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文阅读课程设计的策略与思考

来源 :语文建设·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yo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组文阅读课程,就是根据当堂的学习目标,围绕某一特定的主题科学合理地选取一组文本,遵照课程规律,实施有效学习。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学生阅读效益的最大化,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语言,激活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审美。可以几篇文章横向推进,按教学活动板块实施教学;也可以先学一篇后再学其他几篇,纵向推进。
  《一花一世界》这堂课是在小学语文苏教版六年级《夹竹桃》精读引领课后设计的,具体设计和实施过程如下。
  一、确定“明确的、有意义的目标”是核心
  理想的课堂,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恰切的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基础,它体现了教学双方在教学活动中的方向和要求,是评价教与学成效的依据。因为选择的目标不同,实现目标的方法和路径就不同,要求的结果和评价结果的方式也不同。有了明晰的教学目标,才会让教学过程有的放矢。
  这堂课既然是基于《夹竹桃》的组文阅读课,那么,必须清楚地知道《夹竹桃》的学习目标究竟是什么,且目标最好一课一得,不要面面俱到。我在备课时先不看教学参考,因为教参分析得极其详细,我会觉得哪儿都重要,不讲不放心,就不会“舍”了。教参应该用在自己专心与文本对话后,若有存疑之处,再作参考。
  于是,我首先对话文本,一遍遍读文,看自己读懂了什么,哪儿读不懂,站在人文要素的角度想:作者为什么写“夹竹桃”?再站在语文要素的角度想:作者用了什么表达方法?应用什么阅读策略来读懂这篇文章?
  当对这些问题有了自己的思考后,再细细研读“课后习题”,探寻编者的编排意图。课后第一、二题是背诵和写字的任务。课后第三题:读一读,用带点的词语造句。“无日不迎风吐艳”“无不奉陪”,是学习双重否定的句式。课后第四题:默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理解夹竹桃的可贵品质,明确作者“借物咏怀”的写作手法。
  最后,再根据学情思考:哪个目标最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讲,写字和背诵自己能学会,而“借物咏怀”是什么,怎么借物咏怀,需要教师引导点拨。因此,《夹竹桃》这篇精读课文的教学目标应定为“借物咏怀”。
  二、选取“科学合理的文本”是关键
  学习资源的选取和师生的活动都要围绕教学目标来展开。组文阅读选好“文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能反映教师对目标的理解深度、对学情的了解程度和课程设计的水平。这次组文阅读课既然强化的是“借物咏怀”写作手法,那么这组文章的选材就要围绕“借物咏怀”展开。
  在组文体裁上,既考虑现代文,又考虑古诗词;在拓展的数量上,考虑到六年级学生的接受水平,最终确定了六篇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现代文《峭壁上的酸枣树》《牛蒡花》《骆驼草》,诗词《卜算子·咏梅》《竹石》《蝉》。之所以选择这几篇文本,是因为它们既对应内容主题“一花一世界”,又对应语文要素主题“借物咏怀”。文本选择精当,接下来的教学就流畅多了。
  三、采用“活动板块组织教学”是保障
  对于组文阅读课来说,教学组织形式非常紧要,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根本完成不了阅读任务,达不到学习效果。因此,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切忌将一个又一个内容逐次地、一问一答式地灌输给学生。要通过问题驱动探究式、项目引领参与式等合作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深度参与,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或启发或点拨或讲练或自学等,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組文阅读要求单位时间内学生的阅读量加大。如果采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实施教学,不但文章读不完,更严重的问题是一个同学作答时,其他同学容易把自己成当旁观者,不能很好地参与其中。这样,教师难以照顾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能尊重学生独特的个性体验。此外,烦琐的单项训练肢解了文本内容,削弱了语言的整体功能,不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
  为此,在《一花一世界》组文阅读课上,我采用活动板块层层推进,安排了以下四个活动:
  活动一:复习回顾
  借物咏怀:多角度观察、物情相联、善用对比。
  活动二:合作探究(1)
  快速浏览三篇现代文章,思考:分别借助什么事物,抒发作者怎样的胸怀?找到对比的句子读一读,作批注。
  活动三:合作探究(2)
  诵读三首古诗词,思考:分别借助什么事物,抒发作者怎样的胸怀?
  活动四:尝试运用
  (出示蜗牛、牵牛花、马铃薯三幅图)
  请你任选一幅图,多角度观察,运用对比的方式,写出事物的特点,并抒发自己的情感。
  在第四个活动中,由于担心学生不能独立完成,同时考虑到要引导学生把课文《夹竹桃》中学到的语言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根据学情,我又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备用“支架”:
  虽然,它没有______,它没有______,它没有______,但是,它____。
  在______,在______,在______,看不出______,无日不______。
  整节课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人人有参与。每个学生在读中学、在读中悟、在读中写,不亦乐乎。
  四、“多元评价及时评价”是辅助
  组文阅读课要注意及时运用形成性评价诊断学生对学习目标或内容的掌握程度。一方面教师要根据学生“形成”的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另一方面教师要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及时反思,以进行自我矫正或同学之间互相矫正。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优势,因此,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是多方面的。教师可利用教材中的习题、自己设计的练习或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自练、自评或相互评测。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对学生个体和学习合作小组集体的及时激励性评价,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专注力非常重要。
  比如,某小组分享读《峭壁上的酸枣树》一文时,小组所有成员参与,有的谈“借什么物咏什么怀”,有的说“对比描写”的句子,有的读喜欢的段落。因为他们分工明确,人人参与,所以我赞扬他们善于合作,奖励他们小组10分。这一评价让后面发言的几个小组也跟着全员参与进来。
  再如,在“尝试运用”环节,让学生补充“在____在____在____”的句子时,一个同学巧妙地运用了《夹竹桃》中的句子,我肯定他“很会学习语文,希望同学们也要把积累的好词佳句用到自己的习作中”。结果学生在描写“牵牛花”时,就很自觉地运用了《峭壁上的酸枣树》中的句子,把隐性语言变成了显性语言。
  因此,所谓“多元评价及时评价”实际上就是教与学的反馈,目的是促进和激励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使学习状态更加专注,使思维活力更加持久。这种反馈方式是多样的,可整体反馈,也可要点反馈;共同的问题可以集体矫正,各自不同的问题可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使全体学生共同发展,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
其他文献
王飞  研究馆员,一级美术师,四川省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四川戏剧》主编,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四川省政协书画院书法专委会委员,四川省诗书画院特聘画师。先后发表《杜诗与中国书画创作》等论文20萬字,出版论文集《草堂谈艺录》,摄影集《杜甫草堂》《贝宁印象》,图文集《诗意草堂》。  学书多年,一直在跟毛笔较劲。写到会心处,每恨笔不能到。偶有得意之笔,钉在墙头,往往不出三日,渐觉面目
夏铭锺  XIA MINGZHONG  四川巴中人,副研究馆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社会音乐研究会副主席,巴中市文化馆馆长,巴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巴中市音乐家协会常务副主席。  2016年8月,由李蓉儿创意策划,秦渊、向胜创作,安凤英导排的大型四川曲艺剧《望红台》在“巴人文化艺术节”首演,该剧一推出,立即在巴城乃至全国曲艺界引起轰动。连续三次追加的9场演出,场
黄俊杰《唐代文人文学传播意识研究》首次对唐代文人的文学传播意识进行了详细论证,揭示以不朽观点为基础的文学传播意识内涵及表现形式,阐释了文人的文学传播行为和文学创作倾向,考察了文人传播意识形成的社会背景和动因。特别是“文学传播意识”这一新概念,为学界提出了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的新视野、新方法、新课题。  第一,研究视角新颖。作者借鉴域外理论与传统史料整合的研究方式,结合西方哲学、心理学、社会学观点,
摘要:语文教育学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特点。但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语文教育学始终存在理论多于实践、课时量明显不足的问题。为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的高素质语文教师,语文教育学改革已成必然之势,在新课改的时代语境下,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做好语文教育学改革工作。  关键词:语文教育学 教学改革 必然性 策略  明确教育宗旨和意义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和前提,而掌握教育发展规律,研究教育
我们都知道舞蹈是一种糅合音乐、美术、文学、肢体语言和表演的综合性艺术。一个舞蹈最多四、五分钟,但就是这短短的几分钟里舞者就能引领观众进入到他所需要的情绪和故事中去。舞蹈让我的生活变得充实,更使我的精神世界变得饱满。我开始留意生活的细节,用眼看,用耳听,用心去体会去感受,这也对我以后的表演塑造人物提供了创作基础,我能更好的把握人物形象的细微之处。闲暇时,我喜欢弹琴唱歌,一是陶冶情操,二是可以培养更好
绘画艺术有“成教化,助人伦”之说,但除去这些功能外,最大的一点也应该是“悦其心而赏其目也”。好的艺术作品能带给人们无尽的感受。就如少年时代看齐白石的虾、秋蝉、小蝌蚪,徐悲鸿的奔马,张大千的泼墨山水,至今都在脑海中难以忘怀。  蜀中山水画名家姚叶红先生的作品以大气磅礴、色彩富丽、灿烂奔放、质朴率真而受到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和人们的喜爱。他的画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得益于恩师、著名山水画大家岑学恭先生的栽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了解到了这是一篇小小说,回忆一下,小说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你认为小说表达了怎样的中心?(学生思考)  生:一个离异母亲给儿子送奶糖,结果奶糖化成了“甜甜的泥土”的故事。  师:说得完整简洁,你认为小说表达怎样的中心呢?  生:我认为小说中心是表达母爱的伟大。  生:我认为表达了离异家庭的孩子对母爱的渴望。  师:同学们说得都有道理,关于小说的主题我们一会儿再探讨。
传统的语文课堂是以“先生”为主的说教式,学生死记硬背,不图甚解。而当下不少语文课堂则热闹非常,多媒体和杂耍式的花架子让学生目不暇接,学生成了“观众”,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读写能力的培养。我们冷静下来剖析却发现,在这个繁荣热闹的背后折射出来的是急躁与浮浅,空洞与做作。这与我们追求的高效语文课堂格格不入。  为此,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反思与感悟。  一、老师,语文课堂上您真的关注学生了吗  
摘要:悲剧意识作为一种审美概念在西方发展成熟之后,在上个世纪传入中国,它来源于哲学家们最初探索世界的本源以及宇宙的发展规律。悲剧意识就是在这种发展中形成的,也是在人类社会和宇宙自然分裂的基础之上形成的。但是,悲剧意识这个概念在西方和东方的发展和丰富有着一定的区别。从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来看,悲剧意识在“元曲四大悲剧”时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在元杂剧《窦娥冤》中表现出来的悲剧意识就是,强者与弱者的对立,
统编本教材三年级下册的习作单元主题是想象,安排学习的两篇精读课文《小真的长头发》《我变成了一棵树》都是童话。童话最突出的特点是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与此前阅读单元中众多童话在教学目标上有所不同,这两篇童话共同承载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表达的方法。但想象并不是—种具体的表达方法,而是—种特殊的思维形式。在具体运用中,想象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对人脑中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以形成新的形象。这种新的形象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