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CTA)对冠状动脉非粥样硬化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7例患者进行CTA检查,发现肌桥11例;恶性冠状动脉变异8例;动脉炎7例;冠状动脉动脉瘘5例;冠状动脉瘤4例;夹层动脉瘤2例。结果 CTA能清楚显示冠状动脉非粥样硬化病变的部位、形态、周围结构的关系,对指导治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结论 CTA是一种简便、快速、灵活、安全的检查方法,对寻找病灶、指导手术提供了一种客观、实用、可靠的影像资料。
CT血管造影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已有了大量的研究[1],同时也发现非粥样硬化性疾病。该类疾病变化复杂,情况多样,现对该类疾病进行总结。20052010年共发现37例患者。临床表现为劳累后胸闷,大量运动后心前区闷痛,心电图出现心肌缺血改变,ST段下移或间断出现ST段下移。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2010年共发现37例患者。临床表现为劳累后胸闷,大量运动后心前区闷痛,心电图出现心肌缺血改变,ST段下移或间断出现ST段下移。男21例,女16例;年龄25~70岁,平均45岁。
1.2 仪器与设备 CTA检查方法使用美国GE公司Light SpeedVCT XT扫描仪,Advantage Windows4.3工作站。扫描自主动脉弓至颅顶。扫描条件为:DVOF 25.0 cm,100~120 kV,200 mA。探测器排列:64 mm×0.625 mm,螺距: 0.561,360度旋转时间:0.5s,对比剂为欧乃派克或优维显,100 ml,浓度度300 mg/ml,总量为100 ml,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单相团注,速率为4.0~5.0 ml/s,采用CTA智能追综程序ROI置于主动脉水平的升主动脉,CT域值达80 Hu,手动触发。
1.3 方法与结果 图像的重建与阅读扫描数据传人AW4.4工作站.通过多种后处理呈像技术:MIP、VR、MPR及VE的综合应用并结合原始轴位图像,提供准确的空间定位,运用编辑功能.对原始图像进行剪切,去除不必要的结构.由放射科及神经内科医师对逐条血管进行正位、侧位、俯视位的连续、三维旋转观察,从不同角度观察动脉动脉管壁形态、位置、范围、有无代偿血管、周围组织情况,重建和阅读过程约需15~30 min。共发现:肌桥11例;恶性冠状动脉变异8例;动脉炎7例;冠状动脉动脉瘘5例;冠状动脉瘤4例;夹层动脉瘤2例。
2 讨论
在过去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中采用DSA为主,并兼治疗手段。但DSA仅能了解冠状动脉的狭窄情况,对引起狭窄的原因判断没有特异性,因此在指导治疗中存在局限性。随着螺旋CT的扫描速度大幅度的提高,CT扫描运动的心脏成为可能。而且多种后处理方法,不但可以发现动脉狭窄的程度、范围、位置,而且可以观察引起狭窄的病灶。在我们发现的37例患者中,多数DSA无法发现病灶本身。而且随着CTA的广泛应用,这类患者被发现也越来越多。
几种疾病都各自有CT血管造影的影像学特点。肌桥形成,发现冠状动脉部分走行于心肌内,远侧小血管形成肌桥对心肌供血影响不大,但如果冠脉主干处形成肌桥,将明显影响心肌供血。影像中我们可以看到包裹冠脉的心肌[2.3]。恶性冠状动脉变异是指冠状动脉起源、发出、走行出现不正常。我们发现的病例最常见为单侧起源,走行于主动脉与肺动脉间,管壁受压,管腔变窄。1例为起源于肺动脉主干。血管炎为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引发的冠状动脉病变,呈弥漫性多支改变。且有自身免疫疾病病史。冠状动脉瘘为冠状动脉直接进入静脉或心室,冠状动脉明显增宽、迂曲为本病的主要影像学特点。动脉瘤为血管壁的异常膨出。夹层动脉瘤发生在冠状动脉是极少见的,两例影像学改变均为较长范围的管壁增厚,向管腔内突出,并且增厚部分表面光滑,范围较长。
同时CT血管造影有以下优势。只需经外周肘静脉注射造影剂,伤和风险小,检查费用也相对便宜;检查和诊断的时间大大缩短,一次注射造影剂,同时显示多条血管;与DSA相比,CTA可以任意变换角度。以取得不同侧面的图像。三维立体分析能够清楚地描述血管狭窄位置、和周围血管关系。血管分析能准确测量血管狭窄程度以及发现血管解剖变异等。同时还能清晰的显露血管外情况。这些在治疗方案的制定中可以提供非常有价值的信息[45]。但是.CTA也有一些缺陷:不能全面反映脑血管的血流动力学特点,故不利于精确制定手术治疗方案。CTA与DSA仍有互补性[6]。同时发现以上类型疾病是有限的,随着CTA 检查的广泛开展,将会发现更多类型的冠脉疾病。
参 考 文 献
[1] 王本星.冠状动脉CT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的对比观察.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0,19(9):90,96.
[2] 熊龙根,陆东凤,刘世明.冠状动脉造影时心肌桥的检出率及其临床意义.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05,31(2):31 34.
[3] 刘幼文,刘强,金光临.支架置入术治疗有心肌缺血症状心肌桥的疗效观察.临床心血管杂志,2004,20(6):332 334.
[4] 郑悦,林时勖,许壮勇.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0,16(9):10511054.
[5] 许楠,常时新,郝楠馨,等.64层螺旋CT对壁冠状动脉形态学的研究.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0,16(2):119122.
[6] 陈尔齐,杨亚安,严卫星.对壁冠状动脉血流与形态关系的观察分析.中国血流变学杂志,2004,11(3):186 188.
CT血管造影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已有了大量的研究[1],同时也发现非粥样硬化性疾病。该类疾病变化复杂,情况多样,现对该类疾病进行总结。20052010年共发现37例患者。临床表现为劳累后胸闷,大量运动后心前区闷痛,心电图出现心肌缺血改变,ST段下移或间断出现ST段下移。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2010年共发现37例患者。临床表现为劳累后胸闷,大量运动后心前区闷痛,心电图出现心肌缺血改变,ST段下移或间断出现ST段下移。男21例,女16例;年龄25~70岁,平均45岁。
1.2 仪器与设备 CTA检查方法使用美国GE公司Light SpeedVCT XT扫描仪,Advantage Windows4.3工作站。扫描自主动脉弓至颅顶。扫描条件为:DVOF 25.0 cm,100~120 kV,200 mA。探测器排列:64 mm×0.625 mm,螺距: 0.561,360度旋转时间:0.5s,对比剂为欧乃派克或优维显,100 ml,浓度度300 mg/ml,总量为100 ml,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单相团注,速率为4.0~5.0 ml/s,采用CTA智能追综程序ROI置于主动脉水平的升主动脉,CT域值达80 Hu,手动触发。
1.3 方法与结果 图像的重建与阅读扫描数据传人AW4.4工作站.通过多种后处理呈像技术:MIP、VR、MPR及VE的综合应用并结合原始轴位图像,提供准确的空间定位,运用编辑功能.对原始图像进行剪切,去除不必要的结构.由放射科及神经内科医师对逐条血管进行正位、侧位、俯视位的连续、三维旋转观察,从不同角度观察动脉动脉管壁形态、位置、范围、有无代偿血管、周围组织情况,重建和阅读过程约需15~30 min。共发现:肌桥11例;恶性冠状动脉变异8例;动脉炎7例;冠状动脉动脉瘘5例;冠状动脉瘤4例;夹层动脉瘤2例。
2 讨论
在过去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中采用DSA为主,并兼治疗手段。但DSA仅能了解冠状动脉的狭窄情况,对引起狭窄的原因判断没有特异性,因此在指导治疗中存在局限性。随着螺旋CT的扫描速度大幅度的提高,CT扫描运动的心脏成为可能。而且多种后处理方法,不但可以发现动脉狭窄的程度、范围、位置,而且可以观察引起狭窄的病灶。在我们发现的37例患者中,多数DSA无法发现病灶本身。而且随着CTA的广泛应用,这类患者被发现也越来越多。
几种疾病都各自有CT血管造影的影像学特点。肌桥形成,发现冠状动脉部分走行于心肌内,远侧小血管形成肌桥对心肌供血影响不大,但如果冠脉主干处形成肌桥,将明显影响心肌供血。影像中我们可以看到包裹冠脉的心肌[2.3]。恶性冠状动脉变异是指冠状动脉起源、发出、走行出现不正常。我们发现的病例最常见为单侧起源,走行于主动脉与肺动脉间,管壁受压,管腔变窄。1例为起源于肺动脉主干。血管炎为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引发的冠状动脉病变,呈弥漫性多支改变。且有自身免疫疾病病史。冠状动脉瘘为冠状动脉直接进入静脉或心室,冠状动脉明显增宽、迂曲为本病的主要影像学特点。动脉瘤为血管壁的异常膨出。夹层动脉瘤发生在冠状动脉是极少见的,两例影像学改变均为较长范围的管壁增厚,向管腔内突出,并且增厚部分表面光滑,范围较长。
同时CT血管造影有以下优势。只需经外周肘静脉注射造影剂,伤和风险小,检查费用也相对便宜;检查和诊断的时间大大缩短,一次注射造影剂,同时显示多条血管;与DSA相比,CTA可以任意变换角度。以取得不同侧面的图像。三维立体分析能够清楚地描述血管狭窄位置、和周围血管关系。血管分析能准确测量血管狭窄程度以及发现血管解剖变异等。同时还能清晰的显露血管外情况。这些在治疗方案的制定中可以提供非常有价值的信息[45]。但是.CTA也有一些缺陷:不能全面反映脑血管的血流动力学特点,故不利于精确制定手术治疗方案。CTA与DSA仍有互补性[6]。同时发现以上类型疾病是有限的,随着CTA 检查的广泛开展,将会发现更多类型的冠脉疾病。
参 考 文 献
[1] 王本星.冠状动脉CT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的对比观察.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0,19(9):90,96.
[2] 熊龙根,陆东凤,刘世明.冠状动脉造影时心肌桥的检出率及其临床意义.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05,31(2):31 34.
[3] 刘幼文,刘强,金光临.支架置入术治疗有心肌缺血症状心肌桥的疗效观察.临床心血管杂志,2004,20(6):332 334.
[4] 郑悦,林时勖,许壮勇.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0,16(9):10511054.
[5] 许楠,常时新,郝楠馨,等.64层螺旋CT对壁冠状动脉形态学的研究.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0,16(2):119122.
[6] 陈尔齐,杨亚安,严卫星.对壁冠状动脉血流与形态关系的观察分析.中国血流变学杂志,2004,11(3):186 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