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我们迎来了全新的网络时代,该时代的到来让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通讯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很显然,公共文化服务正在努力的从技术和市场两方面来进行变革、来和新时代融合,要想在新时代有新的发展,就要和这个社会步调一致,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本文中将系统的讨论公共文化服务在变革过程中的问题和措施。
[关键词]网络与通信技术 公共文化服务 影响
中图分类号:TN9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3)21-0000-01
网络与通信技术是计算机网络及通信两种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其不仅是构建信息化社会的基础手段,更是信息时代发展过程中的直接推动力。网络与通信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给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网络与通讯技术的出现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影响
1.对服务内容提出新要求
互联网拥有的海量信息,更刺激了人们的信息需求,使之多元化、分众化。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应适应时代发展,满足人们的需求。如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为用户定制服务提供了更多可能和选择,如用户创造内容(UGC)正成为信息世界重要的内容来源之一,这都能成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提供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2.对服务传播方式提出新要求
搜索引擎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由被动接收转变为主动搜索;社交网络等 web 技术的应用,将机构主导大众传播转变为网状的网络社区的人际传播与分享。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应适应这些转变,充分利用技术重塑信息传播服务方式,为用户提供更加便利的、个性化的、交互性的使用方式。
二、网络与通讯技术发展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提出了新思路
1. 文化服务内容的构建
(1) 生产和整合优质信息内容。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作为信息最主要的提供者和组织者,在多种信息服务机构并存的时代若要发挥其功能,要担负起优质内容生产和整合的职责,因为内容是信息世界的核心。用户内容需求的多元化、分众化转变,要求文化服务内容提供者在生产和整合上有清晰的定位,构建内容生产流程,充分整合各种资源,满足特定用户群体的内容需求。
(2) 用产品理念打造信息内容。用户通过搜索引擎得到的是一个个独立的内容单元,而不是原来的依托特定时段或频道的节目,或特定地点和空间的图书,作为独立的内容单元的产品来说,应当是不受媒体介质限制的,是以不同形式灵活地适应各种媒介载体的。
(3) 以用户的需求组织、策划和生产信息内容。作为信息内容提供者需要更多从用户的角度考虑内容的组织、策划和生产,要在深度了解用户需求的基础上选择自身信息内容定位。互联网提供了充分的用户反馈信息,从中可以看到用户需求在哪里。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应重点以个体的生命周期和兴趣作为信息内容定位的主要维度。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在信息需求上有着显著的不同,成年人的需求也是分层次的。
2. 文化服务传播方式的构建
(1) 网站的重构与利用———聚合内容、服务用户。
网站作为连接用户与信息内容的纽带,是很重要的信息传播渠道,网站不应仅仅是传统信息传播机构内容的简单平移,而应成为一个面向用户聚合内容、提供综合服务的平台,成为用户订制个性化信息的服务中心,成为多元化、综合性服务平台。
(2) 有效嵌入和利用社交网络传播方式。
适应社交网络人际传播的特点,有效嵌入社交网络,是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需要拓展的重要渠道之一。社交网络即社会化网络服务,源自英文 SNS 。由于具有类似现实世界的人际社交特征,社交网络的应用普及速度很快。与网络世界碎片化相伴随的是用户在社交网站的重新聚集。
(3) 有效利用多终端传播信息。
多终端的信息发布是信息传播机构实现多渠道传播的又一重要的战略性选择。在布局多终端传播方面,技术创新是核心要素。BBC 投资研发的 iPlayer播放器是一个成功范例,可供用户利用多种移动终端随时下载播放 BBC 已播出的节目,其所赋予用户的便利和自由深受用户欢迎,大大改善了BBC 的用户结构。比较而言,我国的文化服务机构在这方面的实践还相对较少,应根据终端发展而不断拓展深化。
(4) 有效利用云计算实现设施、内容与服务的开放共享。
作为海量信息存储、信息处理的新的解决方案,云计算正逐渐在世界范围内的信息传播机构得到广泛应用。云计算可以大大降低信息服务机构的建设成本,还可以实现机构间的资源共建共享。Google、亚马逊等互联网巨头不仅已经利用云计算解决自身信息存储、处理所需,并且已通过提供云计算服务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
3.积极构建文化服务合作与联盟
在技术不断发展的力量推动下,任何机构都不可能独立应对技术进步以及用户需求的多元和深入所带来的变化,未来基于用户需求形成的跨行业、跨区域的优势互补的合作与联盟将是大势所趋。相信随着合作不断推进、用户需求的不断加深,一个跨区域的具有整体规划、布局合理、技术跟进及时、开放合作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会建立,若不如此,恐怕将会被网络信息服务的浪潮推向更边缘化的角色。
4.文化服务的营销与推广
科技发展改变了原有的泾渭分明的信息服务生态环境,正使得这一领域变成一个相互交织、具有竞争的环境,对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营销推广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了解公众信息需求、明确自身定位、与公众建立良好互动、将提供的内容和服务让公众知晓,这些都需要专业的品牌化营销规划和推广。
三、新技术应用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理性看待,防止技术至上或技术焦虑
对于新技术的认识和利用需要有一个理性的视角,既不能盲目推进技术应用,也不应陷于过分焦虑中。任何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并非一日之功,都需要一个逐渐渗透的过程。理性看待,需要以用户为基点来考虑问题。一方面,应该看到随着新技术应用的不断普及,大众尤其是年轻人正从传统的信息方式流向新技术主导的信息方式; 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未使用新技术人群的需求同样有待满足,并且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保障大众基本的文化服务的均等性是最基本的职责。
2.广泛普及,缩小不同人群的差距
信息社会,由于人们在信息获取方面存在的差异而出现了 “数字鸿沟”等一系列问题。广泛普及技术、缩小不同人群间的技术应用差距,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不可或缺。帮助有條件的人群学习技术使用的方法才是 “授之以渔”。传统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为年轻人的流失、新技术的挑战而焦虑的同时,更应当着眼于如何为更多还远离新技术的人群提供必要的帮助,为城市中的弱势人群提供连接互联网的技能和空间。
3.摒弃自身利益,努力推动融合与合作
科技的发展使我们正身处一个媒介融合的信息传播时代,融合与合作将是大势所趋,任何机构都不可能固守原有的领域,不求图变。当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自身正充分享受互联网所带来的信息大餐和信息便利的时候,却抨击新媒体的种种不是,这显然是担心用户流失的矛盾的心情在起作用,其背后是对自身利益的本能捍卫和保护。只有那些以开放的心态迎接技术并且寻求合作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才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好地实现其社会价值。至于在合作过程中涉及的利益和运营模式的问题,只要拥有足够的智慧都是能够解决的。
四、总结
随着社会进程的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为了适应大众需求和科技技术的更新其自身的改革变得越来越迫切,在文中,我们不但总结了目前大众文化服务所面临的问题,更提出了一些对应措施和改革内容,希望文中的观点和建议能够帮助大众文化服务顺利的完成变革过程,确保其为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发挥自身所长,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何苍.数字科技让公共文化服务“结网生根”[N].中国文化报,2013-01-30(007).
[2] 袁宏,周民.开放环境下的网络通讯技术及其应用[J].水利水电技术, 1996,(05):9-11.
[关键词]网络与通信技术 公共文化服务 影响
中图分类号:TN9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3)21-0000-01
网络与通信技术是计算机网络及通信两种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其不仅是构建信息化社会的基础手段,更是信息时代发展过程中的直接推动力。网络与通信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给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网络与通讯技术的出现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影响
1.对服务内容提出新要求
互联网拥有的海量信息,更刺激了人们的信息需求,使之多元化、分众化。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应适应时代发展,满足人们的需求。如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为用户定制服务提供了更多可能和选择,如用户创造内容(UGC)正成为信息世界重要的内容来源之一,这都能成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提供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2.对服务传播方式提出新要求
搜索引擎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由被动接收转变为主动搜索;社交网络等 web 技术的应用,将机构主导大众传播转变为网状的网络社区的人际传播与分享。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应适应这些转变,充分利用技术重塑信息传播服务方式,为用户提供更加便利的、个性化的、交互性的使用方式。
二、网络与通讯技术发展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提出了新思路
1. 文化服务内容的构建
(1) 生产和整合优质信息内容。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作为信息最主要的提供者和组织者,在多种信息服务机构并存的时代若要发挥其功能,要担负起优质内容生产和整合的职责,因为内容是信息世界的核心。用户内容需求的多元化、分众化转变,要求文化服务内容提供者在生产和整合上有清晰的定位,构建内容生产流程,充分整合各种资源,满足特定用户群体的内容需求。
(2) 用产品理念打造信息内容。用户通过搜索引擎得到的是一个个独立的内容单元,而不是原来的依托特定时段或频道的节目,或特定地点和空间的图书,作为独立的内容单元的产品来说,应当是不受媒体介质限制的,是以不同形式灵活地适应各种媒介载体的。
(3) 以用户的需求组织、策划和生产信息内容。作为信息内容提供者需要更多从用户的角度考虑内容的组织、策划和生产,要在深度了解用户需求的基础上选择自身信息内容定位。互联网提供了充分的用户反馈信息,从中可以看到用户需求在哪里。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应重点以个体的生命周期和兴趣作为信息内容定位的主要维度。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在信息需求上有着显著的不同,成年人的需求也是分层次的。
2. 文化服务传播方式的构建
(1) 网站的重构与利用———聚合内容、服务用户。
网站作为连接用户与信息内容的纽带,是很重要的信息传播渠道,网站不应仅仅是传统信息传播机构内容的简单平移,而应成为一个面向用户聚合内容、提供综合服务的平台,成为用户订制个性化信息的服务中心,成为多元化、综合性服务平台。
(2) 有效嵌入和利用社交网络传播方式。
适应社交网络人际传播的特点,有效嵌入社交网络,是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需要拓展的重要渠道之一。社交网络即社会化网络服务,源自英文 SNS 。由于具有类似现实世界的人际社交特征,社交网络的应用普及速度很快。与网络世界碎片化相伴随的是用户在社交网站的重新聚集。
(3) 有效利用多终端传播信息。
多终端的信息发布是信息传播机构实现多渠道传播的又一重要的战略性选择。在布局多终端传播方面,技术创新是核心要素。BBC 投资研发的 iPlayer播放器是一个成功范例,可供用户利用多种移动终端随时下载播放 BBC 已播出的节目,其所赋予用户的便利和自由深受用户欢迎,大大改善了BBC 的用户结构。比较而言,我国的文化服务机构在这方面的实践还相对较少,应根据终端发展而不断拓展深化。
(4) 有效利用云计算实现设施、内容与服务的开放共享。
作为海量信息存储、信息处理的新的解决方案,云计算正逐渐在世界范围内的信息传播机构得到广泛应用。云计算可以大大降低信息服务机构的建设成本,还可以实现机构间的资源共建共享。Google、亚马逊等互联网巨头不仅已经利用云计算解决自身信息存储、处理所需,并且已通过提供云计算服务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
3.积极构建文化服务合作与联盟
在技术不断发展的力量推动下,任何机构都不可能独立应对技术进步以及用户需求的多元和深入所带来的变化,未来基于用户需求形成的跨行业、跨区域的优势互补的合作与联盟将是大势所趋。相信随着合作不断推进、用户需求的不断加深,一个跨区域的具有整体规划、布局合理、技术跟进及时、开放合作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会建立,若不如此,恐怕将会被网络信息服务的浪潮推向更边缘化的角色。
4.文化服务的营销与推广
科技发展改变了原有的泾渭分明的信息服务生态环境,正使得这一领域变成一个相互交织、具有竞争的环境,对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营销推广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了解公众信息需求、明确自身定位、与公众建立良好互动、将提供的内容和服务让公众知晓,这些都需要专业的品牌化营销规划和推广。
三、新技术应用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理性看待,防止技术至上或技术焦虑
对于新技术的认识和利用需要有一个理性的视角,既不能盲目推进技术应用,也不应陷于过分焦虑中。任何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并非一日之功,都需要一个逐渐渗透的过程。理性看待,需要以用户为基点来考虑问题。一方面,应该看到随着新技术应用的不断普及,大众尤其是年轻人正从传统的信息方式流向新技术主导的信息方式; 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未使用新技术人群的需求同样有待满足,并且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保障大众基本的文化服务的均等性是最基本的职责。
2.广泛普及,缩小不同人群的差距
信息社会,由于人们在信息获取方面存在的差异而出现了 “数字鸿沟”等一系列问题。广泛普及技术、缩小不同人群间的技术应用差距,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不可或缺。帮助有條件的人群学习技术使用的方法才是 “授之以渔”。传统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为年轻人的流失、新技术的挑战而焦虑的同时,更应当着眼于如何为更多还远离新技术的人群提供必要的帮助,为城市中的弱势人群提供连接互联网的技能和空间。
3.摒弃自身利益,努力推动融合与合作
科技的发展使我们正身处一个媒介融合的信息传播时代,融合与合作将是大势所趋,任何机构都不可能固守原有的领域,不求图变。当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自身正充分享受互联网所带来的信息大餐和信息便利的时候,却抨击新媒体的种种不是,这显然是担心用户流失的矛盾的心情在起作用,其背后是对自身利益的本能捍卫和保护。只有那些以开放的心态迎接技术并且寻求合作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才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好地实现其社会价值。至于在合作过程中涉及的利益和运营模式的问题,只要拥有足够的智慧都是能够解决的。
四、总结
随着社会进程的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为了适应大众需求和科技技术的更新其自身的改革变得越来越迫切,在文中,我们不但总结了目前大众文化服务所面临的问题,更提出了一些对应措施和改革内容,希望文中的观点和建议能够帮助大众文化服务顺利的完成变革过程,确保其为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发挥自身所长,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何苍.数字科技让公共文化服务“结网生根”[N].中国文化报,2013-01-30(007).
[2] 袁宏,周民.开放环境下的网络通讯技术及其应用[J].水利水电技术, 1996,(05):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