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始料不及的问题,如何能让自己面对复杂的学情做到随机应变、游刃有余呢?本文结合具体案例从三个方面谈了如何关注学情,顺学而导:关注学生的不同意见,追根溯源;关注学生的不着边际,探究文本;关注学生的新奇问题,抛还学生。虽然有一些应对策略可供借鉴,但最重要的还是教师要切实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素养,多实践、多总结,才能提升随机应变的能力,才能让课堂走出窘迫,留住精彩!
关键词:学情;引导;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7-0103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面对的是四十多个充满活力的生命。面对纷繁复杂的学情,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始料不及的问题。如果处理妥当,就能成就一堂精彩靓丽的课,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使课堂教学陷入尴尬窘迫的境地。有时不但错过了一个良好的教育契机,还掐灭了学生闪烁着的智慧的火花。
那么,教师如何能让自己面对复杂的学情而做到随机应变、游刃有余呢?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实践,笔者总结出了一些应对策略。以下就结合具体案例从三个方面来谈谈应如何关注学情、顺学而导。
一、关注学生的不同意见,追根溯源
回顾阅读教学的发展历史,经历了“知识本位”、“能力本位”和“智力本位”,如今又进入了“人的发展本位”的新阶段。在阅读教学中要发扬民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保护学生的独立见解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但在具体的操作中大家又做得如何呢?许多教师常常会把自己的主观意思强加到学生身上。一位教师在给学生上《坐井观天》时,问大家:“是井里好,还是井外好?”教师的用意是让学生说井外好的,结果一个学生说的是还是井里好。教师随口说道:“我看你是一只青蛙,坐井观天。”后来,教师在批阅学生们交上来的作业时,看到了那个学生续写的故事:青蛙跳出井口,它来到一条小河边,它累了想去喝口水。突然,它听到一声大吼:“不要喝,水里有毒!”果然,水上漂着不少死鱼。它抬头一看,原来不远处有一只老青蛙在对它说话。它刚要说声谢谢,就听到一声惨叫,一柄钢叉已刺穿了那只老青蛙的身子,那只老青蛙正在痛苦地挣扎。青蛙吓呆了,这外面的世界太可怕了,它急忙赶回去,又跳到了井里。还是井里好,井里安全啊!教师的心被震撼了,后悔自己没有给学生一个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
我们知道教案编写有一个“三竹”规律:“眼中之竹”是阅读课文(这是课文作者的一度创造);“胸中之竹”则是教师钻研教材、处理教材后根据学情又融合了教師个人修养和人格魅力所作的“教案”(这是教师的二度创造);而“手中之竹”则是教师灵活运用“教案”和学生共同在课堂的实践过程(这是师生合作完成的三度创造)。因此,课堂教学实施不能等于向学生强行灌输“走教案”。
这里教师死抱着胸中之竹,对学情无动于衷,向学生强行灌输“走教案”,最终尝到了苦果。如果这里教师能灵活运用“教案”,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再追问一句:“你为什么认为还是井里好呢?”倘若让学生把话说完,不仅学生们不会再笑他,而且也将给课堂教学增添一抹亮色。可教师竟然说他是一只坐井观天的青蛙。
因此,当学生提出不同意见时,教师只要加以追问、追根溯源,和学生共同合作完成手中之竹,那么就会创造出无比精彩的课堂!
二、关注学生的不着边际,探究文本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疑”之重要。作为小学生,因为他们的年龄特点,有些学生在读课文时脑中会出现与课文内容有关联的细枝末节的事情,提出一些看似与本课教学重点无关紧要的不着边际的问题,碰到这样的情况又该怎么办呢?
有一位教师在执教《科利亚的木匣》这一课时,就碰到了这样的问题。一生突然提问——
生:科利亚的爸爸到哪里去了?他有爸爸吗?
师:课文主要写科利亚会动脑筋,跟他爸爸无关,所以不用写。
生:那为什么写他妈妈呢?
师:因为科利亚是学着他妈妈的样子埋盒子的。
生:那为什么要写他奶奶呢?
师:那是因为奶奶和科利亚一起转移的呀。同学们,我们索性来研究一下吧。课文里确实没有写科利亚的爸爸和爷爷,想一想,他们都到哪里去了?
生:(沉思后大叫)我知道了,他们打仗去了!
师:课文中有答案吗?
学生们立刻捧起书找到了答案:“科利亚和他妈妈要四年后才能回到自己的家乡……科利亚的爸爸他们应该花了很大的力气很多的时间才把敌人赶了出去。”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对这个明显偏移了课文教学重点的质疑的第一反应是顿了一下,有点不悦。笔者想许多教师也是这样的反应,但可贵的是这位教师马上想到不能无视孩子的质疑,并思考怎样把这个问题快速解决掉。
从片断中可以看出,教师能引导孩子关注文本,从文本中去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但只做到这些似乎还不够,如果教师能进一步引导就更好了。教师可以说跟科利亚的木匣有关的内容有很多,又如邻居、兄弟等。因为文章的题目规定了我们的重点,因此对其他东西要忽略过去。如果大家有兴趣,课后我们可以做一个文章:假如爸爸从前线得胜回来了,妈妈、奶奶、科利亚会怎么跟爸爸说这件事?这样既对科利亚的爸爸和爷爷有了一个交待,使课文内容有了延伸,还把课文内容又简练地回复了一遍,岂不是更好?
三、关注学生的新奇问题,抛还学生
布鲁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我们教一门学科,不是要建造一个活着的小型藏书室,而是要让学生自己思考、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新奇的问题。如果当学生提出的问题在自己的备课中没有预设而自己又不能解答时,怎么办?别着急,“三人行,必有我师”,现在的小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很多,因此在很多方面,当教师的不能自以为是。如果碰到上述情况,教师只要把问题抛还学生,同时自己也积极思考、妥善处理,不失为一个上策。
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一位学生中途质疑:“课文中说小女孩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手里还拿着一把,一天下来谁也没买一根……火柴怎么会一根一根地卖,不是装在盒子里?”而另一位学生说:“我也有问题,课文里说,‘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那为什么我玩火柴时在墙上却划不着呢?”
正当教师为难时,教师把这个“绣球”抛还给学生。有一位学生为教师解了围,这位学生说:“我看到过讲火柴的一篇文章,火柴是1865年传入我国的,所以叫‘洋火’。这是现在我们用的火柴。最早的火柴是德国人发明的,用黄磷作燃料,做成一根一根的出售,不是盒装的。由于黄磷容易燃烧,所以只要在墙上擦一下就着了。名字也叫‘摩擦火柴’或‘不安全火柴’。”
在此案例中,教师对教材自认为是“驾轻就熟”了,但就是对于这样的一些课文,教师面对的学生都在发生新的变化,因此不能一成不变地使用老教案。教师也要根据现在学生的学情变化,以变化应变化,以动制动。
面对复杂的学情要做到随机应变、游刃有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虽然有一些应对策略可供借鉴,但最重要的还是教师要不断地进行自我修炼、多阅读、多思考、多实践、多总结,切实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素养,才能提升教师随机应变的能力,让课堂走出窘迫,留住精彩!
参考文献:
[1] 周一贯.教师教学写作360°[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0.
[2] 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 赵国忠.中国著名教师的课堂细节[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关键词:学情;引导;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7-0103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面对的是四十多个充满活力的生命。面对纷繁复杂的学情,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始料不及的问题。如果处理妥当,就能成就一堂精彩靓丽的课,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使课堂教学陷入尴尬窘迫的境地。有时不但错过了一个良好的教育契机,还掐灭了学生闪烁着的智慧的火花。
那么,教师如何能让自己面对复杂的学情而做到随机应变、游刃有余呢?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实践,笔者总结出了一些应对策略。以下就结合具体案例从三个方面来谈谈应如何关注学情、顺学而导。
一、关注学生的不同意见,追根溯源
回顾阅读教学的发展历史,经历了“知识本位”、“能力本位”和“智力本位”,如今又进入了“人的发展本位”的新阶段。在阅读教学中要发扬民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保护学生的独立见解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但在具体的操作中大家又做得如何呢?许多教师常常会把自己的主观意思强加到学生身上。一位教师在给学生上《坐井观天》时,问大家:“是井里好,还是井外好?”教师的用意是让学生说井外好的,结果一个学生说的是还是井里好。教师随口说道:“我看你是一只青蛙,坐井观天。”后来,教师在批阅学生们交上来的作业时,看到了那个学生续写的故事:青蛙跳出井口,它来到一条小河边,它累了想去喝口水。突然,它听到一声大吼:“不要喝,水里有毒!”果然,水上漂着不少死鱼。它抬头一看,原来不远处有一只老青蛙在对它说话。它刚要说声谢谢,就听到一声惨叫,一柄钢叉已刺穿了那只老青蛙的身子,那只老青蛙正在痛苦地挣扎。青蛙吓呆了,这外面的世界太可怕了,它急忙赶回去,又跳到了井里。还是井里好,井里安全啊!教师的心被震撼了,后悔自己没有给学生一个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
我们知道教案编写有一个“三竹”规律:“眼中之竹”是阅读课文(这是课文作者的一度创造);“胸中之竹”则是教师钻研教材、处理教材后根据学情又融合了教師个人修养和人格魅力所作的“教案”(这是教师的二度创造);而“手中之竹”则是教师灵活运用“教案”和学生共同在课堂的实践过程(这是师生合作完成的三度创造)。因此,课堂教学实施不能等于向学生强行灌输“走教案”。
这里教师死抱着胸中之竹,对学情无动于衷,向学生强行灌输“走教案”,最终尝到了苦果。如果这里教师能灵活运用“教案”,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再追问一句:“你为什么认为还是井里好呢?”倘若让学生把话说完,不仅学生们不会再笑他,而且也将给课堂教学增添一抹亮色。可教师竟然说他是一只坐井观天的青蛙。
因此,当学生提出不同意见时,教师只要加以追问、追根溯源,和学生共同合作完成手中之竹,那么就会创造出无比精彩的课堂!
二、关注学生的不着边际,探究文本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疑”之重要。作为小学生,因为他们的年龄特点,有些学生在读课文时脑中会出现与课文内容有关联的细枝末节的事情,提出一些看似与本课教学重点无关紧要的不着边际的问题,碰到这样的情况又该怎么办呢?
有一位教师在执教《科利亚的木匣》这一课时,就碰到了这样的问题。一生突然提问——
生:科利亚的爸爸到哪里去了?他有爸爸吗?
师:课文主要写科利亚会动脑筋,跟他爸爸无关,所以不用写。
生:那为什么写他妈妈呢?
师:因为科利亚是学着他妈妈的样子埋盒子的。
生:那为什么要写他奶奶呢?
师:那是因为奶奶和科利亚一起转移的呀。同学们,我们索性来研究一下吧。课文里确实没有写科利亚的爸爸和爷爷,想一想,他们都到哪里去了?
生:(沉思后大叫)我知道了,他们打仗去了!
师:课文中有答案吗?
学生们立刻捧起书找到了答案:“科利亚和他妈妈要四年后才能回到自己的家乡……科利亚的爸爸他们应该花了很大的力气很多的时间才把敌人赶了出去。”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对这个明显偏移了课文教学重点的质疑的第一反应是顿了一下,有点不悦。笔者想许多教师也是这样的反应,但可贵的是这位教师马上想到不能无视孩子的质疑,并思考怎样把这个问题快速解决掉。
从片断中可以看出,教师能引导孩子关注文本,从文本中去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但只做到这些似乎还不够,如果教师能进一步引导就更好了。教师可以说跟科利亚的木匣有关的内容有很多,又如邻居、兄弟等。因为文章的题目规定了我们的重点,因此对其他东西要忽略过去。如果大家有兴趣,课后我们可以做一个文章:假如爸爸从前线得胜回来了,妈妈、奶奶、科利亚会怎么跟爸爸说这件事?这样既对科利亚的爸爸和爷爷有了一个交待,使课文内容有了延伸,还把课文内容又简练地回复了一遍,岂不是更好?
三、关注学生的新奇问题,抛还学生
布鲁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我们教一门学科,不是要建造一个活着的小型藏书室,而是要让学生自己思考、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新奇的问题。如果当学生提出的问题在自己的备课中没有预设而自己又不能解答时,怎么办?别着急,“三人行,必有我师”,现在的小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很多,因此在很多方面,当教师的不能自以为是。如果碰到上述情况,教师只要把问题抛还学生,同时自己也积极思考、妥善处理,不失为一个上策。
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一位学生中途质疑:“课文中说小女孩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手里还拿着一把,一天下来谁也没买一根……火柴怎么会一根一根地卖,不是装在盒子里?”而另一位学生说:“我也有问题,课文里说,‘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那为什么我玩火柴时在墙上却划不着呢?”
正当教师为难时,教师把这个“绣球”抛还给学生。有一位学生为教师解了围,这位学生说:“我看到过讲火柴的一篇文章,火柴是1865年传入我国的,所以叫‘洋火’。这是现在我们用的火柴。最早的火柴是德国人发明的,用黄磷作燃料,做成一根一根的出售,不是盒装的。由于黄磷容易燃烧,所以只要在墙上擦一下就着了。名字也叫‘摩擦火柴’或‘不安全火柴’。”
在此案例中,教师对教材自认为是“驾轻就熟”了,但就是对于这样的一些课文,教师面对的学生都在发生新的变化,因此不能一成不变地使用老教案。教师也要根据现在学生的学情变化,以变化应变化,以动制动。
面对复杂的学情要做到随机应变、游刃有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虽然有一些应对策略可供借鉴,但最重要的还是教师要不断地进行自我修炼、多阅读、多思考、多实践、多总结,切实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素养,才能提升教师随机应变的能力,让课堂走出窘迫,留住精彩!
参考文献:
[1] 周一贯.教师教学写作360°[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0.
[2] 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 赵国忠.中国著名教师的课堂细节[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