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印度的民主政治发展时间较久,其种姓政治是印度社会特有的现象。种姓政治来源于印度的种姓制度,是种姓制度与政治结合后的产物。自印度开启现代化进程,各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印度的民主政治也获得了一定成就,但印度长期以来的宗教及文化难以使种姓制度退出历史舞台,政治民主化的过程受种姓政治的影响较深。
关键词:种姓制度;印度;民主政治
一、种姓制度的历史发展:
印度种姓制度距离现在已有3000余年,该制度起源于原始氏族社会末期,印度人出生后即已经规定好了其社会地位,这取决于家族所处的种姓,日常生活与种姓息息相关,除社会地位外,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也多取决于他所属种姓地位的高低。
公元前14-13世纪,雅利安人征服了印度当地的土著居民。各民族为了保全自身,严格控制食物,并对与外民族的交往加以最严格的限制,雅利安人利用肤色,把自己同土著居民分开,这样在印度地区就出现了两种等级,即征服者与被征服者。
随着社会群体的分化,雅利安人内部也开始划分等级的。掌管宗教的僧侣和以部落首领为首的武装力量成为两个特权等级。一般平民成为第三等级。在早期宗教典籍中,习惯将这三个等级称之为婆罗门、刹帝利和吠舍。再加上原有的土著居民,整个社会从两个等级分化为四个等级,四大种姓由此而形成。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被排除在种姓之外的人,即所谓“不可接触的贱民”,又名“哈里真”。他们的社会地位最低,最受歧视。社会的进一步分化,到了后期吠陀时代,种姓制度已经成为一种社会体系。
种姓制度发展到孔雀王朝时达到成熟。这个时期的法经、法典,特别是《摩奴法典》对种姓制度作了详尽的规定,对僭越者予以严厉处罚,这一时期,婆罗门等级竭力维护种姓制度,利用编撰法律,固定各种姓间的不平等关系,维护他们的利益。
英国人入侵印度后,为了加强对印度统治,在近二百年里实行过一系列改革,印度工业开始发展,城市的逐步扩大,这些变化对种姓制度产生了严重冲击。法律规定反歧视,人民逐渐改变对职业的固定看法,谋求改变,然而,英国殖民者所关注的只有经济利益,只有与经济利益相冲突的内容才会受到限制,种姓制度的根本没有被动摇。
二、印度独立后的种姓政治:
随着印度独立,制定良好的宪法成为印度规划未来的最好途径。印度宪法规定公民享有自由,公正和平等的权利,宪法根本上否定不平等不公正,而种姓制度根深蒂固,公民的政治参与依然受到影响,在现代印度政治中,种姓制度与民主政治结合,反而得到了加强。
独立后,印度政府为保障低种姓人民的利益,推出种姓政策,反而强化了社会成员的种姓意识,通过与议会民主制度相结合,形成了今天印度的种姓政治。种姓政治包含种姓政治化,也包括政治种姓化。种姓协会的建立意味种姓介入现代政治有了正式的载体,这是种姓政治化的一个最重要的表现,除此之外,许多政党纷纷以种姓为基础而出现,它们通过合法的政治渠道维护种姓制度,争取自身利益;而政治种姓化意味着一些政治行动开始受到种姓思想的支配,在这个过程中,种姓与政治互相结合的更为紧密。
(一)种姓政治与保留政策:
种姓制度既影响社会秩序,又会影响印度政治。古时候政治权力高低按照等级划分,婆罗门和刹帝利掌握着国家大权,吠舍、首陀罗和贱民阶层处于被统治地位,没有政治参与的途径与权利。印度独立后,为了体现民主与公平正义,印度通过宪法保证低种姓与不可接触者的权利,政府制定了保留政策使资源倾斜于低种姓和不可接触者。
不属于四个种姓等级以内的种姓,政府将他们作为表列种姓,而一些社会地位地下,生活比较困苦的种姓是为落后种姓。保留政策,即印度政府为表列种姓和落后种姓在议会和政府机关中保留一定比例席位。政策雏形可追溯到印度独立初,从实行保留政策之时起,就存在支持与反对的两种声音。高种姓被落后种姓夺走权力,加上高种姓一般来说,接受的教育更好,知识分子更多,这种敏感性使高种姓更为反对保留政策;居于城市的落后种姓收益于保留政策,更加积极争取保留权。在这种社会矛盾中,原本要改变种姓现存状况、促进社会公平的保留政策沦为政党与政客斗争的工具。在选举过程中,为了拉拢选票,参选政党都要考虑种姓政治对自身的影响。在选举后,执政党为了巩固统治,还要继续注重种姓制度,其他失败的党派更要关注种姓,以便争取更大的支持。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落后种姓经济和政治上逐渐成熟,他们便成了各政党争夺的对象。同时,不可接触者从保留政策中获利颇多,不少种姓开始谋求加入落后种姓中,这无疑不利于印度政治稳定与发展。
(二)种姓政治与印度政党:
印度政党有浓厚的种姓制度背景,很多政党成立就要维护的就是本种姓的利益。印度独立初期,国大党整合印度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促进政治世俗化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她推动了印度民主政治的进步。然而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在第一次大选中,国大党之所以能取得选举胜利,离不开占据优势地位种姓的支持,为了赢得更多的议会席位,政党依靠种姓来赢得选举,在随后的20年里,政党与种姓制度相互依靠。随着社会大多发展,经济的进步,低种姓拥有力量去建立自己的政党,随着他们参政意识的提高,低种姓政党发展如火如荼。在1989年的大選中,国大党失去竞争优势,败选于人民当与印度人民党组成的联盟,这意味着低种姓政党开始发挥政治影响力,谋求维护低种姓人民利益政党,寻求合法权力,实践法律对低种姓权益的保障。然而在国大党一家独大时期过后,其他政党并未发展为国大党的规模,大多数情况下,是多个党派联合执政。
低种姓政党的起源来自英属殖民地时,为了保护自身利益而结成的低种姓集团,印度的政党制度鼓励并保护政党的发展,这为低种姓政党形成与参与政治活动提供了有效途径。这些新兴的政党日益发展壮大,成为向国大党挑战的重要力量,塑造了新的政治局面,从这个方面上说,种姓政治直接推动了印度政治从一党独大制到多党竞争制。 (三)种姓政治与印度议会:
印度实行议会民主制,根据印度宪法,印度国会是印度的最高立法机关,由联邦院和人民院组成,相当于上议院与下议院,邦级以下的各级议会是地方立法机关。人民院议员绝大部分由普选产生,极少数由总统任命,每5年一改选。联邦院除12名由总统指定外,其他由邦议会的议员选举,每名任期6年,每两年改选其中的三分之一。
在法律层面,印度宪法保证了人民的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凡年满18周岁的公民都具有选举权。印度人口众多,但登记选民的比例不高,民众参与政治的热情也不高,特别是低种姓人群。原因有以下几点:
1、穷人难以选举可以代表自己的议员。低种姓人口大多数属于经济困苦的人群,但当选议员候选人存在财产的限制。印度宪法规定,欠债的破产者不可以当选议员,在广大的低种姓人群中,受到高利贷与地主盘剥者比比皆是,这意味大多数穷人无法参与议会民主,进而选举自己的议员,维护自己的利益。
2、低种姓者文化水平較低,限制了政治参与。印度虽然早已开启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但由于社会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大,通信设施不完善,阻碍了选举信息的流通;低种姓人群教育水平落后,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对政党与民主政治了解不足。为了拉拢选票,政党往往以图案代替自身,促使低种姓者投票,这导致投票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盲目性。
三、对印度民主政治的影响:
(一)造就独特的种姓政治。
种姓政治成为印度民主政治的特点之一。种姓之间相互链接,利用种姓赢得选举,尽可能赢取议会席位,维护本种姓利益,在立法方面,通过议会将种姓利益利用合法渠道上升为国家意志。在一定程度上,种姓政治推动了印度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低种姓政党的崛起改善低种姓人民的生活环境,加强了人们的参政意识,有利于印度的民主政治。但长期来看,深植于印度社会的种姓政治,其内核与民主政治互不相容,印度民主政治的发展难免会与种姓政治发生冲突。
(二)阻碍印度政治民主化进程。
印度的政治民主化开启进程虽早,但种姓政治始终如影随形。政治民主化意味要消除地域差异,弥合集团分歧,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里整合力量,促进民主政治发展。但种姓政治来源于种姓制度,根植于印度历史、文化与宗教,与地域及利益集团紧密结合,互相加强彼此影响,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政党力量分散,情况复杂,政党的国家性受到冲击,多元的种姓政治对国家能力提出了挑战,对政治民主化进程起到了阻碍作用。
(三)加剧社会冲突
种姓间利益不同,各种政治诉求难以调和,为社会冲突埋下祸根。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低种姓团体利用政治开展斗争,开始凭借自身力量维护自身利益,谋得更大的政治权力,既得利益集团以高种姓为代表,面对这一现状,高种姓积极开展维护本利益集团的政治活动,互相间的政治斗争会加剧为暴力冲突,为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摆脱自身的文化,其民主政治往往带有自身的传统因素,印度亦是如此,然而印度的种姓制度保留了最原始的相貌,在现代的民主化进程中改变很小,这种没有完全改造的制度接入民主政治,产生了印度特色的种姓政治,在印度政治民主化过程中,种姓政治曾经起到推动独特的作用,但已经逐渐成为民主政治的绊脚石,种姓政治何去何从成为印度民主政治中值得思考的部分。
参考文献:
[1]尚会鹏.种姓与印度教社会[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2]饶华俊.传统文化对印度民主政治的影响[J].理论界. 2006(03):206-207
[3]李俏.当代印度民主政治发展的经验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13-15
[4]张发青.浅谈印度种姓制度[J].沧桑.2006(01):26-27
[5]朱丹.印度现代化与种姓制度政治功能变迁[J].南亚研究季刊.2002(04):64-67
作者简介:
袁琳(1994.06-),女,汉族,辽宁鞍山人,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中外政治制度。
韩嘉齐(1994.01-),女,汉族,辽宁抚顺人,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中外政治制度。
关键词:种姓制度;印度;民主政治
一、种姓制度的历史发展:
印度种姓制度距离现在已有3000余年,该制度起源于原始氏族社会末期,印度人出生后即已经规定好了其社会地位,这取决于家族所处的种姓,日常生活与种姓息息相关,除社会地位外,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也多取决于他所属种姓地位的高低。
公元前14-13世纪,雅利安人征服了印度当地的土著居民。各民族为了保全自身,严格控制食物,并对与外民族的交往加以最严格的限制,雅利安人利用肤色,把自己同土著居民分开,这样在印度地区就出现了两种等级,即征服者与被征服者。
随着社会群体的分化,雅利安人内部也开始划分等级的。掌管宗教的僧侣和以部落首领为首的武装力量成为两个特权等级。一般平民成为第三等级。在早期宗教典籍中,习惯将这三个等级称之为婆罗门、刹帝利和吠舍。再加上原有的土著居民,整个社会从两个等级分化为四个等级,四大种姓由此而形成。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被排除在种姓之外的人,即所谓“不可接触的贱民”,又名“哈里真”。他们的社会地位最低,最受歧视。社会的进一步分化,到了后期吠陀时代,种姓制度已经成为一种社会体系。
种姓制度发展到孔雀王朝时达到成熟。这个时期的法经、法典,特别是《摩奴法典》对种姓制度作了详尽的规定,对僭越者予以严厉处罚,这一时期,婆罗门等级竭力维护种姓制度,利用编撰法律,固定各种姓间的不平等关系,维护他们的利益。
英国人入侵印度后,为了加强对印度统治,在近二百年里实行过一系列改革,印度工业开始发展,城市的逐步扩大,这些变化对种姓制度产生了严重冲击。法律规定反歧视,人民逐渐改变对职业的固定看法,谋求改变,然而,英国殖民者所关注的只有经济利益,只有与经济利益相冲突的内容才会受到限制,种姓制度的根本没有被动摇。
二、印度独立后的种姓政治:
随着印度独立,制定良好的宪法成为印度规划未来的最好途径。印度宪法规定公民享有自由,公正和平等的权利,宪法根本上否定不平等不公正,而种姓制度根深蒂固,公民的政治参与依然受到影响,在现代印度政治中,种姓制度与民主政治结合,反而得到了加强。
独立后,印度政府为保障低种姓人民的利益,推出种姓政策,反而强化了社会成员的种姓意识,通过与议会民主制度相结合,形成了今天印度的种姓政治。种姓政治包含种姓政治化,也包括政治种姓化。种姓协会的建立意味种姓介入现代政治有了正式的载体,这是种姓政治化的一个最重要的表现,除此之外,许多政党纷纷以种姓为基础而出现,它们通过合法的政治渠道维护种姓制度,争取自身利益;而政治种姓化意味着一些政治行动开始受到种姓思想的支配,在这个过程中,种姓与政治互相结合的更为紧密。
(一)种姓政治与保留政策:
种姓制度既影响社会秩序,又会影响印度政治。古时候政治权力高低按照等级划分,婆罗门和刹帝利掌握着国家大权,吠舍、首陀罗和贱民阶层处于被统治地位,没有政治参与的途径与权利。印度独立后,为了体现民主与公平正义,印度通过宪法保证低种姓与不可接触者的权利,政府制定了保留政策使资源倾斜于低种姓和不可接触者。
不属于四个种姓等级以内的种姓,政府将他们作为表列种姓,而一些社会地位地下,生活比较困苦的种姓是为落后种姓。保留政策,即印度政府为表列种姓和落后种姓在议会和政府机关中保留一定比例席位。政策雏形可追溯到印度独立初,从实行保留政策之时起,就存在支持与反对的两种声音。高种姓被落后种姓夺走权力,加上高种姓一般来说,接受的教育更好,知识分子更多,这种敏感性使高种姓更为反对保留政策;居于城市的落后种姓收益于保留政策,更加积极争取保留权。在这种社会矛盾中,原本要改变种姓现存状况、促进社会公平的保留政策沦为政党与政客斗争的工具。在选举过程中,为了拉拢选票,参选政党都要考虑种姓政治对自身的影响。在选举后,执政党为了巩固统治,还要继续注重种姓制度,其他失败的党派更要关注种姓,以便争取更大的支持。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落后种姓经济和政治上逐渐成熟,他们便成了各政党争夺的对象。同时,不可接触者从保留政策中获利颇多,不少种姓开始谋求加入落后种姓中,这无疑不利于印度政治稳定与发展。
(二)种姓政治与印度政党:
印度政党有浓厚的种姓制度背景,很多政党成立就要维护的就是本种姓的利益。印度独立初期,国大党整合印度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促进政治世俗化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她推动了印度民主政治的进步。然而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在第一次大选中,国大党之所以能取得选举胜利,离不开占据优势地位种姓的支持,为了赢得更多的议会席位,政党依靠种姓来赢得选举,在随后的20年里,政党与种姓制度相互依靠。随着社会大多发展,经济的进步,低种姓拥有力量去建立自己的政党,随着他们参政意识的提高,低种姓政党发展如火如荼。在1989年的大選中,国大党失去竞争优势,败选于人民当与印度人民党组成的联盟,这意味着低种姓政党开始发挥政治影响力,谋求维护低种姓人民利益政党,寻求合法权力,实践法律对低种姓权益的保障。然而在国大党一家独大时期过后,其他政党并未发展为国大党的规模,大多数情况下,是多个党派联合执政。
低种姓政党的起源来自英属殖民地时,为了保护自身利益而结成的低种姓集团,印度的政党制度鼓励并保护政党的发展,这为低种姓政党形成与参与政治活动提供了有效途径。这些新兴的政党日益发展壮大,成为向国大党挑战的重要力量,塑造了新的政治局面,从这个方面上说,种姓政治直接推动了印度政治从一党独大制到多党竞争制。 (三)种姓政治与印度议会:
印度实行议会民主制,根据印度宪法,印度国会是印度的最高立法机关,由联邦院和人民院组成,相当于上议院与下议院,邦级以下的各级议会是地方立法机关。人民院议员绝大部分由普选产生,极少数由总统任命,每5年一改选。联邦院除12名由总统指定外,其他由邦议会的议员选举,每名任期6年,每两年改选其中的三分之一。
在法律层面,印度宪法保证了人民的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凡年满18周岁的公民都具有选举权。印度人口众多,但登记选民的比例不高,民众参与政治的热情也不高,特别是低种姓人群。原因有以下几点:
1、穷人难以选举可以代表自己的议员。低种姓人口大多数属于经济困苦的人群,但当选议员候选人存在财产的限制。印度宪法规定,欠债的破产者不可以当选议员,在广大的低种姓人群中,受到高利贷与地主盘剥者比比皆是,这意味大多数穷人无法参与议会民主,进而选举自己的议员,维护自己的利益。
2、低种姓者文化水平較低,限制了政治参与。印度虽然早已开启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但由于社会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大,通信设施不完善,阻碍了选举信息的流通;低种姓人群教育水平落后,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对政党与民主政治了解不足。为了拉拢选票,政党往往以图案代替自身,促使低种姓者投票,这导致投票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盲目性。
三、对印度民主政治的影响:
(一)造就独特的种姓政治。
种姓政治成为印度民主政治的特点之一。种姓之间相互链接,利用种姓赢得选举,尽可能赢取议会席位,维护本种姓利益,在立法方面,通过议会将种姓利益利用合法渠道上升为国家意志。在一定程度上,种姓政治推动了印度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低种姓政党的崛起改善低种姓人民的生活环境,加强了人们的参政意识,有利于印度的民主政治。但长期来看,深植于印度社会的种姓政治,其内核与民主政治互不相容,印度民主政治的发展难免会与种姓政治发生冲突。
(二)阻碍印度政治民主化进程。
印度的政治民主化开启进程虽早,但种姓政治始终如影随形。政治民主化意味要消除地域差异,弥合集团分歧,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里整合力量,促进民主政治发展。但种姓政治来源于种姓制度,根植于印度历史、文化与宗教,与地域及利益集团紧密结合,互相加强彼此影响,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政党力量分散,情况复杂,政党的国家性受到冲击,多元的种姓政治对国家能力提出了挑战,对政治民主化进程起到了阻碍作用。
(三)加剧社会冲突
种姓间利益不同,各种政治诉求难以调和,为社会冲突埋下祸根。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低种姓团体利用政治开展斗争,开始凭借自身力量维护自身利益,谋得更大的政治权力,既得利益集团以高种姓为代表,面对这一现状,高种姓积极开展维护本利益集团的政治活动,互相间的政治斗争会加剧为暴力冲突,为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摆脱自身的文化,其民主政治往往带有自身的传统因素,印度亦是如此,然而印度的种姓制度保留了最原始的相貌,在现代的民主化进程中改变很小,这种没有完全改造的制度接入民主政治,产生了印度特色的种姓政治,在印度政治民主化过程中,种姓政治曾经起到推动独特的作用,但已经逐渐成为民主政治的绊脚石,种姓政治何去何从成为印度民主政治中值得思考的部分。
参考文献:
[1]尚会鹏.种姓与印度教社会[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2]饶华俊.传统文化对印度民主政治的影响[J].理论界. 2006(03):206-207
[3]李俏.当代印度民主政治发展的经验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13-15
[4]张发青.浅谈印度种姓制度[J].沧桑.2006(01):26-27
[5]朱丹.印度现代化与种姓制度政治功能变迁[J].南亚研究季刊.2002(04):64-67
作者简介:
袁琳(1994.06-),女,汉族,辽宁鞍山人,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中外政治制度。
韩嘉齐(1994.01-),女,汉族,辽宁抚顺人,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中外政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