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童年的记忆里,每节课上总是看到一位教师,一本书,一个黑板,一根教鞭。上中学时,开设了英语课,看到英语老师进教室时手里提着个装有干电池的录音机,感到那么神秘和激动。那时虽然听力水平极差,一节课下来甚至连一个单词都听不清,却十分渴望老师播放磁带。今天,自己当了老师,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有电子黑板,又有多媒体装备,回忆起童年的教室,真有天壤之别,隔世之感。
多媒体的介入,使原来的“黑白片”变成了“彩色的宽银幕”。在语文课的教学中,尤其在抒情散文和古诗词鉴赏的教学中,插入一些美丽的图片,再配上美妙的音乐,学习内容情景交融,学生通过视觉、听觉、联想,很容易陶醉在如诗如画的艺术妙境。
多媒体传输的信息量大,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具体、直观,使现代教学如虎添翼。近年来,各地教育主管部门纷纷采取多种手段来推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进程:举办各种各样的多媒体课件设计大赛,在观摩课、示范课、优质课等等公开课中必须要求使用多媒体,并且把是否运用多媒体教学作为打分评价的主要标准之一。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多媒体教学不管在中国的城市还是农村学校,都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多媒体是一种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不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可是从现在的现实情况看,似乎离开了多媒体的教学就不算教学,不用多媒体的教学就是失败的教学,不使用多媒体的老师就是落后的老师,没有多媒体的课就是没有盐的饭、没有油的菜,索然无味……五彩缤纷的背后暗藏了教学中的浮躁和媚俗,急功近利和形式主义。有个成语叫“过犹不及”,有句歌词叫“该出手时就出手”。这些话很值得教师琢磨和思考。炼钢要注意火候,唱歌情真而自持,京剧表演讲究的是不温不火。宋玉在其《登徒步好色赋》里写了一个美人:“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这就是说干事情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那么,如何在语文课的教学中恰到好处的运用多媒体,笔者认为应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一、宁缺毋滥的原则
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最大的优点就是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把静止的东西动态化、把含蓄的东西直观化。可是,含蓄本身就是文学审美的标准之一,我们说《诗经》之美是“哀而不伤,乐而不淫”;象征和借景抒情都是指文学的含蓄美,古代画中佳构“深山藏古寺”“踏花归去马蹄香”,近代齐白石大师的《蛙声十里出山泉》都是含蓄美的典范。如果我们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把作者可以舍去的部分展现出来,岂不是画蛇添足,大煞风景!日本作家清冈卓行在《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中曾说“米洛斯的维纳斯虽然失去了两条大理石雕刻成的美丽的臂膊,却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这些话说得多么好啊。如果把今天粗制滥造、庸俗搞笑、低级下流的影视剧全盘引进教室,使教学“直观”,使人物形象“生动”,使课堂气氛“活跃”,岂不是对文学艺术的玷污和亵渎!没有想象就没有诗人,没有想象就没有文学,文学鉴赏归根结底是一种个体的精神愉悦活动,把别人的“林黛玉”强加给学生,是对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扼杀。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时要慎而又慎,不能喧宾夺主,更不可越俎代庖。
二、画龙点睛的原则
画龙点睛的目的在于使用内容更加生动有力,突出重点。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亦是如此。关键要点在地方,不偏不倚,不大不小,恰到好处。比如,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可用多媒体剪辑出林黛玉和王熙凤的头部特写镜头让学生进行对比总结:林黛玉没有打扮,美在天然,而王熙凤插花舞凤,美在装饰;林黛玉只戴一朵野花,美在朴素,而王熙凤披金戴银,美在富贵。通过比较,学生更深刻地领悟出人物的精神世界。
总之,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应遵循古人用墨的标准,即“惜墨如金,用墨如泼”,绝不能搞“一刀切”。教师在课件的制作和运用上要反复琢磨、谨慎取舍、精益求精。只有这样,多媒体才能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才能使我们的教学锦上添花。
多媒体的介入,使原来的“黑白片”变成了“彩色的宽银幕”。在语文课的教学中,尤其在抒情散文和古诗词鉴赏的教学中,插入一些美丽的图片,再配上美妙的音乐,学习内容情景交融,学生通过视觉、听觉、联想,很容易陶醉在如诗如画的艺术妙境。
多媒体传输的信息量大,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具体、直观,使现代教学如虎添翼。近年来,各地教育主管部门纷纷采取多种手段来推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进程:举办各种各样的多媒体课件设计大赛,在观摩课、示范课、优质课等等公开课中必须要求使用多媒体,并且把是否运用多媒体教学作为打分评价的主要标准之一。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多媒体教学不管在中国的城市还是农村学校,都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多媒体是一种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不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可是从现在的现实情况看,似乎离开了多媒体的教学就不算教学,不用多媒体的教学就是失败的教学,不使用多媒体的老师就是落后的老师,没有多媒体的课就是没有盐的饭、没有油的菜,索然无味……五彩缤纷的背后暗藏了教学中的浮躁和媚俗,急功近利和形式主义。有个成语叫“过犹不及”,有句歌词叫“该出手时就出手”。这些话很值得教师琢磨和思考。炼钢要注意火候,唱歌情真而自持,京剧表演讲究的是不温不火。宋玉在其《登徒步好色赋》里写了一个美人:“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这就是说干事情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那么,如何在语文课的教学中恰到好处的运用多媒体,笔者认为应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一、宁缺毋滥的原则
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最大的优点就是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把静止的东西动态化、把含蓄的东西直观化。可是,含蓄本身就是文学审美的标准之一,我们说《诗经》之美是“哀而不伤,乐而不淫”;象征和借景抒情都是指文学的含蓄美,古代画中佳构“深山藏古寺”“踏花归去马蹄香”,近代齐白石大师的《蛙声十里出山泉》都是含蓄美的典范。如果我们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把作者可以舍去的部分展现出来,岂不是画蛇添足,大煞风景!日本作家清冈卓行在《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中曾说“米洛斯的维纳斯虽然失去了两条大理石雕刻成的美丽的臂膊,却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这些话说得多么好啊。如果把今天粗制滥造、庸俗搞笑、低级下流的影视剧全盘引进教室,使教学“直观”,使人物形象“生动”,使课堂气氛“活跃”,岂不是对文学艺术的玷污和亵渎!没有想象就没有诗人,没有想象就没有文学,文学鉴赏归根结底是一种个体的精神愉悦活动,把别人的“林黛玉”强加给学生,是对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扼杀。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时要慎而又慎,不能喧宾夺主,更不可越俎代庖。
二、画龙点睛的原则
画龙点睛的目的在于使用内容更加生动有力,突出重点。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亦是如此。关键要点在地方,不偏不倚,不大不小,恰到好处。比如,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可用多媒体剪辑出林黛玉和王熙凤的头部特写镜头让学生进行对比总结:林黛玉没有打扮,美在天然,而王熙凤插花舞凤,美在装饰;林黛玉只戴一朵野花,美在朴素,而王熙凤披金戴银,美在富贵。通过比较,学生更深刻地领悟出人物的精神世界。
总之,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应遵循古人用墨的标准,即“惜墨如金,用墨如泼”,绝不能搞“一刀切”。教师在课件的制作和运用上要反复琢磨、谨慎取舍、精益求精。只有这样,多媒体才能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才能使我们的教学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