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衣引起的思考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m95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放学了,天下着雨。平时中午很少回爸妈家的我,因有急事,匆匆从宿舍里穿着雨衣,推着摩托车准备回家。我的一位学生迎着我走来,向我借我穿的雨衣。他的不礼貌行为,使我大为不快,我犹豫了一下,还是拒绝了她。
  在回家的路上,我思绪万千。雨尽管不大,这位学生冒雨回家身上肯定会湿的。我是不是不尽情理,有失为人师表?假如他是我的孩子,我会这样吗?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我,难道能这样计较一位学生不礼貌的行为吗?
  反思过后,我又想,是什么原因造就成这个学生说话不中听?作为已经接受了近九年的母语教育的中学生,为何在语言表达上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他们在离开学校后将会如何面对这个变化多端的社会?为何现在的学生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呢?这都是什么原因呢?考虑良久,解铃还须系铃人,我决定把这些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从这件事例中自己思考、自己讨论、自己解决。
  主意已定,我利用语文实践课,以“人物对话中的语言得体”为话题,设计了以下三个程序:
  一、背景材料
  放学了,雨中,同学们纷纷推着自行车离开车棚。一学生未穿雨衣,向推着摩托车的老师借雨衣,却未能如愿。据了解该老师为人谦和、乐于助人,为何今天这个学生没有借到雨衣呢?你能解开这个谜吗?
  看到投影仪上的“背景材料”,学生们讨论热烈,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生活经历,得出了多种答案。
  现归纳如下:
  1.老师小气,舍不得借雨衣,怕被学生损坏。
  2.“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适用于任何人,老师也不例外。
  3.学生说话不得体,得罪了老师。
  4.雨衣是老师的,属个人财产,借不借取决于老师,情绪好可以借,心情不好就不借嘛。
  看着学生们的发言差不多了,我又及时打出了第二张投影片。
  二、现场实录
  生:老师,你把你穿的雨衣借给我。
  师(疑惑地):那我呢?
  生:你不回去。
  师看看学生,推着摩托车走了……
  谜面出来了,学生们的讨论归于一致了。他们认为,之所以借不到雨衣是因为该学生语言使用不恰当,说话不得体。顺水推舟,我又提出:“假如你是这位同学,你该如何向老师借雨衣呢?”大家积极性更高了,争着发言。最后我又启发学生归纳总结出“说话”的一般规律——称谓、语言简洁得体、结束语,并让学生进行了“语言训练”的强化练习。
  语言得体这一问题基本上解决了,然而学生在“背景材料”中得出的答案,与我在反思中的想法又有某种巧合,于是我打出了第三张投影片。
  三、集体讨论
  借雨衣这件事难道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吗?你从中又能发现什么呢?
  学生们议论的积极性再一次被调动起来,气氛热烈,各抒己见。林微同学首先发言,她认为这个同学自私,首先想到自己,不顾别人,这是一种典型的利己主义,与我们现在提倡的《公民道德实施纲要》背道而驰,应该加以批评与教育。应让她懂得,光顾自己的人是不会在今后的生活中立足的。张夏冬同学则从家庭教育这个角度提出了如何教育下一代的问题。她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在一些家长中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来,这就必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我们这一代,那就是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徐佳佳同学则从自身的角度认为,我们同学中间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长辈们都是以我们为中心,这就养成了我们“唯我独尊”的意识,因而出现“雨衣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作为同龄人我们应该反省的是如何克服“为我”,树立为他人着想的思想。
  同学们的发言令人感动,作为背景材料的另一个——老师,我也很想听听同学们的议论。
  接着我有意识地让学生评论雨衣现象中的老师。开始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在我的鼓励下终于有人发言了。
  程丽同学认为,老师在这个问题上处理得也不尽人意,尽管学生的语言不妥,但作为老师不应计较,免得这个同学淋湿。另一个同学则认为,雨衣是私人财产,老师也需要用,在这种情况下向别人借是一种不懂礼貌的行为。
  最后我让同学们安静下来,进行了总结性发言,让他们知道,尊重别人、替别人着想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我们的生活才会充满阳光。我同时告诉同学们,雨衣现象中的老师就是我。我感谢同学们给我的批评,同时向同学们作出承诺,只要今后大家有困难,我会竭尽全力帮助你们的,但必须有个前提,语言必须得体。我的话在学生们的笑声和掌声中结束了。
  一堂语文实践课就这样结束了,我感慨万千。学生是一株正在成长中的幼树,我们园丁有义务、有责任去修剪、栽培他们,只要精心护理,他们定会长成参天大树的。
其他文献
按照目标管理说,化学有效课堂教学应坚持以课堂为中心,以课程改革为载体,着力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三个阶段(教学的准备、教学的实施、教学的反思和评价)。  一、从有效备课入手  要以新课程、新教材和教学目标为依据,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内容,做到重点突出、深广适度、难点适中、周密合理、张弛有度。,课堂教学的序、量、度安排科学。要把“课前预习”和“课后练习”放在课内,尽量避免向两头延伸抢时间的高耗低效现象。教师
期刊
学困生时刻牵挂着每一个任课老师的心,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有很多,探索其原因,针对成因对症下药,是教师必须探索和研究的话题。  一、学困生出现的原因分析  1.社会环境导致学生缺乏上进心  社会环境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网吧、游戏厅、手机、电脑、拜金思想等因素,对学生进行着诱惑,影响着学生纯洁的心灵,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放纵享受,不求上进,厌学情绪严重等。  2.学校教育的原因  
期刊
摘 要:英国著名数学家罗素说:“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数学符号化语言是不分国家的,它是数学世界里通用的语言。由此可见,数学符号在数学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吃透教材,适时把握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和使用符号的能力,促进学生符号化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提高教学实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 符号化 能力 培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指出:"要使学生运用数学符号和
期刊
提问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仅能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问效果如何往往成为一堂课成败的关键,而决定提问效果的根本因素在于如何把握课堂提问的技巧。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播数学知识的主要阵地,是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学生学习获取数学知识的主要途径。因此研究课堂教学中提问的原则与技巧是优化课堂过程、优化学生思维流程的
期刊
一谈到上课,老师感觉“累”,学生感觉“枯燥、无味、无奈”,特别是讲解“化学的基本理论课”。人们常说课堂一定要“严肃认真”,能否让学生们“活泼开朗”,让课堂充满欢声笑语,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在欢声笑语中学习呢?  情景剧一:  讲台前站着三个学生,一个学生说:“我是质子,我带正电荷。”紧挨着质子的另个一学生说:“我是中子,我不带电荷。”“我们一起构成了原子核。”第三个学生围绕着两个学生在不停地一圈
期刊
学生常说作文难,作文的语言更难,写出的作文总是语言干瘪无味,或写出的作文总是叙述多描写少,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只知叙述,不懂描写,更不知写细节。学生出现这种状况,固然与平时的观察、对生活的积累、读书看报有关,但更与老师缺乏指导有关。因此,老师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描写等方面的指导训练,对提高作文语言质量是十分必要的。  一、通过描写提高作文语言质量  叙述与描写是文章语言的基本表达方式。从教学实践看
期刊
摘 要:教学语言是教学最主要的工具。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的诸多因素最终都要通过教学语言这一媒介发挥作用。 教师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巧用语言艺术,收获“魅力”课堂。  关键词:语言艺术 思想政治性 魅力课堂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育家马卡连柯也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
期刊
摘 要:“学案导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让学生学习能有备而来。学案导学中,学生的练习要优化设计,减少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教学活动,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达到辅助、超越的目的。  关键词:学案导学 课堂练习 分层设计  引言:传统的教案教学,以教师和课本为中心,教学是单向的,更多是考虑教师如何把课本知识内容讲得精彩完美、重点难点突
期刊
近年来,我校开展了“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课题研究,作为一名实验教师,几年来我也进行了摸索研究:除了每周的说话课、实践活动课训练之外,根据新课程的作文教学要求,让学生写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人、事、景、物,实实在在说真话、写真人、抒真情。其实,要让学生乐写会写,除了要提高学生的说话兴趣外,降低学生写作的难度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我一直坚持在阅读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小练笔,
期刊
近期笔者在观摩了不少探究式物理课堂教学之后,深感在很多课堂教学设计与具体操作中仍存在着对探究理解的“误区”,阻碍了该模式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积极作用,为此与同行们略作一些探讨。  误区之一:频繁提问即是探究  有的教师在课堂中频繁提问,问题之间既没有清晰的教学思路,也无内在的逻辑关系,却贴着探究教学的标签。  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一大特征就是“问题探究”,即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