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两”起步 结缘“丝泉”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lun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友人王毅多次向笔者述及加拿大人、时年76岁的杜维善先生收藏与研究中国古币的事迹。此公40多年来收集数万枚古钱,仅战国时期“半两”钱就达2万多枚。他先后4次向上海博物馆捐赠丝绸之路古钱币近300枚,向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也捐献了一些古钱。撰写出版了钱币研究专著6部,可谓著作等身、名副其实的古钱币收藏研究专家。
  
  吃饭吃出古钱爱好
  
  杜维善,1933年出生于上海。他是青帮大亨、海上闻人杜月笙之子。杜月笙共有八子二女,杜维善是他的第四房夫人姚玉兰所生。自童年时代起,杜维善就喜欢读书。看到杜月笙的徒子徒孙不务正业,贩卖烟土,开设赔场、妓院,赚昧心钱,他很厌恶。及至成年,他也不走黑道。1949年4月杜维善16岁时,随父母到了香港,在当地读完了中学,后来去澳大利亚学地质,毕业后在台湾做过一段时间地质工作。
  在台北市,杜维善每天到该市北门邮局对面餐厅去吃川菜客饭。每次午餐后,他走出餐厅,到处逛逛。餐厅楼上有一个古玩交易所,那里博古架上放着古玉、古钱等物件,墙上挂着字画,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
  一天,杜维善看见一枚“五铢”钱,当时他不懂此钱的价值,问古董店店主:“这是什么钱?有什么价值?”店主答日:“这是汉代的古钱,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了。它是历史的见证,早期金融的实物,买回去研究吧!”
  上述提示,引起了杜维善的兴趣。他是学地质的,对矿石有研究,而钱币的材料是矿石提炼出来的,何况年代久远的钱币又有历史价值,就掏钱买了一枚,带回家开始研究起来。此后,每日午餐后他仍上楼逛逛,在古董店里看到许多人围坐一起,喝茶论钱。久之,杜维善认识了几位收藏家,其中一位是研究清代钱币的专家,名叫孙家骥。
  杜维善不耻下问,恭恭敬敬地向孙家骥先生请教:“请问收藏中国古钱应注意什么问题?”
  孙答:“你先要基本认识这个钱,然后才能收。”他建议杜维善从收清光绪钱开始,说:“从研究光绪、道光两朝的钱开始,就可以知道怎样区分古钱版别。”之后,孙家骥一步一步指导杜维善。
  1966年,杜维善33岁开始接触古钱。他和孙家骥在一起研究,经过四五年时间,一直围绕钱币探索,越研究越感到有价值、有意义,于是下了决心:终生走收藏中国古钱的路子。
  “半两”、“五铢”、“开元通宝”这三大类钱币,是中国断代最棘手的钱币,应该怎样研究?当时没有考古资料作参考,在台湾也看不到好的“半两”钱。杜维善不灰心,一直追下去。他一方面买“五铢”钱,一方面收“开元通宝”,但主要目标仍然放在“半两”钱上面。集泉约10年后,在1977年,他举家迁至香港做生意。香港与大陆联系较多,不时有大陆文物流入香港。在香港文物市场,杜维善结交了几位钱商和研究钱币的人,看见很多“半两”钱,加上在国内买到的大量“半两”钱,自1966年起,用了10年时间,共收集半两钱1万枚。在上海博物馆原馆长马承源、副馆长汪庆正的鼓励下,杜维善花了五六年时间整理,上世纪80年代早期写成《半两考》一书出版。
  
  兴趣转向丝路古钱
  
  杜维善从收藏“半两”钱起步,并写成《半两考》一书,在钱币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而结交了在美国比较权威的钱币专家,在他们的影响下杜维善又开始研究波斯萨珊钱币的知识,并成为收藏、鉴赏丝绸之路钱币的专家。
  收藏丝绸之路钱币,源于读到一篇考古文章。一天,杜维善翻阅《考古学报》,看到历史学家夏鼐先生的一篇大作,文章谈到波斯萨珊王朝(存在时间相当于中国魏晋南北朝和初唐时期)。这个王朝是一个有4个世纪历史的波斯古国。它的疆域,位于丝绸之路侧翼。它不但透过丝绸之路深深地影响中国,同时在外交、经济及文化上一直和中国保持着良好的联系与关系。当萨珊王朝被白衣大食灭亡后,他们的子孙都逃到了中国,并受到当时唐高宗的册封。在中国许多地方,特别是新疆自治区出土的大量萨珊钱币,足以证明萨珊王朝和中国贸易的频繁。这些历史引起了杜维善的兴趣,他购藏了波斯萨珊钱,研究之后,觉得这种钱的制作、钱文和中国钱不一样。他向在美国的几位钱币专家请教,同时研读了不少有关历史的书籍,知道波斯萨珊钱不仅是波斯的钱,在波斯周围许多城邦国家都受到它的影响。
  “波斯钱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带着这个问题,杜维善广泛收集丝绸之路钱币,以求从中找到答案。上世纪80年代,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副馆长汪庆正访问香港,杜维善向他俩展示了数十枚丝绸之路钱币,马、汪很惊讶,当即问道:“你也玩藏这种钱币?这种钱币很稀少,我们上博以前只收到过一枚。”马馆长又说:“今天我们开了眼界,看见一批丝绸之路的钱!”听了这话之后,杜维善感触很深,心想:“中国对这方面是这样的迫切,这样的需要,我收藏丝绸之路钱币是收对了。”为了让更多的人共同观赏、研究丝绸之路钱币,他慷慨地对马、汪两位馆长说:“我把所收的全部367枚丝绸之路钱币,都无偿捐给上海博物馆。”马、汪喜出望外,连声道谢,认为收到许多丝绸之路钱币,是此次香港之行的最大收获。
  
  对西方钱币学家提出质疑
  
  捐赠了丝绸之路钱币,杜维善感觉生活里少了什么,他又重新开始收藏并研究丝绸之路钱币。这次所收的与第一次不一样,主要是收藏中国西迁的游牧民族使用过的钱币。在边收集边研究的过程中,他发现了许多西方钱币学家的错误:
  大月氏(公元前2世纪以前居住在中国西北部,后迁徙到中亚地区的游牧部族)到了中亚以后,他们建立了著名的贵霜帝国(古国名。大月氏人贵霜部落建立,公元1-6世纪统治中亚地区及印度北部的帝国。古代世界四大帝国汉、贵霜、安息、罗马之一)。此时,正是波斯萨珊王朝兴起的时候,在罗马史书记载里,波斯萨珊王朝沙卜尔二世东征时,有两次和寄多罗贵霜联军打仗。大月氏王寄多罗之子建立的国家,又称小月氏国,地处犍陀罗及印度河流域,都城在白沙瓦。公元420~438年间建国,公元5世纪中叶,被厌哒人所灭。西方的史书上说,波斯萨珊王朝沙卜尔二世有一个带羊角的皇冠,西方有许多钱币学家说,这不是沙卜尔二世而是另外一个国君,是波斯萨珊王朝附属国的一个国君,叫巴赫兰·贵霜沙二世。杜维善指出,这个还是沙卜尔二世,不是波斯萨珊贵霜王。2008年从钱币图案上才证实,沙卜尔二世有个银币孤品是羊角冠图案。证明西方钱币学家的说法是不确切的。
  厌哒汗国(古代生活在欧亚大陆的游牧民族,亦称白匈奴,汉代大月氏人的后裔)被西突厥(此民族在西域称雄,控制丝绸之路)消灭后,所以厌哒汗国就承认西突厥的宗主权,每年给西突厥纳税、上贡,在这个过程中就有许多钱币发行。到目前为止,对这些钱还没有定论,这些钱基本上是仿波斯萨珊王朝钱,在王冠上面有狼头或牛头记号。这种记号代表什么呢?在阿富汗北部地区,因为从前他们是贵霜王朝的一个地区,而贵霜王朝信奉印度教。印度教对牛是很崇拜的,所以他们用牛头冠。西突厥的族徽是狼(唐太宗给他们的狼头纛[dao,又音du]),这个也表现在钱币上。西突厥把厌哒王朝灭掉以后,又有许多的钱出来,如维也纳博物馆有一位厌哒钱币专家,认为这些钱是在厌哒人和卡布尔人发生战争时期产生的。对此观点杜维善有疑问,因为厌哒钱币上的文字主要是巴克特利亚文和梵文,很少同时书有巴克特利亚文、梵文、巴拉维文。这个新钱上有三种文字——梵文、波斯文、巴克特利亚文。这三种文字的钱怎么会出现的?西方历史没有记载,而在北周书里宣武帝时期有记载,在隋书里也提到此事。根据历史推断,这些钱上面有三种文字,绝不是厌哒时期的钱。联军消灭厌哒之后,他们瓜分这个地区,一家一半。波斯人、厌哒人、寄多罗人都起来反抗,在不同地区重新做钱出来,但钱上没有牛头冠。前面说的三种文字,说明他们反了以后,受波斯影响,用巴拉维文,而不是像西方说的因为移民他们用这个钱。杜维善认为,要研究中亚的钱,中国历史书不可或缺,是非常重要的资料。
  研究丝绸之路钱币,中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中国发现的丝绸之路钱是相当多的。2006年,上海博物馆在上海举行国际丝绸之路大会,世界上几乎所有知名的专家都到了,中国各省收藏研究丝绸之路钱币的专家几乎都参加了。他们提供的一些资料,使得西方专家大吃一惊。杜维善认为任何人说他研究某个专题有定论,其实这个定论都是定不了的。
  
  (责编:石 晓)
其他文献
世政通人和,珍奇古钱币亦纷纷破土面世,也要感谢我们的藏家的信任与支持,把一些稀世珍品的庐山真面目揭示于本刊“老董泉苑”的广大泉友的眼前。  上期我们为读者介绍了我国钱币史上已出现最早的雕母钱——北宋“大观通宝”背“户”钱,本期有幸再介绍一枚北宋大珍——金质“靖康通宝”折二钱。靖康为北宋最后一个短命帝王,钦宗刚刚建立不到一年,徽、钦二帝即被金人俘虏,客死他乡。所以靖康钱流传至今,已成片光吉羽,踪迹稀
期刊
陈炎青先生在《两购帽简,弄巧成拙》(见《收藏界》2009年第8期)一文中,介绍他买的一只被人为磨擦掉“CHINA”英文标记的帽筒,然后写道:“1910年建立的唐山窑启新瓷厂……出口贴花瓷器上‘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字样,是我国出口陶瓷制品最早使用英文‘中国制造’的标记”。我认为,这个提法值得商榷。  2006年,笔者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古玩市场买到一只广彩大盘,该大盘口径4
期刊
俗语说:“黄金有价,玉无价。”翡翠历来被誉为“玉中之王”,其价值更是不言而喻。目前全世界已探明宝石级的翡翠原料仅产于缅甸北部密支那地区,其他国家也有少量翡翠矿藏,但质量均达不到宝石级而不能加工成珠宝。与之相比,钻石的产地很多,全世界至少有十多个国家出产钻石,产量也较翡翠大。就此点而言,翡翠的稀有性更强。世人皆知翡翠昂贵,但很少有人知道翡翠在开采、加工、运输过程中的艰辛。    原生翡翠矿床比较坚硬
期刊
明末起义军领袖张献忠义子孙可望入滇称东平王,改号“兴朝”,于永历三年(公元1649年)在昆明铸“兴朝通宝”权银钱。分大、中、小三等,规格不一,多系黄铜所铸。“兴朝通宝”四字楷书,直读,字体道劲,制作工整,小平钱折银一厘,径2.4~2.8厘米,重3~4.5克,背穿下铸“工”字;中等钱折银五厘,径3~3.5厘米,重8~11克,背文“五厘”;折十大钱折银一分,径4.6~5厘米,重18~35克,背文“壹分
期刊
歙砚艺术家,又名建成,一九四八年八月生。歙县人。  见尘书画双绝,砚雕堪称巨匠,且于舞蹈、音律均有深研。所雕歙砚神妙绝伦,浑然天成,耐人玩味。其颠,狂寓世,刀挥笔舞;其狂,不为成法所囿,大有狂禅骂佛,解衣盘礴之风;其怪,才气纵横,灵感袭来之时,凡挥毫作画,心得意会,舞之蹈之吟之啸之,如痴如醉,若颠若狂,无怪乎有“怪人见尘”之称。  一九七三年,其砚雕作品《全神神贯注》《迎客松》《蕉牛》参加全国工艺
期刊
扇子在我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春秋战国“吴楚文士多执鹤羽为扇”。戏剧舞台上,诸葛亮羽扇纶巾的装饰为人们所熟知。我国扇子的种类很多,主要用于纳凉,唐代有“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水浒传》中白胜唱道花“赤日炎炎似火烧,田野禾苗半枯焦。农夫心内如煮汤,王孙公子把扇摇”。随着时间的推移,扇子又出现扇画、扇书、扇雕等精美的艺术品,明清之际尤为兴盛,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扇子文化。安徽省博物馆举办“馆藏明清书画扇
期刊
粉彩是清代康熙晚期在五彩的基础上,受珐琅彩制作工艺影响而创烧的釉上彩新品种。因其烧成温度较五彩低,而色彩较五彩多,所以色调比五彩柔和娇艳,故又有“软彩”之称。粉彩的烧制到雍正时已极为盛行,逐渐取代五彩的地位,成为釉上彩的主流。其造型、彩绘技法及纹饰等各方面均达到空前的高度,对后世粉彩发展影响甚大。  婴戏图这种以儿童为题材的绘画纹饰,早在唐代的长沙窑、宋代的磁州窑和景德镇青白瓷上都已经出现了,明代
期刊
菊,从古到今,一直盛开在中华古典文化中,被冠为“四君子”之一;菊,是历代文人墨客、英雄豪杰挥毫泼墨,寄情言志的绝佳对象。翻开中国艺术史,似乎能嗅出阵阵清雅、高洁的菊香。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秋风吹过,一切关于土地的思绪,随着菊花的盛开而变成了一个个芬芳的遐想,平凡的姿容,栉风沐雨,浸透着季节的更替与日月的沧桑,菊傲霜斗寒的不屈品格,已成千古佳话,菊更多的时候不是一种花卉,而是一种
期刊
民国会银币和清朝的金银币相比,版别繁杂得鸟,这反映了民国时期军阀混战的混乱状况。民国时期,由于军阀各有势力,各自为政,只要有势力就能在民国政府任职,就能铸造钱币,因此出现了多种有他们头像的纪念银币及纪念金币,以及某些重要或特殊事件的纪念银币。至今存世的,还有一些金质样币,但已如凤毛麟角,十分珍稀。  上述人物币除孙中山先生及篡位成为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的纪念币外,还分别有:临时副总统黎元洪开国纪念币
期刊
二十—世纪最具价值的中国画大家杨晓阳    编语:  “中国画通鉴”专栏由《收藏界》与中国画通鉴网(www.qiongyan.cn)合办,是本刊重点推出的精华栏目之一,由中国画通鉴网总编李恢弘先生任栏目学术主持。本栏目立足于学术性、鉴赏性和市场性高度统一的定位原则。以一刊一网同步传播的方式,来关注21世纪的中国画坛及当代最具收藏价值的中国画家,并系统探讨传统中国画的精神实质与发展脉络。我们渴望为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