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自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新课标版本的教材与旧版教材相比发生了显著变化。以两版本共有的课文《祝福》为例,对新课程标准影响下的高中语文教材编写变化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导读系统与作业系统两个维度的比照,在完善教学目标和转变学习方式等方面,新版教材编写较之旧版取得了较大进步,体现了当代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材 课程改革 比较分析
2012年我国最后一个省份迈入新课程改革行列,标志着高中阶段的新课程标准已在全国全面实施。新课改以来,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出现了“一纲多本”的局面,相较于在教学大纲指导下编写的旧人教版,新课程标准时代的新人教版、苏教版、粤教版等教材,在体例、选文等方面均发生了巨大变化。下面就用覆盖率较高的人教大纲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必修)》(下简称旧版)和人教新课标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下简称新版)作比较,以两版本共有的课文《祝福》为例,对两个版本的教材变化进行研究。《祝福》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名篇,而且是我国历年来各版本中学语文教材里重要的保留篇目,享有“定篇”的地位,因此课文《祝福》的编写变动更能体现当代课程理念的变化。
中学语文教材有四个重要系统,分别是范文系统、知识系统、作业(练习)系统和导学(助学)系统,这四个系统形成了教材的基本结构。新旧两个版本的《祝福》,范文系统没有改变,这点自不用赘言,知识系统是结合范文、作业和导学三大系统编排的,正如王荣生教授所指出:“语文课程内容的进一步界定,则主要通过教材的‘助读’和‘练习’来完成,助读和练习实际上起着一项对知识,尤其是对一篇课文所要教学的内容的固定作用。”[1]由此可见作业和练习对于教材的重要性,笔者试对《祝福》作业系统和导学系统两方面的变化进行分析。
一、导读系统
导读系统,又称助学系统或提示系统。导读系统的实质内容是“对学习的要求、重点和方法的提示,对某些疑难问题的诠释,对相关资料的引述,等等”[2]。这一系统在语文教材中具体呈现为导读、目录与索引、插图、注释、附录材料等,笔者将从单元导读、插图和注释方面进行具体剖析。
(一)单元导读
新旧版本的单元导读都提到了学习小说要注重从人物、环境、情节等方面进行分析,这给学生提供了学习小说的切入点,具有针对性。除此之外,新版还用大篇幅的文字介绍小说的作用和时代意义:小说可以多方面刻画人物性格,描摹人物心理,完整地表现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还可以具体生动地再现人物生活的环境,因此在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这在旧版中是没有的,学生在看完单元导读后可以加深对小说概念的理解。
(二)插图
插图是语文教材的补充语言,图文并茂的编排方式更加契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更好地感知课文,以《祝福》为例。旧版的《祝福》和新版的《祝福》插图发生了变化,旧版《祝福》选取了版画家赵延年的一幅黑白木刻《祥林嫂》作课本扉页插图,祥林嫂“纯乎是一个乞丐”的落魄形象得以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适合以此导入课文,让学生对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形成初步感知,关注小说人物命运。新版有两幅连环画式插图,均放在课文中,一幅以“我真傻,真的”为标注,另一幅以“你放着罢,祥林嫂!”为标注,适合在课中穿插讲解,新版的插图侧重点落在了小说情节上。编者有意将旧版祥林嫂肖像图删除,对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进行模糊化处理,将建构人物形象的权利交还学生,这正是重视学生文本体验的表现。
(三)注释
“注释或称注解,包括题目注释、生字注释、词语注释和文言文注释……前苏联课程论专家称之为‘解释性课文’,其在教科书和教学中的地位可见一斑”[3]。从两个版本的《祝福》注释比较得出,新版的注释具有以下特点。
1.精准
注释内容需明确,不能模棱两可似是而非。新版的注释对旧版注释中的一些词语的技术性错误做了修改并完善了词汇的概念。
(1)无常
旧版解释:鬼名,迷信的人相信临死时无常鬼来勾魂。
新版解释:佛教用语,原指世间一切事物都处在生起、变异、毁灭的过程中,没有常住性,后引申为死的意思。
新版注释将“无常”一词定义为宗教用语,减轻了迷信色彩,更科学。
(2)回头人
旧版注释:旧时对再嫁寡妇的称呼。
新版注释:当地对再嫁寡妇的称呼。
新版经过考证后对“回头人”这个注释进行修改,从古代语汇变为地方语汇,更精确严谨。同类词汇注释的改变还有“中人”、“善女人”、“出格”等。新版教材注释更具有时代观念,并保留了旧时的原意,没有以今律古。
2.注释数量适当增加或减少
新版中减少了“钝响”、“幽微”、“寒暄”、“形骸”、“诡秘”、“咀嚼赏鉴”等词汇的注释。因为新旧课文编排体系不一致,这些词汇在新版教材《祝福》之前的课文就有所涉及,所以舍去。新版中增加了蒙眬(现写作“蒙眬”)、替身二词的注释。替身”此词的注释为“旧时迷信的人认为人死后到阴间还有鬼混,人活着时有什么罪,可以用人或物代替赎罪,这人或物叫做替身”,“替身”属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意义的“替身”极易混淆,新版特此注释以便学生理解。
值得注意的是,“理学”一词的注释,新版将旧版的“主张妇女守节”删除,只简单地以“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解释,不利于学生理解小说的时代和思想背景。
新版的导读系统与旧版相比,在细节上做了众多修改,大部分的修改在显得严谨精确的同时,符合当今中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认知,单元导读的细化与插图、注释等方面的修改,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作业系统
作业系统作为语文教材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承载单元、专题和单篇课文教学目的的直接载体,也最能明确反映教材编写者的编写意图——通过有一定难度和梯度的训练,使学生了解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对比新旧两个版本的《祝福》课后习题,新旧版的習题数量均为四道大题九道小题,习题量没有改变,但习题内容的增加、删除、修改等变动还是很大的。
新版习题对旧版习题的删除举例:
新版习题对旧版习题的增加举例:
新版习题对旧版习题的修改举例:
通过对两个版本习题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旧版练习侧重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综合性分析,高度重视人物、情节、环境小说三要素等知识的教授,而新版在学生自主探究方面给予了更大空间,具体表现在纯知识性题目的减少和开放式题目的增加,弱化了习题对传统小说知识的依附,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特别是新版中要求对电影版祥林嫂形象进行评价的巧妙习题设计,恰恰体现了新课标中“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4]的要求,体现了从重视“双基”到三维目标并重的变化,教学目标进一步完善。无可否认,这两个版本的联系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课后习题的知识系统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尽管新版比旧版已有改进,但小说阅读教学依然缺少对当代学术成果的吸收,始终囿于主题、人物、情节、环境的陈旧内容,出现知识的固化。
通过对两版本的导学系统、作业系统的比较,在教学目标和学习方式等方面,新版教材编写虽然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但的确出现了令人欣喜的变化,体现了当代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当然,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最终落实,除了教材的改进外,还需要教师、学校等多方面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102.
[2]顾黄初、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86.
[3]朱绍禹主编.中学语文教材概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11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材 课程改革 比较分析
2012年我国最后一个省份迈入新课程改革行列,标志着高中阶段的新课程标准已在全国全面实施。新课改以来,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出现了“一纲多本”的局面,相较于在教学大纲指导下编写的旧人教版,新课程标准时代的新人教版、苏教版、粤教版等教材,在体例、选文等方面均发生了巨大变化。下面就用覆盖率较高的人教大纲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必修)》(下简称旧版)和人教新课标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下简称新版)作比较,以两版本共有的课文《祝福》为例,对两个版本的教材变化进行研究。《祝福》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名篇,而且是我国历年来各版本中学语文教材里重要的保留篇目,享有“定篇”的地位,因此课文《祝福》的编写变动更能体现当代课程理念的变化。
中学语文教材有四个重要系统,分别是范文系统、知识系统、作业(练习)系统和导学(助学)系统,这四个系统形成了教材的基本结构。新旧两个版本的《祝福》,范文系统没有改变,这点自不用赘言,知识系统是结合范文、作业和导学三大系统编排的,正如王荣生教授所指出:“语文课程内容的进一步界定,则主要通过教材的‘助读’和‘练习’来完成,助读和练习实际上起着一项对知识,尤其是对一篇课文所要教学的内容的固定作用。”[1]由此可见作业和练习对于教材的重要性,笔者试对《祝福》作业系统和导学系统两方面的变化进行分析。
一、导读系统
导读系统,又称助学系统或提示系统。导读系统的实质内容是“对学习的要求、重点和方法的提示,对某些疑难问题的诠释,对相关资料的引述,等等”[2]。这一系统在语文教材中具体呈现为导读、目录与索引、插图、注释、附录材料等,笔者将从单元导读、插图和注释方面进行具体剖析。
(一)单元导读
新旧版本的单元导读都提到了学习小说要注重从人物、环境、情节等方面进行分析,这给学生提供了学习小说的切入点,具有针对性。除此之外,新版还用大篇幅的文字介绍小说的作用和时代意义:小说可以多方面刻画人物性格,描摹人物心理,完整地表现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还可以具体生动地再现人物生活的环境,因此在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这在旧版中是没有的,学生在看完单元导读后可以加深对小说概念的理解。
(二)插图
插图是语文教材的补充语言,图文并茂的编排方式更加契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更好地感知课文,以《祝福》为例。旧版的《祝福》和新版的《祝福》插图发生了变化,旧版《祝福》选取了版画家赵延年的一幅黑白木刻《祥林嫂》作课本扉页插图,祥林嫂“纯乎是一个乞丐”的落魄形象得以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适合以此导入课文,让学生对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形成初步感知,关注小说人物命运。新版有两幅连环画式插图,均放在课文中,一幅以“我真傻,真的”为标注,另一幅以“你放着罢,祥林嫂!”为标注,适合在课中穿插讲解,新版的插图侧重点落在了小说情节上。编者有意将旧版祥林嫂肖像图删除,对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进行模糊化处理,将建构人物形象的权利交还学生,这正是重视学生文本体验的表现。
(三)注释
“注释或称注解,包括题目注释、生字注释、词语注释和文言文注释……前苏联课程论专家称之为‘解释性课文’,其在教科书和教学中的地位可见一斑”[3]。从两个版本的《祝福》注释比较得出,新版的注释具有以下特点。
1.精准
注释内容需明确,不能模棱两可似是而非。新版的注释对旧版注释中的一些词语的技术性错误做了修改并完善了词汇的概念。
(1)无常
旧版解释:鬼名,迷信的人相信临死时无常鬼来勾魂。
新版解释:佛教用语,原指世间一切事物都处在生起、变异、毁灭的过程中,没有常住性,后引申为死的意思。
新版注释将“无常”一词定义为宗教用语,减轻了迷信色彩,更科学。
(2)回头人
旧版注释:旧时对再嫁寡妇的称呼。
新版注释:当地对再嫁寡妇的称呼。
新版经过考证后对“回头人”这个注释进行修改,从古代语汇变为地方语汇,更精确严谨。同类词汇注释的改变还有“中人”、“善女人”、“出格”等。新版教材注释更具有时代观念,并保留了旧时的原意,没有以今律古。
2.注释数量适当增加或减少
新版中减少了“钝响”、“幽微”、“寒暄”、“形骸”、“诡秘”、“咀嚼赏鉴”等词汇的注释。因为新旧课文编排体系不一致,这些词汇在新版教材《祝福》之前的课文就有所涉及,所以舍去。新版中增加了蒙眬(现写作“蒙眬”)、替身二词的注释。替身”此词的注释为“旧时迷信的人认为人死后到阴间还有鬼混,人活着时有什么罪,可以用人或物代替赎罪,这人或物叫做替身”,“替身”属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意义的“替身”极易混淆,新版特此注释以便学生理解。
值得注意的是,“理学”一词的注释,新版将旧版的“主张妇女守节”删除,只简单地以“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解释,不利于学生理解小说的时代和思想背景。
新版的导读系统与旧版相比,在细节上做了众多修改,大部分的修改在显得严谨精确的同时,符合当今中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认知,单元导读的细化与插图、注释等方面的修改,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作业系统
作业系统作为语文教材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承载单元、专题和单篇课文教学目的的直接载体,也最能明确反映教材编写者的编写意图——通过有一定难度和梯度的训练,使学生了解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对比新旧两个版本的《祝福》课后习题,新旧版的習题数量均为四道大题九道小题,习题量没有改变,但习题内容的增加、删除、修改等变动还是很大的。
新版习题对旧版习题的删除举例:
新版习题对旧版习题的增加举例:
新版习题对旧版习题的修改举例:
通过对两个版本习题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旧版练习侧重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综合性分析,高度重视人物、情节、环境小说三要素等知识的教授,而新版在学生自主探究方面给予了更大空间,具体表现在纯知识性题目的减少和开放式题目的增加,弱化了习题对传统小说知识的依附,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特别是新版中要求对电影版祥林嫂形象进行评价的巧妙习题设计,恰恰体现了新课标中“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4]的要求,体现了从重视“双基”到三维目标并重的变化,教学目标进一步完善。无可否认,这两个版本的联系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课后习题的知识系统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尽管新版比旧版已有改进,但小说阅读教学依然缺少对当代学术成果的吸收,始终囿于主题、人物、情节、环境的陈旧内容,出现知识的固化。
通过对两版本的导学系统、作业系统的比较,在教学目标和学习方式等方面,新版教材编写虽然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但的确出现了令人欣喜的变化,体现了当代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当然,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最终落实,除了教材的改进外,还需要教师、学校等多方面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102.
[2]顾黄初、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86.
[3]朱绍禹主编.中学语文教材概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11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