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为什么痛苦?因为人是独立的利益主体、感觉主体和思想主体,多数人的多数需求要付出很多,才能得到。快乐与健康、生存、发展并不一致,充满矛盾,充满冲突。有意思的是,人经常追求错误的东西,经常不自觉地偏离目标,经常为一些小事烦恼。人习惯性地关注下一个目标,常常忽略了眼前的快乐。人是理想动物、道德动物,又是现实动物、利益动物,二者的矛盾常使人彷徨无措往往。现实社会中权力掠夺与资本剥削又成为人痛苦的社会根源。
关键词:痛苦;快乐;矛盾;错误;偏离
作为唯物主义者,我们不承认什么佛与神仙,不接受天堂地狱。细析有神论中各具体的神的属性和特征,结合历史研究,可以得出,传统所记载的神与现实不符,以及自相矛盾。可以证明,传说及宗教所记载的具体诸神,是不存在的。如果是这样,痛苦从何而来?我想,可以简单概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利益主体、感觉主体和思想主体,但每个人都不是世界的中心,世界不会无条件的满足每一个人,多数事情由不得自己,在人面前,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这是生命必须面对的基本事实,成为人痛苦的最深刻根源。
一、多数人的多数需求要付出很多,才能得到。
生存是人的基本需要,有吃有穿有住,有病可医。但就这一点,于不少人很奢侈。乱世之中,朝不知夕,人如刍狗,命如草芥,人们卖儿卖女,甚至易子而食,活下去不容易,当中国人的战乱回忆逐渐远去时,世界上还有很多人生活在乱世之中,过着有今无明的日子。改革开放以后,多数中国人远离了贫穷,实现了温饱,但仍然有大量人口挣扎在温饱线以下,2009年我国农村有3597万人低于年收入1196元的农村贫困线,2011年,贫困线提到1500元,贫困人口或将破亿。直到今天,还有人把卖儿卖女当成谋生途径,他们为了吃米而活着,为了生存付出了所有。这种情况,不痛苦吗?从这个角度讲,就业是民生之本。逐步走向产业链高端,是国民远离痛苦的物质条件。
那些吃穿不愁的,就快乐吗?显然不一定。拿皇族来说,我们只看到了其奢侈豪华的光鲜,又有谁知道其中的悲哀?古今中外,为了权力,上演了无数子弑父、臣弑君、兄弟阋墙、互相斫杀的骇人听闻的悲剧,数不胜数,代代不绝。多少人殚精竭虑,多少人拼死厮杀,多少人喋血宫门?这里面,有多少快乐幸福可言?多少人只恨生在帝王家,欲过平民生活而不可得?
追求快乐和维持快乐并不总是快乐的,艰苦努力之后,很可能收获甚小,或者一无所得,甚至收获苦涩之果。
二、快乐和痛苦是人生的两面,没有痛苦就没有快乐。
其实,我们应该感谢痛苦,它是保存生命的有效设计。篮球健将格罗斯踝部受了伤,却仍然想上场比赛。队医知道这场重要赛事需要他,就在他脚上三个不同部位注射了强力止痛药。当他争抢一个回球时,整个球场的人都听到一下巨大的折断声,格罗斯却仍然忘形地在球场上往返了两回,然后全身倒地。虽然他完全不觉得痛楚,但踝部内的一条骨头已跌断了。医生本想用麻醉药克制他的痛楚警报系统,但却引致他的永久损伤。①
糖吃多了,就不觉得甜了,人就会自找苦吃,因为人追求新鲜感、刺激感。再好的东西,多了,就不珍惜,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要搭配着来,千万别太单调。其实,这里面隐藏着人类生存的定律,人类面对就是一个复杂多变的世界,如果只满足于一种状态,不会动态调适,出现新情况就不适应了,动态性和多样性,恰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并深藏于人的本能之中。
人生的成长和飞跃,经常发生在觉得非常痛苦的时刻。不要指望一帆风顺的人生,那是不存在也是不现实的,人生是由成功和失败、欢笑与泪水共同铸就。哭过的人,受过伤的人,追求过的人,尝试过的人,充满感激的人,才是真正懂得快乐的人。
快乐与健康、生存、发展并不一一对应,充满矛盾,充满冲突。古人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如果你已经快乐了,乐极会生悲。原因大概有三种。第一,各种需要间常有矛盾发生,放纵单一欲望会破坏整体平衡,顾此而失彼,遗憾难免,痛苦难免。喜欢吃肉,吃多了会高血脂;沉溺性生活,有人死在了床上。网上一小段很有深意,讲道:我不明白,为什么好吃的东西大都不健康,比如薯条,比如炸鸡;为什么健康的东西大都不好吃,比如粗粮,比如野菜; 为什么好玩的事情大都没益处,比如上网,比如打牌;为什么有益的事情大都不好玩,比如学习,比如锻炼。
第二种,被其他的竞争者所超越、击倒。这边吃喝嫖赌、极尽奢华,那边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历史早就给出了证明。从个人成长看,“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在人与人的竞争中,很大程度上比的就是人财物投入。有故事讲道:狼妈妈告诉小狼,你得比跑得最慢的羊快,才能活下来。而羊妈妈告诉小羊,你得比跑得最快的狼快一点,才能活下来。竞争迫使我们不能安于眼前的快乐。
第三种,没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或自然,被淘汰。曾德凤有《摧毁自己》一文,言道:现代人一项伟大的工作,就是挖空心思摧毁自己。摧毁自己的最辛辣的手段,就是把大脑闲置起来。……摧毁自己的又一个手段,就是把腿闲置起来。……摧毁自己的另一个手段,就是把肠胃闲置起来。……摧毁自己最舒服的手段,便是让汗腺悠闲起来。……摧毁自己最快捷的手段,就是让免疫系统悠闲起来。……我们确确实实是在不知不觉中摧毁自己。更可悲的是,即使是意识到了,却仍然改变不了习惯,不肯放慢摧毁自己的速度。②
人生在世,第一位的是生存,然后才是快乐的生存。与生存、发展(个体生存发展、类生存发展、整体生存发展)相比,快乐具有从属性。了解这些,有助于人们获得深层次的快乐。
三、人之痛苦,常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人的需要有限,而欲望无穷。在欲望的趋使下,我们已经走得太远,忘记了出发点。活着似乎只有一个目的:追逐“成功”,而“成功”又被简化为三个标准,财富、权力、名气。其实这是背离了人生要义的。财富、权力、名气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如果是自己一翻努力后的副产品,坦然受之,如果把它们当作人生目的,肯定痛苦。人生不是为乌纱帽或金钱打工,而是为快乐和健康地生存发展。 玉与碎石本来都是石头,只是人心作祟罢了。你有一个玉碗,固然很显高贵,但,怕摔了,怕有人抢,弄得睡也睡不好,岂不太累。你如果只有一个瓷碗,当不会有怕摔怕偷之烦恼。其实不过都是碗,能吃饭就行了,何必非要显摆。
几百年前,玻璃造起来太难,高质量尤其难,所以,贵如珠玉,到今天,质量提高了不知多少倍,价格不提也罢。可见,物以稀为贵,并不以其功用为贵。有钱人要拿稀有标志身份,天天山珍海味,生猛海鲜,讲得是气派,不是需要。营养专家说,鲍鱼、鱼翅吃不起没有关系,日常生活里,到处都有替代品。鲍鱼和田螺、河蚌差不多。鱼翅可用猪蹄、鸡爪、鱼皮替代,海参与鸡蛋差不多,至于味道,也就那么会事。咱老百姓还是追求功效为好,山珍海味总吃容易上火,小米粥咸鸭蛋才经济实惠又养人。
人生有一常见误区,与别人比较。快乐与不快乐不在于自己过得好不好,而在于跟别人比,比位子、比房子、比车子、比票子……没考虑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你的成功就是我的失败,要想人前显贵,必得人后受罪,这种胜利是失败而外的最大悲剧。如果比别人好才叫幸福快乐,能有几人?在对比中,胜利者总是少数。其实,从健康舒适的角度看,百分之六十的国人能实现,但为何仍然吃不香、睡不着,孜孜以求?甚至蝇营狗苟,放弃原则,放弃尊严,干自己都恶心的事?正如叔本华所说,人人都处在与他人争斗竞争乃至残杀之中,因此,伤痕累累。
人是唯一一种会自设陷阱诱惑自己,接着一脚踩进去的动物。本来上帝、佛祖、天堂、极乐世界,都是人想出来的,结果当了真,花大量时间金钱人力物力塑泥胎、做雕像、做仪式,把大部分收入捐给寺庙。放弃今生,只求来世,关键问题是,来世在哪?如果来世虚无飘渺,为什么要付出今生?生活中,我们树立了那么多的“理想”,其实不过是幻想,为之付出了所有。
四、利己与利他的矛盾常使人彷徨无措。
人是独立的利益主体,却无法独立满足自我,更无法独立生存。人是群居动物,需要分工合作,需要部分献出自我。以自我为中心,可以想,不能说,多数情况下也不能做。我们不愿与自私者合作,这也成为他人对我们的要求。人如果只想着自我,就会引起反感、反对,就会被疏离、孤立、甚至消灭。
人有物质需要,更有精神需要。自私者不会信任任何人,父母、兄弟、老婆、朋友、同事、组织莫不如是,恐怕也绝不会得到别人信任,必将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心理压力极大,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都无从谈起,不会有安宁幸福的生活。如此一来,怎不痛苦?无条件利己,其生存能力恰恰是很低的。敢于付出才会有回报,有舍才会有得,成为生活必需要懂的辩证法。
利己与利他并存于世间,互相否认却否认不了,但是利己和利他的平衡点却很难把握,以致人精神分裂。多少人天天想自私,却又不敢自私;多少人天天骂他人自私,却又为个人利益左右;多少人天天骂腐败,却也天天想腐败。这种精神分裂是全社会的吗?
道德是人自我规范的产物,道德也有主体性、地域性、时代性,道德的冲突常使人不知所措,导致人精神的分裂。新道德与旧道德、西方道德与中国道德的差别很大,而公共道德与私人道德,社会道德与职业道德之间也存在着深刻的分裂。任何一种标准下的好人在另一种标准看来都是可疑的,比如一个官员通过不正当手段给亲朋谋职位谋利益,在公德上无疑是亏欠的,但私德看来他是一个好人。这样价值的紊乱使社会陷入了一种混乱,形成了无标准的状态。
撇开道德的自相矛盾,道德在利益面前的苍白无力,使人不愿遵循道德的指引。只有在遵循道德得到更多的物质利益和发展机会,得到更多的尊重时,道德才能昌盛。然而,现实不断提醒我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只是好人的一厢情愿。这种状况鼓励了人的自私行为,以致好人难当。韩少功在一篇随笔中写到,现在是一个“装坏人的时代”,即使是好人,也不得不装坏,这样才能够生存下去,才能够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才能够显得酷或者有力。③好人没好报,好人难免想不通,心情郁闷,百思而不得其解,痛苦否?
五、人会不自觉的为一些小事烦恼,对鸡毛蒜皮的事斤斤计较。
人生在世不过百年,但我们却浪费了很多时间,为一些小事发愁。我们通常能勇敢面对生活中一些大的危机,可是经常被一些芝麻大的小事搞得垂头丧气。早上买菜丢了二毛钱,后悔半天;上班时不经意间一句话,柔肠百转,琢磨了一宿。值得么?需知,事大事小,没完没了,钱多钱少,都有烦恼。
一些人在经历过生死考验后,对一些小事开始看得开,放得下。卡耐基在其经典著作《人性的优点》中讲了摩尔的故事:
摩尔是一个银行的职员,曾经为工作时间长、薪水太少、没有多少机会升迁而发愁;也曾经为没有办法买自己的房子,没有钱买部新车子,没有钱给妻子买好衣服而忧虑;他非常讨厌自己的老板,因为这位老板常给他制造麻烦;他还记得每晚回家的时候,自己总感到非常疲倦和难过,常常跟自己的妻子为了一点儿芝麻小事吵架;他也为自己额头上的一块小伤疤发愁过。
二战期间,摩尔加入海军,在一次执行任务时,他所在的潜艇被布雷舰攻击长达15小时。生死边缘,摩尔才发现他曾经忧虑的事情是多么的荒唐、渺小,他向自己发誓,如果还有机会见到太阳和星星的话,就永远不会再忧虑。此时的感悟,比他在大学读了四年书所学到的要多的多。
对此,卡耐基给出了富有哲理的法则:“生命太短暂,不要再为小事烦恼。” ④
六、人们习惯性地关注下一个目标,忽略了眼前的快乐。
人生有两个方面,一是得到你想要的,一是享受你所拥有的。只有聪明人才能实现第二个目标。
叔本华讲道,人,越聪明、知识越多,越不满足,越不停顿的奋斗,就越痛苦。人被那短暂的幸福刺激和引导,又去追求更多的更大的幸福,结果付出更多,等于是去受更多更大的痛苦。寻不到幸福是痛苦,可寻到了却唯恐丧失去则更是痛苦——人生有如钟摆,摆动在痛苦与倦怠之间。⑤不少人只求拥有,不求享有,每天恨不得工作25个小时,挣啊挣,追啊追,只是忘了想想,挣了要干啥,追到了要干啥。吴维库在讲阳光心态时说道,两个人去爬山看风景,走着走着,就成了赛跑,风景到没看成。⑥你说冤不冤? 哈佛教授本·沙哈尔讲“蒂姆的故事”,有多数人的影子。蒂姆小时候,是个无忧无虑的孩子。但自打上小学那天起,他忙碌奔波的人生就开始了。父母和老师总告诫他,上学的目的,就是取得好成绩,这样长大后,才能找到好工作。没人告诉他,学校,可以是个获得快乐的地方,学习是件令人开心的事。因为害怕考试考不好,蒂姆背负着焦虑和压力。很多人相信,牺牲现在,是为了换取未来的幸福;没有痛苦,就不会有收获。
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蒂姆长长舒了一口气:现在,可以开心地生活了。但没过几天,那熟悉的焦虑又卷土重来。他担心在和大学同学的竞争中,自己不能取胜。如果不能打败他们,自己将来就找不到好工作。
大学4年,蒂姆依旧奔忙着,极力为自己的履历表增光添彩。他成立学生社团、做义工,参加多种运动项目,小心翼翼地选修课程,但这一切完全不是出于兴趣,而是为了获得好成绩。
大四那年,蒂姆被一家著名的公司录用了。他又一次兴奋地告诉自己,这回终于可以享受生活了。可他很快就感觉到,这份每周需要工作84小时的高薪工作,充满压力。他又说服自己:没关系,这样干,今后的职位才会更稳固,才能更快地升职。当然,他也有开心的时刻,在加薪、拿到奖金或升职时。但这些满足感,很快就消退了。
经过多年的打拼,蒂姆拥有了豪宅、名牌跑车,他的存款一辈子都用不完。他被人认为成功的典型。可是,他并没觉得多快乐。由于无法在盲目的追求中找到幸福,他干脆把注意力集中在了眼下,用酗酒、吸毒来麻醉自己。
这就是“忙碌奔波型”的人,错误地认为成功就是幸福,坚信目标实现后的放松和解脱,就是幸福。因此,他们不停地从一个目标奔向另一个目标。⑦
从这个角度看,快乐的学习,快乐的工作,快乐的家庭生活,快乐活在当下十分重要。
七、权力掠夺与资本剥削,是人痛苦的社会根源。
马克斯·韦伯说,权力是特定组织和个人对于其他组织和个人即使有反抗也要贯彻其意志的能力。吴思的“元规则”指出,所有规则的设立,说到底,都遵循一条根本规则:暴力最强者说了算。这是一条元规则,决定规则的规则。
国家有军队、警察、监狱、法院等暴力机器,以此为基础,现代政府有多只手,既有服务之手、管理之手,也有掠夺之手。掠夺之手模型认为,不论是专制政府还是民主政府,政治人并没有像他们所张扬的那般止于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每个人都自私自利地追求个人的目标,伸出了掠夺之手。⑧权力可以通过有选择性地授予经济特权或限制准入来寻租,也可以直接使用暴力获得收入。古代自不必说,天下是老子提着脑袋打下来的,流血拼命换取的收益,吴思称之为“血酬”。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执掌国家政权后,也有人以流血拼命为由索取待遇,不时可见冷酷傲慢的权力和卑微低贱的人民。人民还缺乏制约权力的有效手段,见到权力就心慌气短,不自觉的产生了自卑的心、谗媚的心、依附的心。即便是财富也不得不低下自己的头,投靠、依附于政治权势集团。
资本的本性是逐利的。无论是否承认剥削的存在,市场经济都不可能剥夺资本对剩余价值的索取权。资本家的收入一方面来自资本家的经营才能,但更多的来自于资本红利。生活中随处可见这样的例子,股东什么事没干,获得了大量红利;房租日渐升高,甚至超过经营者的利润;民间贷款利息高达20%,甚至40%,不胜枚举。资本的扩张除了经营获取剩余价值外,还有两次快速膨胀的机会,第一次是土地增值、汇率增值和人民币增值,十年左右你的财富至少可以翻番;第二次是上市,假设你有5亿资产,每年能挣1亿,但上市后,股票市值可以达到20亿、50亿,甚至100亿;一旦上市成功,逐步套现就成为他们的必然选择。⑨为什么企业疯狂追求上市指标,除了融资、规范化运作等原因,最大的诱惑来自这种套利冲动。资本如果仅此而已到还罢了,一些不法资本还要搞假冒伪劣,苏丹红、瘦肉精等,防不胜防。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权力和资本之间正在联姻、结盟,要么是权力寻租资本,要么是资本收买权力。而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为了获取自身的最大利益,也一头扎进权力与资本麾下,成为他们的鼓吹者和代言人。老百姓除了躲不开的权力掠夺和资本剥削,还要提防专家忽悠,一刻不得放松,怎能快乐?
聪明的你,了解了这些,能让自己多快乐一点吗?
注 释:
①杨腓力(Philip﹒Yancey),《有话问苍天》第11页,黄陈妙玲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版.
②曾德凤,《摧毁自己》,载《恋爱婚姻家庭》2010年第3期.
③李云雷,《底层文学与“道德”问题》,载《文艺报》2008.3.27日.
④戴尔·卡耐基(Dale﹒Carnegie),《人性的优点》第27页,刘双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
⑤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402页,董建译,北京出版社2008年版.
⑥吴维库,《阳光心态》第40页,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⑦董月玲、张开平,《哈佛的幸福课》,载中国青年报2007.09.12日冰点特稿.
⑧安德烈·施莱弗和罗伯特·维什尼,《掠夺之手:政府病及其治疗》第3页,赵红军译,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
⑨冯仑,《全球观中国心专业能力和本土工夫成就财富》,2007汇丰卓越理财财富论坛演讲.
关键词:痛苦;快乐;矛盾;错误;偏离
作为唯物主义者,我们不承认什么佛与神仙,不接受天堂地狱。细析有神论中各具体的神的属性和特征,结合历史研究,可以得出,传统所记载的神与现实不符,以及自相矛盾。可以证明,传说及宗教所记载的具体诸神,是不存在的。如果是这样,痛苦从何而来?我想,可以简单概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利益主体、感觉主体和思想主体,但每个人都不是世界的中心,世界不会无条件的满足每一个人,多数事情由不得自己,在人面前,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这是生命必须面对的基本事实,成为人痛苦的最深刻根源。
一、多数人的多数需求要付出很多,才能得到。
生存是人的基本需要,有吃有穿有住,有病可医。但就这一点,于不少人很奢侈。乱世之中,朝不知夕,人如刍狗,命如草芥,人们卖儿卖女,甚至易子而食,活下去不容易,当中国人的战乱回忆逐渐远去时,世界上还有很多人生活在乱世之中,过着有今无明的日子。改革开放以后,多数中国人远离了贫穷,实现了温饱,但仍然有大量人口挣扎在温饱线以下,2009年我国农村有3597万人低于年收入1196元的农村贫困线,2011年,贫困线提到1500元,贫困人口或将破亿。直到今天,还有人把卖儿卖女当成谋生途径,他们为了吃米而活着,为了生存付出了所有。这种情况,不痛苦吗?从这个角度讲,就业是民生之本。逐步走向产业链高端,是国民远离痛苦的物质条件。
那些吃穿不愁的,就快乐吗?显然不一定。拿皇族来说,我们只看到了其奢侈豪华的光鲜,又有谁知道其中的悲哀?古今中外,为了权力,上演了无数子弑父、臣弑君、兄弟阋墙、互相斫杀的骇人听闻的悲剧,数不胜数,代代不绝。多少人殚精竭虑,多少人拼死厮杀,多少人喋血宫门?这里面,有多少快乐幸福可言?多少人只恨生在帝王家,欲过平民生活而不可得?
追求快乐和维持快乐并不总是快乐的,艰苦努力之后,很可能收获甚小,或者一无所得,甚至收获苦涩之果。
二、快乐和痛苦是人生的两面,没有痛苦就没有快乐。
其实,我们应该感谢痛苦,它是保存生命的有效设计。篮球健将格罗斯踝部受了伤,却仍然想上场比赛。队医知道这场重要赛事需要他,就在他脚上三个不同部位注射了强力止痛药。当他争抢一个回球时,整个球场的人都听到一下巨大的折断声,格罗斯却仍然忘形地在球场上往返了两回,然后全身倒地。虽然他完全不觉得痛楚,但踝部内的一条骨头已跌断了。医生本想用麻醉药克制他的痛楚警报系统,但却引致他的永久损伤。①
糖吃多了,就不觉得甜了,人就会自找苦吃,因为人追求新鲜感、刺激感。再好的东西,多了,就不珍惜,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要搭配着来,千万别太单调。其实,这里面隐藏着人类生存的定律,人类面对就是一个复杂多变的世界,如果只满足于一种状态,不会动态调适,出现新情况就不适应了,动态性和多样性,恰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并深藏于人的本能之中。
人生的成长和飞跃,经常发生在觉得非常痛苦的时刻。不要指望一帆风顺的人生,那是不存在也是不现实的,人生是由成功和失败、欢笑与泪水共同铸就。哭过的人,受过伤的人,追求过的人,尝试过的人,充满感激的人,才是真正懂得快乐的人。
快乐与健康、生存、发展并不一一对应,充满矛盾,充满冲突。古人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如果你已经快乐了,乐极会生悲。原因大概有三种。第一,各种需要间常有矛盾发生,放纵单一欲望会破坏整体平衡,顾此而失彼,遗憾难免,痛苦难免。喜欢吃肉,吃多了会高血脂;沉溺性生活,有人死在了床上。网上一小段很有深意,讲道:我不明白,为什么好吃的东西大都不健康,比如薯条,比如炸鸡;为什么健康的东西大都不好吃,比如粗粮,比如野菜; 为什么好玩的事情大都没益处,比如上网,比如打牌;为什么有益的事情大都不好玩,比如学习,比如锻炼。
第二种,被其他的竞争者所超越、击倒。这边吃喝嫖赌、极尽奢华,那边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历史早就给出了证明。从个人成长看,“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在人与人的竞争中,很大程度上比的就是人财物投入。有故事讲道:狼妈妈告诉小狼,你得比跑得最慢的羊快,才能活下来。而羊妈妈告诉小羊,你得比跑得最快的狼快一点,才能活下来。竞争迫使我们不能安于眼前的快乐。
第三种,没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或自然,被淘汰。曾德凤有《摧毁自己》一文,言道:现代人一项伟大的工作,就是挖空心思摧毁自己。摧毁自己的最辛辣的手段,就是把大脑闲置起来。……摧毁自己的又一个手段,就是把腿闲置起来。……摧毁自己的另一个手段,就是把肠胃闲置起来。……摧毁自己最舒服的手段,便是让汗腺悠闲起来。……摧毁自己最快捷的手段,就是让免疫系统悠闲起来。……我们确确实实是在不知不觉中摧毁自己。更可悲的是,即使是意识到了,却仍然改变不了习惯,不肯放慢摧毁自己的速度。②
人生在世,第一位的是生存,然后才是快乐的生存。与生存、发展(个体生存发展、类生存发展、整体生存发展)相比,快乐具有从属性。了解这些,有助于人们获得深层次的快乐。
三、人之痛苦,常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人的需要有限,而欲望无穷。在欲望的趋使下,我们已经走得太远,忘记了出发点。活着似乎只有一个目的:追逐“成功”,而“成功”又被简化为三个标准,财富、权力、名气。其实这是背离了人生要义的。财富、权力、名气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如果是自己一翻努力后的副产品,坦然受之,如果把它们当作人生目的,肯定痛苦。人生不是为乌纱帽或金钱打工,而是为快乐和健康地生存发展。 玉与碎石本来都是石头,只是人心作祟罢了。你有一个玉碗,固然很显高贵,但,怕摔了,怕有人抢,弄得睡也睡不好,岂不太累。你如果只有一个瓷碗,当不会有怕摔怕偷之烦恼。其实不过都是碗,能吃饭就行了,何必非要显摆。
几百年前,玻璃造起来太难,高质量尤其难,所以,贵如珠玉,到今天,质量提高了不知多少倍,价格不提也罢。可见,物以稀为贵,并不以其功用为贵。有钱人要拿稀有标志身份,天天山珍海味,生猛海鲜,讲得是气派,不是需要。营养专家说,鲍鱼、鱼翅吃不起没有关系,日常生活里,到处都有替代品。鲍鱼和田螺、河蚌差不多。鱼翅可用猪蹄、鸡爪、鱼皮替代,海参与鸡蛋差不多,至于味道,也就那么会事。咱老百姓还是追求功效为好,山珍海味总吃容易上火,小米粥咸鸭蛋才经济实惠又养人。
人生有一常见误区,与别人比较。快乐与不快乐不在于自己过得好不好,而在于跟别人比,比位子、比房子、比车子、比票子……没考虑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你的成功就是我的失败,要想人前显贵,必得人后受罪,这种胜利是失败而外的最大悲剧。如果比别人好才叫幸福快乐,能有几人?在对比中,胜利者总是少数。其实,从健康舒适的角度看,百分之六十的国人能实现,但为何仍然吃不香、睡不着,孜孜以求?甚至蝇营狗苟,放弃原则,放弃尊严,干自己都恶心的事?正如叔本华所说,人人都处在与他人争斗竞争乃至残杀之中,因此,伤痕累累。
人是唯一一种会自设陷阱诱惑自己,接着一脚踩进去的动物。本来上帝、佛祖、天堂、极乐世界,都是人想出来的,结果当了真,花大量时间金钱人力物力塑泥胎、做雕像、做仪式,把大部分收入捐给寺庙。放弃今生,只求来世,关键问题是,来世在哪?如果来世虚无飘渺,为什么要付出今生?生活中,我们树立了那么多的“理想”,其实不过是幻想,为之付出了所有。
四、利己与利他的矛盾常使人彷徨无措。
人是独立的利益主体,却无法独立满足自我,更无法独立生存。人是群居动物,需要分工合作,需要部分献出自我。以自我为中心,可以想,不能说,多数情况下也不能做。我们不愿与自私者合作,这也成为他人对我们的要求。人如果只想着自我,就会引起反感、反对,就会被疏离、孤立、甚至消灭。
人有物质需要,更有精神需要。自私者不会信任任何人,父母、兄弟、老婆、朋友、同事、组织莫不如是,恐怕也绝不会得到别人信任,必将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心理压力极大,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都无从谈起,不会有安宁幸福的生活。如此一来,怎不痛苦?无条件利己,其生存能力恰恰是很低的。敢于付出才会有回报,有舍才会有得,成为生活必需要懂的辩证法。
利己与利他并存于世间,互相否认却否认不了,但是利己和利他的平衡点却很难把握,以致人精神分裂。多少人天天想自私,却又不敢自私;多少人天天骂他人自私,却又为个人利益左右;多少人天天骂腐败,却也天天想腐败。这种精神分裂是全社会的吗?
道德是人自我规范的产物,道德也有主体性、地域性、时代性,道德的冲突常使人不知所措,导致人精神的分裂。新道德与旧道德、西方道德与中国道德的差别很大,而公共道德与私人道德,社会道德与职业道德之间也存在着深刻的分裂。任何一种标准下的好人在另一种标准看来都是可疑的,比如一个官员通过不正当手段给亲朋谋职位谋利益,在公德上无疑是亏欠的,但私德看来他是一个好人。这样价值的紊乱使社会陷入了一种混乱,形成了无标准的状态。
撇开道德的自相矛盾,道德在利益面前的苍白无力,使人不愿遵循道德的指引。只有在遵循道德得到更多的物质利益和发展机会,得到更多的尊重时,道德才能昌盛。然而,现实不断提醒我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只是好人的一厢情愿。这种状况鼓励了人的自私行为,以致好人难当。韩少功在一篇随笔中写到,现在是一个“装坏人的时代”,即使是好人,也不得不装坏,这样才能够生存下去,才能够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才能够显得酷或者有力。③好人没好报,好人难免想不通,心情郁闷,百思而不得其解,痛苦否?
五、人会不自觉的为一些小事烦恼,对鸡毛蒜皮的事斤斤计较。
人生在世不过百年,但我们却浪费了很多时间,为一些小事发愁。我们通常能勇敢面对生活中一些大的危机,可是经常被一些芝麻大的小事搞得垂头丧气。早上买菜丢了二毛钱,后悔半天;上班时不经意间一句话,柔肠百转,琢磨了一宿。值得么?需知,事大事小,没完没了,钱多钱少,都有烦恼。
一些人在经历过生死考验后,对一些小事开始看得开,放得下。卡耐基在其经典著作《人性的优点》中讲了摩尔的故事:
摩尔是一个银行的职员,曾经为工作时间长、薪水太少、没有多少机会升迁而发愁;也曾经为没有办法买自己的房子,没有钱买部新车子,没有钱给妻子买好衣服而忧虑;他非常讨厌自己的老板,因为这位老板常给他制造麻烦;他还记得每晚回家的时候,自己总感到非常疲倦和难过,常常跟自己的妻子为了一点儿芝麻小事吵架;他也为自己额头上的一块小伤疤发愁过。
二战期间,摩尔加入海军,在一次执行任务时,他所在的潜艇被布雷舰攻击长达15小时。生死边缘,摩尔才发现他曾经忧虑的事情是多么的荒唐、渺小,他向自己发誓,如果还有机会见到太阳和星星的话,就永远不会再忧虑。此时的感悟,比他在大学读了四年书所学到的要多的多。
对此,卡耐基给出了富有哲理的法则:“生命太短暂,不要再为小事烦恼。” ④
六、人们习惯性地关注下一个目标,忽略了眼前的快乐。
人生有两个方面,一是得到你想要的,一是享受你所拥有的。只有聪明人才能实现第二个目标。
叔本华讲道,人,越聪明、知识越多,越不满足,越不停顿的奋斗,就越痛苦。人被那短暂的幸福刺激和引导,又去追求更多的更大的幸福,结果付出更多,等于是去受更多更大的痛苦。寻不到幸福是痛苦,可寻到了却唯恐丧失去则更是痛苦——人生有如钟摆,摆动在痛苦与倦怠之间。⑤不少人只求拥有,不求享有,每天恨不得工作25个小时,挣啊挣,追啊追,只是忘了想想,挣了要干啥,追到了要干啥。吴维库在讲阳光心态时说道,两个人去爬山看风景,走着走着,就成了赛跑,风景到没看成。⑥你说冤不冤? 哈佛教授本·沙哈尔讲“蒂姆的故事”,有多数人的影子。蒂姆小时候,是个无忧无虑的孩子。但自打上小学那天起,他忙碌奔波的人生就开始了。父母和老师总告诫他,上学的目的,就是取得好成绩,这样长大后,才能找到好工作。没人告诉他,学校,可以是个获得快乐的地方,学习是件令人开心的事。因为害怕考试考不好,蒂姆背负着焦虑和压力。很多人相信,牺牲现在,是为了换取未来的幸福;没有痛苦,就不会有收获。
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蒂姆长长舒了一口气:现在,可以开心地生活了。但没过几天,那熟悉的焦虑又卷土重来。他担心在和大学同学的竞争中,自己不能取胜。如果不能打败他们,自己将来就找不到好工作。
大学4年,蒂姆依旧奔忙着,极力为自己的履历表增光添彩。他成立学生社团、做义工,参加多种运动项目,小心翼翼地选修课程,但这一切完全不是出于兴趣,而是为了获得好成绩。
大四那年,蒂姆被一家著名的公司录用了。他又一次兴奋地告诉自己,这回终于可以享受生活了。可他很快就感觉到,这份每周需要工作84小时的高薪工作,充满压力。他又说服自己:没关系,这样干,今后的职位才会更稳固,才能更快地升职。当然,他也有开心的时刻,在加薪、拿到奖金或升职时。但这些满足感,很快就消退了。
经过多年的打拼,蒂姆拥有了豪宅、名牌跑车,他的存款一辈子都用不完。他被人认为成功的典型。可是,他并没觉得多快乐。由于无法在盲目的追求中找到幸福,他干脆把注意力集中在了眼下,用酗酒、吸毒来麻醉自己。
这就是“忙碌奔波型”的人,错误地认为成功就是幸福,坚信目标实现后的放松和解脱,就是幸福。因此,他们不停地从一个目标奔向另一个目标。⑦
从这个角度看,快乐的学习,快乐的工作,快乐的家庭生活,快乐活在当下十分重要。
七、权力掠夺与资本剥削,是人痛苦的社会根源。
马克斯·韦伯说,权力是特定组织和个人对于其他组织和个人即使有反抗也要贯彻其意志的能力。吴思的“元规则”指出,所有规则的设立,说到底,都遵循一条根本规则:暴力最强者说了算。这是一条元规则,决定规则的规则。
国家有军队、警察、监狱、法院等暴力机器,以此为基础,现代政府有多只手,既有服务之手、管理之手,也有掠夺之手。掠夺之手模型认为,不论是专制政府还是民主政府,政治人并没有像他们所张扬的那般止于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每个人都自私自利地追求个人的目标,伸出了掠夺之手。⑧权力可以通过有选择性地授予经济特权或限制准入来寻租,也可以直接使用暴力获得收入。古代自不必说,天下是老子提着脑袋打下来的,流血拼命换取的收益,吴思称之为“血酬”。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执掌国家政权后,也有人以流血拼命为由索取待遇,不时可见冷酷傲慢的权力和卑微低贱的人民。人民还缺乏制约权力的有效手段,见到权力就心慌气短,不自觉的产生了自卑的心、谗媚的心、依附的心。即便是财富也不得不低下自己的头,投靠、依附于政治权势集团。
资本的本性是逐利的。无论是否承认剥削的存在,市场经济都不可能剥夺资本对剩余价值的索取权。资本家的收入一方面来自资本家的经营才能,但更多的来自于资本红利。生活中随处可见这样的例子,股东什么事没干,获得了大量红利;房租日渐升高,甚至超过经营者的利润;民间贷款利息高达20%,甚至40%,不胜枚举。资本的扩张除了经营获取剩余价值外,还有两次快速膨胀的机会,第一次是土地增值、汇率增值和人民币增值,十年左右你的财富至少可以翻番;第二次是上市,假设你有5亿资产,每年能挣1亿,但上市后,股票市值可以达到20亿、50亿,甚至100亿;一旦上市成功,逐步套现就成为他们的必然选择。⑨为什么企业疯狂追求上市指标,除了融资、规范化运作等原因,最大的诱惑来自这种套利冲动。资本如果仅此而已到还罢了,一些不法资本还要搞假冒伪劣,苏丹红、瘦肉精等,防不胜防。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权力和资本之间正在联姻、结盟,要么是权力寻租资本,要么是资本收买权力。而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为了获取自身的最大利益,也一头扎进权力与资本麾下,成为他们的鼓吹者和代言人。老百姓除了躲不开的权力掠夺和资本剥削,还要提防专家忽悠,一刻不得放松,怎能快乐?
聪明的你,了解了这些,能让自己多快乐一点吗?
注 释:
①杨腓力(Philip﹒Yancey),《有话问苍天》第11页,黄陈妙玲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版.
②曾德凤,《摧毁自己》,载《恋爱婚姻家庭》2010年第3期.
③李云雷,《底层文学与“道德”问题》,载《文艺报》2008.3.27日.
④戴尔·卡耐基(Dale﹒Carnegie),《人性的优点》第27页,刘双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
⑤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402页,董建译,北京出版社2008年版.
⑥吴维库,《阳光心态》第40页,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⑦董月玲、张开平,《哈佛的幸福课》,载中国青年报2007.09.12日冰点特稿.
⑧安德烈·施莱弗和罗伯特·维什尼,《掠夺之手:政府病及其治疗》第3页,赵红军译,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
⑨冯仑,《全球观中国心专业能力和本土工夫成就财富》,2007汇丰卓越理财财富论坛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