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习作瓶颈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qqq7211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双轨并行,也就是在阅读教学时要解决习作教学内容指导和形式指导的问题。本文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永远的童年”中的单元习作第二个题目(写童年趣事。写之前,可以借助童年生活的照片打开记忆的闸门,也可以和爸爸、妈妈或小伙伴一同回忆……要把事情经过写清楚,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写完后,把习作读给别人听,再根据他们的意见进行修改。)为例,阐述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如何双轨并行,突破习作教学的瓶颈。
  一、打开思路,积累素材,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在学生进入本单元学习时,就指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单元内容,特别注意指导学生阅读本单元的习作要求,留心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素材,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其次学生在学习课文时,积累课文语言,打开思路。方法如下:
  1. 填补空白,唤醒感受。本组课文导读的第一部分是这样写的:“童年是纯真的、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织着美丽的故事。一只昆虫,一次发现,一场争执……看起来微不足道,却包含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这段优美的文字,一个短语,就是一个场景,就是一个故事,但这段文字并没有概括生活的全部,省略号省略了很多内容。让学生有感情地读这段话,在省略号处补充自己的生活内容,如:一个游戏,一次意外……这样初步唤醒学生童年的感受,打开学生记忆的大门。
  2. 日积月累,丰富素材。在本单元教学一开始时,就同步布置观察日记。让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并把每天发生的生活小趣事记录下来,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通过多种形式,积累本单元的习作素材。其次引导学生积累本单元教材中的优美词句,丰富学生的语库,为写生动积累语言材料。
  3. 借助课文,打开思路。童年的趣事,大多数同学会认为是傻事、引人发笑的事,把趣事的范围窄化了。本单元课文所写的童年趣事丰富多彩,能为学生打开思路。在学习课文同时引导学生归纳,每一课写的是怎样的童趣。如:《舟过安仁》写的是富有想象的稚趣;《清平乐·村居》写的是其乐融融的情趣;《冬阳·童年·骆驼队》写的是引人发笑的傻趣;《童年的发现》写的是探索发现的意趣;《祖父的园子》写的是自由自在的乐趣。学生学完一课,就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趣事,并用三言两语记录下来。
  二、学习课文细节描写的方法,解决怎么写的问题
  通过这样积累,大多数学生有了可写的内容,但大部分学生还是写不好习作。最大的问题是没有细节描写,学生三言两语把一件事写完,写出来的习作不生动、不具体。因此,阅读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体会、感悟课文是如何抓住细节写具体的。
  在教学中,我发现本单元课文写具体离不开细节描写。一个主题一般配上两三个细节描写。如《冬阳·童年·骆驼队》,作者围绕着骆驼队写了四个场景:(1)看骆驼咀嚼;(2)谈论铃铛用处;(3)想替骆驼剪毛;(4)问骆驼行踪。作者是怎样把这些场景写具体的呢?我们来欣赏“看骆驼咀嚼”这个场景:“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咀嚼的样子……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作者先写骆驼咀嚼的样子,再写它们咀嚼的动作,最后写自己的感受,用这三个小细节描写让我们身临其境。教学时,我认真指导学生品读体会细节描写的方法,并在教学本单元的每一课都进行强调。教学到略读课文《祖父的园子》时,让学生自己分析文中的这段话,作者是怎样写具体的。“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大多数学生都能体会到:作者围绕“一切都活了”,写了三个细节“花开了、鸟飞了、虫子叫了”;围绕着“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作者选取“倭瓜、黄瓜、玉米、蝴蝶”四种事物四个细节写具体。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写作秘密,然后在每一课的学习中,自主学习验证秘密,使细节描写相关内容成为学生的知识建构,在习作中就能逐步加以运用。
  三、水到渠成,内容形式融为一体
  当本单元阅读教学学完后,学生已经积蓄了“下锅的米”,也掌握了一定的“烹饪方法”。到了本单元习作教学时,我从内容入手,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地指导学生“写什么”:首先,谈话导入、激发兴趣;接着便以课文为引子,再次丰富学生对“童趣”的认识,直接唤醒学生沉睡于心中的“趣事”;然后让学生从平时积累的材料中选出“童年中最有趣的两三件事”,从而为确定习作素材奠定基础。然后再指导学生选取其中印象最深、自己觉得最有把握写好的一件趣事,通过多层次的说——学生试说、教师范说、全体学生参与说,进一步把“写什么”具体化。在学生试说过程中,教师通过“有没有把有趣说具体,有没有说到细节”等引导语,渗透 “怎么写”的形式指導。
  这样把内容和形式结合起来指导,既解决了没内容可写的问题,又克服了不知如何写的问题,具体、实在,学生易于掌握。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宁宝小学?摇?摇?摇责任编辑:辛铭)
其他文献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以“学生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和能力,在实践中体验情感,发展个性品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它的灵魂在于两个字:实践。学生只有亲历实践,才能真正培养能力,启迪智慧。那么,教师应该怎样服务于学生的亲历实践呢?  一、革新实践方式,使学生愿实践  在综合实践课中,为了让学生真正亲历实践,笔者认为,在实践方式上,应“以
期刊
一、在猜想、分类中初步认识——让教学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  教师拿出一个信封,上面写着四边形:这个四边形可能是?  学生陆续举手,而教师没有让学生回答。他使信封边缘露出四边形的一部分,露出的形状是直角梯形,请学生猜一猜这个图形可能是什么。  生: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师:那说明你们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还有印象。  师:很好。今天大家的作业纸上有8个图形(如图1所示),当中有没有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把它们
期刊
2011年版语文课标在第一学段“阅读”和“写话”的教学目标中分别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据此,笔者以为,“积累和运用词语”应是低年段落实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的一个重点,着力抓好以下四“点”,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对词语的积累和运用。  一、找准精读点,引促积累和运用  低年级的孩子,识字量不多,词汇量也较少,就理解感悟课文角度来看,应侧重指导学生进行朗读
期刊
在准备教学《唯一的听众》(人教版第十二册第11课)这篇课文时,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细节。在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说自己在成百上千的“观众”面前演奏小提琴时,常常会想起那唯一的“听众”。为什么一个是“观众”,另一个却是“听众”?这肯定不是作者的笔误,而是有意为之。那“观众”和“听众”在这里到底有何区别,又意味着什么呢?为此,我上网查看了很多篇这一课的教学设计,发现大家不约而同地都忽视了这个问题,这
期刊
一、在生活与数学、经验与探究的理性把握中彰显数学的本质  1.从“生活数学”走向“学校数学”。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生活中的数学感性成分很多,但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其本质又是理性的。数学教学应该从数学和生活的角度出发,给学生提供更多理性思考的力量。  【教学片段1】  师:同学们,确定位置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仔细观察这张座位图(出示教材情境图),
期刊
2012年教师节前夕,上海市教委传来消息,从2012年开始,上海中小学教师资格在首次注册后将不再是终身制。另据了解,今后北京教师资格也将不再享有“终身制”,取而代之的或是五年时限。北京市教委表示,已经接到教育部的有关文件,北京今后也将进行教师资格定期认证注册制度,逐步打破教师资格终身制。  所谓的定期认证注册制度就是解决打破终身制的“方式方法”。打破教师终身制是否合理呢?笔者试着从终身教育的角度来
期刊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四组第15课《画风》。  【教学目标】  1. 巩固识记生字“宋、涛、陈、丹、赵、艺”,指导书写“眨、斜”。  2. 领会课文中小朋友的创意,学做生活的有心人,培养合作与创新精神。  3. 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积累语言,提升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课文中三位小朋友画风方法。积累语言,拓展思维。  【教学难点】发挥想象,知识的迁移运用以及合作与创新
期刊
片段一:锁定词语,品出个中味  师出示词语:检阅?摇?摇?摇羡慕?摇?摇?摇隆重?摇?摇?摇盛大?摇?摇?摇鸦雀无声?摇?摇?摇情不自禁  生读词语,提醒书写注意点。  师出示:  师: 这是篆书的“慕”。 “慕”,和心情有关,下面的部件“ ”是“心”的变体,所以不能少一点,写成“小”。工整、漂亮的字,总会让人心生羡慕,动笔写一写“羡慕”这个词吧。  生书写。  师:谁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联系学习、
期刊
【教学目标】  1. 读懂习作要求,明确本次习作的内容是写自己喜欢或崇拜的一个人。  2. 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品质。  3. 培养健康向上的心态,从生活中不断地去发现人性美、表现人性美、赞扬人性美。  【教学重难点】  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品质。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作前指导课;第二课时:作后讲
期刊
教育思想、教育智慧、专业精神、专业人格是名师应具备的四大教育素养。其中教育思想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根本方向和灵魂,决定教师知不知道“教”(教的方向),教育智慧决定教师能不能够“教”(教的本领),专业精神决定教师愿不愿意“教”(教的动力),专业人格决定教师“教”得多好(教的背景)。  柏拉图曾说过:奴隶之所以是奴隶,乃是因为他的行为并不代表自己的思想而是代表别人的思想。名师应该是教育的主人,而不是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