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仁爱思想对现代大学管理的启示

来源 :陕西社会科学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ghui_7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孔子是教育史上的“至圣先师”,他创立了以“仁爱”为核心理念的儒家思想体系,并将其贯穿实践于孔子私学的教育管理过程中。孔子基于对人性的深刻认识,将德才兼备的君子作为教育培养目标,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管理形式,与学生建立起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这些做法不但在当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对现代大学人性化管理模式的构建也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孔子;仁爱思想;教学管理;人性化原则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0)02-133-03
  
  作为“至圣先师”的孔子,倾毕生精力于教育:周游列国而布道,开创私学而育人,编纂典籍而教儒。可以说,他既是教师,又是学校的管理者,还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对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进行探索的教育家。孔门“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便是对他教育管理成果的极大肯定。孔子私学的辉煌成就,固然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但更重要的还是孔子基于仁爱思想的精心管理。
  “仁爱”思想是贯穿于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理念,也是孔子私学管理中奉行的首要原则。在孔子看来,作为一个管理者应该以人为本,施行仁爱。如果做到了,则可由仁至于圣的境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雍也》),“何事于仁!必也圣乎。”(《雍也》) 如果做不到,即使暂时得到了一定职位,也会失去它:“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卫灵公》)在“仁爱”思想的指导下,基于深刻的的人性观念,他以德才兼备的君子作为教育培养目标,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管理形式,注重与学生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教学成果卓著。这些在教育管理方面的先贤独步,对于我们今天高等教育管理来说,有着深刻的启迪作用和弥足珍贵的借鉴意义。
  一、孔子管理思想的人性论基础
  教育的对象是人,对人性的认识必然会成为教育管理思想形成的理论依据。孔子以仁爱为本的教育理念正是基于他对人性的深刻认识之上的。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 “性”指性情、本质,即人的天赋本性,孔子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是无所谓善恶之别的。但在人类相似的本性之上,又潜藏着发展为善或恶的可能性,即“习相远也”。 如果说“性”是先天性的,那么“习”则是指后天所得的,人的性情本是相近的,但由于个人所处的环境,所经历的事情不同,经过后天习染,人与人之间便渐渐拉开了距离。就像朱熹所说的那样:“习于善则善,习于恶则恶,于是始相远耳。”(《四书集注》) 这在《论语》中有多处体现,如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阳货》)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季氏》)
  “性相近”可以说是对人性的基本假设,它源自于孔子长期观察和实践的总结。他一方面看到了人类本性的共同之处,另一方面也清醒地认识到了人性的不同之处。正如我们日常生活所见,人性相近,但个体的天资禀赋又有诸多差异:有的人天资聪颖、机灵活跃,有的人天资鲁钝,木讷迟缓。因此,总体上说来,孔子对人性的判断是相当准确的,他既看到了人类的共同性,也看到了个体的差异性。而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人的善良本性得以发挥,通过教和学,使人们抑恶扬善,变化气质,成就人生。这样的人性认识为孔子教学实践中培养目标的设立、管理制度的实行、学生管理的实践和师生关系的和谐奠定了相当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仁爱理念下的教育管理思想及实践
  1.教育培养目标
  孔子将教育培养的目标与社会人才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提出要培养德才兼备、仁爱天下的“君子”,他不仅要爱自己,也要爱他人、爱国家、爱社会。因此,他的管理始终服务于教育的培养目标,激励学生在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要肩负起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
  “君子”首先应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要以天下为己任:“君子之仕一也,行其义也。”(《微子》)“君子谋道不谋食。”(《卫灵公》);要为崇高目标而努力:“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治长》)治民以“庶之”、“富之”、“教之” (《子路》);要克服困难,坚毅不拔:“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宪问》)“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泰伯》)
  其次,“君子”必须具备良好的领导和管理能力。要通过读书学习来获得能力,理解责任:“工欲善其利,必先利其器。”(《卫灵公》)“君子学以致其道。”(《子张》);为政要存志高远,出于公心:“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泰伯》);为政要爱惜民众:“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为政要注重道德教化:“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矣。”(《为政》)在用人方面则应做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卫灵公》)“举直错诸枉,则良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为政》)特别要身体力行,以自我为表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子路》)
  此外,“君子”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个人修养。要有正直的政治品格:“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里仁》)“巧言、令色、足恭,…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公治长》)要耐得寂寞:“不患无位,患无所之。”(《里仁》)“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宪问》)要注意为政的形象:“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述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
  2.教学管理制度
  孔子在教学管理中并不拘泥于单一的形式,而是关注学生的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组织教学,形式多样、方法灵活。他认为,只有全面的了解而学生,才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做到因材施教;只有准确的把握学生的特点,才能让学生信服老师,并自觉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因此,在平常的教学中,他会根据学生特点进行个别指导,有时也会设讲坛进行集体教学,即便是在他周游列国的同时也不忘教育学生。
  在设置教学课程时,孔子以“文、行、忠、信”为主要教育内容,要求学生在重视道德养成的同时,也不忽视知识的学习。他花费数年心血整理编纂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作为教学用书,内容涉及文学、政治、道德、伦理、音乐等方面。又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具体特长,把教学内容具体划分为礼、乐、射、御、书、数。(“六艺”)这些都成为延续至今的教育经典。
  在教学检查与评价中,孔子从不随便作出结论,而是坚持多方面全方位地去考察学生。他不但“听其言而观其行”,为防止片面性,还“退而省其私”,此外,还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为政》)。正因为如此,孔子才会准确而透彻的了解学生,并能作出精辟绝妙的评价。如他在评价学生品格时说“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雍也》);分析学生缺点时说“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先进》)。仅用一个字就能准确地概括出学生的个性特点,不但让学生信服,也能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所以才培养出了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几个方面有突出成就的一大批人才。
  3.学生管理过程
  孔子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对“仁爱”的施行,首先表现在“有教无类”的招生原则上。这就了打破贵贱、贫富和种族的界线,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广泛地吸收学生。他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只要本人有学习的愿望,奉送十条干肉以履行简单的拜师礼,他就愿意接受这个学生了。
  还体现在他对待学生的态度上。据《论语》记载,孔子的弟子来自各个诸侯国,分布地区十分广泛。而且这些弟子们的成分复杂,出身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上至达官显贵,如鲁国的孟懿子等人,下到贫民百姓,如穷居陋巷箪食瓢饮的颜回等人。但孔子不论出身,不看贫富,皆能以宽大的胸怀包容,并悉心教导成才。
  在学习管理中,孔子也处处以学生为本。他注意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教育学生要诚心求教,“不耻下问”(《公冶长》);要讲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着力培养学生乐学的求知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政》)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要求“学而时习之”(《学而》);处理学思关系时,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劝学》),二者之不可偏废;在学与行的问题上,认为;“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敏于事而慎于言”(《学而》)。
  4.和谐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学管理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关系,师生关系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孔子在其终身教育实践中,秉持这“仁爱“之心,与弟子们建立了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他一视同仁地看待学生、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严慈相济地对待学生、言传身教地引导学生。学生们也因此特别尊敬和爱戴孔子,对他心悦诚服,视之如日月,敬之如父母,无限崇拜和景仰。正如严元章先生在《中国教育思想源流》一书中所述,孔子与学生的关系是“师生兼顾”的好榜样。“他与学生共同生活。他照顾学生,关心学生;他接近学生,接触学生。他接受学生的种种提问,而善于解答;他随时随地提点学生学习,而善于启发。” “由此孔子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成为孔子的优秀子弟;孔子爱护学生,学生敬仰孔子——这样的亲和关系,是合情合理的师生关系。”不但开启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尊师爱生的优良传统,时至今日,仍可作为现代教育创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宝贵借鉴。
  三、仁爱管理思想的现代价值
  孔子以“仁爱”为核心的,对教育培养的目标、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过程以及师生关系进行了理论上的构建和实践上的施行,影响了中国教育管理文化发展的全部过程。他的思想虽然产生于农业文明时期, 却不因生产方式的变更、社会制度的不同而丧失其价值,反而成为中国社会自古至今最普遍最基本的理念:即在管理中注重“以人为本”,构建人性化的管理体系。
  “以人为本”的根本目的在于协调人与人的关系和行为,其基本要求是以“仁爱”之心去对待他人。从狭义讲,“仁爱”管理思想是处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关系的具体方式;从广义讲,“仁爱”管理思想是协调全社会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因此,“仁爱”管理思想具有跨越时代、跨越时空的普遍适应性,它对于现代大学的管理文化建设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指导作用。
  然而,就当前大学的管理而言,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其具体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分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大学管理制度发现,其中存在着相当大的人性缺陷。就宏观管理制度而言,存在着强调整齐划一,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等问题。例如教学计划的制定,由少数专家负责,没有学生和社会相关人员的参与,表现出制定主体的单一化,有悖于计划制定的复杂性;管理方式行政化,行政干预计划制定的太多,有悖于计划制定的学术性;信息渠道畅通不够,在制定过程中,没有保证信息渠道畅通,突显管理过程的民主性,从而削弱了计划管理的民主性;评价指标过于笼统,影响计划评价的客观性等等。就微观管理制度来说,既存在对学生的求学意愿、学习自由、学习兴趣和学生的权益等忽视或损害的现象,也存在违背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限制教师的个性化发展的问题。例如学生在选择专业、课程和教师方面缺少学习自由,缺乏自主选择权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主体地位未能得以落实,参与教学管理的机会少,以及教学管理中行政化现象严重,民主氛围不够等等。
  因此,我们回顾孔子私学“仁爱”理念下的教育管理思想与实践,不单单是为了缅怀过去,更是为了指导现在,激励未来。具体到现代大学的教育管理中,就是要求在管理中形成以“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实施人性化管理。
  首先要树立服务至上的人性化理念。高校教学管理应当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以面向教学第一线、面向师生为原则。教学管理的对象是教师和学生,教学管理的目的是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任何一项教学管理的政策、制度、措施的出台应符合这一目的,更要体现人性化。教学管理的目的不是为了限制人的发展,而应是利于形成生动活泼的人才培养环境,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和个性的发展。因此,大学的教学管理服务部门,要紧随当前教育教学改革趋势,主动适应新情况,在教学管理服务的观念和行为上求真务实的,对教育教学提供优质的人性化服务。
  其次是要创立多样的人性化管理模式。随着高等教育的扩张,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必然会呈现出多样化的教育需求。由于以往的教学管理中使用固定的计划模式,采用群体管理、单一模式培养,学生被动地使用教学资源,这样的教学管理不利于因材施教、个性发展。现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更加注重人才培养的多样化、个性化、素质化。因此,人性化的教学管理模式应该是不断完善课程管理,建立通识教育培养模式;积极推进学籍管理制度改革,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管理制度;开发多元化的学科评价制度,以评价促进发展。
  还要建立富有弹性的人性化管理制度。人性化管理就是需要改变现有的教学管理制度,多一些管理的弹性,使之既严格又不“一刀切”,既规范又有一定的柔性与弹性,既明确体现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又能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但是,弹性管理并不等于不要管理,从根本上说弹性管理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人性化管理,它对管理者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更高了。当然,高校的人性化管理也不能走极端,有弹性并不等于放任自流,尊重学生权利也不能成为拒绝任何约束和规范的挡箭牌。
  总之,人性化的大学管理制度是建构在“人”的基础上的一切实践活动,只有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才能找到准确位置,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发扬孔子的仁爱理念,不仅可以体现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要求,体现对师生个体生命的价值及人格尊严的尊重,还可以体现对个性的存在价值及发展权利的重视。可以说,人性化的大学教学管理制度是现代大学制度创新的价值体现,也是大学教育管理的人文追求。因此,坚持人本原则,构建人性化管理模式,使大学师生在和谐、生态的教育环境中相融相依,共同发展,具有重要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9.
  [2]朱熹.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4,8.
  [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严元章.中国教育思想源流[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
  [5]段向云.孔子仁学思想的人文关怀维度[J]. 理论学刊,2005,3.
  [6]王雪峰,高畅. 论孔子教育思想的主体性精神[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10.
  [7]陈桐生.孔子人性论[J].中国文化研究,2010,5.
  [8]陈开先.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J].孔子研究,2001,3.
  [9]李新庚.孔子仁学管理思想的传统意义与现代价值[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
  [10]郭冬生.构建人性化教学管理制度[J].中国大学教学,2005,3.
其他文献
摘 要:大学生毕业阶段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后环节,也是对在校教育的全面巩固和升华,本文分析当前大学生毕业阶段常见的思想问题,探讨加强毕业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通过合理有效的开展毕业教育,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毕业阶段;思想教育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0)02-148-0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学校教育的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高校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其中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更为突出,现状更加令人担忧。本文从民族与汉族毕业生的就业对比着手,深入分析其就业难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对策,以期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指导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就业;少数民族大学生;原因;对策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0)02-127-02  
期刊
摘 要:唐代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时期,商业繁荣带来了金融业的发展。长安西市是中国历史上较早的金融市场,充斥着各类信贷活动,其中官方经营的借贷业务称之为“公廨”。中央和地方各部门用来放贷或者经商所用的财政拨款被称为“公廨本钱”,赚得的利润充公,以弥补财政收入的不足,这项政策就是公廨本钱制度。本文简要介绍唐代这项制度产生的背景、制度管理及该制度最后的结局,希望对这一问题作个简要了解。  关
期刊
摘 要:电信业作为和普通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如果受到行业垄断,必然会挤压公众的通信红利,只有引入竞争机制,鼓励创新,才能成本降低。所以,本文从政府规制三大理论之一的政府激励规制理论来浅谈电信业的规制问题,并在这一理论框架下,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政府激励规制措施和手段来促进中国电信业的稳定健康发展,促进大众通信福利的增加和生活成本的降低。  关键词:激励规制理论;垄断;三网融合  文章编号:978
期刊
摘 要: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然而现实社会中不和谐的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腐败现象的出现,严重影响了和谐社会建设。因此,对腐败现象的治理就显得尤其重要,其关键是廉政制度建设和廉政文化建设,为治理腐败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不仅是和谐社会的建设,同时,治理腐败也对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反腐倡廉;和谐社会;廉政文化  文章编号:9
期刊
摘 要:在教育改革的宏观要求背景下,我们要贯彻教育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明确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专业课程设置改革为契机,培养复合型的体育专门人才,从而适应国家、社会以及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本文以陕西师范大学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为例,对课程体系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探讨陕西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趋势,并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教育改革;体育教育;课程
期刊
摘 要:近几十年关于清词中兴问题的研究成果丰硕,并且大体上由概括总略性的宏观研究转向较为微观的研究,由对清词中兴论的论证走向对于清词中兴现象的多方面深入探讨,这些研究为精准考量清词中兴这一复杂的文学史现象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视角和立体的观照方式,对于清词中兴的理解直接启示着对于整个清词成就的历史定位及清代词学的评价,因此在清词中兴问题的相关探讨上尚有不少有争议。  关键词:清词中兴;原因;表现;流派;
期刊
摘 要:新课程改革强调发现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中学物理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目标的要求,积极参与课程改革,主动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从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这是极为重要的问题。作为经济相对落后、信息较为闭塞的农村中学,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仍旧阻力重重,行动起来举步维艰。对教师角色重新理解和定位,是搞好农村新课改需要认真思考的几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新课改;农村;物
期刊
摘 要: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农村民间组织在弥补基层政府对农村公共服务产品供应不足、协调政府与农民之间的矛盾等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选取了平头司村李家湾森林管护队为例,通过文献资料分析方法,剖析了李家湾森林管护队的生成因素以及主要功能,并以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农村民间组织;生成因素;功能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0)02-152-0
期刊
摘 要:维稳部队的工作重点已经由应急平暴转入较长时间执勤巡逻,这对做好部队经常性基础性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对政工领导干部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部队;维稳;教育引导;安全稳定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0)02-169-02    维稳部队的工作重点已经由应急平暴转入较长时间执勤巡逻,具有维稳时间长、兵力分布散、官兵压力大等特点,对做好部队经常性基础性工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