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形结合思想就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通过数形转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形象性、直观性,使问题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数形结合是连接“数”与“形”的“桥”,它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一、形为起点,从小学说几何语言
几何在数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几乎所有重要的数学概念都是从几何中得出来的,所以有人说几何是数学思想的摇篮。几何不仅有直观的图形,还有推理。推理就要运用到语言。学几何,语言是一关。从人的生长经历可知,孩子的最初语言建立是模仿而不是理解。教材的编排也可是从认识图形开始,教师从一年级的认教就教学生学说几何语言,让学生在认识数时通过图形建立数的概念。如学习“3”,教师可以出示三角形,教学生说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也许学生不知道概念的准确含义,但是看图学生具有直觉印象,就会从形象上熟悉三角形,对以后看到的物体或平面图形,知道这就是三角形,那不是三角形,到高年级再学到三角形时学生比较熟悉,就能自觉使用积累的几何语言描述三角形的基本特征,也就不会感到三角形是抽象的几何图形。因而学生在学数及计算时,教师不妨多举一些几何图形的例子,用数描述几何图形,将来学生学到几何时,学生的几何语言关就比较容易过,因为他早已说过了。
二、以形助数,在直观中构建数学模型
借助图形的直观性质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数量关系形象化、简单化,给学生以直观感,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亲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为理解数学概念奠定基础,教师通过以形助数突出图的形象思维,促进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有机结合,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让学生用多种感觉器官充分感知,在形成表象的基础上进行想象、联想,达到最终理解数学概念,解决数学问题,形成数学思想的目的。
如教学“约数与倍数”。
师:请同学们用12个小正方形摆出一个长方形,你打算怎样摆?用除法算式表示行吗?
学生摆出的图形如下:
生1:我得出的除法算式是:12÷1=12。
师:猜猜他是怎样摆的?
生2:他是用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一行或一列。
师:还可以怎样摆?
生3:摆2行,每行6个;或摆6行,每行2个。
除法算式:12÷2=6,12÷6=2。
生4:还可以摆4行,每行3个;或摆3行,每行4个。
除法算式:12÷4=3,12÷3=4。
师;对,12÷4=3,就是把12个方格每3个摆一行,摆4行,在数学上我们可以说4是12的因数,3也是12的因数,12是3的倍数,12也是4的倍数。请你结合其他的除法算式与同学说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这个案例教学伊始,教师直接创设摆、涂图形的数学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透过数学潜在的“形”与“数”的关系,把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使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相结合,为研究“因数与倍数”、借助直观来定义概念,进而为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有效地实现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链接,诱发学生探索与学习的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这说明以形助数,能把许多抽象概念和性质、运算化为直观形象。将某些较难的数学问题,借助图形,可帮助学生建构数学模型,找到解题的捷径。
三、以数显形,在计算中形成空间观念
几何推理是抽象的计算,计算是具体的推理,图形是推理和计算的直观模型。数学活动里的画图和推理,归根到底都是计算。如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时,在知道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后,教师出示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提出:请各组想办法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学生活动后汇报:
生1:我们组把面积一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在这个长方形里,每行4个,摆3行共12个,所以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
生2:我们组也是用了面积一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摆了横行有4个,竖行有3个,4×3=12,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
师:学校操场也是一个长方形,如果是要计算它的面积,是不是也用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去摆?从刚才的操作和计算中,你想到什么好的方法?(学生思考、交流)
生3:我们觉得只要量出学校操场的长和宽,就可以计算出它的面积。因为在算出我们手中的长方形的面积时,长方形的长是4厘米,可以摆4个一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宽是3厘米,可以摆3个一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一共可以摆4×3=12个一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面积是12平方厘米。所以直接用长方形的长x宽也就是4×3=12就得出它的面积。
学习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后,老师出示图形,角形面积是否相等?(a=8cm:h=5cm)
生1:我用底边8÷2=4,左边三角形面积=4×5÷2=10平方厘米,右边的三角形面积=4 × 5÷2=10平方厘米,因此两个小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生2:我利用公式推出来的。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底×高÷2,B是中点,两个小三角形的底边一样,底边对应的高也一样,所以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案例1学生运用计算推出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学生看到长×宽就知道是计算长方形面积,案例2中学生通过计算证明了三角形的一条中线将它分成两个三角形,这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到了中学,学生不用计算,直接用几何推理也得出它们的面积相等,这就由计算转向几何推理。教学中将图形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它突出图像的形象思维,又帮助学生获得准确的结论,是训练学生掌握几何图形基本概念的很好手段,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培养学生数中有形、形中有数的意识。
“数”与“形”的信息转换,相互渗透,不仅使解题简捷明快,还开拓解题思路,为研究和探求数学问题开辟了一条重要的途径。
一、形为起点,从小学说几何语言
几何在数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几乎所有重要的数学概念都是从几何中得出来的,所以有人说几何是数学思想的摇篮。几何不仅有直观的图形,还有推理。推理就要运用到语言。学几何,语言是一关。从人的生长经历可知,孩子的最初语言建立是模仿而不是理解。教材的编排也可是从认识图形开始,教师从一年级的认教就教学生学说几何语言,让学生在认识数时通过图形建立数的概念。如学习“3”,教师可以出示三角形,教学生说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也许学生不知道概念的准确含义,但是看图学生具有直觉印象,就会从形象上熟悉三角形,对以后看到的物体或平面图形,知道这就是三角形,那不是三角形,到高年级再学到三角形时学生比较熟悉,就能自觉使用积累的几何语言描述三角形的基本特征,也就不会感到三角形是抽象的几何图形。因而学生在学数及计算时,教师不妨多举一些几何图形的例子,用数描述几何图形,将来学生学到几何时,学生的几何语言关就比较容易过,因为他早已说过了。
二、以形助数,在直观中构建数学模型
借助图形的直观性质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数量关系形象化、简单化,给学生以直观感,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亲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为理解数学概念奠定基础,教师通过以形助数突出图的形象思维,促进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有机结合,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让学生用多种感觉器官充分感知,在形成表象的基础上进行想象、联想,达到最终理解数学概念,解决数学问题,形成数学思想的目的。
如教学“约数与倍数”。
师:请同学们用12个小正方形摆出一个长方形,你打算怎样摆?用除法算式表示行吗?
学生摆出的图形如下:
生1:我得出的除法算式是:12÷1=12。
师:猜猜他是怎样摆的?
生2:他是用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一行或一列。
师:还可以怎样摆?
生3:摆2行,每行6个;或摆6行,每行2个。
除法算式:12÷2=6,12÷6=2。
生4:还可以摆4行,每行3个;或摆3行,每行4个。
除法算式:12÷4=3,12÷3=4。
师;对,12÷4=3,就是把12个方格每3个摆一行,摆4行,在数学上我们可以说4是12的因数,3也是12的因数,12是3的倍数,12也是4的倍数。请你结合其他的除法算式与同学说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这个案例教学伊始,教师直接创设摆、涂图形的数学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透过数学潜在的“形”与“数”的关系,把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使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相结合,为研究“因数与倍数”、借助直观来定义概念,进而为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有效地实现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链接,诱发学生探索与学习的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这说明以形助数,能把许多抽象概念和性质、运算化为直观形象。将某些较难的数学问题,借助图形,可帮助学生建构数学模型,找到解题的捷径。
三、以数显形,在计算中形成空间观念
几何推理是抽象的计算,计算是具体的推理,图形是推理和计算的直观模型。数学活动里的画图和推理,归根到底都是计算。如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时,在知道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后,教师出示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提出:请各组想办法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学生活动后汇报:
生1:我们组把面积一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在这个长方形里,每行4个,摆3行共12个,所以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
生2:我们组也是用了面积一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摆了横行有4个,竖行有3个,4×3=12,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
师:学校操场也是一个长方形,如果是要计算它的面积,是不是也用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去摆?从刚才的操作和计算中,你想到什么好的方法?(学生思考、交流)
生3:我们觉得只要量出学校操场的长和宽,就可以计算出它的面积。因为在算出我们手中的长方形的面积时,长方形的长是4厘米,可以摆4个一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宽是3厘米,可以摆3个一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一共可以摆4×3=12个一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面积是12平方厘米。所以直接用长方形的长x宽也就是4×3=12就得出它的面积。
学习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后,老师出示图形,角形面积是否相等?(a=8cm:h=5cm)
生1:我用底边8÷2=4,左边三角形面积=4×5÷2=10平方厘米,右边的三角形面积=4 × 5÷2=10平方厘米,因此两个小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生2:我利用公式推出来的。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底×高÷2,B是中点,两个小三角形的底边一样,底边对应的高也一样,所以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案例1学生运用计算推出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学生看到长×宽就知道是计算长方形面积,案例2中学生通过计算证明了三角形的一条中线将它分成两个三角形,这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到了中学,学生不用计算,直接用几何推理也得出它们的面积相等,这就由计算转向几何推理。教学中将图形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它突出图像的形象思维,又帮助学生获得准确的结论,是训练学生掌握几何图形基本概念的很好手段,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培养学生数中有形、形中有数的意识。
“数”与“形”的信息转换,相互渗透,不仅使解题简捷明快,还开拓解题思路,为研究和探求数学问题开辟了一条重要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