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教育理论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现代的课堂应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那么,教师应该怎样把握在课堂上的角色,让学生真正自主学习?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课堂?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尝试。
一、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传统的讲课方式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听课,学习过程中,学生未必能够主动思考,而只有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学生做到畅所欲言,大胆发言,才会积极思考,获得进步。
例如,在“测量小灯泡的电阻”一节的教学中,教师提问,测量到一个灯泡中的电流和它两端的电压后,怎样才能知道它的电阻?你能设计一个电路来测量灯泡中的电流和它两端的电压吗?当学生设计完后,教师找几个学生上台把电路图画出来,其中有个学生的电路中没有变阻器。
教师(顺势提问):若不用变阻器,该实验怎么做?能测到几组数值?
学生:接通电路后,只能测出一组数值。
教师:这样有何缺点?
学生:只有一组数值,结果不可靠。
教师:怎么避免偶然性,使结果更趋准确呢?
学生可能提出改变电池节数,使用变阻器等。
教师再进一步问:这几种方法,哪种更灵活,操作更方便?
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肯定有变阻器的电路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让学生深入思考,大胆回答,把教学中的疑难排除,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升华。
在“探究怎样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的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滑动变阻器的结构,仔细观察变阻器,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提出问题,看谁提得多。诸如,哪两个接线柱之间电阻值是不变的?哪两个接线柱之间电阻可认为是零?移动滑片时,哪两个接线柱之间的电阻随着改变?向什么方向移动滑片时电阻值变大?向什么方向移动滑片时电阻值变小?等等。当学生答完后,教师找学生评价。连接完电路后,教师继续针对电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踊跃抢答:要使小灯泡和变阻器中的电流相等,变阻器应与灯泡如何连接?要控制电流强弱,应连接变阻器上的哪两个接线柱?要让灯泡由暗变亮,接通电路前,应将滑片放在何处?怎么移变亮?怎么移变暗?教师如此让学生把问题全说透了,实验也就水到渠成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打破自己一言堂的旧模式,修正满堂灌的授课方式,给予学生充分的发言机会,这样,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二、允许学生大胆操作
物理教学中实验占了很大的比例,很多教师习惯于自己将实验的步骤一步一步讲解给学生,学生按部就班操作。这样的结果,学生按照程序完成实验,但是未必能够有深刻的印象。而如果在实际实验过程中,教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摸索,大胆操作,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难度较大的一个实验。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先演示,说明细节后,才让学生尝试着做,这样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教师可让学生认真看书后,自己安装滑轮组,起初学生对绳子的固定端往何处拴,绳子的走向怎么绕,自由端怎么处理可能感到茫然。但只要教师耐心给学生留点时间,让其理清头绪,大部分学生都可独立安装好。学生在操作的时候,虽然所用器材一样,但实验结果不同,教师可做适当的点拨,再让学生自己从实践中体会。最终,学生掌握了实验细节,又可得到基本一致的结论。这样给了学生自主权,学生有了动脑思考的时间和反复尝试的机会,对这个实验的印象就很深刻了。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教师可让学生阅读课文,认真讨论后,直接安装器材做实验。实验开始后,可能有学生找不到像,也有的学生只找到光斑,这时教师不要急于讲解,应给学生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找到理想的实验结果。然后,教师提问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找学生说出正确的实验步骤,并完善实验记录。
实验中,教师可让学生在摸索中犯错,进而思考改进的方式,这样的实验过程,学生不但印象深刻,而且能够更好地理解原理,学习效果更好。
三、启发学生放飞思维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教师如果仅仅教给学生一节课的知识,已经远远不够了,其对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在每一节课上,循规蹈矩照本宣科地完成教学任务也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启发学生放飞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摩擦力”一节的教学中,怎样测定物体间的摩擦力?教材中给出了常规的方法,即用手拉弹簧秤使木块沿水平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但问题出来了,拉动弹簧秤的过程中,不能保证水平匀速直线运动。弹簧秤示数很难稳定下来,该怎么办呢?设想若把弹簧秤一端固定,拉动木板,可行吗?这时,弹簧秤示数能否稳下来?结果还符合要求吗?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信任学生,给学生时间和机会,鼓励学生突破常规思维障碍与约束,从而培养其创新思维。
在接下来的“摩擦力的利用和防止”中,教师可启发学生,尽量多地分类举出增大或减小摩擦的实例,并研究其现实意义,然后找不同层次的学生点评,最后启发:若没有摩擦,现实生活中将出现什么现象?看谁列举的事实多,鼓励学生放飞思维,大胆联想。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只有通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培养出适应新社会的人才。
(责编 高伟)
一、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传统的讲课方式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听课,学习过程中,学生未必能够主动思考,而只有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学生做到畅所欲言,大胆发言,才会积极思考,获得进步。
例如,在“测量小灯泡的电阻”一节的教学中,教师提问,测量到一个灯泡中的电流和它两端的电压后,怎样才能知道它的电阻?你能设计一个电路来测量灯泡中的电流和它两端的电压吗?当学生设计完后,教师找几个学生上台把电路图画出来,其中有个学生的电路中没有变阻器。
教师(顺势提问):若不用变阻器,该实验怎么做?能测到几组数值?
学生:接通电路后,只能测出一组数值。
教师:这样有何缺点?
学生:只有一组数值,结果不可靠。
教师:怎么避免偶然性,使结果更趋准确呢?
学生可能提出改变电池节数,使用变阻器等。
教师再进一步问:这几种方法,哪种更灵活,操作更方便?
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肯定有变阻器的电路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让学生深入思考,大胆回答,把教学中的疑难排除,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升华。
在“探究怎样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的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滑动变阻器的结构,仔细观察变阻器,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提出问题,看谁提得多。诸如,哪两个接线柱之间电阻值是不变的?哪两个接线柱之间电阻可认为是零?移动滑片时,哪两个接线柱之间的电阻随着改变?向什么方向移动滑片时电阻值变大?向什么方向移动滑片时电阻值变小?等等。当学生答完后,教师找学生评价。连接完电路后,教师继续针对电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踊跃抢答:要使小灯泡和变阻器中的电流相等,变阻器应与灯泡如何连接?要控制电流强弱,应连接变阻器上的哪两个接线柱?要让灯泡由暗变亮,接通电路前,应将滑片放在何处?怎么移变亮?怎么移变暗?教师如此让学生把问题全说透了,实验也就水到渠成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打破自己一言堂的旧模式,修正满堂灌的授课方式,给予学生充分的发言机会,这样,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二、允许学生大胆操作
物理教学中实验占了很大的比例,很多教师习惯于自己将实验的步骤一步一步讲解给学生,学生按部就班操作。这样的结果,学生按照程序完成实验,但是未必能够有深刻的印象。而如果在实际实验过程中,教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摸索,大胆操作,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难度较大的一个实验。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先演示,说明细节后,才让学生尝试着做,这样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教师可让学生认真看书后,自己安装滑轮组,起初学生对绳子的固定端往何处拴,绳子的走向怎么绕,自由端怎么处理可能感到茫然。但只要教师耐心给学生留点时间,让其理清头绪,大部分学生都可独立安装好。学生在操作的时候,虽然所用器材一样,但实验结果不同,教师可做适当的点拨,再让学生自己从实践中体会。最终,学生掌握了实验细节,又可得到基本一致的结论。这样给了学生自主权,学生有了动脑思考的时间和反复尝试的机会,对这个实验的印象就很深刻了。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教师可让学生阅读课文,认真讨论后,直接安装器材做实验。实验开始后,可能有学生找不到像,也有的学生只找到光斑,这时教师不要急于讲解,应给学生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找到理想的实验结果。然后,教师提问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找学生说出正确的实验步骤,并完善实验记录。
实验中,教师可让学生在摸索中犯错,进而思考改进的方式,这样的实验过程,学生不但印象深刻,而且能够更好地理解原理,学习效果更好。
三、启发学生放飞思维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教师如果仅仅教给学生一节课的知识,已经远远不够了,其对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在每一节课上,循规蹈矩照本宣科地完成教学任务也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启发学生放飞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摩擦力”一节的教学中,怎样测定物体间的摩擦力?教材中给出了常规的方法,即用手拉弹簧秤使木块沿水平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但问题出来了,拉动弹簧秤的过程中,不能保证水平匀速直线运动。弹簧秤示数很难稳定下来,该怎么办呢?设想若把弹簧秤一端固定,拉动木板,可行吗?这时,弹簧秤示数能否稳下来?结果还符合要求吗?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信任学生,给学生时间和机会,鼓励学生突破常规思维障碍与约束,从而培养其创新思维。
在接下来的“摩擦力的利用和防止”中,教师可启发学生,尽量多地分类举出增大或减小摩擦的实例,并研究其现实意义,然后找不同层次的学生点评,最后启发:若没有摩擦,现实生活中将出现什么现象?看谁列举的事实多,鼓励学生放飞思维,大胆联想。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只有通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培养出适应新社会的人才。
(责编 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