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其所亲”:寻找孔子的孝文化基因

来源 :走向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langzhi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孝”自古以来一直是社会大众安身立命的基本价值观,其起源并非“天外来客”。从历史学与民族学的角度看,在我们人类历史的漫长岁月中,其实还存在着一个与“孝”伦理观念完全背离的“欺老”与“食人’的历史阶段。
  人类学家摩尔根发现,在人类尚未掌握种植淀粉类食用植物技术的蒙昧时代,“食人”之风在全世界普遍存在。美洲的土著部落“平时吃被俘获的敌人,遇到饥荒的时候,就连自己的朋友和亲属也会被吃掉。”甚至到十九世纪中期,大名鼎鼎的达尔文访问火地岛原始部落,还亲眼看见在冬季食物严重匮乏时,当地土著人竟然先食老妇,然后才吃猎狗。达尔文问他们为何这样做,他们振振有词地答道“狗能捕捉水獭,可是老太婆就不会了。”
  在中华民族的一些文献与口述材料中,也存在着一些类似的记载。考古资料也可以充分证明中国历史上确实也存在着“食人”这一野蛮的风俗。“孝”作为种文明观念形成于父系氏族时代。在母系氏族社会,不可能产生这种伦理价值观。孔子援仁入孝,其孝道上继“周文”,下启宋元明清,虽时过境迁,其亘古不移的思想精髓,仍鲜活如初。
  孔子论孝,最看重的是孝文化中所彰显的自然亲情。在孔夫子看来,孝并不单纯是指赡养行为,更重要的在于,它是一种内在情感、一种根源于血缘关系的自然亲情。《论语·为政》篇载子游司孝,孔子回答:“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一开始没有正面回答子游何为“孝”,而是对社会上许多人对“孝”的曲解进行批评。如果以为天天大鱼大肉呈献双亲,就是孝之真谛,那就与“犬马”之孝别无二致,因為有些动物也懂得反哺之恩。“敬亲”才是区别人之孝与犬马之孝的分水岭,同时也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道德判断“小人皆能养其亲,君子不敬,何以辨?”所谓“敬”、所谓“亲”,皆是指出于自然亲情基础上的衷心敬爱之情。这是“人猿相揖别”之始,同时又意味着后天知识学习与道德践履的正当性。
  孔子的观点是,尽孝其实很容易,那怕每天吃窝窝头、饮清水,只要对父母有一颗爱心,能使父母亲心情舒畅,这就是孝。但是,要几十年如一日做到这点,也并非一件易事。子夏问孝,孔子只回答了两个字:“色难。”因为只有心中有爱,才会产生愉悦之“婉容”.有发自内心的自然亲情,才有外在态度上的恭敬。任何矫饰只能扮演一时,而不可能存在长久,所以孔子称之为“色难”。周襄王位居九五之尊,天下为家,应有尽有,但仍然蒙受“不孝”恶名,其原因就在于周襄王之孝只不过是一种“养口体”之孝,而不是“养志”之孝。《孟子·尽心》篇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曾子的父亲曾晰喜食羊枣,曾子因而忌食羊枣,以示对父敬慕。这种做法虽然有点走极端,但也说明曾子所追求的是一种基于血缘之爱、内心之情基础上的精神境界。尽管如此,曾子仍认为自己只是一个“直养者”,属于最低层次,算不上是个“孝者”,真正的“孝者”是“先意承志,谕父母以道”。这当然是曾子的谦逊之词。但由此可以看出,曾子所说的“敬亲”不是三、五天就可以实现的,它指的是一种经过几十年如一日的道德修养而达到的人伦境界。
  孔子和曾子主张应将孝亲建立在敬亲爱亲的自然情感上,但因此也引发出一个问题.如果父母尊长言行不当,子女应当如何做才符合孝道?曾子当年就此问题请教于孔子,“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想不到孔子的回答非常干脆:“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由此推论,父母有讽诤之子,可以帮助双亲避免蒙受不仁不义之恶名。因此,父母有过,向其讽谏非但合乎孝道,而且是孝子应尽之义务。孔子在这一问题上的态度可概括为八个字;父义则从,不义则谏。孔子去世后,传承孔子孝道的曾子进而提炼出了以义辅亲、“以正致谏”、“微谏不倦”等谏亲原则。不仅如此,曾子还将此从情感上加以消化、认可,升华为“君子三乐”之一,将本来是外在伦理之规范内化为心理之愉悦。
  孔子与曾子的“谏亲”思想,后来在荀子思想中得到了进一步发扬光大。荀子将其提升为“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子女在三种情况下可以“不从命”其一,“从命,则亲危:不从命,则亲安。”孝子可以不从命,合乎“忠”之精神:其二,“从命,则亲辱,不从命,则亲荣。”孝子不从命,合乎义:其三,“从命,则禽兽.不从命,则修饰。”孝子不从命,合乎敬之精神。道义是荀子思想中的最高价值理性,人们不可牺牲价值理性去无原则地迎合父母意志。一个人只有明白了从与不从的理性尺度,才可称得上“大孝”。
  谈到孔子孝道,除“爱其所亲”外,还有一大特点不可疏漏,那就是主张父子人格平等,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思想精华。《淮南子·齐俗训》说“公西华之养亲也,若与朋友处;曾参之养亲也,若事严主烈君。”公西华在父子人格平等基础上孝敬双亲,青少年时代的曾参恰好相反,将父子关系建立在“有亲可畏”的前提下。《韩诗外传》记载一则小故事曾子与其父亲曾晰在田间干活,曾子不小心把豆苗锄断了,其父勃然大怒,“引杖击之”,曾子倒地昏迷不醒。曾子苏醒后,马上向父亲曾晰道歉。孔子听说这一事件后,对曾子进行了严厉批评。他认为毫无原则立场的逆来顺受,似乎是大孝之行,但实际上是陷父于不义,恰恰是一种不孝之举。人伦之孝,应以父子人格平等为前提。在经过孔子的教诲之后,中年以后的曾子改过去战战兢兢的拘谨心态,显得非常洒脱、自由。
  今天,我们谈论孝道意义非凡。在全球实现经济一体化的同时,全世界实现“全球伦理”是否可能、如何可能已成为中国学界讨论的热门话题。由此而来衍生的一个问题是,在“全球伦理”这块大蛋糕中,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将占据多大的份额7实际上在回答这一问题之前,国人先关起门来“盘点”自己的“家当”非常有必要。具体就传统孝文化而言,漫步诸多城市的大街小巷,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二十四孝图”,国人以为“二十四孝”集中代表了传统孝道的精华。这一文化现象反映了国人对待自身文化传统的迷茫、混沌的文化心理:一方面强烈认识到文化传统具有不可代替的时代性,另一方面又不知道文化传统中究竟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甚至把糟粕当成了精华。“二十四孝图”中存在诸多愚昧、落后甚至残忍的因素,“郭居埋儿”就是一典型的事例。传统孝文化的精华存在于《论语》、《孟子》、《荀子》等经典中,创造性地继承并弘扬传统孝文化,有赖于做好两方面的阐释,并期以实现新的视域融合
  其一,回归先秦原始儒家孝论。中国目前正在谋求建构“现代国家形态”,经济大国只是建构“现代国家形态”必要条件之一,如果缺乏“文化大国”这一必备条件,所谓“现代国家形态”只是空中楼阁,而“文化大国”诞生的一大前提条件则是全民族高度的“文化认同”。具体就孝道而言,孔子孝道注重自然亲情,强调“以正致谏”原则,追求人格独立与平等。孔子原始儒家孝道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蓬勃的生命活力。
  其二,回归家庭伦理。“孝”的初始涵义是“敬老”。在孔子思想体系中,孝论是仁学体系的逻辑起点,孝只是家庭伦理。回归家庭伦理不仅具有“求真”层面的哲学意义,也具有“求实”层面的现实意义。
  编辑/杜启洪
其他文献
君子与小人在有过失时的不同表现    [原文]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释义]  子张说:“士遇见危险时能献出自己的生命,看见有利可得时能考虑是否符合义的要求,祭祀时能想到是否严肃恭敬,居丧的时候想到自己是否哀伤,这样就可以了。”    [原文]  子夏日:“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释义]  子夏说:“各行各业的工匠住在作坊里来完成自己
期刊
温家宝总理与印度尼西亚阿拉扎大学师生亲切交流    4月29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参观阿拉扎大学,并与该校师生亲切交流。  阿拉扎大学是一所综合性高等院校,与中国多所大学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2010年,阿拉扎大学与中国国家汉办合作创办汉语语言中心,开设了汉语及中国文化课程。在学校礼堂,祖哈校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辞。学生们表演了精彩的民族歌舞,并声情并茂地朗诵和演唱了李白的
期刊
孔林内树种很多,但有棵“子贡手植楷”与其它的树很是不同。  传说孔子死后,弟子们带来各自家乡树种栽植在孔子墓周围,后来子贡将一棵楷树栽在孔子墓前,但后遭雷电焚毁,至今还能见着残体。  “子贡手植楷”,那个“植”字本来是少一横的,是一个错字,又有传说孔子仙游时,他心爱的弟子子贡从南方未能及时赶回来,所以“植”字少了一横。  对于“子贡手植楷”还有着神话般的故事: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子贡作为孔子
期刊
“读书是一种有点奢侈的存在方式,也是一种有品位的打发时间的方式。它可以让人明理、得道、释疑,更重要的是,读书是一种兴趣,如吃饭穿衣一般,可以让人生活得更有滋有味。”  这是一个爱书人的故事。  星期六早晨6点多,当多数人还在酣睡之时,他准时来到济南市中山公园,蹲在旧书摊旁挑来拣去。每年有52周,除了偶尔出差或下大雨,他每周如此。  “别以为这样的方式有点苦,对我而言,淘书是最惬意的时刻,正所谓乐此
期刊
“坐着慢船去琅勃拉邦”,几乎所有的旅游指南上都这样写。老挝境内没有火车,在过去陆路还不发达的年代,湄公河是联系整个国家的纽带,也是西方人进入这个国家的主要通路。琅勃拉邦最热闹的地方也是湄公河边。河岸边停泊着两头尖尖、身材细长的船,老外们喜欢搭上慢船观光,有些人甚至一整天都躺在船舱顶上消磨时间。  沿着湄公河随便走走,街道两旁都是法国殖民者留下的建筑。带花园的洋房,有着高高的落地长窗和色彩鲜亮的墙壁
期刊
3月11日,日本东部发生强烈地震并且引起海啸,损失巨大,作为一衣带水的中国人民及时给予了多方面援助。5月18目,山东慈善总会又通过日中经济交流协会,在济南山东大厦举行“山东省为东日本地震灾区捐赠仪式”,向日本灾区捐赠款物。对此,日中经济交流协会代表团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日中经济交流协会代表团团长、日中经济交流协会副会长尾河和浩先生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激动地说,我首先非常感谢友好的山东人民,感谢山
期刊
近日,美国亚持兰大可口可乐公司总部大楼上演了一场主题为“感谢”的3D视觉表演,大楼被幕布包裹,形成面积近2万平方米的单体建筑光照明幕墙,庆祝可口可乐诞生125周年。  自1886年5月8日约翰·彭伯顿调制出可口可乐并开始出售以来,可口可乐已经发展成为世界最知名的商标之一,目前全球每秒钟大约售出19400瓶可口可乐饮料。    央行年内第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创历史新高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1
期刊
位于中国西南地区的贵州,简称“黔”或“贵”,东毗湖南,南邻广西,西连云南,北接四川和重庆。人口3798万人,有汉、苗、布依、侗、土家、彝等18个世居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8.9%,民族自治地方占总面积的55.5%。  历史悠久的贵州,是中国古人类发祥地之一。早在24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在高原土地上,创造灿烂的史前文化。明永乐十年(公元1413年),贵州成为省级行政区。清雍正年间,贵
期刊
中西交汇,医者仁心    儒家经典《论语·雍也》有名言日:“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医界先贤南丁格尔也曾说道:“护士必须要有同情心和一双愿意工作的手。”而在具有中西双重文化底蕴的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身上,这两句震古烁今的警句体现得可谓恰如其分。  百余年间,齐鲁医院已从当年华美医院的数、司诊所发展成今天现代化的三甲医院,虽然建筑外观焕然一新,但立于医院科研楼下的那块刻于1934年的“博
期刊
城市是有记忆的。在潺潺流水里,在苍茫大地里,在灰色砖瓦里,都镌刻着城市记忆的印记。  那些记忆的密码相互交织和碰撞,就形成了一部厚厚的城市变迁大书。记忆越长,故事越多,这部书也就越厚。  能够住在有着悠长记忆的城市里,是非常惬意的事。在沧桑的历史里或阅读,或写作,或散步,都有一种安全的感觉。头顶天脚踏地,空气里弥漫着令人感动的亲切气息。  济南就是典型的这样一个城市。  中国太大,有不同的族群和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