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低容量、低密度的教学无疑是低效率的教学。因此,语文教学要走出低效率的困境,增大容量,提高密度应是可行的办法。愚以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增大容量
课堂容量就是指一节课所安排的知识量与能力训练量。在安排本课内容时,在不违背教纲总体要求的情况下,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一般来说,输出的信息量越大,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信息量越多,课堂效率就越高。增大课堂容量,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加速了学生的思维转换。增大课堂容量,不能单纯的理解为知识量的增加,它亦包含多种教学法的运用,多种教学工具的使用。比如,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我们可以将文学作品中动人的形象、深挚的情感、跌宕的情节、优美的景致……尽量地表现出来,多角度、全方位调动学生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课堂容量。
二、 加快节奏
课堂节奏是指一堂完整的课所形成的发生、发展、高潮、结束诸环节的节拍快慢、时间长短,对本节课容量分布并及时处理的张弛度,以及教师的语速语调。课堂节奏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学生思维节奏的快慢。因此,教师要通过有效语言刺激学生的思维,使之呈现高速度。如何开讲,如何过渡,何时将气氛推向高潮等须合理设计,而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可体现在语速语调上,当然也要把握好时机。对一堂课的知识量,能力训练点的切割分布须通盘考虑。学生该自己掌握的、通过教师指导能掌握的、将所学知识加以训练巩固以形成能力的各占多少,要合理分配。加快课堂节奏必须以充分明了本节课容量与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为前提,使一节课诸环节的“发生”底气充足,“发展”势头强劲,“高潮”兴趣盎然,“结束”照应升华,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快慢难易、轻重强弱、错落有致的美味,抑扬顿挫的韵致,那么,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效率的提高是自不待言了。
三、 精心提问
课堂提问,须精心设计。首先,难易要适当。问题太难,学生无从下手,可望而不可即,长此以往学生容易丧失信心和兴趣,影响课堂效率。问题过易,学生不用思考便能回答,不具挑战性,即使答对,也无成功感,同样也会影响课堂效率。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提出问题时要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不同难度的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和保持浓厚的兴趣。其次,时机要适宜。要提问于学生的疑惑处,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探求状态;要提问于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处,促使新旧知识间渗透和迁移,逐步建立完整的认知结构;要提问于教学环节的关键处,比如《孔乙己》一文中,多处出现一个“笑”字,这个“笑”字,就是作者精心设计的文眼,抓住这个“笑”字设疑提问,就可以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发掘文中所蕴涵的深意。
四、 快速反馈
教师需留心教学中的反馈信息,及时查漏补缺,做到因材施教。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应依照绝大部分学生的实际水平来授课。在一个集体中,学习成绩有优劣高下,没有谁能真正做到齐头并进,但是作为一种教学,却必须关注全体,关心个体的存在,他们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乃至动机、效能等。我们反对获取没有差异的优秀,但是却不能听任差异走向极端;我们追求的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进步,是获得知识能力与情感的和谐提升。而这一切的前提是珍视每一位生命体的存在,尊重每一个学生原有的学习起点,重视每一次学习所获得的进步,即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但每个学生在学习上又各有差异,因此,要通过研究反馈信息,及时掌握情况,采取及时的矫正、补救措施,以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整体提高。
五、强化训练
通过不断的精心组织的强化训练,能使学生得到稳步前进。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练习,以帮助学生深入浅出地学习课文内容。苏霍姆林斯基肯定了这样一个事实:各个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是不相等的。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教育理论也告诉我们这个道理。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各有所获,这是素质教育内涵之所在。为此,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应掌握不同学生水平的差异,分层练习,通过分层次的练习,让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跳一跳,够得着”,后进生“消化得了”,使全体学生各有所获。课堂训练量的加大是多元的,除了阅读训练、写作训练、听说训练外,还包含着学习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训练。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另外,学习习惯的训练,也应成为课堂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
强调语文课堂的大容量,不是知识轰炸;强调语文课堂高密度,不是题海战术。这需要教师课前精心备课,需要学生认真预习。我们的语文课堂应向课前、课后两端延伸,“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堂巩固”。
(责任编辑 刘宇帆)
一、 增大容量
课堂容量就是指一节课所安排的知识量与能力训练量。在安排本课内容时,在不违背教纲总体要求的情况下,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一般来说,输出的信息量越大,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信息量越多,课堂效率就越高。增大课堂容量,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加速了学生的思维转换。增大课堂容量,不能单纯的理解为知识量的增加,它亦包含多种教学法的运用,多种教学工具的使用。比如,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我们可以将文学作品中动人的形象、深挚的情感、跌宕的情节、优美的景致……尽量地表现出来,多角度、全方位调动学生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课堂容量。
二、 加快节奏
课堂节奏是指一堂完整的课所形成的发生、发展、高潮、结束诸环节的节拍快慢、时间长短,对本节课容量分布并及时处理的张弛度,以及教师的语速语调。课堂节奏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学生思维节奏的快慢。因此,教师要通过有效语言刺激学生的思维,使之呈现高速度。如何开讲,如何过渡,何时将气氛推向高潮等须合理设计,而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可体现在语速语调上,当然也要把握好时机。对一堂课的知识量,能力训练点的切割分布须通盘考虑。学生该自己掌握的、通过教师指导能掌握的、将所学知识加以训练巩固以形成能力的各占多少,要合理分配。加快课堂节奏必须以充分明了本节课容量与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为前提,使一节课诸环节的“发生”底气充足,“发展”势头强劲,“高潮”兴趣盎然,“结束”照应升华,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快慢难易、轻重强弱、错落有致的美味,抑扬顿挫的韵致,那么,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效率的提高是自不待言了。
三、 精心提问
课堂提问,须精心设计。首先,难易要适当。问题太难,学生无从下手,可望而不可即,长此以往学生容易丧失信心和兴趣,影响课堂效率。问题过易,学生不用思考便能回答,不具挑战性,即使答对,也无成功感,同样也会影响课堂效率。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提出问题时要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不同难度的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和保持浓厚的兴趣。其次,时机要适宜。要提问于学生的疑惑处,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探求状态;要提问于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处,促使新旧知识间渗透和迁移,逐步建立完整的认知结构;要提问于教学环节的关键处,比如《孔乙己》一文中,多处出现一个“笑”字,这个“笑”字,就是作者精心设计的文眼,抓住这个“笑”字设疑提问,就可以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发掘文中所蕴涵的深意。
四、 快速反馈
教师需留心教学中的反馈信息,及时查漏补缺,做到因材施教。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应依照绝大部分学生的实际水平来授课。在一个集体中,学习成绩有优劣高下,没有谁能真正做到齐头并进,但是作为一种教学,却必须关注全体,关心个体的存在,他们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乃至动机、效能等。我们反对获取没有差异的优秀,但是却不能听任差异走向极端;我们追求的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进步,是获得知识能力与情感的和谐提升。而这一切的前提是珍视每一位生命体的存在,尊重每一个学生原有的学习起点,重视每一次学习所获得的进步,即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但每个学生在学习上又各有差异,因此,要通过研究反馈信息,及时掌握情况,采取及时的矫正、补救措施,以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整体提高。
五、强化训练
通过不断的精心组织的强化训练,能使学生得到稳步前进。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练习,以帮助学生深入浅出地学习课文内容。苏霍姆林斯基肯定了这样一个事实:各个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是不相等的。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教育理论也告诉我们这个道理。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各有所获,这是素质教育内涵之所在。为此,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应掌握不同学生水平的差异,分层练习,通过分层次的练习,让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跳一跳,够得着”,后进生“消化得了”,使全体学生各有所获。课堂训练量的加大是多元的,除了阅读训练、写作训练、听说训练外,还包含着学习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训练。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另外,学习习惯的训练,也应成为课堂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
强调语文课堂的大容量,不是知识轰炸;强调语文课堂高密度,不是题海战术。这需要教师课前精心备课,需要学生认真预习。我们的语文课堂应向课前、课后两端延伸,“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堂巩固”。
(责任编辑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