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今的社会发展迅速,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的传统手工艺正面临着消失的境遇,千百年来传统手工业一直在我国历史长河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对传统手工业进行传承和创新,是我们需要探索的问题,本文分别从传统手工业的传承和创新两方面论述,为今后传统手工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传统手工业;传承;创新
一、传统手工艺的传承
所谓的传统手工艺,首要是指在前产业期间以手事情业的体例对某种质料(或多种质料)施以某种本领(或多种本领)使之转变形态的进程及其成果。在当代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将一部分审美倾向明显、具有形式意义的列为“传统美术”;而将一部分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具有实用意义的列为“传统技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阐扬着极为重要的感化。
各地区的传统手工艺结合着当地的气候、物产、民俗、社会观念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共同成就了不同地区的生活方式,经过时间的积淀和人们不间断的创造与丰富,逐渐形成了中国民间文化的主流传统,一直延续下来。近代以降,随着现代工业化的逐步推广,大量的现代产品充斥市场,以其低廉的价格和现代化的营销手段,从城市到乡镇、再到农村,逐渐地替代了旧时生活中的手工艺产品,进而动摇了传统的生活方式之物质基础。大量的依附于传 统生活方式的传统手工艺或是被遗弃,或是被改造成新的产业。只有少数的传统手工艺能够继续生产,以满足社会的特殊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有了极大的变化,物质生产的丰富和现代化生活方式的推行,再度将传统的生活方式以及依附于其上的传统手工艺置于濒临灭绝的境地:城镇中的年节人们不再张贴年画、剪纸;厨房的改造和厨具的改革,使得灶头画和灶王爷版画无处安身;日常的服装中,很少看到手工织造和印染的面料,以及用此类面料制成的中式传统服装;木质的用具为金属或塑料制品所替换;传统硬木家具则成为少数人的藏品。一部分传统手工艺及其产品,或者是因为某种机缘能够在城市中苟延残喘。
二、传统手工艺的创新
工业革命前的民间传统手工艺都是以原生材料、手工方式的采用为基本特点的,它的发展自然而缓慢,满足着当时的社会消费需求。而在工业社会后,机械化、电子化、信息化技术不断进步,新材料、新工艺相继涌现,传统民间手工艺已经无法再按旧有的节奏发展。传统的和现代的发展模式,并存于今天的民间手工艺中,而在和文化产业相结合的过程中,如何创新谋发展就成为民间手工艺面对的最大现实。目前国内民间手工艺行业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发展有多种形式,创新的方式也不同。常见的模式中一种是借助现代科技,直接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变革传统手工艺的表现形式;另一种则是在题材、技法等艺术本体层面拓展深化,获得新的表现形式。
(1)融入现代科技
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充满乡土情怀,原生态的材料和工艺铸就了朴实的艺术风格,但是手工生产效率低下,面对的消费群体却千变万化。民间传统手工艺要走产业发展之路,必须适应市场导向,以满足消费者群体的多元需要。融入现代科技手段,是提升民间传统手工艺生产的产能,以及催生新的工艺形式的重要手段。如潍坊鹞子中的自由式鹞子,应用了新技术,不但能迎风动弹,还能做出敲锣打鼓、喷烟冒火等各类转变。四川自贡的灯彩也不断引进新的技术变革灯彩的形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松鹤延年》灯组将景观艺术和彩灯工艺有机连系,应用当代程控手艺整合灯区内的各灯景举行演绎性展现,构成自贡灯会独占的展演情势。高达40米的松树首次采用新型材料茶色玻璃盘和玻管材质制成。這些尝试无疑拓展了民间传统手工艺的界域,对于特定产业的发展有着推动作用。
(2)创新艺术形式
在不需要引入新科技的情况下,部分产业化中的民间传统手工艺采用创新艺术形式的方式获得消费者认同,达到开拓市场的目的。如四川绵竹年画,在传统纸质年画中开发出了刺绣年画、手绘折扇、年画挂历等产品,通过转换表现载体拓展市场空间。虽然刺绣年画等产品已经不属于传统年画形式,但是其题材、风格依然具有传统年画的特征,可识别性较强,传统的韵味得以保留下来,是较成功的创新。山西广灵蕙花剪纸公司研发的写实多层剪纸作品,利用电脑分色和多层拼贴技术制作出了三维立体效果的剪纸作品,颠覆了传统剪纸的平面形式,既拓展了剪纸的艺术表现空间,同时也带动了中国剪纸市场的发展。东阳木雕近些年在创新表现形式方面也有突出的表现,东阳木雕传承人黄小明认为,就东阳木雕的创作风格来说,“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用更具时代感的手法与内容,用新的表现形式,去融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文化,如此,东阳木雕才能走得更远”。基于此,他在担当东阳木雕传统的基础上,以新的看法和技法打造出“新东阳木雕”。
参考文献
[1]陈一点:《东阳木雕:文化创新立市的成功实践》,《金华日报》2011年12月16日,第 D01版。
[2] 孙发成:《当代语境下民间手工艺人的身份转向与群体特征》,《民族艺术》2015年第2期,第64-65页。
[3]参见《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实施方案》,《中国文化报》2004年4月8日。
作者简介
李婉铖 女 安徽省淮北市人 学历:本科 就读于吉林建筑大学 研究方向:艺术与手工艺
(作者单位:吉林建筑大学)
关键词:传统手工业;传承;创新
一、传统手工艺的传承
所谓的传统手工艺,首要是指在前产业期间以手事情业的体例对某种质料(或多种质料)施以某种本领(或多种本领)使之转变形态的进程及其成果。在当代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将一部分审美倾向明显、具有形式意义的列为“传统美术”;而将一部分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具有实用意义的列为“传统技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阐扬着极为重要的感化。
各地区的传统手工艺结合着当地的气候、物产、民俗、社会观念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共同成就了不同地区的生活方式,经过时间的积淀和人们不间断的创造与丰富,逐渐形成了中国民间文化的主流传统,一直延续下来。近代以降,随着现代工业化的逐步推广,大量的现代产品充斥市场,以其低廉的价格和现代化的营销手段,从城市到乡镇、再到农村,逐渐地替代了旧时生活中的手工艺产品,进而动摇了传统的生活方式之物质基础。大量的依附于传 统生活方式的传统手工艺或是被遗弃,或是被改造成新的产业。只有少数的传统手工艺能够继续生产,以满足社会的特殊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有了极大的变化,物质生产的丰富和现代化生活方式的推行,再度将传统的生活方式以及依附于其上的传统手工艺置于濒临灭绝的境地:城镇中的年节人们不再张贴年画、剪纸;厨房的改造和厨具的改革,使得灶头画和灶王爷版画无处安身;日常的服装中,很少看到手工织造和印染的面料,以及用此类面料制成的中式传统服装;木质的用具为金属或塑料制品所替换;传统硬木家具则成为少数人的藏品。一部分传统手工艺及其产品,或者是因为某种机缘能够在城市中苟延残喘。
二、传统手工艺的创新
工业革命前的民间传统手工艺都是以原生材料、手工方式的采用为基本特点的,它的发展自然而缓慢,满足着当时的社会消费需求。而在工业社会后,机械化、电子化、信息化技术不断进步,新材料、新工艺相继涌现,传统民间手工艺已经无法再按旧有的节奏发展。传统的和现代的发展模式,并存于今天的民间手工艺中,而在和文化产业相结合的过程中,如何创新谋发展就成为民间手工艺面对的最大现实。目前国内民间手工艺行业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发展有多种形式,创新的方式也不同。常见的模式中一种是借助现代科技,直接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变革传统手工艺的表现形式;另一种则是在题材、技法等艺术本体层面拓展深化,获得新的表现形式。
(1)融入现代科技
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充满乡土情怀,原生态的材料和工艺铸就了朴实的艺术风格,但是手工生产效率低下,面对的消费群体却千变万化。民间传统手工艺要走产业发展之路,必须适应市场导向,以满足消费者群体的多元需要。融入现代科技手段,是提升民间传统手工艺生产的产能,以及催生新的工艺形式的重要手段。如潍坊鹞子中的自由式鹞子,应用了新技术,不但能迎风动弹,还能做出敲锣打鼓、喷烟冒火等各类转变。四川自贡的灯彩也不断引进新的技术变革灯彩的形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松鹤延年》灯组将景观艺术和彩灯工艺有机连系,应用当代程控手艺整合灯区内的各灯景举行演绎性展现,构成自贡灯会独占的展演情势。高达40米的松树首次采用新型材料茶色玻璃盘和玻管材质制成。這些尝试无疑拓展了民间传统手工艺的界域,对于特定产业的发展有着推动作用。
(2)创新艺术形式
在不需要引入新科技的情况下,部分产业化中的民间传统手工艺采用创新艺术形式的方式获得消费者认同,达到开拓市场的目的。如四川绵竹年画,在传统纸质年画中开发出了刺绣年画、手绘折扇、年画挂历等产品,通过转换表现载体拓展市场空间。虽然刺绣年画等产品已经不属于传统年画形式,但是其题材、风格依然具有传统年画的特征,可识别性较强,传统的韵味得以保留下来,是较成功的创新。山西广灵蕙花剪纸公司研发的写实多层剪纸作品,利用电脑分色和多层拼贴技术制作出了三维立体效果的剪纸作品,颠覆了传统剪纸的平面形式,既拓展了剪纸的艺术表现空间,同时也带动了中国剪纸市场的发展。东阳木雕近些年在创新表现形式方面也有突出的表现,东阳木雕传承人黄小明认为,就东阳木雕的创作风格来说,“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用更具时代感的手法与内容,用新的表现形式,去融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文化,如此,东阳木雕才能走得更远”。基于此,他在担当东阳木雕传统的基础上,以新的看法和技法打造出“新东阳木雕”。
参考文献
[1]陈一点:《东阳木雕:文化创新立市的成功实践》,《金华日报》2011年12月16日,第 D01版。
[2] 孙发成:《当代语境下民间手工艺人的身份转向与群体特征》,《民族艺术》2015年第2期,第64-65页。
[3]参见《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实施方案》,《中国文化报》2004年4月8日。
作者简介
李婉铖 女 安徽省淮北市人 学历:本科 就读于吉林建筑大学 研究方向:艺术与手工艺
(作者单位:吉林建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