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休闲时空
儿子将语文考卷拿回家,神情有些沮丧:“要不是那道长江黄河的题目弄错了,我就是95分,那可就是全班第一名了。”那道题目其实很简单:中国最大的两条河是长江黄河(有示意图),请你在图上标出哪条是长江,哪条是黄河。儿子把长江、黄河标反了。
我耐心地对儿子说:“黄河在中国靠北的地方,而长江则靠南一些,地图的分布是上北下南,黄河、长江一下不就分出来了?”没料到,儿子大声叫了起来:“就怪你,就怪那首歌!”我有点莫名其妙。儿子的话就像连珠炮似的:“你整天就喜欢唱那首《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的歌,弄得我都会背这首歌词了,考试时,我就想到黄河的弯弯曲曲了,一看地图的下面那条河的小弯曲更多一点,就把它标为黄河了,这条是黄河,上面那条就肯定是长江了,你看看,你看看,下面这条蚯蚓似的河,是不是有更多的小弯曲?”
我仔细看了卷子上的“地图”,可不是那么回事么!
■霍寿喜
岁月如歌
“上音”门卫
最近在《音乐周报》读到《小提琴前辈郑石生》一文,勾起了我对上海音乐学院一位好心门卫师傅的怀念,39年前,正是他,让我有幸认识了郑石生老师。
1967年秋天,就读于武汉美术学校的我,正在狂热地自学小提琴。我曾听一些小提琴爱好者说,上海音乐学院的弦乐教学非常出色,于是,我趁当时全国学生大串联的机会,踏上了去上海拜师学艺的旅途。
初来上海,人生地不熟,我边走边问,终于找到了上海音乐学院。我一个单纯的学生,不谙世事,冒失地走进传达室,开口就对坐在桌子前的一位中年男子说:“师傅,我是从武汉来的,想找一位老师学习小提琴。”这位门卫师傅打量着我说:“现在都在搞文化大革命,还学什么琴。”我一下子愣住了,站着不走。沉默中,他把目光移向桌子上玻璃板底下的教师名单,在上面停留了一会儿,然后对我说:“你明天上午10点钟到这里来等着。”
第二天一大早,我兴冲冲地赶到大门口等着。10点左右,我视线中出现了一位中等身材、衣着朴素的中年男子,他推着一辆旧自行车,向校门口走来。门卫师傅用上海话叫住他,对他说了些什么,他面带微笑地朝我走来,和他一起走进校园后,我才知道,他就是德高望重的郑石生老师。
“上音”的这位门卫师傅,在摧毁文化知识的“文革”时期,对我这个素不相识的冒失而来的求学者,既没有拒之门外,也没有随便打发,而是为我引荐了一位名师。30多年来,我一直忘不了这位好心人。
■郑丛林
八角亭下
我所居住的小区里,有一座专为小区居民提供娱乐休闲的广场。在广场的西南一隅有一座石制的八角小亭。
就在这座不起眼的八角小亭下,经常聚集着一群喜欢音乐的人!早晨,在小亭下挂起自己用红笔写在大幅的黄纸上的简谱,大家排好队,在统一的指挥下,唱起宋祖英的《大地飞歌》,刘和刚的《儿行千里》。骑自行车匆忙赶路的我正好路过小亭,其中有认识我的便喊:“小伙子,过来一起唱一个!”急于上班的我忙招手致以歉意:“没时间,要上班啊!”随即绝尘而去。
下班了,随着夜幕四垂,我再次来到广场。此时八角小亭聚集的音乐爱好者们比早晨更多了。和早晨的“无伴奏”合唱相比,此时的音乐爱好者们,手里都有了自己擅长“家伙什”。有拉二胡、拉小提琴的,有吹横笛、吹笙的,有弹吉他,弹古筝的。甚至吹口琴的带来了可以转调的口琴。在乐器的伴奏下,人们唱起韩红的《天路》、《青藏高原》,才旦卓玛的《翻身农奴把歌唱》,闫维文的《说句心里话》等。我也快步加入其中。
一曲歌罢,大家集体鼓掌,自己给自己喝彩。我翻看他们自己抄写的乐谱,字迹工整,记谱准确。我自觉对歌曲的范围所知甚广,而他们抄写的歌谱中竟有不为自己所知的,而且其中竟有部分是带有和声的总谱。详细询问下,才知是他们专门从在市歌舞团的朋友那里抄写来的,着实费了一番功夫。
而这时,大家开始即兴点歌。每人报出自己最喜欢、最拿手的歌曲,在伴奏声中,每人都一展歌喉。轮到我了,我便唱了一首他们熟悉而和我同辈的年轻人很少知道的,刘欢翻唱的《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大家都感惊讶:“你怎么还会这首老歌呢?”我也只是笑而不答。
大家歌声琅琅,掌声阵阵,引得来往的行人不禁驻足观望欣赏,几曲听完,一起赞叹:“不错!真是不错!”有的甚至进入八角小亭,拨弄一下二胡,感叹道:“小时候,也学过几个月的二胡,只是没有坚持下来。要是能坚持下来,唉!”
我们这群人演奏、演唱水平还不那么专业,但都因这八角小亭因音乐而结缘,共同享受音乐带来的欢乐!
■王泽都
儿子将语文考卷拿回家,神情有些沮丧:“要不是那道长江黄河的题目弄错了,我就是95分,那可就是全班第一名了。”那道题目其实很简单:中国最大的两条河是长江黄河(有示意图),请你在图上标出哪条是长江,哪条是黄河。儿子把长江、黄河标反了。
我耐心地对儿子说:“黄河在中国靠北的地方,而长江则靠南一些,地图的分布是上北下南,黄河、长江一下不就分出来了?”没料到,儿子大声叫了起来:“就怪你,就怪那首歌!”我有点莫名其妙。儿子的话就像连珠炮似的:“你整天就喜欢唱那首《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的歌,弄得我都会背这首歌词了,考试时,我就想到黄河的弯弯曲曲了,一看地图的下面那条河的小弯曲更多一点,就把它标为黄河了,这条是黄河,上面那条就肯定是长江了,你看看,你看看,下面这条蚯蚓似的河,是不是有更多的小弯曲?”
我仔细看了卷子上的“地图”,可不是那么回事么!
■霍寿喜
岁月如歌
“上音”门卫
最近在《音乐周报》读到《小提琴前辈郑石生》一文,勾起了我对上海音乐学院一位好心门卫师傅的怀念,39年前,正是他,让我有幸认识了郑石生老师。
1967年秋天,就读于武汉美术学校的我,正在狂热地自学小提琴。我曾听一些小提琴爱好者说,上海音乐学院的弦乐教学非常出色,于是,我趁当时全国学生大串联的机会,踏上了去上海拜师学艺的旅途。
初来上海,人生地不熟,我边走边问,终于找到了上海音乐学院。我一个单纯的学生,不谙世事,冒失地走进传达室,开口就对坐在桌子前的一位中年男子说:“师傅,我是从武汉来的,想找一位老师学习小提琴。”这位门卫师傅打量着我说:“现在都在搞文化大革命,还学什么琴。”我一下子愣住了,站着不走。沉默中,他把目光移向桌子上玻璃板底下的教师名单,在上面停留了一会儿,然后对我说:“你明天上午10点钟到这里来等着。”
第二天一大早,我兴冲冲地赶到大门口等着。10点左右,我视线中出现了一位中等身材、衣着朴素的中年男子,他推着一辆旧自行车,向校门口走来。门卫师傅用上海话叫住他,对他说了些什么,他面带微笑地朝我走来,和他一起走进校园后,我才知道,他就是德高望重的郑石生老师。
“上音”的这位门卫师傅,在摧毁文化知识的“文革”时期,对我这个素不相识的冒失而来的求学者,既没有拒之门外,也没有随便打发,而是为我引荐了一位名师。30多年来,我一直忘不了这位好心人。
■郑丛林
八角亭下
我所居住的小区里,有一座专为小区居民提供娱乐休闲的广场。在广场的西南一隅有一座石制的八角小亭。
就在这座不起眼的八角小亭下,经常聚集着一群喜欢音乐的人!早晨,在小亭下挂起自己用红笔写在大幅的黄纸上的简谱,大家排好队,在统一的指挥下,唱起宋祖英的《大地飞歌》,刘和刚的《儿行千里》。骑自行车匆忙赶路的我正好路过小亭,其中有认识我的便喊:“小伙子,过来一起唱一个!”急于上班的我忙招手致以歉意:“没时间,要上班啊!”随即绝尘而去。
下班了,随着夜幕四垂,我再次来到广场。此时八角小亭聚集的音乐爱好者们比早晨更多了。和早晨的“无伴奏”合唱相比,此时的音乐爱好者们,手里都有了自己擅长“家伙什”。有拉二胡、拉小提琴的,有吹横笛、吹笙的,有弹吉他,弹古筝的。甚至吹口琴的带来了可以转调的口琴。在乐器的伴奏下,人们唱起韩红的《天路》、《青藏高原》,才旦卓玛的《翻身农奴把歌唱》,闫维文的《说句心里话》等。我也快步加入其中。
一曲歌罢,大家集体鼓掌,自己给自己喝彩。我翻看他们自己抄写的乐谱,字迹工整,记谱准确。我自觉对歌曲的范围所知甚广,而他们抄写的歌谱中竟有不为自己所知的,而且其中竟有部分是带有和声的总谱。详细询问下,才知是他们专门从在市歌舞团的朋友那里抄写来的,着实费了一番功夫。
而这时,大家开始即兴点歌。每人报出自己最喜欢、最拿手的歌曲,在伴奏声中,每人都一展歌喉。轮到我了,我便唱了一首他们熟悉而和我同辈的年轻人很少知道的,刘欢翻唱的《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大家都感惊讶:“你怎么还会这首老歌呢?”我也只是笑而不答。
大家歌声琅琅,掌声阵阵,引得来往的行人不禁驻足观望欣赏,几曲听完,一起赞叹:“不错!真是不错!”有的甚至进入八角小亭,拨弄一下二胡,感叹道:“小时候,也学过几个月的二胡,只是没有坚持下来。要是能坚持下来,唉!”
我们这群人演奏、演唱水平还不那么专业,但都因这八角小亭因音乐而结缘,共同享受音乐带来的欢乐!
■王泽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