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和面向当地和区域经济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与管理人才的教育。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区别于其他高等普通艺术教育模式,紧扣职业教育的内涵,针对行业及具体岗位,培养应用型专门设计人才。因此,建立一套适应社会经济与教育发展的专业学科系统,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岗位需求的发展。
一、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人才教育的现实状况
1.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趋势
艺术设计是综合性应用专业,随着世界经济、政治、文化、艺术设计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一方面,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不仅要随着世界艺术设计不断发展,更要适应国内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需求;另一方面,受教育的对象——大学生,也与过去发生了变化,现在的学生更加重视个人的专长和兴趣,有选择地学习其认为需要和喜爱的课程。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应该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创造适合时代和学生要求的新的教学模式。
2.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起步较晚,并且一直沿用传统工艺美术教育的思维模式,受到传统教育思维的束缚,制约了教与学的创新能力,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能适应市场需要,设计作品与市场脱节。另外,由于连年扩招,一些学校办学条件不达标,教学环境、师资力量跟不上,艺术教学研讨不足,造成课程结构不合理,人才培养模式落后,教学内容陈旧,未能根据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做出及时的调整。这些问题必然导致办学缺乏特色,教育缺乏针对性,最终使许多艺术类毕业生因为能力不足而不能胜任所学专业,只能从事低端工作,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承受就业压力。
二、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人才教育模式的目标定位
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核心的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主要是指培养层次、服务社会的内容、人才的质量和能力等。准确定位艺术高职培养目标,首先应明确艺术高职的定位。高等艺术职业教育的内涵应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教育层次——高等教育;二是教育方向——职业岗位;三是教育性质——实用艺术教育。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必须要树立职业教育的理念,以就业为导向,体现在服务于地方或区域经济建设上,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与管理人才。
1.以就业为导向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地区主要是在就读学院的省市,专业设置一般根据地区经济行业设置。高等职业院校应自觉地从整个社会发展的角度,把握教育改革的方向,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专业设置找市场、教育过程贴市场、质量评价靠市场、毕业环节进市场的办学思路,构建出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专业结构或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和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标准等。例如,江苏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听取了文化产业市场专家的意见,了解了企业一线市场情况,针对地方特色和产业,根据岗位需求对老专业进行改造,新增开设家纺等专业,在教育过程中,科学地整合课程,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
2.“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模式最早出现在现代设计教育的奠基者——包豪斯学院。这个学院建立了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工作室与工厂体制,让“学习环境”变为“工作环境”,拉近了“学习目标”与“工作目标”的距离,把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及职业态度培养有机结合起来。2006年,教育部出台《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教职成[2O06]4号),明确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该模式通过校企合作,针对企业的岗位要求制定学生的课程设置和专业实习计划,一方面使教学与社会需求接轨,另一方面,还充分利用了企业资源,不仅可以解决学生的实习和就业问题,同时为企业输送合格的专业人才。
三、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和教育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全局性、系统性的教学改革工作。从目前的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科专业设置情况来看,基本上是承袭了原国家教委普通艺术院校本、专科专业目录框架来构架的,只不过适时做了一些专业的特性延伸,缺乏科学性、时代性、创新性。所以,在艺术设计学科建设过程中,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创新问题又摆在了眼前。
1.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建立科学实用的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在理论教学方面,正确处理专业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之间的关系,课时分配、授课内容、引导方向要合理,基础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的教学注重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实践课程方面,加强实践教学的同时注重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当前艺术设计教育最大的弊端就是理论与实践脱节、课堂与社会错位,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一个项目远胜空讲一套理论。艺术设计专业最佳的教学模式就是课堂教学与设计实践相结合的“实践——理论——实践”形式。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组成的科学课程体系,能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高效率地掌握与专业相关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产学研”研讨式教学模式
“产学研”研讨式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的教学特点,实现了生产、教学、科研三者的有机结合。一方面,可以利用学校在学科上的优势,解决企业在产品开发和管理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为企业排忧解难,并直接向企业输送学生,方便企业找到自己需要的、能够直接上岗的应用性人才,从而达到企业、学校、学生的互惠互利;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向企业、社会申请课题项目,有助于使教师自身在科研、专业实践能力、项目开展的教学和管理经验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并促进学校对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准确定位,促使教学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同时,吸收学生全过程地参与实践,增加学生开发产品、参加生产管理和产品销售实践的机会,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减少了学生毕业不适合企业和社会需求的现象。
3.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解决技能人才培养“瓶颈”的关键措施。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不仅要教授学生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更要培养学生从事设计工作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培养,不可能仅仅通过课堂的形式实现,还需要各种实践环节的参与。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训基地恰恰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供了平台,为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专业能力提供了训练场所。实训基地建设包括校外和校内两部分,校外实训基地通常与相关的企业紧密结合,这样才能与行业当前最新发展紧密结合。在项目中,学生独立处理设计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既能满足学生对项目过程的有效把握,又能直接参与到真实项目中,实现了与岗位的零距离训练。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模拟企业模式来开展,为学生设计了企业生产现场的模拟环境和实践训练,使学生在“做中学”,通过自己动手设计和生产产品,熟悉并掌握设计行业的主要生产设备、生产工艺和基本技能等,从而在毕业后能够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进入工作状态。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一、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人才教育的现实状况
1.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趋势
艺术设计是综合性应用专业,随着世界经济、政治、文化、艺术设计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一方面,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不仅要随着世界艺术设计不断发展,更要适应国内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需求;另一方面,受教育的对象——大学生,也与过去发生了变化,现在的学生更加重视个人的专长和兴趣,有选择地学习其认为需要和喜爱的课程。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应该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创造适合时代和学生要求的新的教学模式。
2.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起步较晚,并且一直沿用传统工艺美术教育的思维模式,受到传统教育思维的束缚,制约了教与学的创新能力,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能适应市场需要,设计作品与市场脱节。另外,由于连年扩招,一些学校办学条件不达标,教学环境、师资力量跟不上,艺术教学研讨不足,造成课程结构不合理,人才培养模式落后,教学内容陈旧,未能根据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做出及时的调整。这些问题必然导致办学缺乏特色,教育缺乏针对性,最终使许多艺术类毕业生因为能力不足而不能胜任所学专业,只能从事低端工作,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承受就业压力。
二、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人才教育模式的目标定位
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核心的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主要是指培养层次、服务社会的内容、人才的质量和能力等。准确定位艺术高职培养目标,首先应明确艺术高职的定位。高等艺术职业教育的内涵应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教育层次——高等教育;二是教育方向——职业岗位;三是教育性质——实用艺术教育。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必须要树立职业教育的理念,以就业为导向,体现在服务于地方或区域经济建设上,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与管理人才。
1.以就业为导向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地区主要是在就读学院的省市,专业设置一般根据地区经济行业设置。高等职业院校应自觉地从整个社会发展的角度,把握教育改革的方向,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专业设置找市场、教育过程贴市场、质量评价靠市场、毕业环节进市场的办学思路,构建出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专业结构或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和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标准等。例如,江苏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听取了文化产业市场专家的意见,了解了企业一线市场情况,针对地方特色和产业,根据岗位需求对老专业进行改造,新增开设家纺等专业,在教育过程中,科学地整合课程,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
2.“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模式最早出现在现代设计教育的奠基者——包豪斯学院。这个学院建立了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工作室与工厂体制,让“学习环境”变为“工作环境”,拉近了“学习目标”与“工作目标”的距离,把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及职业态度培养有机结合起来。2006年,教育部出台《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教职成[2O06]4号),明确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该模式通过校企合作,针对企业的岗位要求制定学生的课程设置和专业实习计划,一方面使教学与社会需求接轨,另一方面,还充分利用了企业资源,不仅可以解决学生的实习和就业问题,同时为企业输送合格的专业人才。
三、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和教育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全局性、系统性的教学改革工作。从目前的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科专业设置情况来看,基本上是承袭了原国家教委普通艺术院校本、专科专业目录框架来构架的,只不过适时做了一些专业的特性延伸,缺乏科学性、时代性、创新性。所以,在艺术设计学科建设过程中,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创新问题又摆在了眼前。
1.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建立科学实用的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在理论教学方面,正确处理专业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之间的关系,课时分配、授课内容、引导方向要合理,基础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的教学注重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实践课程方面,加强实践教学的同时注重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当前艺术设计教育最大的弊端就是理论与实践脱节、课堂与社会错位,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一个项目远胜空讲一套理论。艺术设计专业最佳的教学模式就是课堂教学与设计实践相结合的“实践——理论——实践”形式。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组成的科学课程体系,能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高效率地掌握与专业相关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产学研”研讨式教学模式
“产学研”研讨式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的教学特点,实现了生产、教学、科研三者的有机结合。一方面,可以利用学校在学科上的优势,解决企业在产品开发和管理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为企业排忧解难,并直接向企业输送学生,方便企业找到自己需要的、能够直接上岗的应用性人才,从而达到企业、学校、学生的互惠互利;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向企业、社会申请课题项目,有助于使教师自身在科研、专业实践能力、项目开展的教学和管理经验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并促进学校对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准确定位,促使教学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同时,吸收学生全过程地参与实践,增加学生开发产品、参加生产管理和产品销售实践的机会,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减少了学生毕业不适合企业和社会需求的现象。
3.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解决技能人才培养“瓶颈”的关键措施。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不仅要教授学生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更要培养学生从事设计工作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培养,不可能仅仅通过课堂的形式实现,还需要各种实践环节的参与。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训基地恰恰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供了平台,为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专业能力提供了训练场所。实训基地建设包括校外和校内两部分,校外实训基地通常与相关的企业紧密结合,这样才能与行业当前最新发展紧密结合。在项目中,学生独立处理设计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既能满足学生对项目过程的有效把握,又能直接参与到真实项目中,实现了与岗位的零距离训练。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模拟企业模式来开展,为学生设计了企业生产现场的模拟环境和实践训练,使学生在“做中学”,通过自己动手设计和生产产品,熟悉并掌握设计行业的主要生产设备、生产工艺和基本技能等,从而在毕业后能够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进入工作状态。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