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容量高密度带来高效率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低容量、低密度的教学无疑是低效率的教学。因此,语文教学要走出低效率的困境,增大容量,提高密度应是可行的办法。愚以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增大容量
  
  课堂容量就是指一节课所安排的知识量与能力训练量。在安排本课内容时,在不违背教纲总体要求的情况下,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一般来说,输出的信息量越大,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信息量越多,课堂效率就越高。增大课堂容量,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加速了学生的思维转换。增大课堂容量,不能单纯的理解为知识量的增加,它亦包含多种教学法的运用,多种教学工具的使用。比如,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我们可以将文学作品中动人的形象、深挚的情感、跌宕的情节、优美的景致……尽量地表现出来,多角度、全方位调动学生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课堂容量。
  
  二、 加快节奏
  
  课堂节奏是指一堂完整的课所形成的发生、发展、高潮、结束诸环节的节拍快慢、时间长短,对本节课容量分布并及时处理的张弛度,以及教师的语速语调。课堂节奏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学生思维节奏的快慢。因此,教师要通过有效语言刺激学生的思维,使之呈现高速度。如何开讲,如何过渡,何时将气氛推向高潮等须合理设计,而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可体现在语速语调上,当然也要把握好时机。对一堂课的知识量,能力训练点的切割分布须通盘考虑。学生该自己掌握的、通过教师指导能掌握的、将所学知识加以训练巩固以形成能力的各占多少,要合理分配。加快课堂节奏必须以充分明了本节课容量与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为前提,使一节课诸环节的“发生”底气充足,“发展”势头强劲,“高潮”兴趣盎然,“结束”照应升华,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快慢难易、轻重强弱、错落有致的美味,抑扬顿挫的韵致,那么,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效率的提高是自不待言了。
  
  三、 精心提问
  
  课堂提问,须精心设计。首先,难易要适当。问题太难,学生无从下手,可望而不可即,长此以往学生容易丧失信心和兴趣,影响课堂效率。问题过易,学生不用思考便能回答,不具挑战性,即使答对,也无成功感,同样也会影响课堂效率。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提出问题时要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不同难度的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和保持浓厚的兴趣。其次,时机要适宜。要提问于学生的疑惑处,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探求状态;要提问于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处,促使新旧知识间渗透和迁移,逐步建立完整的认知结构;要提问于教学环节的关键处,比如《孔乙己》一文中,多处出现一个“笑”字,这个“笑”字,就是作者精心设计的文眼,抓住这个“笑”字设疑提问,就可以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发掘文中所蕴涵的深意。
  
  四、 快速反馈
  
  教师需留心教学中的反馈信息,及时查漏补缺,做到因材施教。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应依照绝大部分学生的实际水平来授课。在一个集体中,学习成绩有优劣高下,没有谁能真正做到齐头并进,但是作为一种教学,却必须关注全体,关心个体的存在,他们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乃至动机、效能等。我们反对获取没有差异的优秀,但是却不能听任差异走向极端;我们追求的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进步,是获得知识能力与情感的和谐提升。而这一切的前提是珍视每一位生命体的存在,尊重每一个学生原有的学习起点,重视每一次学习所获得的进步,即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但每个学生在学习上又各有差异,因此,要通过研究反馈信息,及时掌握情况,采取及时的矫正、补救措施,以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整体提高。
  
  五、强化训练
  
   通过不断的精心组织的强化训练,能使学生得到稳步前进。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练习,以帮助学生深入浅出地学习课文内容。苏霍姆林斯基肯定了这样一个事实:各个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是不相等的。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教育理论也告诉我们这个道理。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各有所获,这是素质教育内涵之所在。为此,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应掌握不同学生水平的差异,分层练习,通过分层次的练习,让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跳一跳,够得着”,后进生“消化得了”,使全体学生各有所获。课堂训练量的加大是多元的,除了阅读训练、写作训练、听说训练外,还包含着学习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训练。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另外,学习习惯的训练,也应成为课堂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
  强调语文课堂的大容量,不是知识轰炸;强调语文课堂高密度,不是题海战术。这需要教师课前精心备课,需要学生认真预习。我们的语文课堂应向课前、课后两端延伸,“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堂巩固”。
  (责任编辑 刘宇帆)
其他文献
在传统的教学课程中,《EXCEL电子表格》往往归到《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中的某章学习,由于教学时间短,内容少,要求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通常只是停留在简单地制作表格、输入、输出数据和简单计算的层面。这种以“知识为本”的教学目标不再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教师应因地制宜地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以“能力立意”、“就业导向”为教学目标,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对于计算机专业文秘方向
“民以食为天”,这是流传了很久的一句话,对中国人来说,“吃”自古就是一件大事。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我们的餐桌日益丰盛,鸡鸭鱼肉已不再是只有过年才能尝到的稀罕物。但是,生活并不像我们预期的那样美好,每当站在菜市场,看着琳琅满目的蔬菜、水果和肉类,总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惧和焦虑:吃鸡蛋吧,蛋黄不红的不像是土鸡蛋,蛋黄特别红很可能含有苏丹红;吃馍馍吧,特别白的又担心用吊白块熏蒸而成;大米雪白晶莹
作为班主任,我们常会遇到那么几个不尽如人意的比较难教的学生,他们由于种种心理、生理的障碍或外界环境的影响,形成了许多不良习惯或有不少不良行为,我们称之为“问题学生”。对于“问题学生”最简单的肯定、赞扬和赏识之言往往能激发起他们自我教育和奋发向上的动力,能增强其自尊感和自信心,从而能促其改掉一些不良习惯,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2009年秋季,我担任七(10)班的班主任,在这个班中有个K学生,在老师和
多年来,我国的传统教学将课程和教学分离成两个领域,“课程”是教育行政部门和专家关注的事,研究被认为是专家的“专利”。这样课程就成了专制的一方,而“教学”则成为被控制的一方,教学的过程就成为忠实而有效地执行课程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忠实于教材。在这种背景下,师生的生命力、主体性在教学中不可能真正得到发挥。新的课程观认为,课程不是现成的教科书,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机会,是师生在互动过程中产生的经
怎样提高课堂的实效性,是每个教师一直研究的问题,下面以《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为例,来谈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深入教材,浅出课堂    面对众多版本的教材,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应该以大量的知识作为后盾,重新整合教材,总结规律与技巧,让课本真正成为知识的载体,让教师成为真正的教者。我们更应在准确把握地理课程标准的前提下、理解编者意图的基础上去挖掘有价值的因素,结合学生的实
上网、抽烟、谈恋爱是中学生的三大顽疾。上网更是触目惊心,它严重地摧残了青少年尤其是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新华社电发布的2009年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被调查的中学生上网现象普遍,比例高达85.3%,每天都上网的占总人数的13.0%。据新华社电最新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中国网民总数已达3.76亿,位居世界第一,青少年约占网民总量的三分之一。又据《中国青少年网络数据报告
笔者在教学岳麓书社2008年第3版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以下简称“第13课”)时,对几处内容有些困惑,现提出来与大家探讨。  第一处,第13课第59页:“到1911年,全国铁路虽然总长9292千米,但其中半数以上由外国修筑并控制,清政府自主所修铁路仅5574千米。”而相对应的内容在岳麓书社必修Ⅱ2006年第2版第67页则表述为:“到1911年,虽然全国铁路总长约4800千米,但其中90%由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也指出:“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这些理论为我们阐明了生活和教育的关系。教育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最终归宿。这就给我们的思想品德教学指明了一个方向:思想品德课教育必须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贯穿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让学生觉得思想品德课的教育不是单纯的说课,而
时下教育界最为火热的事情莫过于课改了,“理念”、“课标”成了人们谈论时挂在嘴边的高频词,可见课改工作已深得人心。然而,作为在中学工作的一线音乐教师,当我全身心投入到这场革新运动中去的时候,却发现我们的音乐课改似乎又自觉不自觉地走入了种种误区。    误区一:以审美为核心,忽视了“双基”    新课标明确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于是,不少人认为“以音乐审美为核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出: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能从身边的例子中学习到对我们有用的地理知识。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合理选择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教学内容,用来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体会地理学的价值。    一、从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学习地理知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理环境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影响深远,可以说,自然地理中的每一个因素都对人们的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