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今年以来,我校在综合考察、吸取其他学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推行“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学生的参与,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本文以“导学式”的课堂教学为教改课题,探索一种以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启发引导相互配合,相互作用的“双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导学式 启发 引导 研讨 科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提出: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以“导学式”的课堂教学为教改课题,探索一种以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启发引导相互配合、相互作用的“双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改变当前课堂教学效益低的情况下凸显其重要性。
一、“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步骤
1.课前准备阶段
(1)学生分组。在学期开学之初,教师对全班学生按性别、成绩、能力等因素进行均衡组合,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8~10人为宜),并由每个小组推选出一名组织能力强的学生任组长。
(2)教师备课和编写好“导学案”。在统一教学进度上,各备课组通过集体备课,共同编写好教学的“导学案”(或“预习教学设计”)。“导学案”由课题与整体说明、自主学习、探究提升、课堂小结、当堂检测、课后作业等六部分组成。
(3)布置学生根据“导学案”预习教材知识,同时要求学生针对预习过程中出现的疑难点,学习小组内进行问题整合,以便在课堂教学中交流。
2.课堂教学阶段。这是“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它分为:
第一步,学生提出疑点和新发现的问题。如笔者在讲授“探究世界的本质”时,各组同学们反映热烈,一口气提出以下几道预习中出现的疑难题:①物质的唯一特性和物质根本属性的区别是什么?②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能否看作创造规律?③客观存在与客观实在一样吗?④如何理解构成社会的三个因素是客观的?构成社会还有其他因素吗?⑤怎样理解相对静止?⑥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是什么?⑦如何评价 “飞矢不动说”等问题。
第二步,师生共同研讨——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如上学生所提出的几个问题,笔者将②③④整合在一起,①⑤⑥⑦整合在一起。前者属于“世界物质性”教学,后者属于“运动是有规律的”教学。然后让各小组的成员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回答,笔者进行适当的点评。最后笔者再根据学生回答问题情况,进行进行点拨、引导、分析、讲解。
第三步,评价、检测——相信学生能学。“导学案”中教师设计的练习题,分ABCD四级,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进行课堂分级练习,教师及时地对练习结果进行讲评,以达到反馈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目的。
3.课后巩固复习阶段
(1)知识梳理。各小组成员进一步复习整理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对于未弄懂的问题以及新发现的问题,进行组内交流汇总,由组员轮流抄写在小组专用本子上,交授课老师批阅或进行小组间交流、评价。
(2)强化训练。由于许多简单的知识在预习和新授课时已解决,所以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选择习题,做到少而精。
(3)布置学生依据导学案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二、“导学式”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
1.科学地编制“导学案”。“导学式”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学生自觉预习的基础上,但由于学科设置较多,部分学科“导学案”编制多而杂,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特别是基础较差的学生学习压力过大,从而给教学效果带来不利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应科学简炼,少而精,“导学案”对学生的学习应起引导作用。
2.要注意教学时间分配。一节课45分钟,时间是有限的,各个阶段都要“按时”进行,否则,就会出现拖课现象,而学生是最反感拖课的。所以学生质疑应控制在5~10分钟内;学习小组派代表进行回答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教师教学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学生检测的时间控制在5~10分钟左右。当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怎样分配时间更好,可根据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具体实际灵活操作。
3.教师要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导学式”教学模式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是学生质疑,在教学实践中,很多同学围绕课题提了一些“出乎意料”的问题,课堂上如何整合、如何疏导、如何点评,都需要教师有很好的课堂组织和应变能力。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总结归纳,不断提高。
总之,教必有法,但教无定法。对于“导学式”教学模式,从学生反馈的信息看,学生比较喜欢且成绩也有大幅度提高。只不过这种教学模式在我校还只是在探索阶段,相信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和总结,其优点也将逐渐地显现出来。
参考文献
[1]李基发《构建自学启导模式,探索思想政治课教改新路》.教育部《思想政治课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0期。
[2]皮连生 主编《学与教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第2版。
[3]钟志贤 范才生《素质教育 中国基础教育的使命》.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9月,第2版。
关键词:导学式 启发 引导 研讨 科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提出: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以“导学式”的课堂教学为教改课题,探索一种以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启发引导相互配合、相互作用的“双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改变当前课堂教学效益低的情况下凸显其重要性。
一、“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步骤
1.课前准备阶段
(1)学生分组。在学期开学之初,教师对全班学生按性别、成绩、能力等因素进行均衡组合,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8~10人为宜),并由每个小组推选出一名组织能力强的学生任组长。
(2)教师备课和编写好“导学案”。在统一教学进度上,各备课组通过集体备课,共同编写好教学的“导学案”(或“预习教学设计”)。“导学案”由课题与整体说明、自主学习、探究提升、课堂小结、当堂检测、课后作业等六部分组成。
(3)布置学生根据“导学案”预习教材知识,同时要求学生针对预习过程中出现的疑难点,学习小组内进行问题整合,以便在课堂教学中交流。
2.课堂教学阶段。这是“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它分为:
第一步,学生提出疑点和新发现的问题。如笔者在讲授“探究世界的本质”时,各组同学们反映热烈,一口气提出以下几道预习中出现的疑难题:①物质的唯一特性和物质根本属性的区别是什么?②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能否看作创造规律?③客观存在与客观实在一样吗?④如何理解构成社会的三个因素是客观的?构成社会还有其他因素吗?⑤怎样理解相对静止?⑥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是什么?⑦如何评价 “飞矢不动说”等问题。
第二步,师生共同研讨——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如上学生所提出的几个问题,笔者将②③④整合在一起,①⑤⑥⑦整合在一起。前者属于“世界物质性”教学,后者属于“运动是有规律的”教学。然后让各小组的成员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回答,笔者进行适当的点评。最后笔者再根据学生回答问题情况,进行进行点拨、引导、分析、讲解。
第三步,评价、检测——相信学生能学。“导学案”中教师设计的练习题,分ABCD四级,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进行课堂分级练习,教师及时地对练习结果进行讲评,以达到反馈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目的。
3.课后巩固复习阶段
(1)知识梳理。各小组成员进一步复习整理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对于未弄懂的问题以及新发现的问题,进行组内交流汇总,由组员轮流抄写在小组专用本子上,交授课老师批阅或进行小组间交流、评价。
(2)强化训练。由于许多简单的知识在预习和新授课时已解决,所以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选择习题,做到少而精。
(3)布置学生依据导学案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二、“导学式”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
1.科学地编制“导学案”。“导学式”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学生自觉预习的基础上,但由于学科设置较多,部分学科“导学案”编制多而杂,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特别是基础较差的学生学习压力过大,从而给教学效果带来不利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应科学简炼,少而精,“导学案”对学生的学习应起引导作用。
2.要注意教学时间分配。一节课45分钟,时间是有限的,各个阶段都要“按时”进行,否则,就会出现拖课现象,而学生是最反感拖课的。所以学生质疑应控制在5~10分钟内;学习小组派代表进行回答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教师教学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学生检测的时间控制在5~10分钟左右。当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怎样分配时间更好,可根据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具体实际灵活操作。
3.教师要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导学式”教学模式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是学生质疑,在教学实践中,很多同学围绕课题提了一些“出乎意料”的问题,课堂上如何整合、如何疏导、如何点评,都需要教师有很好的课堂组织和应变能力。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总结归纳,不断提高。
总之,教必有法,但教无定法。对于“导学式”教学模式,从学生反馈的信息看,学生比较喜欢且成绩也有大幅度提高。只不过这种教学模式在我校还只是在探索阶段,相信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和总结,其优点也将逐渐地显现出来。
参考文献
[1]李基发《构建自学启导模式,探索思想政治课教改新路》.教育部《思想政治课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0期。
[2]皮连生 主编《学与教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第2版。
[3]钟志贤 范才生《素质教育 中国基础教育的使命》.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9月,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