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量词是用来表示人、事、物、行为的单位,它经常与数词、名词、代词相结合,不单独做句子成分,来准确指称事物和行为的数量。在日常交际中,它出现的频率很高。与西方语言相比,汉语量词具有种类多,运用严格的鲜明特点。量词是汉语特有的一个词类,是汉语的一个奇葩,因此也决定了它自身的一些特殊特点,而这些正是我们日常交际中并没有发现的,这些特点与量词的发生演变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笔者主要讨论临时名量词的修辞特点。“临时名量词”在使用之初都不是专职的,它是语用的结果,是人类在交际时为了表达需要临时借用的,它是人类思维机制影响的结果。任何语言的发生演变都是循序渐进的,它与人们的思维习惯有着紧密的关系。思维习惯对于语言的交际和语言的演变有着很大的影响,量词的使用反映了人们在语言运用中思维的机制功能,正是这些思维机制才使得量词的使用丰富起来。
人们的思维是不断精确化的。人们对事物的分类是模糊的,在描述事物数量时,很少使用量词,直到魏晋时期量词的使用才丰富起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了语言交际的精确性。此外,量词的大量出现,还使得表示事物的名词具有了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意境美等很多美感,增添了语言表达的美感。
一、量词修辞艺术的具体体现
1、运用量词来打比喻凸显事物的形状,使事物更具形态美。名词如果单独使用就会显得苍白无力,量词的引入正好使得在描写事物时,通过量词的比喻作用,使事物的形态更加鲜明、活泼,这也是量词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产生途径主是借用表示事物形象的词,来作为比喻这个事物的量词,这种借用能增强事物的形象性,这种形象性能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量词的比喻功能可以用“数词+量词(喻体)+名词(本体)”的格式来表示,其中量词既起了语法作用,又起到了比喻的作用。这种用法使用起来非常简洁,使得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在眼前展现出一个具体的画面。这些正是思维比喻性在交际中的具体运用。2、用量词来使得事物从无形化有形,抽象化具体,使得事物更具感观化。3、运用量词来作夸张,加强表达的语气,使得事物特点更加明显。4、运用量词来作通感,使得各个器官感知的事物联系起来。5、运用量词作借代,抓住其中的一个部分,为了更加突出这个事物本身的特点。6、运用量词来摹状,把事物的形状用量词描绘出来。
这几种用法都是量词在意义使用上的修辞魅力,至于其在形式上的修辞本文暂不讨论,例如排比、反复、对比、对偶等等。以上各种量词的修辞是语言进步的表现,是语言向繁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语言和思维是紧密相连的。人类在认识世界时思维化的过程实际上在语言符号上留下了很多的印记,我们逐渐要通过语言符号的运用和发展来探寻人类思维发生和运用的机制。
二、人类认知思维在量词修辞艺术中的具体运用
现代认知语言学家从人的认知能力出发解释词义演变的原因。“隐喻”和“转喻”作为人们重要的认知方式,对语言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这两种认知方式都与人的心理和思维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认知世界时根据事物特征和认知规则对不同事物进行归纳分类,形成不用的认知域。在认知语言学家看来,“隐喻”是根据相似原理,不同认知域之间的投射;“转喻”是相近或相关的不同认知域中,一个突显事物代替另一个事物,因而它们具有意义创造性。传统词汇语义学将词义的变化归因于历史和社会因素,这些固然是词义变化的外部因素,但是认知语言学家则把内因归根于语言使用者的认知思维,因此历史社会因素只能说明变化的必要性,而认知因素才能说明词义变化的内在机制和可能性。
中国传统的思维,简言之,是一种从整体出发、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是通过对客体体验来进行联想,并不注重严密的逻辑分析,这在传统的诗歌中比比皆是。汉语的许多词语都具有传神生动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的文人习惯于在经验的范围内选取一个精妙的词来修饰,达到一种意境的升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笔者认为量词的修辞艺术是在以下的的思维机制下不断地在发展变化。
1、思维的比喻机制。“比喻机制”,是通过借用表示具体事物的词来作为量词去修饰别的事物,这种关系也是建立在甲乙两个事物形象相似的基础上,通过思维的比附联想完成的。
2、思维的相似机制。“相似机制”,是通过事物间在形象,色彩、功能等方面的相似性,来把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如果用的恰当,就会把抽象、静止的事物写的生动化。
3、思维的借代机制。“借代机制”,是利用整体和局部的关系,通过局部的一个事物去指全体,从而来反映事物的形象。
4、思维的联想机制。“联想机制”,这是人类思维最重要的特点,人们可以通过联想,把和中心名词最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有时候甚至可以是感官上的不同联系,来形象的表达。
以上各种思维的机制在量词的借用时都是同时起作用的,而这些思维运用于生活的好各个方面,有待我们进一步去观察和发现。
三、思维机制对名词到量词的影响
名词被借用为量词后,其语义不断虚化。从“具体——不太抽象——抽象”,逐渐变为临时量词或专有量词。虚化的表现为:1名词指称义弱化。名词被借用为量词之后,其指称义明显弱化。2,名词的语义发生迁移。有些被借用的量词语义基本上都发生了迁移。例如“一豆灯苗”,“豆”本来是指一种植物,而这里则是完全没有这个意思了,仅仅是借用“小”的这一形象特征,语义发生了转移。
参考文献:
[1]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6)
本文笔者主要讨论临时名量词的修辞特点。“临时名量词”在使用之初都不是专职的,它是语用的结果,是人类在交际时为了表达需要临时借用的,它是人类思维机制影响的结果。任何语言的发生演变都是循序渐进的,它与人们的思维习惯有着紧密的关系。思维习惯对于语言的交际和语言的演变有着很大的影响,量词的使用反映了人们在语言运用中思维的机制功能,正是这些思维机制才使得量词的使用丰富起来。
人们的思维是不断精确化的。人们对事物的分类是模糊的,在描述事物数量时,很少使用量词,直到魏晋时期量词的使用才丰富起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了语言交际的精确性。此外,量词的大量出现,还使得表示事物的名词具有了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意境美等很多美感,增添了语言表达的美感。
一、量词修辞艺术的具体体现
1、运用量词来打比喻凸显事物的形状,使事物更具形态美。名词如果单独使用就会显得苍白无力,量词的引入正好使得在描写事物时,通过量词的比喻作用,使事物的形态更加鲜明、活泼,这也是量词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产生途径主是借用表示事物形象的词,来作为比喻这个事物的量词,这种借用能增强事物的形象性,这种形象性能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量词的比喻功能可以用“数词+量词(喻体)+名词(本体)”的格式来表示,其中量词既起了语法作用,又起到了比喻的作用。这种用法使用起来非常简洁,使得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在眼前展现出一个具体的画面。这些正是思维比喻性在交际中的具体运用。2、用量词来使得事物从无形化有形,抽象化具体,使得事物更具感观化。3、运用量词来作夸张,加强表达的语气,使得事物特点更加明显。4、运用量词来作通感,使得各个器官感知的事物联系起来。5、运用量词作借代,抓住其中的一个部分,为了更加突出这个事物本身的特点。6、运用量词来摹状,把事物的形状用量词描绘出来。
这几种用法都是量词在意义使用上的修辞魅力,至于其在形式上的修辞本文暂不讨论,例如排比、反复、对比、对偶等等。以上各种量词的修辞是语言进步的表现,是语言向繁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语言和思维是紧密相连的。人类在认识世界时思维化的过程实际上在语言符号上留下了很多的印记,我们逐渐要通过语言符号的运用和发展来探寻人类思维发生和运用的机制。
二、人类认知思维在量词修辞艺术中的具体运用
现代认知语言学家从人的认知能力出发解释词义演变的原因。“隐喻”和“转喻”作为人们重要的认知方式,对语言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这两种认知方式都与人的心理和思维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认知世界时根据事物特征和认知规则对不同事物进行归纳分类,形成不用的认知域。在认知语言学家看来,“隐喻”是根据相似原理,不同认知域之间的投射;“转喻”是相近或相关的不同认知域中,一个突显事物代替另一个事物,因而它们具有意义创造性。传统词汇语义学将词义的变化归因于历史和社会因素,这些固然是词义变化的外部因素,但是认知语言学家则把内因归根于语言使用者的认知思维,因此历史社会因素只能说明变化的必要性,而认知因素才能说明词义变化的内在机制和可能性。
中国传统的思维,简言之,是一种从整体出发、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是通过对客体体验来进行联想,并不注重严密的逻辑分析,这在传统的诗歌中比比皆是。汉语的许多词语都具有传神生动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的文人习惯于在经验的范围内选取一个精妙的词来修饰,达到一种意境的升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笔者认为量词的修辞艺术是在以下的的思维机制下不断地在发展变化。
1、思维的比喻机制。“比喻机制”,是通过借用表示具体事物的词来作为量词去修饰别的事物,这种关系也是建立在甲乙两个事物形象相似的基础上,通过思维的比附联想完成的。
2、思维的相似机制。“相似机制”,是通过事物间在形象,色彩、功能等方面的相似性,来把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如果用的恰当,就会把抽象、静止的事物写的生动化。
3、思维的借代机制。“借代机制”,是利用整体和局部的关系,通过局部的一个事物去指全体,从而来反映事物的形象。
4、思维的联想机制。“联想机制”,这是人类思维最重要的特点,人们可以通过联想,把和中心名词最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有时候甚至可以是感官上的不同联系,来形象的表达。
以上各种思维的机制在量词的借用时都是同时起作用的,而这些思维运用于生活的好各个方面,有待我们进一步去观察和发现。
三、思维机制对名词到量词的影响
名词被借用为量词后,其语义不断虚化。从“具体——不太抽象——抽象”,逐渐变为临时量词或专有量词。虚化的表现为:1名词指称义弱化。名词被借用为量词之后,其指称义明显弱化。2,名词的语义发生迁移。有些被借用的量词语义基本上都发生了迁移。例如“一豆灯苗”,“豆”本来是指一种植物,而这里则是完全没有这个意思了,仅仅是借用“小”的这一形象特征,语义发生了转移。
参考文献:
[1]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