所在地日本福冈市乃至九州地区为例,针对在日本的中文教学中的一些具体情况,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因地制宜”,试作探求与剖析,并提出适合于日本的中日交流之方法,以便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