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是业已成为中国对外大战略的“一带一路”战略,还是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中国版马歇尔计划”,都寄希望于通过扩大对外投资,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手段,来有效化解国内诸多产业的过剩产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增强我国国际和区域影响力,以及化解美国针对中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的不利影响。在政府政策的有力支持下,乃至政府资金的直接带动下,可以预期未来中国海外投资并购将会更加“海潮涌动”。如何规避风险,提高海外投资成功的胜算,是众多中国企业面临的重大难题。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中企竞标墨西哥高铁折翼事件则如一味及时的清醒剂,提醒人们要对海外市场诸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保持警惕。
一波三折的墨西哥高铁事件
墨西哥高铁事件,更像是一场闹剧。2014年11月4日,就在APEC会议即将在北京拉开帷幕之际,从墨西哥通信和交通部传来了中国铁建牵头的国际联合体中标墨西哥城至克雷塔罗高速铁路项目的利好消息。如果项目落实,这将是中国高铁走出去的第一单,是中国在海外承建、并完全采用中国标准的首条高铁,其意义非同小可。起初,人们天真地以为这是墨总统涅托来华前送出的大礼包。孰料中国铁建没能将胜利的喜悦品尝多久,11月7日下午,涅托突然宣布撤销11月3日的投标结果,并决定重启投标程序。消息公布后,铁路基建类股票遭遇重挫,中国铁建一度暴跌超过7%。
墨西哥突然变卦,墨交通部部长给出的理由是为了避免“投票过程中任何透明度和合法性方面的质疑”。因为只有中国一组参与竞标,据称墨西哥参议员们对招标的持续时间、程序是否合法等问题存在诸多疑虑。因此,考虑到这个项目的重要性和巨大投入,墨总统认为不该让社会、国会有任何疑虑,故此要再次招标,给其他竞争企业更多准备投标的时间。墨西哥交通部决定,2015年1月14日重启招标事项,同意中铁建参与投标。
更戏剧化的情节还在后面。1月30日,墨西哥财政和公共信贷部发布公告,宣布刚刚重新启动的墨西哥城至克雷塔罗的高铁项目招标被“无限期”搁置。就此,中铁建牵头的财团正式对墨西哥提出索赔,要求赔偿竞标墨西哥高铁项目期间产生的成本。
遭遇这样的滑铁卢不是中国企业的第一次,相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公平而论,相比此前众多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项目,中国铁建在竞标墨西哥高铁项目上的整体表现已有较大的进步,但仍然值得我们反思。对于中资企业遭遇挫折的分析评论非常多,我们只想强调两点:一忌急于求成,二忌无视政治风险。
对对象国国内政治的影响重视不足
中铁建折翼的背后,推手之一是墨西哥的国内政治博弈。墨西哥为总统制的联邦共和体制,也是多党制的国家,仿照美国采用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现任总统涅托所在的执政党是革命制度党,该党在参议院128个总席位中获得52席次(40.6%),在众议院500名席位中有212席(42.4%),在参众两院中均没有取得过半的多数。随着2015年国会中期选举的临近,政党间的博弈更加白热化。在高铁事件之前,因为43名学生集体失踪的“伊瓜拉事件”,执政党迄今没有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导致墨民众集体抗议的声浪遍布全国,涅托政府面临空前的执政压力。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高铁事件成为反对党攻击执政的涅托政府的又一枚炮弹。早在招标开始之前,墨西哥在野党和媒体就紧盯这一大项目不放,意图抓住执政党的把柄。在2014年10月底,主要的反对党议员召开发布会,要求政府取消招标,理由是招标时间太短,对参与企业不公平,而且质疑与中国领衔的中标联合体中的墨西哥企业和执政党关系密切。在墨政府公布中企赢得高铁项目之后,反对党并不死心,甚至指控双方存在“内幕交易”。在议会没有完全多数的情况下,高铁成了反对党将死执政党的关键棋子,如果强推这一项目,面临执政危机的涅托政府可能陷入垮台危机。
未来中国的海外投资分布更加广泛,涉及的国家更加多样,国情更加复杂。一些国家愿意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果实,接受中国的投资。但也有一些国家担心对中国的经济依赖程度太高,担心国内产业受到中国的挤压,而这往往容易引发其国内的激烈辩论,在西方媒体主导全球舆论的情况下,中国投资往往成为需要“被警惕”“被透明化”的对象。
对可能的地缘政治经济效应预估不足
可以说,国内政治只是中企在墨西哥高铁项目上遭遇滑铁卢的导火索,高铁项目引发的地缘政治经济博弈则是另一无形的杀手。美国在北美洲的影响力是路人皆知的事实。在美国的地缘战略布局中,墨西哥不仅是美国的后院,而且是至亲的小兄弟。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是美国主导的自贸区,高铁的建设应该按照北美的工业模式和生产模式来进行。这一模式简单地说就是美国、加拿大负责产品的科技研发,墨西哥负责组装。北美的汽车工业是按照这样的分工进行的,飞机工业也不例外。按照一位加拿大学者的说法,美国自己要建造北美大陆第一条高铁,并最终沿线运用美国的标准建设联结北美大陆的高铁网络,这样的话,美国就可以深入加、墨两国的腹地,进一步控制两地的经济。在美国本土尚未有高铁的情况下,美国并不乐见墨西哥在北美大陆拥有首条高铁线路,尤其是出自战略对手——中国的高铁技术和标准。
显然,中国企业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海外投资也面临类似的地缘政治经济角力的影响。在部署投资时,中企不能不考虑这种角力可能对未来的投资和运营产生的影响。东南亚的一些国家与中国还有领土纠纷,如果中国扩大在这些国家投资,再次遭遇类似越南打砸中资企业的可能性并不能排除。
讲互利共赢更讲与谁互利共赢
那么,对绝大多数中资企业来说,如何提高胜算,更好地“走出去”?
首先,中企在“走出去”时,要能沉住气,从小利做起,稳扎稳打,逐步做强做大。
其次,中企在进入一个全新的市场时,不妨考虑与当地相关的知名企业联手,再谈进入市场。与名企合作,既可以减轻阻碍,也可以学习对方企业的国际化和运营经验。仅凭中资企业的一己之力,是很难进入北美洲市场的。
第三,合作的具体形式可以多样化。合作双方可以在东道国联合建立新的股份公司;可以以对方的名义进入,中国提供相关技术和产品;可以入股加入,掛两个牌子。换句话说,中国现在要做的,是先打造自己的技术口碑,取得对方政府的信任,进而依靠相关贸易协定的贸易力量,与其他合作伙伴进军世界市场。
第四,实行“本地化”或“本地制造”。这种模式实际是效法日本与其他国家在北美市场攻城略地的成功模式。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可以堵住地方政府与选民埋怨中企抢去当地工作机会的嘴;另一方面,可以更容易地通过当地特有的严格的工业标准与安全标准,以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以及管制规格繁杂的贸易环境。
(摘自《学习时报》)
一波三折的墨西哥高铁事件
墨西哥高铁事件,更像是一场闹剧。2014年11月4日,就在APEC会议即将在北京拉开帷幕之际,从墨西哥通信和交通部传来了中国铁建牵头的国际联合体中标墨西哥城至克雷塔罗高速铁路项目的利好消息。如果项目落实,这将是中国高铁走出去的第一单,是中国在海外承建、并完全采用中国标准的首条高铁,其意义非同小可。起初,人们天真地以为这是墨总统涅托来华前送出的大礼包。孰料中国铁建没能将胜利的喜悦品尝多久,11月7日下午,涅托突然宣布撤销11月3日的投标结果,并决定重启投标程序。消息公布后,铁路基建类股票遭遇重挫,中国铁建一度暴跌超过7%。
墨西哥突然变卦,墨交通部部长给出的理由是为了避免“投票过程中任何透明度和合法性方面的质疑”。因为只有中国一组参与竞标,据称墨西哥参议员们对招标的持续时间、程序是否合法等问题存在诸多疑虑。因此,考虑到这个项目的重要性和巨大投入,墨总统认为不该让社会、国会有任何疑虑,故此要再次招标,给其他竞争企业更多准备投标的时间。墨西哥交通部决定,2015年1月14日重启招标事项,同意中铁建参与投标。
更戏剧化的情节还在后面。1月30日,墨西哥财政和公共信贷部发布公告,宣布刚刚重新启动的墨西哥城至克雷塔罗的高铁项目招标被“无限期”搁置。就此,中铁建牵头的财团正式对墨西哥提出索赔,要求赔偿竞标墨西哥高铁项目期间产生的成本。
遭遇这样的滑铁卢不是中国企业的第一次,相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公平而论,相比此前众多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项目,中国铁建在竞标墨西哥高铁项目上的整体表现已有较大的进步,但仍然值得我们反思。对于中资企业遭遇挫折的分析评论非常多,我们只想强调两点:一忌急于求成,二忌无视政治风险。
对对象国国内政治的影响重视不足
中铁建折翼的背后,推手之一是墨西哥的国内政治博弈。墨西哥为总统制的联邦共和体制,也是多党制的国家,仿照美国采用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现任总统涅托所在的执政党是革命制度党,该党在参议院128个总席位中获得52席次(40.6%),在众议院500名席位中有212席(42.4%),在参众两院中均没有取得过半的多数。随着2015年国会中期选举的临近,政党间的博弈更加白热化。在高铁事件之前,因为43名学生集体失踪的“伊瓜拉事件”,执政党迄今没有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导致墨民众集体抗议的声浪遍布全国,涅托政府面临空前的执政压力。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高铁事件成为反对党攻击执政的涅托政府的又一枚炮弹。早在招标开始之前,墨西哥在野党和媒体就紧盯这一大项目不放,意图抓住执政党的把柄。在2014年10月底,主要的反对党议员召开发布会,要求政府取消招标,理由是招标时间太短,对参与企业不公平,而且质疑与中国领衔的中标联合体中的墨西哥企业和执政党关系密切。在墨政府公布中企赢得高铁项目之后,反对党并不死心,甚至指控双方存在“内幕交易”。在议会没有完全多数的情况下,高铁成了反对党将死执政党的关键棋子,如果强推这一项目,面临执政危机的涅托政府可能陷入垮台危机。
未来中国的海外投资分布更加广泛,涉及的国家更加多样,国情更加复杂。一些国家愿意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果实,接受中国的投资。但也有一些国家担心对中国的经济依赖程度太高,担心国内产业受到中国的挤压,而这往往容易引发其国内的激烈辩论,在西方媒体主导全球舆论的情况下,中国投资往往成为需要“被警惕”“被透明化”的对象。
对可能的地缘政治经济效应预估不足
可以说,国内政治只是中企在墨西哥高铁项目上遭遇滑铁卢的导火索,高铁项目引发的地缘政治经济博弈则是另一无形的杀手。美国在北美洲的影响力是路人皆知的事实。在美国的地缘战略布局中,墨西哥不仅是美国的后院,而且是至亲的小兄弟。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是美国主导的自贸区,高铁的建设应该按照北美的工业模式和生产模式来进行。这一模式简单地说就是美国、加拿大负责产品的科技研发,墨西哥负责组装。北美的汽车工业是按照这样的分工进行的,飞机工业也不例外。按照一位加拿大学者的说法,美国自己要建造北美大陆第一条高铁,并最终沿线运用美国的标准建设联结北美大陆的高铁网络,这样的话,美国就可以深入加、墨两国的腹地,进一步控制两地的经济。在美国本土尚未有高铁的情况下,美国并不乐见墨西哥在北美大陆拥有首条高铁线路,尤其是出自战略对手——中国的高铁技术和标准。
显然,中国企业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海外投资也面临类似的地缘政治经济角力的影响。在部署投资时,中企不能不考虑这种角力可能对未来的投资和运营产生的影响。东南亚的一些国家与中国还有领土纠纷,如果中国扩大在这些国家投资,再次遭遇类似越南打砸中资企业的可能性并不能排除。
讲互利共赢更讲与谁互利共赢
那么,对绝大多数中资企业来说,如何提高胜算,更好地“走出去”?
首先,中企在“走出去”时,要能沉住气,从小利做起,稳扎稳打,逐步做强做大。
其次,中企在进入一个全新的市场时,不妨考虑与当地相关的知名企业联手,再谈进入市场。与名企合作,既可以减轻阻碍,也可以学习对方企业的国际化和运营经验。仅凭中资企业的一己之力,是很难进入北美洲市场的。
第三,合作的具体形式可以多样化。合作双方可以在东道国联合建立新的股份公司;可以以对方的名义进入,中国提供相关技术和产品;可以入股加入,掛两个牌子。换句话说,中国现在要做的,是先打造自己的技术口碑,取得对方政府的信任,进而依靠相关贸易协定的贸易力量,与其他合作伙伴进军世界市场。
第四,实行“本地化”或“本地制造”。这种模式实际是效法日本与其他国家在北美市场攻城略地的成功模式。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可以堵住地方政府与选民埋怨中企抢去当地工作机会的嘴;另一方面,可以更容易地通过当地特有的严格的工业标准与安全标准,以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以及管制规格繁杂的贸易环境。
(摘自《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