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概念教学的成功在于会应用概念指导思维来解决具体的问题,而决不能停留在只记忆条文不会应用的困境中,因此概念讲解完后,及时引导学生运用定义去分析不同的实例,从而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扩大概念的应用。
【关键词】化学;概念;教学
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既要注意概念的科学性,又要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是搞好基本概念教学的关键。化学概念的建立要经过两个阶段三大步。两个阶段是感性认识阶段和理性认识阶段。三大步是感性——理性——感性。同学们靠着感觉器官形成了反映现实事物的感觉、知觉和表象,这些都还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并没有区别事物或现象个别的与一般的、偶然的与必然的、现象与本质的属性;经过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的“改造制作”功夫,来揭示事物合乎规律的内在联系,并提炼出事物的本质属性的认识运动,是由感性认识通过抽象思维过渡到理性认识的质的飞跃过程,已形成的概念,要和感性认识即时结合,使同学们对概念的认识更深刻,收到理性和感性相互映照的效果。对此,笔者就化学概念教学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从实验入手,形成概念
化学概念是化学现象的抽象和概括,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比较、概括形成的概念容易理解且记忆深刻。例如,在绪言中讲“化学变化”时,先做了四个演示实验,其中通过碱式碳酸铜的分解实验,让学生观察绿色粉末变成黑色,管壁上有水珠出现,同时有气泡产生,一直加热到无气泡产生时,学生就会注意到原来的物质变了,说明反应后生成了新的物质,从而得出了“化学变化”的概念。
又如,在讲“催化剂”的概念时,我将书中三个实验改在同一实验中进行,我采用了丫型试管,在一端放氯酸钾,在另一端加入二氧化锰,先加热二氧化锰发现无氧气放出,再加热氯酸钾,待氯酸钾熔化后,将试管转动,使二氧化锰滑入氯酸钾中,就发现有大量的气泡产生。这样学生就形象直观地形成了催化剂的概念;然后,进行混合物的分离,将得到的二氧化锰和反应前二氧化锰通过称量,比较,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二、在概念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关键词
教师在教学概念时,要使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剖析概念,准确把握、理解概念。如在学习“分子”这个概念时,我抓住“(1)物理化学性质;(2)一种微粒”这两个词提问,1.能保持其物质性质吗,为什么?2.能不能说唯一或最小呢?以此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在学习“固体溶解度”概念时,应把握(1)一定温度;(2)100克溶剂;(3)饱和状态;(4)质量这四个基本要素。
三、对新旧概念归类比较,加强记忆
在概念教学中,如果只注重某一概念本身,忽视不同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那么就会导致学生对概念学习混淆不清,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我常用比较的方法,区分关键性,使学生弄清概念的异同,建立系统的概念。
例如,在讲授“酸碱指示剂”时,教师结合教材恰到好处地介绍波义耳发现石蕊指示剂的过程,从而说明“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让学生感受科学家执著、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坚韧的意志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使之潜移默化地成为鼓励学生奋发学习的强大动力。这样,化学史的教育过程也就是学生情感体验积极内化的过程。再如,在讲授碳酸钙的有关知识时告诉学生,我国许多地方有像《西游记》里描述的“洞天福地”那样神奇美妙的溶洞。洞中不仅有钟乳石、石笋、石柱,还有大厅、小室、石床、石凳以及小桥流水,洞顶洞壁有蛇、龙、虎、豹、人物、云彩等形象,既美观又奇特。“制造”这种美丽溶洞的“主角”是碳酸钙、二氧化碳和水。学生知道了这一奥秘,便会不失时机地寻找机会欣赏大自然所赐予的这一和谐美。再如,水的三态变化。水在温度这一“魔杖”驱使下,遇热化成蒸气,而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珠或凝结成冰晶。使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帮助学生记忆。
四、把握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是指该概念所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概念的外延就是指具有该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对象,把握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概念教学中非常重要。如果加深扩大,就会加重学生负担;如果简单缩小,就达不到教学目的,完不成教学任务,例如“化学变化”这个概念,它的内涵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它的外延就是各种类型的一切化学变化。在教学过程中,在质上不能加码,量上不能扩大,要根据大纲的要求不折不扣地完成教学任 务。
五、精选实例,讲练结合,掌握并应用概念
概念教学的成功在于会应用概念指导思维来解决具体的问题,而决不能停留在只记忆条文不会应用的困境中,因此概念讲解完后,及时引导学生运用定义去分析不同的实例,从而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扩大概念的应用。例如讲“溶液”概念时,我提问“凡均一、稳定的液体就是溶液吗?”接着列举出“水、纯酒精”等实例,让学生自己判断,通过讨论进一步确认溶液的组成是混合物。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元素。在学习这个概念之前,学生已经知道同类原子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而不同类原子的根本性区别正在于核内所含质子数不同。世界上的物质形形色色,构成物质的原子多种多样。有的原子核电荷数是6,有的原子核电荷数为8等等。这样,我们可以根据核电荷数相同对原子进行归类。这时,给出元素的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一类原子的总称。然后和前面所学的物质氧气、二氧化锰、氯酸钾相联系,对概念的形成起加深、强化作用。
针对不同的内容、不同复习阶段应选用合适的复习方法。常用的复习方法有:(1)归纳法,如:可将性质相同的物质归纳在一起,从而简化记忆。CaC03、Ag2C03、BaCO3、BaS04、AgCl等都具有相同的颜色——白色,相同的溶解性——难溶;H2、C、CO等都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可燃性和还原性等。对于易混淆的知识可进行对比归纳:干冰和冰、纯碱和烧碱、熟石灰和生石灰、硫酸与氢硫酸等,名称虽相似,组成却不同;酸性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概念虽相似,化学性质却迥然各异等。对于知识点的复习可进行相关归纳,即将与某一知识相关的知识链连接起来,便形成了若干知识网,在这一过程中也使发散思维得到了锻炼,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同时培养了他们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要做好概念的巩固和应用
初步建立的概念,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联系还是很不牢固的,经常受遗忘规律的支配。要发展概念,首先就得巩固已形成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要抽出时间,对所学概念进行总结复习,强化记忆,为运用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
运用概念是从理论回到实践的一次飞跃,是教学过程的高级阶级。同时,运用概念可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强化对概念的记忆。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做一些化学习题、化学实验。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使所学的概念得到运用。
概念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教师只要充分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规律,精心组织教学过程,把握住各个认识阶段,并遵循认识步骤,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指日可待的。
【关键词】化学;概念;教学
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既要注意概念的科学性,又要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是搞好基本概念教学的关键。化学概念的建立要经过两个阶段三大步。两个阶段是感性认识阶段和理性认识阶段。三大步是感性——理性——感性。同学们靠着感觉器官形成了反映现实事物的感觉、知觉和表象,这些都还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并没有区别事物或现象个别的与一般的、偶然的与必然的、现象与本质的属性;经过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的“改造制作”功夫,来揭示事物合乎规律的内在联系,并提炼出事物的本质属性的认识运动,是由感性认识通过抽象思维过渡到理性认识的质的飞跃过程,已形成的概念,要和感性认识即时结合,使同学们对概念的认识更深刻,收到理性和感性相互映照的效果。对此,笔者就化学概念教学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从实验入手,形成概念
化学概念是化学现象的抽象和概括,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比较、概括形成的概念容易理解且记忆深刻。例如,在绪言中讲“化学变化”时,先做了四个演示实验,其中通过碱式碳酸铜的分解实验,让学生观察绿色粉末变成黑色,管壁上有水珠出现,同时有气泡产生,一直加热到无气泡产生时,学生就会注意到原来的物质变了,说明反应后生成了新的物质,从而得出了“化学变化”的概念。
又如,在讲“催化剂”的概念时,我将书中三个实验改在同一实验中进行,我采用了丫型试管,在一端放氯酸钾,在另一端加入二氧化锰,先加热二氧化锰发现无氧气放出,再加热氯酸钾,待氯酸钾熔化后,将试管转动,使二氧化锰滑入氯酸钾中,就发现有大量的气泡产生。这样学生就形象直观地形成了催化剂的概念;然后,进行混合物的分离,将得到的二氧化锰和反应前二氧化锰通过称量,比较,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二、在概念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关键词
教师在教学概念时,要使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剖析概念,准确把握、理解概念。如在学习“分子”这个概念时,我抓住“(1)物理化学性质;(2)一种微粒”这两个词提问,1.能保持其物质性质吗,为什么?2.能不能说唯一或最小呢?以此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在学习“固体溶解度”概念时,应把握(1)一定温度;(2)100克溶剂;(3)饱和状态;(4)质量这四个基本要素。
三、对新旧概念归类比较,加强记忆
在概念教学中,如果只注重某一概念本身,忽视不同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那么就会导致学生对概念学习混淆不清,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我常用比较的方法,区分关键性,使学生弄清概念的异同,建立系统的概念。
例如,在讲授“酸碱指示剂”时,教师结合教材恰到好处地介绍波义耳发现石蕊指示剂的过程,从而说明“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让学生感受科学家执著、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坚韧的意志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使之潜移默化地成为鼓励学生奋发学习的强大动力。这样,化学史的教育过程也就是学生情感体验积极内化的过程。再如,在讲授碳酸钙的有关知识时告诉学生,我国许多地方有像《西游记》里描述的“洞天福地”那样神奇美妙的溶洞。洞中不仅有钟乳石、石笋、石柱,还有大厅、小室、石床、石凳以及小桥流水,洞顶洞壁有蛇、龙、虎、豹、人物、云彩等形象,既美观又奇特。“制造”这种美丽溶洞的“主角”是碳酸钙、二氧化碳和水。学生知道了这一奥秘,便会不失时机地寻找机会欣赏大自然所赐予的这一和谐美。再如,水的三态变化。水在温度这一“魔杖”驱使下,遇热化成蒸气,而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珠或凝结成冰晶。使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帮助学生记忆。
四、把握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是指该概念所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概念的外延就是指具有该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对象,把握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概念教学中非常重要。如果加深扩大,就会加重学生负担;如果简单缩小,就达不到教学目的,完不成教学任务,例如“化学变化”这个概念,它的内涵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它的外延就是各种类型的一切化学变化。在教学过程中,在质上不能加码,量上不能扩大,要根据大纲的要求不折不扣地完成教学任 务。
五、精选实例,讲练结合,掌握并应用概念
概念教学的成功在于会应用概念指导思维来解决具体的问题,而决不能停留在只记忆条文不会应用的困境中,因此概念讲解完后,及时引导学生运用定义去分析不同的实例,从而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扩大概念的应用。例如讲“溶液”概念时,我提问“凡均一、稳定的液体就是溶液吗?”接着列举出“水、纯酒精”等实例,让学生自己判断,通过讨论进一步确认溶液的组成是混合物。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元素。在学习这个概念之前,学生已经知道同类原子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而不同类原子的根本性区别正在于核内所含质子数不同。世界上的物质形形色色,构成物质的原子多种多样。有的原子核电荷数是6,有的原子核电荷数为8等等。这样,我们可以根据核电荷数相同对原子进行归类。这时,给出元素的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一类原子的总称。然后和前面所学的物质氧气、二氧化锰、氯酸钾相联系,对概念的形成起加深、强化作用。
针对不同的内容、不同复习阶段应选用合适的复习方法。常用的复习方法有:(1)归纳法,如:可将性质相同的物质归纳在一起,从而简化记忆。CaC03、Ag2C03、BaCO3、BaS04、AgCl等都具有相同的颜色——白色,相同的溶解性——难溶;H2、C、CO等都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可燃性和还原性等。对于易混淆的知识可进行对比归纳:干冰和冰、纯碱和烧碱、熟石灰和生石灰、硫酸与氢硫酸等,名称虽相似,组成却不同;酸性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概念虽相似,化学性质却迥然各异等。对于知识点的复习可进行相关归纳,即将与某一知识相关的知识链连接起来,便形成了若干知识网,在这一过程中也使发散思维得到了锻炼,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同时培养了他们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要做好概念的巩固和应用
初步建立的概念,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联系还是很不牢固的,经常受遗忘规律的支配。要发展概念,首先就得巩固已形成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要抽出时间,对所学概念进行总结复习,强化记忆,为运用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
运用概念是从理论回到实践的一次飞跃,是教学过程的高级阶级。同时,运用概念可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强化对概念的记忆。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做一些化学习题、化学实验。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使所学的概念得到运用。
概念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教师只要充分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规律,精心组织教学过程,把握住各个认识阶段,并遵循认识步骤,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指日可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