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手党与数字创新的金融引擎
风险投资一直显得神圣、神奇而又神秘。它时而一掷千金,慷慨至极;时而贪婪无比,形同秃鹫;时而又异常抠门,紧紧捂住钱袋。当年,旧金山的西海岸风险投资协会经常被人戏称为“加利福尼亚的黑手党”。因为他们的活动方式很像黑手党:最主要的公开活动就是聚会,三天一小聚,一月一大聚。平时往往躲在意气风发的创业者后面,独来独往,秘而不宣。又经常像一个联合放贷团,喜欢集体下注,“你不能把我们说成是真正的阴谋小集团,因为有时候我们携手合作,有时候又相互竞争。”著名风险投资家托马斯·帕金斯说。
不管你喜欢还是憎恶,风险投资是硅谷神话的金融引擎。只是,对于钱,我们看到的仅仅是钱,但风险投资不是。有人看到的是诱人的回报:10年之内可以获得10~20倍的回报,而风险投资历史回报率是股票投资的两倍以上,是长期债权的5倍以上。有人看到的是神奇的案例:1995年红杉投资雅虎100万美元,1999年回报是80亿美元。孙正义前后投资阿里巴巴8000万美元,估计上市之后回报将超过300亿美元!
在中国遍地都打着风险投资旗号的今天,所谓的真正风险投资,与贪婪的秃鹫投资(Venture Capital与Vulture Capital多像啊)以及有名无实的伪风险投资相比,其实内在是完全不同的资本。风险投资是有创新眼光、变革理想和产业智慧的资本,是有灵魂的资本,是有价值观的资本。从它诞生之初,就超越了普通的资本和资本游戏规则。
朱敏概括得很精辟,他说风险投资家给创业者提供的首先不是钱,而是两种远比钱更重要的东西:授道与入行!真正的风险投资家要给创业者注入正确的价值观,要授予为人之道、创业之道、管理之道。而钱只是属于第三位的,只是助推所需要的动力而已。不能帮助创业者授道和入行,那最终的结果很可能走向歧路,甚至车毁人亡,钱光光。
神奇的小钱推动着时代创新
英特尔创始人戈登·摩尔将风险投资称为黑心的“秃鹫资本”,但更多时候人们称他们为“天使”。风险投资家们喜欢把自己描绘成文雅的、智慧的、见多识广的沙场老将,而创业者基本上把他们看作老谋深算的阔绰金主。对于创业者,风险投资更像银行账号一样,生死攸关。
其实无论在美国还是中国,相对于社会财富和国家资本,风险投资实在是少之又少的一笔钱。但这里充满了冒险、创新、传奇、胆识和智慧,更蕴含着最合法的暴富、最惊羡的成功以及引爆时代变革的独特故事。现在,美国每年风险投资大约是200多亿美元,与动辄万亿美元计的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相比,实在是九牛一毛。与美国2012年16万亿美元的GDP相比,也就是千分之一而已。在中国,真正投入的风险投资每年也是几百亿人民币,大概不到2012年房地产7万多亿投资的百分之一,大概相当于中国2012年52万亿GDP的千分之一。
但是,就是这笔小小的钱,却成为美国20世纪科技创新的主要推动力,也是美国经济发展和全球竞争力一马当先的主要催化剂。可惜,虽然关于灵丹妙药似的风险投资的故事无数,书籍也不少,但是没有一本能够体现与其相称的重要性,更没有呈现出风险投资最本质的独特性。因为,风险投资之所以传奇,之所以独特,就在于这是蕴含着特殊价值观和高超智慧的资金。钱不仅仅是钱,同样的钱,因为蕴含思想和智慧的多寡,而呈现出千差万别的资本与社会价值,以及时代与历史意义。
鸟瞰风险投资的全景图,大致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是风险投资在美国的孕育、开创和发展初期。第二段是风险投资在硅谷大显身手的时代传奇故事。第三段就是正在发生的故事,那就是互联网时代,风险投资从硅谷向全球扩散,进入真正的后硅谷时代。
乔治斯·多里奥特:
东岸的风险投资之父
风险投资是美国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也是金融历史上最重要的创新之一。威尔森总结说:“风险投资生于纽约,养于波士顿,几乎窒息于华盛顿,风险投资没有真正成年,直到它来到加州与性急的年轻技术人员为伍,他们利用硅片创造了与一个世纪前工业革命具有同样意义的信息革命。”
如果把风险投资看作一个企业,第一阶段就是创业初期。创始人的个性、特质和价值观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段历史主要由两位传奇性人物缔造:一个是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乔治斯·多里奥特,堪称真正的风险投资之父。另一个是斯坦福大学前校长,硅谷创业的元老人物弗雷德·特曼,他被誉为“硅谷之父”,但是我更愿意称他为风险投资之母。
1946年,出生和成长于法国的乔治斯·多里奥特,以他独一无二的天赋与魄力创办了世界第一家公众风险投资企业,企业的名称很有意思,叫作“美国研究和开发公司(ARD)”,从此风险投资业开始初具雏形。著名投资家查尔斯·克德林预言说不出5年,美国研究开发公司就得关门大吉。在接下来的25年时间里,多里奥特用实际行动证明克德林的预言是完全错误的:美国研究开发公司共培育了100多家新企业,其中多家企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进一步推动了美国经济与技术的发展。
多里奥特貌不惊人,但是浑身上下散发着超凡的人格魅力。1899年9月24日,他出生于巴黎。1921年,多里奥特乘坐汽轮来到美国。尽管他在美国没有亲人和朋友,没有上过大学,研究生只读了一年,但是这个法国人凭借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哈佛大学商学院最有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教授。当年美国的金融界与今天的中国非常类似,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非常保守和功利,嫌贫爱富、嫌小爱大,绝对不会支持高风险的创业创新。多里奥特颠覆传统观念,打破传统金融业封闭固守的高墙,试图证明耐心地投资那些高风险的小企业也能创造巨大的财富。事实上,他做到了,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一名开创者,他又不得不与传统观念和制度不断斗争。政府监管者老是威胁说要把美国研究开发公司赶出风险投资业,事实上最终也的确把ARD置于死地,领导ARD公司25年之久的多里奥特也因此退出了风险投资行业。 但是,多里奥特的实践最终在硅谷成为燎原之势。阿瑟·洛克(Arthur Rock,多里奥特在哈佛的1951届学生)支持了“叛逆八人帮”离开肖克利半导体公司,融资组建了仙童(Fairchild)公司;在罗伯特·诺伊斯(Robert Noyce )和戈登·摩尔(Gordon Moore)离开仙童后,阿瑟·洛克又资助他们成立英特尔公司;劳伦斯·洛克菲勒(Laurance Rockefeller)建立了Venrock,在之后投资了400多家公司,包括英特尔和苹果;唐·瓦伦丁(Don Valentine )建立了红杉资本(Sequoia Capital),投资Atari、苹果、甲骨文、斯科、谷歌及YouTube等公司。风险投资行业在硅谷进入全盛阶段。
“他是现代风险投资业的创始人,他是第一位经营正规的风险投资企业的专业人士。”乔希·勒纳说,“在多里奥特的大力促进与领导下,风险投资才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真正的行业。”这位来自法国的移民,在美国这块土地上成就了一件伟大的事业。
费雷德里克·特曼:
西岸的风险投资之母
风险投资这场及时雨,最终不是在东部的波士顿,而是在西部的硅谷落地,并全面引爆了产业革命。那么为这场雨准备好天时地利人和的使命,就落到了特曼的肩上。
1939年,在特曼的指导和支持下,他的两个学生,比尔·休利特和戴维·帕卡德,在一间汽车房里以538美元作资本建立了公司,开始生产电子仪器,这就是著名的惠普。惠普今天也被公认为硅谷的源头。特曼没有像严格意义上的风险投资那样投资,占据股份。但是,他做的远比大多数风险投资更多,他给惠普创始人授道和入行,538美元启动金至今有500美元是他借的。当然,特曼更大的贡献还不是惠普,而是1951年,他筹划成立斯坦福工业园区(也就是斯坦福研究园区)。
当时,在大学附近建立工业区的主张是非常新鲜的事。第一个前来租地设厂的是瓦里安公司,这是一家由斯坦福分离出去的公司,特曼是它的董事会成员。1954年,HP在斯坦福研究区承租了一块土地,该区就成了硅谷的中心地带。HP成了特曼的最佳广告。当某公司的人前来查看研究区的情况,特曼就会请他们“去找帕卡德或休利特谈谈吧,他们会告诉你靠近斯坦福大学设厂的种种好处”。
功夫不负有心人。到1980年,整个研究区的655英亩土地全部租完,有90家公司的25万名员工入驻其中。这些公司一般都是电子工业中的高技术公司,因为那是特曼私人关系最多的领域,也是他认为最具潜力的领域。特曼认为这个领域并未很好地组织起来,而他的任务就是穿针引线。特曼描绘了50年代研究区出租的情况:“我们有了一个小小的体系。这里的电子工业正在兴起,二战以来显示了电子工业的潜力。帕卡德是大学理事会成员,而且他的公司也在研究区内。我跟他玩了个小小的把戏。人们常会跑来问我在园区经营事业的意见,我就会建议他们也去找帕卡德谈谈,了解一下接近合作性大学的意义何在。如果人们是先去找他,他也会做相同的事情。我们的目标便是建立一个高科技中心。”
斯坦福研究区成了美国和全世界纷起效尤的高技术产业区楷模。
多里奥特给美国东岸的金融注入了全新的价值观和新理念,开启了一场悄无声息的金融革命。特曼在硅谷为产业革命做好了最佳的准备。东岸的金融,西岸的创意,在硅谷开启了一场彻底变革人类文明进程的新革命。
风险投资的圣地:砂山路3000号
斯坦福大学校园西北的门托公园砂山路3000号是一座设计精美的建筑,庭院内花草茂盛、灌木葱郁、凭栏远眺可以望见海边牧场的景色,而停车场上却摆满了“卡迪拉克”“美州虎”等豪华轿车。
20世纪80年代初的一份报告中声称:砂山路是硅谷风险投资家居住的地方,在砂山路3000号的庄园楼里就住着15位,每天都有三三两两的青年人徘徊在楼前,等待成功的投资机会。 有家美国杂志社开玩笑说,硅谷人什么都不怕缺,最怕缺idea(创意)。只要有好idea,什么都不要带,拿着你的Case(方案)到砂山路去,大声高叫“Internet”“NetPC”“DVD”“ADSL”之类最时髦的名词(或者大家都听不懂的术语),立即就有风险资本家从天上掉下来,将大把大把的银子奉上。”
高技术金融家的这种集中,对风险投资家本身以及创业家来说都存在好处。一个风险投资家可以和一个友好的竞争者一块儿喝咖啡,从而得到某个创业家的情报,而这个创业家的经营计划则是这位风险资本家已考虑良久的。如此方便的联系网络对于一个潜在的创业家可能不利,因为假若某个风险投资家拒绝了他的投资请求,这件事立即会传遍整个投资界。这种“群体投资”(pack investing)是违反自由市场力量这种思想的,在投资决策上有很大的主观性;一个投资家的直觉错误会影响其他人。
不管怎样,正是有了这样的投资环境,才使任何想开办企业的创业家得以寻求支持。开车去砂山路3000号吧,那里每年有十几亿美元的风险投资在等待着你。
由于职业的特性,风险投资家往往是IT企业的过客,是IT产业的“隐形英雄”。但是,依然有一些特殊的个人值得我们关注和欣赏。以下几位就是他们中的“大哥大”。
阿瑟·洛克(Arthur Rock):
硅谷风险投资之父
“风险投资”一词是在1965年以后才广为流传,发明人应是阿瑟·洛克。不管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但无庸讳言,洛克(字面意思是“岩石”)绝对是该行业第一块里程碑。
1951年,洛克毕业于哈佛大学商学院,投身投资银行业。他对初创小企业颇有兴趣,也投过几家,其中便有Teledyne。1957年,肖克利实验室的八位科学家出走,希望另立门户,但找了35个投资人都遭到拒绝。洛克找到开有照相机厂的Sherman Fairchild,说服他贷款150万,成立仙童(Fairchild)半导体公司。但Sherman Fairchild去世后,新的CEO反对以股票奖励员工,导致人才外流,著名的“仙童八叛逆”成立了英特尔。1961年,洛克本人也从东海岸来到旧金山:“加州人有创业精神,但钱全在东部,所以我决定把东部的钱移到加州来,支持新兴的高科技企业。” 人人都想知道洛克挑选赢家的秘诀,但洛克却坦承自己是技术的门外汉。他投资的是“人”,而不是“产品”。“我寻找目标的首要条件就是那人是否诚实,而这要花很长时间才能知道。不是说这个人是不是会偷东西,或者拿了钱就逃之夭夭,而是他有没有勇气正视自己犯的错误。”
洛克对投资项目非常挑剔,宁缺勿滥。他会花上一个至三个月跟创业者深谈,从各个方面了解他的人品。他对创业企划书的形式也没有行文洋洋洒洒、装订精美绝伦的要求,如英特尔的计划只有短短两页。这种重人际关系的作法延续到现在,对指望着用漂亮的商业计划书吸引投资人的创业者是一大打击。
洛克的另一个影响是他对投资公司的参与。他不是那种给完钱就撒手不管的人,而是会积极参与企业的管理──定期参加会议、推荐高阶主管人选、推荐财务管理公司、法律事务所、公关公司等,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充当创业者的“心理咨询师”。
对于洛克,风险投资乃一门艺术,而不是科学。艺术的奥秘可以意会、难以言谈。洛克能把钱押在仙童的集成电路、英特尔的微处理器、苹果的个人电脑上,本该夸耀自己的高瞻远瞩,但他却谦卑地说:“我是全世界最幸运的人。像我所投资的那些企业的创始人,全世界加起来也许只有一百来个,我却有幸认识其中十个。这不是运气是什么?”
唐·瓦伦丁:美国风险投资公司Sequoia Capital的创始人
瓦伦丁(Valentine另一意是“情人节”)的“名头”不小,说出他投资的公司就明白了:个人电脑革命的苹果电脑、开创游戏机工业先河的Atari、最有名的数据库公司Oracle、网络硬件巨人Cisco、网络传奇雅虎。瓦伦丁因此也享有“硅谷风险投资之父”的美誉。他1972年创办的红杉资金(Sequoia)风险投资公司投资了超过350家新科技公司,并为投资机构管理超过7亿5000万美元。
思科系统公司的两个创始人桑娣·勒娜和林·博撒克都曾是斯坦福大学的学生。林是计算机系而桑娣是市场系的。一般人很难想象市场系的桑娣会爱上一个计算机系的书呆子。而实际上桑娣也经常泡在计算机房。毕业后这对夫妇分别负责计算机系和市场系的电脑系统。当时他们为了解决两系之间电脑网络不能互联的问题,决心做一个能连通它们的东西,这就是现在的路由器的雏形。林和桑娣在1984年自创公司。当时他们想将公司叫作Francisco,但发现已经被人注册,所以干脆叫Cisco。
随着公司的发展,思科渐渐地需要风险投资的注入才能扩大规模。他们和74家风险投资公司谈过,但没有一家愿意给他们投资,这些公司根本就认为没戏。这时,瓦伦丁慧眼识珠,投资240万元。红杉资金拥有了思科30%的股份并且有了人事的管理权。1990年2月14日,思科成功上市。这一天恰好是情人节,英语也叫瓦伦丁节,这也是唐后来津津乐道的。当时思科的股价在十几次分股后只相当于今天不到一毛钱一股。当时谁要投资过思科,今天已经有千百倍的回报。瓦伦丁当然是最大的赢家。
雅虎的投资无疑是互联网时代的典范,虽然这个项目不是瓦伦丁亲自操刀,但是却是他的红杉资金的杰作。当红杉的合伙人麦克·莫利茨第一次造访雅虎时,只见“杨致远和他的同伴坐在狭小的房间里,服务器不停地散发热量,电话应答机每隔一分钟响一下,地板上散放着比萨饼盒,到处乱扔着脏衣服”。令莫利茨迷惑的不仅是他们的不修边幅,还有雅虎的发展模式——杨致远把它总结为“在Web网上提供免费服务”,而投资基金从无先例投资任何免费的服务和产品。
一向严谨细致的麦克凭着灵敏的商业嗅觉很快意识到雅虎的价值。1995年4月,红杉对雅虎估计400万美金,公司投资100万美元。雅虎有了第一笔正式运转的资金,从此,红杉把两个穷学生的业余爱好推上了飞速发展的征途。1996年4月12日,雅虎正式上市,最高达到43美元,当天的收盘价是33美元,雅虎的市值达到八亿五千万美金,是一年前红杉估价的200倍,这真是美好的一天!
风险投资一直显得神圣、神奇而又神秘。它时而一掷千金,慷慨至极;时而贪婪无比,形同秃鹫;时而又异常抠门,紧紧捂住钱袋。当年,旧金山的西海岸风险投资协会经常被人戏称为“加利福尼亚的黑手党”。因为他们的活动方式很像黑手党:最主要的公开活动就是聚会,三天一小聚,一月一大聚。平时往往躲在意气风发的创业者后面,独来独往,秘而不宣。又经常像一个联合放贷团,喜欢集体下注,“你不能把我们说成是真正的阴谋小集团,因为有时候我们携手合作,有时候又相互竞争。”著名风险投资家托马斯·帕金斯说。
不管你喜欢还是憎恶,风险投资是硅谷神话的金融引擎。只是,对于钱,我们看到的仅仅是钱,但风险投资不是。有人看到的是诱人的回报:10年之内可以获得10~20倍的回报,而风险投资历史回报率是股票投资的两倍以上,是长期债权的5倍以上。有人看到的是神奇的案例:1995年红杉投资雅虎100万美元,1999年回报是80亿美元。孙正义前后投资阿里巴巴8000万美元,估计上市之后回报将超过300亿美元!
在中国遍地都打着风险投资旗号的今天,所谓的真正风险投资,与贪婪的秃鹫投资(Venture Capital与Vulture Capital多像啊)以及有名无实的伪风险投资相比,其实内在是完全不同的资本。风险投资是有创新眼光、变革理想和产业智慧的资本,是有灵魂的资本,是有价值观的资本。从它诞生之初,就超越了普通的资本和资本游戏规则。
朱敏概括得很精辟,他说风险投资家给创业者提供的首先不是钱,而是两种远比钱更重要的东西:授道与入行!真正的风险投资家要给创业者注入正确的价值观,要授予为人之道、创业之道、管理之道。而钱只是属于第三位的,只是助推所需要的动力而已。不能帮助创业者授道和入行,那最终的结果很可能走向歧路,甚至车毁人亡,钱光光。
神奇的小钱推动着时代创新
英特尔创始人戈登·摩尔将风险投资称为黑心的“秃鹫资本”,但更多时候人们称他们为“天使”。风险投资家们喜欢把自己描绘成文雅的、智慧的、见多识广的沙场老将,而创业者基本上把他们看作老谋深算的阔绰金主。对于创业者,风险投资更像银行账号一样,生死攸关。
其实无论在美国还是中国,相对于社会财富和国家资本,风险投资实在是少之又少的一笔钱。但这里充满了冒险、创新、传奇、胆识和智慧,更蕴含着最合法的暴富、最惊羡的成功以及引爆时代变革的独特故事。现在,美国每年风险投资大约是200多亿美元,与动辄万亿美元计的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相比,实在是九牛一毛。与美国2012年16万亿美元的GDP相比,也就是千分之一而已。在中国,真正投入的风险投资每年也是几百亿人民币,大概不到2012年房地产7万多亿投资的百分之一,大概相当于中国2012年52万亿GDP的千分之一。
但是,就是这笔小小的钱,却成为美国20世纪科技创新的主要推动力,也是美国经济发展和全球竞争力一马当先的主要催化剂。可惜,虽然关于灵丹妙药似的风险投资的故事无数,书籍也不少,但是没有一本能够体现与其相称的重要性,更没有呈现出风险投资最本质的独特性。因为,风险投资之所以传奇,之所以独特,就在于这是蕴含着特殊价值观和高超智慧的资金。钱不仅仅是钱,同样的钱,因为蕴含思想和智慧的多寡,而呈现出千差万别的资本与社会价值,以及时代与历史意义。
鸟瞰风险投资的全景图,大致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是风险投资在美国的孕育、开创和发展初期。第二段是风险投资在硅谷大显身手的时代传奇故事。第三段就是正在发生的故事,那就是互联网时代,风险投资从硅谷向全球扩散,进入真正的后硅谷时代。
乔治斯·多里奥特:
东岸的风险投资之父
风险投资是美国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也是金融历史上最重要的创新之一。威尔森总结说:“风险投资生于纽约,养于波士顿,几乎窒息于华盛顿,风险投资没有真正成年,直到它来到加州与性急的年轻技术人员为伍,他们利用硅片创造了与一个世纪前工业革命具有同样意义的信息革命。”
如果把风险投资看作一个企业,第一阶段就是创业初期。创始人的个性、特质和价值观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段历史主要由两位传奇性人物缔造:一个是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乔治斯·多里奥特,堪称真正的风险投资之父。另一个是斯坦福大学前校长,硅谷创业的元老人物弗雷德·特曼,他被誉为“硅谷之父”,但是我更愿意称他为风险投资之母。
1946年,出生和成长于法国的乔治斯·多里奥特,以他独一无二的天赋与魄力创办了世界第一家公众风险投资企业,企业的名称很有意思,叫作“美国研究和开发公司(ARD)”,从此风险投资业开始初具雏形。著名投资家查尔斯·克德林预言说不出5年,美国研究开发公司就得关门大吉。在接下来的25年时间里,多里奥特用实际行动证明克德林的预言是完全错误的:美国研究开发公司共培育了100多家新企业,其中多家企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进一步推动了美国经济与技术的发展。
多里奥特貌不惊人,但是浑身上下散发着超凡的人格魅力。1899年9月24日,他出生于巴黎。1921年,多里奥特乘坐汽轮来到美国。尽管他在美国没有亲人和朋友,没有上过大学,研究生只读了一年,但是这个法国人凭借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哈佛大学商学院最有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教授。当年美国的金融界与今天的中国非常类似,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非常保守和功利,嫌贫爱富、嫌小爱大,绝对不会支持高风险的创业创新。多里奥特颠覆传统观念,打破传统金融业封闭固守的高墙,试图证明耐心地投资那些高风险的小企业也能创造巨大的财富。事实上,他做到了,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一名开创者,他又不得不与传统观念和制度不断斗争。政府监管者老是威胁说要把美国研究开发公司赶出风险投资业,事实上最终也的确把ARD置于死地,领导ARD公司25年之久的多里奥特也因此退出了风险投资行业。 但是,多里奥特的实践最终在硅谷成为燎原之势。阿瑟·洛克(Arthur Rock,多里奥特在哈佛的1951届学生)支持了“叛逆八人帮”离开肖克利半导体公司,融资组建了仙童(Fairchild)公司;在罗伯特·诺伊斯(Robert Noyce )和戈登·摩尔(Gordon Moore)离开仙童后,阿瑟·洛克又资助他们成立英特尔公司;劳伦斯·洛克菲勒(Laurance Rockefeller)建立了Venrock,在之后投资了400多家公司,包括英特尔和苹果;唐·瓦伦丁(Don Valentine )建立了红杉资本(Sequoia Capital),投资Atari、苹果、甲骨文、斯科、谷歌及YouTube等公司。风险投资行业在硅谷进入全盛阶段。
“他是现代风险投资业的创始人,他是第一位经营正规的风险投资企业的专业人士。”乔希·勒纳说,“在多里奥特的大力促进与领导下,风险投资才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真正的行业。”这位来自法国的移民,在美国这块土地上成就了一件伟大的事业。
费雷德里克·特曼:
西岸的风险投资之母
风险投资这场及时雨,最终不是在东部的波士顿,而是在西部的硅谷落地,并全面引爆了产业革命。那么为这场雨准备好天时地利人和的使命,就落到了特曼的肩上。
1939年,在特曼的指导和支持下,他的两个学生,比尔·休利特和戴维·帕卡德,在一间汽车房里以538美元作资本建立了公司,开始生产电子仪器,这就是著名的惠普。惠普今天也被公认为硅谷的源头。特曼没有像严格意义上的风险投资那样投资,占据股份。但是,他做的远比大多数风险投资更多,他给惠普创始人授道和入行,538美元启动金至今有500美元是他借的。当然,特曼更大的贡献还不是惠普,而是1951年,他筹划成立斯坦福工业园区(也就是斯坦福研究园区)。
当时,在大学附近建立工业区的主张是非常新鲜的事。第一个前来租地设厂的是瓦里安公司,这是一家由斯坦福分离出去的公司,特曼是它的董事会成员。1954年,HP在斯坦福研究区承租了一块土地,该区就成了硅谷的中心地带。HP成了特曼的最佳广告。当某公司的人前来查看研究区的情况,特曼就会请他们“去找帕卡德或休利特谈谈吧,他们会告诉你靠近斯坦福大学设厂的种种好处”。
功夫不负有心人。到1980年,整个研究区的655英亩土地全部租完,有90家公司的25万名员工入驻其中。这些公司一般都是电子工业中的高技术公司,因为那是特曼私人关系最多的领域,也是他认为最具潜力的领域。特曼认为这个领域并未很好地组织起来,而他的任务就是穿针引线。特曼描绘了50年代研究区出租的情况:“我们有了一个小小的体系。这里的电子工业正在兴起,二战以来显示了电子工业的潜力。帕卡德是大学理事会成员,而且他的公司也在研究区内。我跟他玩了个小小的把戏。人们常会跑来问我在园区经营事业的意见,我就会建议他们也去找帕卡德谈谈,了解一下接近合作性大学的意义何在。如果人们是先去找他,他也会做相同的事情。我们的目标便是建立一个高科技中心。”
斯坦福研究区成了美国和全世界纷起效尤的高技术产业区楷模。
多里奥特给美国东岸的金融注入了全新的价值观和新理念,开启了一场悄无声息的金融革命。特曼在硅谷为产业革命做好了最佳的准备。东岸的金融,西岸的创意,在硅谷开启了一场彻底变革人类文明进程的新革命。
风险投资的圣地:砂山路3000号
斯坦福大学校园西北的门托公园砂山路3000号是一座设计精美的建筑,庭院内花草茂盛、灌木葱郁、凭栏远眺可以望见海边牧场的景色,而停车场上却摆满了“卡迪拉克”“美州虎”等豪华轿车。
20世纪80年代初的一份报告中声称:砂山路是硅谷风险投资家居住的地方,在砂山路3000号的庄园楼里就住着15位,每天都有三三两两的青年人徘徊在楼前,等待成功的投资机会。 有家美国杂志社开玩笑说,硅谷人什么都不怕缺,最怕缺idea(创意)。只要有好idea,什么都不要带,拿着你的Case(方案)到砂山路去,大声高叫“Internet”“NetPC”“DVD”“ADSL”之类最时髦的名词(或者大家都听不懂的术语),立即就有风险资本家从天上掉下来,将大把大把的银子奉上。”
高技术金融家的这种集中,对风险投资家本身以及创业家来说都存在好处。一个风险投资家可以和一个友好的竞争者一块儿喝咖啡,从而得到某个创业家的情报,而这个创业家的经营计划则是这位风险资本家已考虑良久的。如此方便的联系网络对于一个潜在的创业家可能不利,因为假若某个风险投资家拒绝了他的投资请求,这件事立即会传遍整个投资界。这种“群体投资”(pack investing)是违反自由市场力量这种思想的,在投资决策上有很大的主观性;一个投资家的直觉错误会影响其他人。
不管怎样,正是有了这样的投资环境,才使任何想开办企业的创业家得以寻求支持。开车去砂山路3000号吧,那里每年有十几亿美元的风险投资在等待着你。
由于职业的特性,风险投资家往往是IT企业的过客,是IT产业的“隐形英雄”。但是,依然有一些特殊的个人值得我们关注和欣赏。以下几位就是他们中的“大哥大”。
阿瑟·洛克(Arthur Rock):
硅谷风险投资之父
“风险投资”一词是在1965年以后才广为流传,发明人应是阿瑟·洛克。不管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但无庸讳言,洛克(字面意思是“岩石”)绝对是该行业第一块里程碑。
1951年,洛克毕业于哈佛大学商学院,投身投资银行业。他对初创小企业颇有兴趣,也投过几家,其中便有Teledyne。1957年,肖克利实验室的八位科学家出走,希望另立门户,但找了35个投资人都遭到拒绝。洛克找到开有照相机厂的Sherman Fairchild,说服他贷款150万,成立仙童(Fairchild)半导体公司。但Sherman Fairchild去世后,新的CEO反对以股票奖励员工,导致人才外流,著名的“仙童八叛逆”成立了英特尔。1961年,洛克本人也从东海岸来到旧金山:“加州人有创业精神,但钱全在东部,所以我决定把东部的钱移到加州来,支持新兴的高科技企业。” 人人都想知道洛克挑选赢家的秘诀,但洛克却坦承自己是技术的门外汉。他投资的是“人”,而不是“产品”。“我寻找目标的首要条件就是那人是否诚实,而这要花很长时间才能知道。不是说这个人是不是会偷东西,或者拿了钱就逃之夭夭,而是他有没有勇气正视自己犯的错误。”
洛克对投资项目非常挑剔,宁缺勿滥。他会花上一个至三个月跟创业者深谈,从各个方面了解他的人品。他对创业企划书的形式也没有行文洋洋洒洒、装订精美绝伦的要求,如英特尔的计划只有短短两页。这种重人际关系的作法延续到现在,对指望着用漂亮的商业计划书吸引投资人的创业者是一大打击。
洛克的另一个影响是他对投资公司的参与。他不是那种给完钱就撒手不管的人,而是会积极参与企业的管理──定期参加会议、推荐高阶主管人选、推荐财务管理公司、法律事务所、公关公司等,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充当创业者的“心理咨询师”。
对于洛克,风险投资乃一门艺术,而不是科学。艺术的奥秘可以意会、难以言谈。洛克能把钱押在仙童的集成电路、英特尔的微处理器、苹果的个人电脑上,本该夸耀自己的高瞻远瞩,但他却谦卑地说:“我是全世界最幸运的人。像我所投资的那些企业的创始人,全世界加起来也许只有一百来个,我却有幸认识其中十个。这不是运气是什么?”
唐·瓦伦丁:美国风险投资公司Sequoia Capital的创始人
瓦伦丁(Valentine另一意是“情人节”)的“名头”不小,说出他投资的公司就明白了:个人电脑革命的苹果电脑、开创游戏机工业先河的Atari、最有名的数据库公司Oracle、网络硬件巨人Cisco、网络传奇雅虎。瓦伦丁因此也享有“硅谷风险投资之父”的美誉。他1972年创办的红杉资金(Sequoia)风险投资公司投资了超过350家新科技公司,并为投资机构管理超过7亿5000万美元。
思科系统公司的两个创始人桑娣·勒娜和林·博撒克都曾是斯坦福大学的学生。林是计算机系而桑娣是市场系的。一般人很难想象市场系的桑娣会爱上一个计算机系的书呆子。而实际上桑娣也经常泡在计算机房。毕业后这对夫妇分别负责计算机系和市场系的电脑系统。当时他们为了解决两系之间电脑网络不能互联的问题,决心做一个能连通它们的东西,这就是现在的路由器的雏形。林和桑娣在1984年自创公司。当时他们想将公司叫作Francisco,但发现已经被人注册,所以干脆叫Cisco。
随着公司的发展,思科渐渐地需要风险投资的注入才能扩大规模。他们和74家风险投资公司谈过,但没有一家愿意给他们投资,这些公司根本就认为没戏。这时,瓦伦丁慧眼识珠,投资240万元。红杉资金拥有了思科30%的股份并且有了人事的管理权。1990年2月14日,思科成功上市。这一天恰好是情人节,英语也叫瓦伦丁节,这也是唐后来津津乐道的。当时思科的股价在十几次分股后只相当于今天不到一毛钱一股。当时谁要投资过思科,今天已经有千百倍的回报。瓦伦丁当然是最大的赢家。
雅虎的投资无疑是互联网时代的典范,虽然这个项目不是瓦伦丁亲自操刀,但是却是他的红杉资金的杰作。当红杉的合伙人麦克·莫利茨第一次造访雅虎时,只见“杨致远和他的同伴坐在狭小的房间里,服务器不停地散发热量,电话应答机每隔一分钟响一下,地板上散放着比萨饼盒,到处乱扔着脏衣服”。令莫利茨迷惑的不仅是他们的不修边幅,还有雅虎的发展模式——杨致远把它总结为“在Web网上提供免费服务”,而投资基金从无先例投资任何免费的服务和产品。
一向严谨细致的麦克凭着灵敏的商业嗅觉很快意识到雅虎的价值。1995年4月,红杉对雅虎估计400万美金,公司投资100万美元。雅虎有了第一笔正式运转的资金,从此,红杉把两个穷学生的业余爱好推上了飞速发展的征途。1996年4月12日,雅虎正式上市,最高达到43美元,当天的收盘价是33美元,雅虎的市值达到八亿五千万美金,是一年前红杉估价的200倍,这真是美好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