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要发现】
◆青年群体普遍有信心在未来“遇到更好的自己”。对社会公平度的感知是影响青年群体未来发展信心的重要因素。
◆“披荆斩棘的职场生活”令不同年龄和职业的青年群体向往。在压力与收入的平衡中,不到一半的青年愿意从事“高强度高收入”的工作。
◆社会阶层呈现代际传递的趋势,对父辈社会阶层评价越高,其对自我社会阶层评价越高,对子女社会阶层预期越积极。
【调查时间】2019年3月15日—3月18日
【调查方法】通过人民论坛网微信公众号、人民智库微信公众号进行问卷推送。
【样本情况】共回收调查问卷4356份。其中,年龄为16岁至35岁之间的青年群体占87.61%。这些青年群体中,男性占61.42%;样本涵盖了学生、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企业白领、农民(工)、务工人员等主要青年群体。
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时间表,当代青年将见证这一奋斗目标成为现实。当代青年,既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也面临着升学就业、创业创新、“上有老下有小”等现实问题。2019年3月中旬,人民智库发起了“成为更好的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你有信心吗”主题调查。本次调查旨在考察青年群体对于自身未来的思考,包括对于未来的发展信心、向往的生活、阶层跃迁预期、如何认识成功等方面的内容。
“未来”是一个和青年群体联系最为密切的词汇。当问及“未来,遇到更好的自己,你是否有信心”时,高达93.8%的受访青年表示有信心,其中72.8%的受访青年表示“非常有信心”。调查显示,自我发展信心指数在不同能级的地区呈“两头强中间弱”的趋向。生活在直辖市(79.4%)和省会城市(75.5%)的青年和生活在乡镇、村(72.6%)的青年,其未来发展信心均高于生活在地级市(67.9%)和县级市(69.1%)的青年群体。
社会公平感是影响青年未来发展信心的重要因素,和青年的自我发展信心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对未来发展“非常有信心”的青年群体的社会公平度认知得分(3.69分)显著高于“没有信心”(3.00分)的青年。调查中,当问及“对于你身边那些考上好学校或找到好工作的同龄人,你认为他们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时,结果显示,选择“个人努力”(36.1%)的比例最高,对于“关系背景”(31.5%)和“性格品质”(30.0%)的认可次之。相应地,我们还考察了青年群体对于“贫富差距”的看法。结果显示,“个人能力差异”(61.6%)是受访青年认可的首要原因。此外,对家庭出身(54.3%)和地域差距(54.0%)的认同度也较高,而对“制度设计不合理”(47.0%)的认同度最低。
调查显示,对于“个人努力”和“关系背景”对成功的影响的认识在不同能级的城市上存在差异,生活在直辖市的青年(39.0%)和农村青年(39.2%)更认可通过“个人努力”取得成功,而生活在地级市(34.3%)和省会城市(33.0%)等青年更认可“成功靠拼爹”。同时,相信通过“个人努力”实现成功的个体(79.4%)比相信“关系背景”(67.1%)的个体对于成功的信心高出10多个百分点。
调查显示,青年群体对于社会公平度的感知与“个人努力取得成功”的认知呈显著正相关(r=0.149***),而与“靠关系背景取得成功”的认知呈显著负相关(r=-0.091**)。可见,为青年群体创造公平公正的升学就业、创新创业空间对于青年群体的未来发展信心至关重要。
当问及“未来,你向往什么样的生活”时,超过一半的受访者选择了“披荆斩棘,在职场中历练一番”(58.3%)。此外,超三成的青年群体选择了“探索未知,攻克科学难题”(39.7%)和“磨练技艺,练就一身绝活”(36.0%)。而选择“及时行乐,享受生活”(19.7%)、“平平淡淡,过好自己的小日子”(15.2%)和“得过且过,随遇而安”(2.4%)等生活的青年,相对较少。调查发现,“职场生活”更受生活在直辖市青年(67.5%)的欢迎,“科研生活”在省会青年(46.3%)中受欢迎比例最高,选择“习得技艺”的青年群体主要集中在小城市和农村,“及时享乐”的生活在农村青年中(24.6%)更有市场。42.2%的受访青年愿意选择 “高强度、高回报的工作”,57.8%的受访青年倾向于“压力不大、收入一般的工作”。我们对不同职业群体的选择进行了交叉分析,结果显示,“企业白领”(50.6%)和“务工人员”(45.3%)对于“高强度、高回报的工作”的认同度最高。“农民(工)”群体(74.6%)和“学生”(60.4%)更加倾向于选择压力不大、收入一般的工作。
改革开放40年,当代青年群体对自身的“阶层跃迁”预期如何?对自己下一代的阶层跃迁的预期又如何?围绕这些问题,我们设置了三个问题,要求受访青年对“父母”“自己”和“子女”(未来)所处的社会阶层进行评价与预期。“0分”表示“社會最底层”,“10分”表示“社会最顶层”,得分越大,代表社会阶层越高。
回归模型显示,父母所处的社会阶层对于自我未来社会阶层评价的影响最大。父母所处的社会阶层越高,其对自己未来所处的社会阶层评价越积极。同理,在对子女未来所处的社会阶层预期中,青年的自我社会阶层预判非常显著地影响对下一代的社会阶层预期,而祖辈的社会阶层对于孙辈的社会阶层评价没有影响。可见,阶层隔代传递的效果并未呈现,但社会阶层的代际传递趋势明显,且阶层代际传递在下一代的效果可能更加明显。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对于自己还是子女,对社会公平度的感知始终对社会阶层的预期起着积极作用。
对于“社会跃迁”的分析,数据显示,无论是自己还是子女,都表现出“出身越好,阶层跃迁越难”的趋势,父辈所处的社会阶层越高,子辈社会跃迁的程度越小,甚至出现社会阶层下降的预期,“精英阶层闭合”趋势初现。通过比较“自我社会跃迁”与“子女社会跃迁”两条回归曲线的斜率,可以发现,对于社会中下层出身的群体而言,社会阶层跃迁的程度越来越小。当代社会中下层(父母社会阶层评价为0-4分)出身的青年,社会阶层跃迁程度的平均值为2.39分,而其子女社会阶层跃迁程度的平均值则为1.40分。虽然还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阶层跃迁,但程度更小,出现了社会阶层固化的预判趋势。
(执笔:人民智库高级研究员 石晶)
◆青年群体普遍有信心在未来“遇到更好的自己”。对社会公平度的感知是影响青年群体未来发展信心的重要因素。
◆“披荆斩棘的职场生活”令不同年龄和职业的青年群体向往。在压力与收入的平衡中,不到一半的青年愿意从事“高强度高收入”的工作。
◆社会阶层呈现代际传递的趋势,对父辈社会阶层评价越高,其对自我社会阶层评价越高,对子女社会阶层预期越积极。
【调查时间】2019年3月15日—3月18日
【调查方法】通过人民论坛网微信公众号、人民智库微信公众号进行问卷推送。
【样本情况】共回收调查问卷4356份。其中,年龄为16岁至35岁之间的青年群体占87.61%。这些青年群体中,男性占61.42%;样本涵盖了学生、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企业白领、农民(工)、务工人员等主要青年群体。
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时间表,当代青年将见证这一奋斗目标成为现实。当代青年,既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也面临着升学就业、创业创新、“上有老下有小”等现实问题。2019年3月中旬,人民智库发起了“成为更好的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你有信心吗”主题调查。本次调查旨在考察青年群体对于自身未来的思考,包括对于未来的发展信心、向往的生活、阶层跃迁预期、如何认识成功等方面的内容。
当代青年普遍认可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成功,社会公平感对青年的未来发展信心影响较大
“未来”是一个和青年群体联系最为密切的词汇。当问及“未来,遇到更好的自己,你是否有信心”时,高达93.8%的受访青年表示有信心,其中72.8%的受访青年表示“非常有信心”。调查显示,自我发展信心指数在不同能级的地区呈“两头强中间弱”的趋向。生活在直辖市(79.4%)和省会城市(75.5%)的青年和生活在乡镇、村(72.6%)的青年,其未来发展信心均高于生活在地级市(67.9%)和县级市(69.1%)的青年群体。
社会公平感是影响青年未来发展信心的重要因素,和青年的自我发展信心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对未来发展“非常有信心”的青年群体的社会公平度认知得分(3.69分)显著高于“没有信心”(3.00分)的青年。调查中,当问及“对于你身边那些考上好学校或找到好工作的同龄人,你认为他们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时,结果显示,选择“个人努力”(36.1%)的比例最高,对于“关系背景”(31.5%)和“性格品质”(30.0%)的认可次之。相应地,我们还考察了青年群体对于“贫富差距”的看法。结果显示,“个人能力差异”(61.6%)是受访青年认可的首要原因。此外,对家庭出身(54.3%)和地域差距(54.0%)的认同度也较高,而对“制度设计不合理”(47.0%)的认同度最低。
调查显示,对于“个人努力”和“关系背景”对成功的影响的认识在不同能级的城市上存在差异,生活在直辖市的青年(39.0%)和农村青年(39.2%)更认可通过“个人努力”取得成功,而生活在地级市(34.3%)和省会城市(33.0%)等青年更认可“成功靠拼爹”。同时,相信通过“个人努力”实现成功的个体(79.4%)比相信“关系背景”(67.1%)的个体对于成功的信心高出10多个百分点。
调查显示,青年群体对于社会公平度的感知与“个人努力取得成功”的认知呈显著正相关(r=0.149***),而与“靠关系背景取得成功”的认知呈显著负相关(r=-0.091**)。可见,为青年群体创造公平公正的升学就业、创新创业空间对于青年群体的未来发展信心至关重要。
当问及“未来,你向往什么样的生活”时,超过一半的受访者选择了“披荆斩棘,在职场中历练一番”(58.3%)。此外,超三成的青年群体选择了“探索未知,攻克科学难题”(39.7%)和“磨练技艺,练就一身绝活”(36.0%)。而选择“及时行乐,享受生活”(19.7%)、“平平淡淡,过好自己的小日子”(15.2%)和“得过且过,随遇而安”(2.4%)等生活的青年,相对较少。调查发现,“职场生活”更受生活在直辖市青年(67.5%)的欢迎,“科研生活”在省会青年(46.3%)中受欢迎比例最高,选择“习得技艺”的青年群体主要集中在小城市和农村,“及时享乐”的生活在农村青年中(24.6%)更有市场。42.2%的受访青年愿意选择 “高强度、高回报的工作”,57.8%的受访青年倾向于“压力不大、收入一般的工作”。我们对不同职业群体的选择进行了交叉分析,结果显示,“企业白领”(50.6%)和“务工人员”(45.3%)对于“高强度、高回报的工作”的认同度最高。“农民(工)”群体(74.6%)和“学生”(60.4%)更加倾向于选择压力不大、收入一般的工作。
父母的社会阶层影响子女对于自身未来阶层的评价,社会对阶层固化趋势的预期相对明显
改革开放40年,当代青年群体对自身的“阶层跃迁”预期如何?对自己下一代的阶层跃迁的预期又如何?围绕这些问题,我们设置了三个问题,要求受访青年对“父母”“自己”和“子女”(未来)所处的社会阶层进行评价与预期。“0分”表示“社會最底层”,“10分”表示“社会最顶层”,得分越大,代表社会阶层越高。
回归模型显示,父母所处的社会阶层对于自我未来社会阶层评价的影响最大。父母所处的社会阶层越高,其对自己未来所处的社会阶层评价越积极。同理,在对子女未来所处的社会阶层预期中,青年的自我社会阶层预判非常显著地影响对下一代的社会阶层预期,而祖辈的社会阶层对于孙辈的社会阶层评价没有影响。可见,阶层隔代传递的效果并未呈现,但社会阶层的代际传递趋势明显,且阶层代际传递在下一代的效果可能更加明显。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对于自己还是子女,对社会公平度的感知始终对社会阶层的预期起着积极作用。
对于“社会跃迁”的分析,数据显示,无论是自己还是子女,都表现出“出身越好,阶层跃迁越难”的趋势,父辈所处的社会阶层越高,子辈社会跃迁的程度越小,甚至出现社会阶层下降的预期,“精英阶层闭合”趋势初现。通过比较“自我社会跃迁”与“子女社会跃迁”两条回归曲线的斜率,可以发现,对于社会中下层出身的群体而言,社会阶层跃迁的程度越来越小。当代社会中下层(父母社会阶层评价为0-4分)出身的青年,社会阶层跃迁程度的平均值为2.39分,而其子女社会阶层跃迁程度的平均值则为1.40分。虽然还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阶层跃迁,但程度更小,出现了社会阶层固化的预判趋势。
(执笔:人民智库高级研究员 石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