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于小学教育而言,近年来提出了“家校合作”的全新教育模式,但是由于农村小学存在环境差异,经济也相对落后,师资力量薄弱,学生家长观念陈旧等问题,使得这种教学模式的推广受到了阻碍。本文以此为对象,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解决对策,希望能能够起到借鉴的作用。
關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家校合作;问题;对策
1.家校合作的意义
1.1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需求
农村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同样充满了困惑,他们面临着不断变化的成长环境,而随着农村经济的腾飞也让他们接触到了更多的新鲜事物,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许多不利于他们成长的腐朽文化也渗入到他们的生活当中,使得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迷失了,价值观也扭曲了,影响了他们的人生。
1.2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需要
对于大多数农村家长,他们的文化水平与个人素质普遍不高,这也使得他们缺乏管理子女的方法,往往出现“严而无格、宽而无度”的情况。许多家长都望子成龙,但是,对于子女的成长规律却忽略,而只关心成绩,造成了子女学习的负担。一旦子女的学生成绩不理想,就会采取极端的措施。近些年,随着国家计划生育制度以及教育理念的逐步深入,许多农村家长也开始重视子女的身心健康,但是却逐渐出现了矫枉过正的情况,娇惯溺爱情况十分普遍,这对于子女的成长也是十分不利的。[1]
1.3农村社会发展的需要
对于学校而言,学校教育能够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教育,它能够为学生提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随着全球化脚步的前行,学校教育受到外界的影响也越来越严重,因此学校教育必须不断优化自己的教育模式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同时社会也需要学校教育来为其培养优秀人才。
2.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2.1留守儿童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
家校合作的过程中,学校一直占据着绝对的主动权,在教育中优先满足学校和教学的需求,但是却忽视了家长的主体地位,这种情况在农村小学家校合作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在农村家校合作的实施过程中,许多农村学生的家长都能积极参与到家校合作当中,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被忽视。举个例子,在家长会上,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校表现都由任课教师进行介绍,并嘱咐家长应该重视孩子存在的问题,但是却没有给予家长表达意见的机会,单纯成为听众,对学生的在校信息是单向的接受,这导致学生家长在家校合作中始终处于不对等的地位。
2.2留守儿童所在家庭方面存在的问题
长久以来,由于传统习惯使然,许多农村学生家长都认为教育单纯是学校的职责,与自身以及家庭并无关联。学生家长将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日常起居,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子女学习、做人以及行为习惯培养方面的责任,而一股脑的将其推给学校。在近几年,许多农村的问题学生让家长十分操心,但是却没有能力对其进行约束,这也成为了学校教育的症结。而相关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人格形成最重要来源于家庭教育,这一点是学校无法给予的。孩子降临到这个世界后就会受到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伴随着孩子的成长,家庭教育所带来的影响越发根深蒂固,许多孩子甚至成长为与父母相似的成年人。[2]
2.3社会对于留守儿童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家庭合作是伴随着教育模式革新而诞生的全新模式,它同样严格遵守法制规范的原则,受到相关政策法规的制约。但是,由于我国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对家校合作方面的法规保证并没有完全的建立起来,缺乏足够的制度和规范保证,尽管由国家相关指导意见与要求进行保证,但是总体上比较宏观,没有与之相匹配的法律法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较差,最终导致家校合作中出现不规范行为,影响了家校合作的效果。
3.推进家校合作的对策与措施
3.1学校需要充分发挥其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主体作用
对于学校领导和任课教师而言,他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加入到家校合作当中,成为真正创新的缔造者和实践者。任课教师应该充分意识到教学科目的重要性,对学生的价值所在,与此同时也应该意识到尽管成绩十分重要,但是,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健康发展。只有学生在德智体美方面全面发展,才能最终促进良性价值观的形成,并为此发挥一定的作用。故此,要充分利用任课教师的作用,促进农村小学家校合作有序的开展,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
3.2营造良好的家校合作氛围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长期没有父母的陪伴,因此需要学校不断优化自身的氛围和环境,对于家长与教师而言,良好的氛围需要他们共同营造,任课老师应该积极配合营造和谐的氛围。对于拥有丰富经验的教师而言,他们深谙与家长之间沟通的界限,当彼此之间的关系较为疏远时,工作很难得到展开;如果彼此之间的关系过于亲密,那么任课教师又失去了应有的威信,这对于彼此之间关系的良性发展是十分不利的。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与家长积极进行互动和沟通,让家长加入到家校合作当中来,这样才能更好的协调学生、家长以及学校之间的关系,督促他们更多的关注子女。长久以来,家长都忽视了合作中家长的作用,也缺乏对留守儿童的关心与爱护,这就加大了与子女以及教师的距离,导致在家校合作中始终处于被动,因此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家长参与到家校合作当中的积极性。
3.3制定符合需求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的家访策略
对于留守儿童而言,教师首先要注意到他们的心理特征,在制定家访策略时应该充分注意到他们的自尊心,在家访过程中体现出足够的真诚。教师应该基于学生的生活条件、经济水平、父母的教育观、教育模式以及对教育的认同程度出发,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足够深入的掌握,并针对教育的痛点进行教育,故此学校应该对教师的家访模式进行鼓励,推动他们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从而提升教育的有效性。
3.4鼓励留守儿童家长积极参与到家校合作当中
家校合作并非单向的过程,而是学校、教师与家长、学生之间进行双向互动,通过有效的措施对家长的参与进行鼓励。通过家长会等对学校的教育的发展进行探讨,并提出可行性建议。此外,家长与教师、学校之间进行深入交流,从而使得家长真正参与到家校合作当中来,从而感受到教育的整个过程,真正认识到教育的内涵,从根本上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
参考文献
[1]张丽竞. 国内外中小学家校合作研究综述 [J]. 教育探索. 2017, (3): 158-159.
[2]岳瑛. 基础教育新理念——家校合作 [J]. 外国中小学教育. 2016, (2): 36-39.
關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家校合作;问题;对策
1.家校合作的意义
1.1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需求
农村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同样充满了困惑,他们面临着不断变化的成长环境,而随着农村经济的腾飞也让他们接触到了更多的新鲜事物,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许多不利于他们成长的腐朽文化也渗入到他们的生活当中,使得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迷失了,价值观也扭曲了,影响了他们的人生。
1.2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需要
对于大多数农村家长,他们的文化水平与个人素质普遍不高,这也使得他们缺乏管理子女的方法,往往出现“严而无格、宽而无度”的情况。许多家长都望子成龙,但是,对于子女的成长规律却忽略,而只关心成绩,造成了子女学习的负担。一旦子女的学生成绩不理想,就会采取极端的措施。近些年,随着国家计划生育制度以及教育理念的逐步深入,许多农村家长也开始重视子女的身心健康,但是却逐渐出现了矫枉过正的情况,娇惯溺爱情况十分普遍,这对于子女的成长也是十分不利的。[1]
1.3农村社会发展的需要
对于学校而言,学校教育能够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教育,它能够为学生提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随着全球化脚步的前行,学校教育受到外界的影响也越来越严重,因此学校教育必须不断优化自己的教育模式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同时社会也需要学校教育来为其培养优秀人才。
2.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2.1留守儿童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
家校合作的过程中,学校一直占据着绝对的主动权,在教育中优先满足学校和教学的需求,但是却忽视了家长的主体地位,这种情况在农村小学家校合作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在农村家校合作的实施过程中,许多农村学生的家长都能积极参与到家校合作当中,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被忽视。举个例子,在家长会上,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校表现都由任课教师进行介绍,并嘱咐家长应该重视孩子存在的问题,但是却没有给予家长表达意见的机会,单纯成为听众,对学生的在校信息是单向的接受,这导致学生家长在家校合作中始终处于不对等的地位。
2.2留守儿童所在家庭方面存在的问题
长久以来,由于传统习惯使然,许多农村学生家长都认为教育单纯是学校的职责,与自身以及家庭并无关联。学生家长将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日常起居,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子女学习、做人以及行为习惯培养方面的责任,而一股脑的将其推给学校。在近几年,许多农村的问题学生让家长十分操心,但是却没有能力对其进行约束,这也成为了学校教育的症结。而相关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人格形成最重要来源于家庭教育,这一点是学校无法给予的。孩子降临到这个世界后就会受到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伴随着孩子的成长,家庭教育所带来的影响越发根深蒂固,许多孩子甚至成长为与父母相似的成年人。[2]
2.3社会对于留守儿童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家庭合作是伴随着教育模式革新而诞生的全新模式,它同样严格遵守法制规范的原则,受到相关政策法规的制约。但是,由于我国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对家校合作方面的法规保证并没有完全的建立起来,缺乏足够的制度和规范保证,尽管由国家相关指导意见与要求进行保证,但是总体上比较宏观,没有与之相匹配的法律法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较差,最终导致家校合作中出现不规范行为,影响了家校合作的效果。
3.推进家校合作的对策与措施
3.1学校需要充分发挥其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主体作用
对于学校领导和任课教师而言,他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加入到家校合作当中,成为真正创新的缔造者和实践者。任课教师应该充分意识到教学科目的重要性,对学生的价值所在,与此同时也应该意识到尽管成绩十分重要,但是,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健康发展。只有学生在德智体美方面全面发展,才能最终促进良性价值观的形成,并为此发挥一定的作用。故此,要充分利用任课教师的作用,促进农村小学家校合作有序的开展,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
3.2营造良好的家校合作氛围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长期没有父母的陪伴,因此需要学校不断优化自身的氛围和环境,对于家长与教师而言,良好的氛围需要他们共同营造,任课老师应该积极配合营造和谐的氛围。对于拥有丰富经验的教师而言,他们深谙与家长之间沟通的界限,当彼此之间的关系较为疏远时,工作很难得到展开;如果彼此之间的关系过于亲密,那么任课教师又失去了应有的威信,这对于彼此之间关系的良性发展是十分不利的。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与家长积极进行互动和沟通,让家长加入到家校合作当中来,这样才能更好的协调学生、家长以及学校之间的关系,督促他们更多的关注子女。长久以来,家长都忽视了合作中家长的作用,也缺乏对留守儿童的关心与爱护,这就加大了与子女以及教师的距离,导致在家校合作中始终处于被动,因此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家长参与到家校合作当中的积极性。
3.3制定符合需求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的家访策略
对于留守儿童而言,教师首先要注意到他们的心理特征,在制定家访策略时应该充分注意到他们的自尊心,在家访过程中体现出足够的真诚。教师应该基于学生的生活条件、经济水平、父母的教育观、教育模式以及对教育的认同程度出发,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足够深入的掌握,并针对教育的痛点进行教育,故此学校应该对教师的家访模式进行鼓励,推动他们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从而提升教育的有效性。
3.4鼓励留守儿童家长积极参与到家校合作当中
家校合作并非单向的过程,而是学校、教师与家长、学生之间进行双向互动,通过有效的措施对家长的参与进行鼓励。通过家长会等对学校的教育的发展进行探讨,并提出可行性建议。此外,家长与教师、学校之间进行深入交流,从而使得家长真正参与到家校合作当中来,从而感受到教育的整个过程,真正认识到教育的内涵,从根本上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
参考文献
[1]张丽竞. 国内外中小学家校合作研究综述 [J]. 教育探索. 2017, (3): 158-159.
[2]岳瑛. 基础教育新理念——家校合作 [J]. 外国中小学教育. 2016, (2): 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