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导学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反思

来源 :教育学·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xueme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今年以来,我校在综合考察、吸取其他学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推行“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学生的参与,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本文以“导学式”的课堂教学为教改课题,探索一种以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启发引导相互配合,相互作用的“双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导学式 启发 引导 研讨 科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提出: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以“导学式”的课堂教学为教改课题,探索一种以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启发引导相互配合、相互作用的“双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改变当前课堂教学效益低的情况下凸显其重要性。
  一、“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步骤
  1.课前准备阶段
  (1)学生分组。在学期开学之初,教师对全班学生按性别、成绩、能力等因素进行均衡组合,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8~10人为宜),并由每个小组推选出一名组织能力强的学生任组长。
  (2)教师备课和编写好“导学案”。在统一教学进度上,各备课组通过集体备课,共同编写好教学的“导学案”(或“预习教学设计”)。“导学案”由课题与整体说明、自主学习、探究提升、课堂小结、当堂检测、课后作业等六部分组成。
  (3)布置学生根据“导学案”预习教材知识,同时要求学生针对预习过程中出现的疑难点,学习小组内进行问题整合,以便在课堂教学中交流。
  2.课堂教学阶段。这是“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它分为:
  第一步,学生提出疑点和新发现的问题。如笔者在讲授“探究世界的本质”时,各组同学们反映热烈,一口气提出以下几道预习中出现的疑难题:①物质的唯一特性和物质根本属性的区别是什么?②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能否看作创造规律?③客观存在与客观实在一样吗?④如何理解构成社会的三个因素是客观的?构成社会还有其他因素吗?⑤怎样理解相对静止?⑥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是什么?⑦如何评价 “飞矢不动说”等问题。
  第二步,师生共同研讨——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如上学生所提出的几个问题,笔者将②③④整合在一起,①⑤⑥⑦整合在一起。前者属于“世界物质性”教学,后者属于“运动是有规律的”教学。然后让各小组的成员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回答,笔者进行适当的点评。最后笔者再根据学生回答问题情况,进行进行点拨、引导、分析、讲解。
  第三步,评价、检测——相信学生能学。“导学案”中教师设计的练习题,分ABCD四级,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进行课堂分级练习,教师及时地对练习结果进行讲评,以达到反馈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目的。
  3.课后巩固复习阶段
  (1)知识梳理。各小组成员进一步复习整理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对于未弄懂的问题以及新发现的问题,进行组内交流汇总,由组员轮流抄写在小组专用本子上,交授课老师批阅或进行小组间交流、评价。
  (2)强化训练。由于许多简单的知识在预习和新授课时已解决,所以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选择习题,做到少而精。
  (3)布置学生依据导学案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二、“导学式”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
  1.科学地编制“导学案”。“导学式”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学生自觉预习的基础上,但由于学科设置较多,部分学科“导学案”编制多而杂,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特别是基础较差的学生学习压力过大,从而给教学效果带来不利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应科学简炼,少而精,“导学案”对学生的学习应起引导作用。
  2.要注意教学时间分配。一节课45分钟,时间是有限的,各个阶段都要“按时”进行,否则,就会出现拖课现象,而学生是最反感拖课的。所以学生质疑应控制在5~10分钟内;学习小组派代表进行回答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教师教学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学生检测的时间控制在5~10分钟左右。当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怎样分配时间更好,可根据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具体实际灵活操作。
  3.教师要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导学式”教学模式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是学生质疑,在教学实践中,很多同学围绕课题提了一些“出乎意料”的问题,课堂上如何整合、如何疏导、如何点评,都需要教师有很好的课堂组织和应变能力。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总结归纳,不断提高。
  总之,教必有法,但教无定法。对于“导学式”教学模式,从学生反馈的信息看,学生比较喜欢且成绩也有大幅度提高。只不过这种教学模式在我校还只是在探索阶段,相信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和总结,其优点也将逐渐地显现出来。
  参考文献
  [1]李基发《构建自学启导模式,探索思想政治课教改新路》.教育部《思想政治课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0期。
  [2]皮连生 主编《学与教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第2版。
  [3]钟志贤 范才生《素质教育 中国基础教育的使命》.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9月,第2版。
其他文献
摘 要:《坭兴陶手工装饰》品牌课程建设运用广西特有的陶土为载体,提取广西本土壮族元素并将其结合运用到《坭兴陶手工装饰》课程的创作中,对空间进行装饰与美化建设与探索的特色课程。  关键词:课程 装饰 坭兴陶 手工  手工装饰课程一直以来重视高等教育,忽视中职教育。国内以江、浙地区的大学为首,对手工装饰崇尚“哲匠”精神将目前国内学校办学的手工装饰课程推到了极致。在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及北部湾开发新格
期刊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推进,有效教学的呼声愈加突出。在职业院校,专业课程教学随着我国技工慌的出现也得到社会的重视。专业课教学作为普及专业知识和科学知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鉴于此,我们对于专业课程要高度重视,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实现优质高效的课堂。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提出了一些优化专业课堂教学的一些方法,希望能对此学科的教学起到一定的积极
期刊
“数学导学案”是数学教师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导学案”为载体, 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而编写的, 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将学生的数学能力过程化,将对学生的情感和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潜移化。教改后,课堂发生了惊人的变化:课堂上老师讲得精了,学生学得多了;学生的思维活了,问的问题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多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两年多的探索,让我切实体会:
期刊
一、新课改已经有了一个新的开始,把教研教改作为办特色学校的突破口,坚持立足创新,因地制宜,注重实践,开展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使办学更有新特色,下文浅谈高中数学导学案设计与使用  1.教师理念整体转变  本次课程改革转变了大多数教师的教学观念,由权威意识转变为服务意识观;由注重教材设计转变为满足学生需要的教学设计观;由课程封闭转变为课程开放的课程整合观;由片面评价转变为促进全面发展
期刊
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设计“学生分小组表演”的教学活动。高尔基说过“按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经过教学实践不难看出,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活动,它可以在短时间内让学生们学习、交往、交流,有着频率快、效率高的特点,更可以让学生表现自我,充分表达出自己对某件事的看法和做法。在表演中有所思,有所悟,实现自我教育。  经过对学生调查了解,查找资料,深层思考,调整了教学策略之后发现,实施以下五
期刊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担负着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任务。它对于完成语文学科的教学任务,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对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是基础是学生写作的启蒙阶段,尤为重要。许多小学生都怕写作文,感到作文难,无兴趣。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要从兴趣入手,使之达到作文乐的境界。下面,就这个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提高观察能力是培养作文举兴趣的基
期刊
摘 要:近几年高考评卷反馈时都指出化学用语成了主要失分点,原因是书写出错丢分现象非常普遍。化学用语是中学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面对高三年化学总复习,笔者从研读考试说明,明确复习目标等六个方面阐述其复习策略。  关键词:化学用语 归类复习 书写规范  化学用语是描述物质的结构、性质或变化等的专用术语,体现了化学学科的特色,贯穿于中学化学学习过程。化学用语考查方式灵活多样,可以独立命题,也可以
期刊
新课程改革提倡的“好课”,不仅仅是教师“教得好”,而且要让学生“学得好”。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下面,笔者就目前的“课堂生成性教学”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生成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1.目标无影,过程无序  学生的发展要落实在每一
期刊
山东省潍坊市教科院提出的“345”优质高效课堂精神以及目标教学思想启发了我们的教学思路,给教学带来了可喜变化。课堂上,学生们变活了,成了课堂的主人。但我们也产生了一些困惑,感觉到课堂表面是活了,但学生缺乏静心思考;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但探究的深度不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但缺乏质疑的声音。学习从“问”开始,没有了问题的思考,缺失了问题意识,就丧失了多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2010年9
期刊
新课改下,问题式教学法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成为教学方式变革的有益尝试和探索。“问题式”教学指的是教师精心设计历史“有效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思维升华与延伸等环节,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史料信息、应用新知的能力和正确的历史史观,从而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一种课堂模式。经过实践,我认为,在这一过程中,最常出现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1.问题的设计没有梯度,不能引导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