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的学习材料是学生主动探究、自主思考的前提。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阐述了把学习材料与教学情境、直观操作、现实生活相互融合的策略,为枯燥的数学教学增添了一些生活气息。
关键词:学习材料 教学情境 直观操作 现实生活 融合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人脑对外部学习材料感知、理解、分析、整合和内化的过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呈现方式都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会影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更会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作为教学的组织者,教师的重要作用不仅体现在教学活动中,还体现在对教材的解读,对学习材料的选择、组织与利用等方面。
一、学习材料与教学情境相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是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只有整合多种教学资源,创设故事型的教学情境,变静为动,化虚为实,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平移和旋转”时,笔者先让学生观看动画片《喜羊羊和灰太狼》,了解火车、缆车、电梯等平移运动方式和疯狂摇摆、摩天轮、螺旋桨等旋转运动方式。这不仅营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且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感知了平移和旋转这两种运动方式,建立了初步的表象认识。在研究平移的方向和距离时,笔者创设了“喜羊羊搬家”的情境,通过“喜羊羊怎样告诉朋友新家在哪里?”的问题激发了學生解决问题的热情。在充满童趣的故事情境中,学生不仅巩固了知识,而且产生了探究问题的欲望。
二、学习材料与直观操作相融合,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根据学习内容,选择出有效的学习材料后,也应采取不同的呈现方式。恰当提供可操作的学习材料,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感悟事物的本质特征。”
如在教学“平移的距离”时,笔者首先在一张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前和平移后的小房子的图画,让学生判断它们平移了几格。在判断过程中,学生们积极思考,思维活跃,运用“数两个图形最中间的点相距几格”、“数两个图形最中间的边相距几格”、“数两个图形最外边的边相距多少”、“数两个图形最外面的点相距几格”等方法,得出了3格、5格、6格、7格、8格等不同结果。这时,笔者并没有急于给出正确答案,而是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材料,让学生动手移动小房子,从操作中验证自己的答案。学生在移一移、数一数、说一说、论一论的过程中,牢固地掌握了判断平移的方法。
三、学习材料与现实生活相融合,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主张:“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从学生生活中选取数学素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逐步建立知识架构。
如在教学《数字与信息》时,笔者创设了运动会的情境,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运动员的衣服上要写编号011,而不直接写11号?”在讨论中,学生发现编号与运动会的总人数有关;接着,笔者组织学生探究身份证号的编码规则,运用观察、比较、猜测等方法去了解身份证号码中蕴含的信息,从中体会数字编码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最后,笔者再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尝试为宾馆房间编号、为同学编排学籍号。
教师围绕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中的数学实例,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深入体验、主动探究、自主建构,为枯燥的教学课堂增添了一些生活气息。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合兴小学)
关键词:学习材料 教学情境 直观操作 现实生活 融合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人脑对外部学习材料感知、理解、分析、整合和内化的过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呈现方式都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会影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更会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作为教学的组织者,教师的重要作用不仅体现在教学活动中,还体现在对教材的解读,对学习材料的选择、组织与利用等方面。
一、学习材料与教学情境相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是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只有整合多种教学资源,创设故事型的教学情境,变静为动,化虚为实,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平移和旋转”时,笔者先让学生观看动画片《喜羊羊和灰太狼》,了解火车、缆车、电梯等平移运动方式和疯狂摇摆、摩天轮、螺旋桨等旋转运动方式。这不仅营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且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感知了平移和旋转这两种运动方式,建立了初步的表象认识。在研究平移的方向和距离时,笔者创设了“喜羊羊搬家”的情境,通过“喜羊羊怎样告诉朋友新家在哪里?”的问题激发了學生解决问题的热情。在充满童趣的故事情境中,学生不仅巩固了知识,而且产生了探究问题的欲望。
二、学习材料与直观操作相融合,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根据学习内容,选择出有效的学习材料后,也应采取不同的呈现方式。恰当提供可操作的学习材料,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感悟事物的本质特征。”
如在教学“平移的距离”时,笔者首先在一张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前和平移后的小房子的图画,让学生判断它们平移了几格。在判断过程中,学生们积极思考,思维活跃,运用“数两个图形最中间的点相距几格”、“数两个图形最中间的边相距几格”、“数两个图形最外边的边相距多少”、“数两个图形最外面的点相距几格”等方法,得出了3格、5格、6格、7格、8格等不同结果。这时,笔者并没有急于给出正确答案,而是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材料,让学生动手移动小房子,从操作中验证自己的答案。学生在移一移、数一数、说一说、论一论的过程中,牢固地掌握了判断平移的方法。
三、学习材料与现实生活相融合,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主张:“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从学生生活中选取数学素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逐步建立知识架构。
如在教学《数字与信息》时,笔者创设了运动会的情境,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运动员的衣服上要写编号011,而不直接写11号?”在讨论中,学生发现编号与运动会的总人数有关;接着,笔者组织学生探究身份证号的编码规则,运用观察、比较、猜测等方法去了解身份证号码中蕴含的信息,从中体会数字编码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最后,笔者再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尝试为宾馆房间编号、为同学编排学籍号。
教师围绕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中的数学实例,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深入体验、主动探究、自主建构,为枯燥的教学课堂增添了一些生活气息。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合兴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