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愈”美学与“治愈”营销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zvi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日本20世纪90年代末出现“治愈系”一词以来,迅速风靡各个国家地区和艺术领域。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创作者们对于“治愈系”一词理解和感悟不同,选择的艺术表达方式也各不相同,但最终都以“治愈”心灵并且上升到对生命的深度体悟和审美之中,从中探寻到新型的文化营销方式。正如豪泽尔在《艺术社会学》一书中谈道:“当艺术成了骚动、革新、革命的推动力,当它表达了否定现存秩序的愿望并用破坏来威胁它的时候,艺术的社会影响、其对创造社会所起的作用,就成为显而易见的了。”
  关键词:治愈美学 治愈系文化 生命体悟 美食美景
  自20世纪后半期至今,许多国家长期处于极速发展的现代化建设状态之中。在物质条件极度膨胀的当下,随之产生的是人们工作压力的加大、生活节奏的快速、人际交往关系的淡化疏离等问题,人们的内心世界无法寻求到合理的心灵慰藉,引发了社会各层焦虑、孤独、忧郁等负面心理,甚至导致了一些由负面心理引发的社会悲剧。因此对社会各层人士負面心理的“治愈”刻不容缓,再加上现代社会对“治愈”文化需求的逐步加大,人们关于治愈美学的审美期待开始提高,与治愈文化有关的营销也随之出现。
  一、治愈系影视作品的形成、特点与发展
  治愈系文化最初源于日本20世纪90年代末出现的“治愈系”一词。 “治愈系”一词最开始从日本歌手坂本龙一发表了一首标签为“治愈系音乐”的单曲开始出现,进而风靡各个艺术领域,其中,最受人们欢迎的是影视领域。日本的治愈系电影因其治愈系文化的传播和渗透以及观众的需求和追捧,在日本的影视创作中自成一定的规模,但又因“治愈系”一词的定义较为广泛多义和偏印象式,再加上并没有明确的某一类型电影的界定,因此“治愈系”电影还没有完全成为工业化意义上的类型电影,仅仅只是一种电影的泛类型。
  治愈系电影具有整体唯美温馨、节奏简适舒缓、剧情没有强烈冲突的特征,其画面构图中常伴随色调柔和的乡村原野和森林,主人公时常准备花草植物的点缀和摆盘精致的食物,主题多为远离都市喧嚣回归乡野,多与适宜的背景音乐配合,最终令观众平复负面情绪,感受到来自心灵的舒展和治愈。生活在现代都市中的人们,享受着高科技高效率生活便利的同时,承受着来自各个方面的焦虑和压力,而曾经被视为是落后、不便以及单一的乡野生活开始在无意中进入人们的视野,并且在影视包装和氛围设计中,以 “治愈系”为标签的全新的、精致的生活重新打开人们的视野。这种不同于以往印象而是充满生命体悟和温暖人心的生活方式,令无数都市中疲惫的人向往和追捧,于是“治愈系”影视开始迅速发展起来,且不仅仅是在电影领域,在动画领域也出现了以“治愈”为标签的动画作品。
  中国的治愈系文化是随着日本治愈系文化的输入而产生的,治愈系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并没有经历太长的时间,最初的影视创作虽然也是使用“治愈系”的标签,但定义上还是较为模糊和感性,认为只要能够治愈心灵的苦闷,缓解负面的情绪就能被认为是“治愈系电影”。随着对治愈系文化的深入研究和探索,以及中国创作者们对治愈系文化的理解和再造,产生了契合中国审美观、符合中国人气质的治愈系文化。除了在电影领域有治愈系文化的呈现,中国的纪录片以及短视频在治愈系美学的表现更为突出,发展到现今甚至出现了营销和反输出治愈文化的现象。
  二、“治愈美学”的渊源:日本治愈系影视及动画
  在忙碌浮躁的现代社会,清新开阔的自然环境对人类内在心灵的平衡与治愈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日本的一些治愈系影视作品也着重体现了这一点。由此,这些治愈系作品的背景地点往往是在一个自然环境非常优美的地方,且多为远离繁华都市的宁静乡下,呈现出的是平常又充满惊喜和期待的乡间治愈系生活方式。同时,即使是在以“治愈系”为标签的影视作品中,“物哀”这一日本传统美学概念依然贯穿其中。因此,在悠然的山间森林和清溪等自然画面之中,配合略带“物哀”式的治愈剧情和精致的背景音乐,让观众在观赏这些影视作品的同时,还能感受到来自这些作品的心灵治愈。
  在日本的治愈系影视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森淳一导演的《小森林夏秋篇》和《小森林冬春篇》。导演森淳一在《小森林》中表达了他对“物哀”与“治愈”相结合的美学感悟,将本是因为逃离都市而选择来到乡下的女主人公市子的乡间生活以一种舒缓唯美的方式呈现出来。市子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作息,选择与大自然亲近,种植和收获的都是应季的农作物,并且与邻里交换各自种植的农作物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即便是一个人在家中也认真地准备“一人食”。在《小森林》这部电影中,将本是孤独的独居生活以一种活色生香的状态展示出来,带观众以一种心灵的和解和治愈。
  除了电影作品,日本的动画艺术作品中也有治愈心灵的作品。如改编自绿川幸同名漫画作品的《夏目友人帐》的动画作品,是日本动画中以“治愈系”为标签比较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这部动画主要讲述了自小就不同于寻常孩子,因能看见妖怪而早熟孤独的主人公夏目贵志在继承了外祖母夏目玲子的一本“友人帐”后,与正常情况下化作猫的大妖怪猫咪老师结缘而一起生活和冒险,并在此过程中治愈和释怀了因自己从小能见到妖怪而遭受的排斥和孤独的故事。虽然这部动画作品依然有着明显的日式物哀的特点,如主人公父母双亡而被亲戚冷漠待之,又因能看见妖怪而被同龄的孩子排挤和捉弄。但这部作品治愈人心的一点在于,即便是在这样的成长经历中,主人公夏目依然成长为一名心怀温柔的少年,愿意和自己的过去在治愈中和解,使得无数喜爱动画艺术的观众内心产生了共鸣和慰藉。因此在这种整体基调下,整部作品虽然属于奇幻冒险类的动画作品,但不是简单地消灭妖怪守护平安,而是努力解开妖怪心结治愈它们的心灵创伤的故事,这也是其为什么这会被认为是日本治愈系动画的代表作。这部作品的特别之处还在于在其关于四季春夏秋冬的轮转描绘丰富且用心,这样能够调动起人们的感官体验,使人获得心灵上的宁静和疗愈。
  而另一部更为细腻且物哀意味更加浓重的动画作品,即改编自漆原友纪的同名漫画作品《虫师》,同样也是一部治愈系作品,在包裹治愈元素的内涵的同时还带有更高层次的生命感悟。《虫师》这部作品以浓重的幽绿且伴随着淡淡忧郁的自然风景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虫师”银古在不断行走驱虫的人生旅途中,解决并见证了一个又一个由“虫”引起的但与普通人的悲欢离合交织在一起的故事,虽然基调是“物哀”,但向观众展示的是一个哀而不伤的长卷。动画通篇描述了一个充满哲学意义的存在——“虫”,“虫”既不是一种动物,也不是生物层面上的微生物,在“虫师”的世界观中,“虫”是一种普遍于大自然中的力量和存在,是大自然中一种最接近生命本源的生命形态,对于人类它们既不是有害的也不是有益的,它们有自己的存在方式,只是因为不同的“虫”属性不同,且在偶然情况下与人类的活动交织在了一起,便引起了人和“虫”之间的冲突和思考,而这种思考最终又直接上升到人与自然生存环境之间的冲突和思考。动画中的“虫”就如同大自然之于人类一样,人们能够利用“虫”满足自己的利益,同时又可能会被“虫”当作是饵料寄生或是吞噬,但“虫”本身并无恶意,它只是按照自己的生存方式存在着,因此“虫师”们在代代相传的时候要遵循一个很重要的原则——“不要被人类的仇恨蒙蔽了双眼”,要客观地看待“虫”这种存在。这部动画的“治愈”点在于,即便剧情上有些内容并不“治愈”,但在主人公银古所经历和解决的各个“虫”事件的过程中,能让观众的心灵视野开阔起来,对自己的人生进行全新的思考,这是一种对自我生命体悟的“治愈”。   三、中国治愈系纪录片、短视频以及治愈营销的新思路
  含有治愈系文化元素的影视作品一般都具有较强的美学内涵,使得欣赏者能拥有强烈的审美体验,从而产生能够抚慰心灵的情感共鸣。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治愈系作品产生的文化土壤不同,所具有的文化气质不同,因而人们在欣赏时的感触也有所不同。例如日本的治愈系影视作品多少会受到其本国“物哀”文化的影响,而中国的作品则受到“天人合一”“气韵生动”,以及老庄哲学等传统文化的影响,甚至在对“治愈系”这个词的不同理解中,不同地区着重创作的体裁和方向也有所不同。
  在与“治愈系”相关的作品中,除了有森林山川原野打底的背景之外,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便是向观众展示食材從种植采集再到制作成精致餐食的过程,美景和美食都是治愈心灵的重要元素。中国人认为“民以食为天”,所以在中国创作的治愈系影视作品中,以美食为主再围绕美食展开的心灵治愈和生命感悟的作品比较突出。于2012年央视出品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仅仅播出了七天便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和叙述方式创下了国产纪录片收视的现象级奇迹,至今为止仍是同类纪录片标杆般的存在。这部纪录片的出色之处在于虽然整个片子都是围绕“美食”这一主题,但所要表达的内涵不仅仅是美食,而是通过美食延伸出中国人所特有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习惯,深含着中国人对于人与人、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之间的感悟和思考,在耕作、收获以及烹制食物的过程中饱含着中国传统的文化气质,诸如“顺应自然”“天人合一”“和谐”“中庸”等。除了向观众展现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遵循的历法节气,同时还展示出中国各个不同地区所特有的习俗,以及在世代传承中老一辈的人和新一代人之间的冲突和交融,到最后回归整体心灵的治愈。
  在治愈系的美食纪录片中,除了央视这部大气的《舌尖上的中国》之外,由国内视频弹幕网站哔哩哔哩网站出品的纪录片《人生一串》另辟蹊径,以一种另类却又充满人间烟火气息的叙事方式成功引起无数生活在繁忙都市之中的人们的共鸣。治愈系影视作品的特点是唯美清新的画面、舒缓适宜的节奏以及远离都市的喧嚣而回归宁静的乡野。而《人生一串》这部纪录片完全与之相反,画面中是充斥着烧烤油烟的气息,与唯美清新无关;节奏转场迅速,仿佛观看的是一部江湖武侠片;而地点更不是在宁静的乡野,多是在都市的某一角落。即便是如此,这部纪录片给人们带来的心灵治愈的效果完全不亚于“治愈系”标签所框定的治愈系作品。这其中涉及城市里人们的孤独和压力、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淡漠,以及如何在都市钢铁森林中获得心灵宁静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在这部宛如江湖片的纪录片中,都娓娓道来且一一作答。因此即便是在形式外表上,这部纪录片似乎与“治愈系”一词完全无关,但其“治愈”力量的本质无法忽视。这便是中国的创作者们在对待“心灵治愈”这一命题时所带有的思考,且这又与中国老庄哲学中“大黑若白”“大智若愚”等传统文化的底蕴有关。
  虽然“治愈系”这一文化概念最初由日本输入,但随着本国对“治愈系”文化的理解和再创造,且在新兴自媒体的运用营销下,完全体现中国文化的治愈系短视频正面输出海外,并获得各国欣赏者的认可和追捧。其中,李子柒的系列短视频就是最有力的代表。李子柒的系列短视频虽然符合“治愈系”一词的一系列特征,但其中拍摄的内容是属于纯粹东方传统的生活美学,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作方式,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审美和谐相融在一起。李子柒系列“治愈”短视频利用现代拍摄和剪辑技术,同时将遵循四季暑寒节气和阳光雨水霜雪的轮转,相应季节的农作物和花草果木自种植到收获的场景,以及唯美清新的乡间生活,一一以视觉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满足了都市人对于乡野田园生活的一切想象。因此,在连续几年的产出和运营下,李子柒通过这一系列的短视频获得了大量海内外粉丝和流量。李子柒“东方治愈系”短视频的运营和营销方式,为中国文化的推广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对于李子柒团队而言,不仅能够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向观众展示古风和治愈文化,还能通过治愈营销为他们带来稳定的经济效益。
  四、结语
  不论是电影、动画还是短视频,甚至是音乐、画册或者文学,对于现代高节奏的社会焦虑都具有一定的平复和疗愈作用,但又不只是这些作用。豪泽尔在《艺术社会学》一书中曾谈道:“当艺术成了骚动、革新、革命的推动力,当它表达了否定现存秩序的愿望并用破坏来威胁它的时候,艺术的社会影响、它对创造社会所起的作用,就成为显而易见的了。当然,艺术也同样具有稳定现存社会环境、缓和冲突的作用。”因此,当“治愈系”的元素运用到任一艺术形式中,可以对它的受众心灵产生疗愈作用,同时又因现代社会对“治愈”的需求越来越大,相应的创作和营销盈利的方式也顺应产生。
  参考文献:
  [1]阿诺德·豪泽尔著,居延安编译.艺术社会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
  [2]张容.乡居何处:日本治愈系电影中的归乡叙事及审美特征[J].电影文学,2020(14).
  [3]曾一果,时静.从“情感按摩”到“情感结构”:现代性焦虑下的田园想象——以“李子柒短视频”为例[N].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
  作 者: 魏雍怡,广西艺术学院人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理论与批评。
  编 辑:曹晓花 E-mail:[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摘 要:当前国内学界对19世纪法国诗人兰波态度两极化明显:要么避而不谈,要么过于神化。为打破兰波形象的片面定位,寻求与诗人对话的有效途径,本文从“他者”视角切入,整理兰波的作品、传记和电影等材料,分析当时与今日两个时代人们对兰波的复杂認知,探求兰波形象如何一步步被“神化”,以及其同性恋等形象边缘因素如何在后现代被重新叙述。  关键词:兰波 我是另一个 自我 他者 传记  19世纪法国诗人阿尔蒂尔·
期刊
于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后,周恩来怀抱救国救民的急切心情,走出国门,探求真理,受国际著名马克思主义宣传家河上肇教授宣传影响,致力于马著的学习钻研。经过一番洗礼,思想认识得到质的大飞跃,诗章创作亦由运用文言体式弘扬传统美德,转变为适宜大众阅读的富于革命意义的白话新诗,蕴含精深的组篇《游日本京都》由此面世。回归祖国,他结社组团,创办革命刊物,号召革心、革新,邀请北京大学教授、马克思主义革命先驱李大钊赴津演讲
期刊
摘 要:唐代诗歌是中国诗歌长河中的璀璨明珠,其中早慧儿童创作的诗篇是唐诗文化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早慧诗人的诗作与大时代张扬的开朗热情之气相融合,以自身对文字的敏锐天赋将所感之事、所述之情真实自然地托出,带领读者体验儿童的天真乐趣与超乎常人的智慧。本文旨在从创作动机、艺术构思、审美价值三个方面探析儿童诗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早慧 儿童诗 创作动机 审美价值  唐代吟咏之风从不停歇,而且唐代设有童子
期刊
摘 要:西南联大博物馆作为云南省经典的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将其进行提取再创造并结合AR增强现实技术,有利于实现对西南联大博物馆红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传承。  关键词:西南联大博物馆 AR技术 红色文化 数字化  一、西南联大博物馆红色文化元素的分析提炼  西南联大是中国抗日战争开始后高校内迁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依其旧址所建的西南联大博物馆,记录了在滇八年期间西南联大的
期刊
摘 要:在乌拉特民间故事中,有一些富有智慧的人物,他们机智勇敢,是人民智慧和力量的化身,体现出乌拉特人民的思想观念、理想愿望。在本文中,笔者主要以莫日更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人物形象的具体分析,进而挖掘其承载的文化内涵及其文化价值观的体现。  关键词:乌拉特 民间故事 莫日更 文化内涵  一、莫日更形象分析  莫日更是乌拉特民间故事中的智者之一。他平民出身,受过教育,闯荡过。霍托勤奋好学、吃苦耐劳、
期刊
摘 要:以战争为分界点,范柳原与白流苏的爱情可以划分为战前算计的爱情、战时显露的爱情、战后步入婚姻的爱情。以布尔迪厄的“实践总体理论”来观照三部分的爱情叙事内容,战前两人在恋爱中所谓的算计和策略实际上是在场域影响下所形成习性的必然结果,不能以此作为否认他们之间存在爱情的证据;战争的到来使得两人感受到场域毁灭的威胁,倾城的一刻完成了两情相悦;婚后居于家庭场域的白流苏,由于生存在具有超历史稳定性的男权
期刊
摘 要:《船居寓意》是禅韵与诗情的圆融,其空灵洒脱,其气韵高远,这归功于释德诚根尘迥脱、无碍自在的真正道人气质。黄庭坚的《诉衷情》虽脱胎于《船居寓意》,但穿凿作意明显,未逾俗柱,未出尘笼,气韵平常。二诗的差别是禅与相似禅的差别。  关键词:《船居寓意》 释德诚 圆融自在 《诉衷情》 黄庭坚  释德诚,又名船子和尚,遂宁人,生于中晚唐,师药山惟严,得法后隐于华亭(今上海松江区),常泛舟往来松江、朱泾
期刊
摘 要:张资平在小说中塑造了大量女性形象,其作品中的日本女性形象更加复杂。通过展示现代女性魅力,在恋爱中带给留学生们复杂的生理和心理体验,并带领中国青年感受20世纪30年代的都市生活,小说中的日本女性触发了主人公们逐步深入的现代体验,让他们建构起更为完整的自我认识。而在20世纪30年代的几部长篇小说中,日本女性常和中国男性构成一种性依附关系,通过对日本女性的性征服,小说主人公们完成了在现实中难以实
期刊
摘 要:年过七旬的日本后现代主义文学家的村上春树抱着“一本不想写却不得不写的书”的想法,2019年5月10日在日本《文艺春秋》出版了新作《弃猫,提起父亲时我要讲述的往事》(以下简称为《弃猫》)的单行本,通过对其父亲的回忆,把鲜为人知的父亲参与战争的故事呈现在世人的目前,也借此在该作品中表达出作者的战争观。对此新作,国内外也有学者从“隐喻”、历史观、父子关系、对战争反思等方面进行研究,本文拟从村上春
期刊
摘 要:《曼斯菲尔德庄园》是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汀的作品之一,该小说一贯沿袭奥斯汀男女青年恋爱婚姻为题材,相比较其他五部作品的女主人公拥有一定的财产与社会地位,范妮·普莱斯一无所有,是一位典型的“灰姑娘”,但实现了简·奥斯汀所认为的理想婚姻。本文将重点从理想婚姻的认知嬗变、女性意识觉醒、策略思维与预见匹配度等角度来分析范妮·普莱斯“灰姑娘式”的婚姻。  关键词:理想婚姻 女性意识 策略思维  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