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来,笔者从新华网获悉:我国目前的自杀率达十万分之二十三,相当于美国的两倍,平均每两分钟就有一人自杀。在15 岁~34 岁人群的死亡事件中,自杀已经成为第一死因,约占死亡总人数的26.04%。辽宁省青少年研究会的调查显示,约有2/3 的中学生在抗挫折、适应社会能力方面不及格。在面对挫折、困难的时候,他们不知如何解决,甚至产生厌世、轻生的念头。[1]有的专家呼吁:生命教育应向低龄化发展。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西平同志在《引导人的生命发展方向》中指出:“人是以生命的形式存在和发展的,因此,教育就应当承担起引导生命发展方向的责任。”这是一个多么重要的建议!以人为本的教育,如果不注重生命教育,这个“本”,似乎就没有了“根”。
生与死的问题应当给孩子们讲透
这是校长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校长们需要研究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教育学生珍惜造化赐予每个人仅有一次的生命。生命,需要意义的支撑,没有意义支撑的生命,就是无根的浮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经写过一首《自勉并勉同志》的诗:
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
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多少白发翁,蹉跎悔歧路。
寄语少年人,莫将少年误。
“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这是珍惜生命者的共同理想与抱负。
有位学者说,“生,是偶然的;死,是必然的。”这句话很有哲理。青少年学生从小就应当懂得生命是因缘际会的产物,人理应活得光彩。至于“死”,当一个生命体诞生的时候,就开始向他的死亡行进了,但寻死自杀,既愚蠢,又怯懦。很多人正是由于早早正视了死亡,所以他们才更加珍爱生命,才有了发展的巨大动力。可能因为老年人离死亡更近了,所以他们对生与死的问题反而看得更清楚了。国际老龄协会在“21 世纪全球养老新观念”中率先提出了关怀生命的新理念,这些新理念具有引领生命教育的作用。它一共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从满足物质需求向满足精神需求方向发展”。在物质生产日益丰富的今天,物质主义正在侵蚀着青少年的心灵,使他们迷失人生的方向。“奔奔族”,正是“人为物役”的一代。在社会保障体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奔奔族”的无奈令人同情。但是,对物质的占有不是越多越好,一个失去精神家园的人,可能比物质家园简陋的人更为可悲,更不用说因贪图钱财而走进囚笼的“拜物教”的信徒们。保罗
生与死的问题应当给孩子们讲透
这是校长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校长们需要研究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教育学生珍惜造化赐予每个人仅有一次的生命。生命,需要意义的支撑,没有意义支撑的生命,就是无根的浮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经写过一首《自勉并勉同志》的诗:
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
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多少白发翁,蹉跎悔歧路。
寄语少年人,莫将少年误。
“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这是珍惜生命者的共同理想与抱负。
有位学者说,“生,是偶然的;死,是必然的。”这句话很有哲理。青少年学生从小就应当懂得生命是因缘际会的产物,人理应活得光彩。至于“死”,当一个生命体诞生的时候,就开始向他的死亡行进了,但寻死自杀,既愚蠢,又怯懦。很多人正是由于早早正视了死亡,所以他们才更加珍爱生命,才有了发展的巨大动力。可能因为老年人离死亡更近了,所以他们对生与死的问题反而看得更清楚了。国际老龄协会在“21 世纪全球养老新观念”中率先提出了关怀生命的新理念,这些新理念具有引领生命教育的作用。它一共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从满足物质需求向满足精神需求方向发展”。在物质生产日益丰富的今天,物质主义正在侵蚀着青少年的心灵,使他们迷失人生的方向。“奔奔族”,正是“人为物役”的一代。在社会保障体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奔奔族”的无奈令人同情。但是,对物质的占有不是越多越好,一个失去精神家园的人,可能比物质家园简陋的人更为可悲,更不用说因贪图钱财而走进囚笼的“拜物教”的信徒们。保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