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细致”成就“高效”

来源 :广西教育·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YCHEN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积的变化规律 高效课堂 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A-0086-02
  在追求“高效课堂”的大环境下,各所学校都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如“精讲多练”“以学代教”等。很多教师也各施其法,希望能让课堂教学更高效一些。然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只顾着追求所谓的“高效”而缺少细致的教学和对学生的耐心等待与及时帮扶,忽视必要的引导和点拨,就会“欲速则不达”,最终使课堂“低效”甚至“无效”。
  在秋季学期的校级研讨课活动中,笔者执教的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中“积的变化规律”一课。本课重点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发生变化时积的变化”规律。教材的例题设计分为三个层次:1.研究问题:教材设计了两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乘法算式,为学生观察、计算、对比提供了素材。2.归纳规律:引导学生广泛交流,畅说发现的规律,并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说明积的变化规律。3.验证规律:让学生举例验证积的变化规律的普适性。根据教材意图,同时为了体现学校对课堂教学的要求——“低耗高效”和“精讲多练”,笔者将教学主体思路设计为:1.整体出示例题并让学生交流有何发现后,抛出本课的主要问题:每组的第2、3小题同第1小题相比,因数是怎样变化的?积又是怎样变化的?2.分别研究例题中的两组乘法算式,每一组都按“发现规律后就自己试着举例来验证规律”的模式来学习。3.归纳规律,补充课本填空,运用规律完成课堂练习。这样设计的初衷就是想体现教师放手,由学生自主研究、探寻与验证规律的学习过程。然而在试教中,笔者却发现存在不少问题:首先,当笔者出示主题图中的两组算式、让学生独立观察并说说自己的发现时,学生不能准确地感知算式中的实质性变化。对于第一组算式,发言的学生总表述为“2的末尾加了一个0”或“加了两个0”,而不能说出是“2乘10,变成了20”或“2乘100,变成了200”;至于第二组算式中的因数是以除法形式变化的,学生则更难看出,他们说成了“20减10变成10”和“10减5变成5”。如此一来,学生就无法感受到积与因数变化的内在联系了。
  接下来,受发现规律时的思维定势影响,学生在自己举例验证规律这一环节中也问题频现。虽然此时笔者已经在班上总结出了积的变化规律,但是在模仿第一组算式举例时,绝大部分学生都是举了因数乘以“10”或乘以“100”的例子,没几个能举出乘以其他数字的例子;到了模仿第二组算式举例时,则很多学生感觉无从下手,不知道该举什么样的例子。在能举出例子的少数人当中,他们竟然几乎都写成了“另一个因数减几”的情况——积的变化根本不能与之相符,而且最关键的是,他们都没意识到自己举错例子了!
  课堂的种种表现告诉笔者这样一个现实:这次试教没有成功,预期中的“高效”还遥不可及……
  下课后,笔者开始反思:为什么看似简单的例题,学生会如此难理解?明明我已经运用课本主题图、按照教材设计思路来授课,甚至我提的问题也与课本中的文字相差无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学生的学习障碍呢?经过与组员们分析研讨之后,笔者发现在本次试教中至少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1.高估了学生,低估了知识点的难度。2.问题设计没有明显的梯度,没能体现从“扶”到“放”的学习过程。3.在学生还没能建立起数学模型时就让学生直接举例验证规律,难度非常大,尤其是“因数和积同时除以相同数”的情况。4.课件只是单纯地出示主题图,没能动态显现出因数和积是如何变化的。
  分析至此,笔者意识到这节课最大的失误就是:过于“粗放”,不够“细致”!笔者就像一个赶路者,大步向前,结果一路走来收获无几,这是因为笔者课前忽略了对学情的必要分析,认为对于学生来说,这个知识点很容易,他们必定学得轻松,毫无压力。同时,笔者将学校要求的“精讲”误解为“少讲”,一厢情愿地认为教师只要抛出关键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就好了,别的都不用再问、再讲;笔者更将“用教材教”误解为“教教材”,认为只要按照教材中的语句来提问就行了,却忽略了教材只是一个资源、一个范例,如果没有教师的点拨引导,绝大部分的学生就会学得“云里雾里”,迷迷糊糊。教师只有做好学情分析,把握准学习的难点,在关键处引导,在模糊处点拨,才能使学生“拨云见日”,真正掌握知识的本质。
  “在哪里跌倒,就要在哪里爬起来。”在总结了第一次试教的经验和教训后,笔者对本课教学思路做了如下改动:1.将教学的步子放慢,降低问题的难度,体现问题的层次和坡度,帮助学生研究和理解。2.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是需要时间的,不能要求学生一步到位,在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要体现教师的“扶”,由“扶”到“放”,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3.对原来课件进行了改动,通过动态的方式向学生展现算式中因数和积的变化情况,以此来帮助学生发现和掌握规律。在这样的思路指导下,笔者把教学主要流程设计为:1.一开课就定下本课的学习目标。在导入时通过一个小游戏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研究目标:积的变化。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在因数的变化上。2.例题中的两组题还是同时呈现,但是要利用课件中的红色字体来显现各部分的方式,体现出观察算式的三个层次:(1)观察因数有什么变化。(2)观察积有什么变化。(3)重点观察因数是怎样变的,积又是怎样变的。3.当学生能总结出两条规律后,再鼓励他们用一句话来表达,就此回到课本上补充填空。4.完成上述内容之后,就进入给算式“变身”的环节(如右图),其实就是在半“扶”半“放”中让学生再次感受规律,然后再自己尝试改动算式,验证规律。
  经过改动,第二次的试教终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因为授课的步伐放慢了,加上课件的动态演示,学生对两组例题的观察更细致,并能清楚地知道和第1小题相比,第2、3题的因数及积是怎样变化的;因为有了半“扶”半“放”的算式填空,学生能更快地找到感觉,轮到他们自己尝试验证规律时就轻松多了。尤其对于因数是以除法形式变化的情况,学生也能顺利地举出各种不同的例子。这个教学难点终于得到了突破。整节课中虽然也有少数学生出现学习困惑,但是在教师的细致引导和耐心等待下,在层层练习的帮扶下,他们也能慢慢地厘清思维,跟上大家的学习步伐,最终掌握本课的知识点。
  经历了这两次试教之后,笔者对“高效课堂”有了新的认识——“高效”不等于“高速”,并非教师上课快、讲得快就叫“高效”,如果学生学不会、听不懂,那只能是“无效教学”;“高效”更不等于“粗放”,如果教师一味地放手,所设计的问题无梯度、无层次,也没有必要的引导和点拨,那么,就会导致学生的思考不够深入,理解不够到位,学习就会不扎实,那就只能是“低效教学”。不管在什么时期、倡导怎样的理念,教学始终是一项严谨而细致的工作,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及内化更是一个绵长而细微的过程,我们不能为了追求“高效”而忽视教学的本质,更不能为了追求形式上的“高效”而失去了课堂上应有的细致研磨。只有改“粗放”为“细致”,才能以“细致”成就“高效”,让课堂经得起推敲,让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
  (责编 黎雪娟)
其他文献
【关键词】阅读教学 写作意识 《莫高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A-0041-01  选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集崇高的思想境界、独特的写作技巧、流畅的语言风格于一体的优秀之作。这些文章无论从整体布局,还是遣词造句等,都给学生学习写作提供了最佳范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写作知识,让学生从中领悟写作的方法。下面
期刊
【关键词】艺术教育 美 物质文化 活动文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A-0049-01  顾明远曾说:“教育需要美,需要诗意的生活,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如果教育缺失了美,那一定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美,是人世间富有魅力的字眼,艺术教育是增强学生对美的感受与理解,培养学生表现与创造美的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中小学而言,说起艺术
期刊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 爱 放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A-0050-01  “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夏丏尊先生《爱的教育》中的这句话告诉我们,爱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但是怎样的做法才是爱孩子的表现呢?在工作中,常有一些教师以爱为名,对孩子包办、限制太多,引起了孩子的反感
期刊
【关键词】儿童 人际交往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A-0052-01  潘兴(化名)是我班的孩子,他很聪明,但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表现为来学校后总是喜欢一个人坐在角落、从不与其他人交谈玩耍、不愿回答教师的提问等。每个人都生活在群体当中,都需要从别人那里获得信息,学习别人的经验,与别人合作和交往,因而人际交往能力对于每
期刊
伴随着新年的钟声,我们迈入了充满希望的2015年。值此祥和喜庆的美好时刻,我代表自治区高校工委、教育厅,向全区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美好的祝福!  刚刚过去的2014年,是我区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一年,也是我区抓住发展机遇,全面振兴广西教育,全力打造广西教育升级版,加快全区教育事业发展的一年。一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
期刊
【关键词】想象 教学情境 《阿长与〈山海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A-0063-01  一、教学背景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是以“爱”为主题,诉说了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让学生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要求学生能够从课文中感悟到“爱”的博大感情,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受到
期刊
【关键词】现实 数学 分数 整数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A-0061-02  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数学问题,需要运用相关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见,生活和数学是密不可分的。新课程标准提倡:“有意义的数学应该是现实的。”在教学数学的过程中只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现实的密切联系,并充分利用生活现实和认
期刊
【关键词】小学作文 修改方法 评鉴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1A-  0053-02  有人说:“文章不厌百回改——好作文都是改出来的。”修改作文是写好文章的必用手段。传统的作文批改法,大多都是由教师直接打分,大幅“挑剔”学生文章中的毛病,改得七零八落,致使学生的作文被改得面目全非,有时甚至变成了教师的习作,这样的批改方法既吃力不讨好,又
期刊
【关键词】小学数学 情境图 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A-0076-01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编入了大量的情境图帮助小学生学习数学,这些情境图不仅能够有效地拉近小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更为重要的是能为小学生搭建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从而引导小学生进行数学抽象与数学思维。但是,由于教材中的情境图一般都是以“静态场景”的形式来呈现数
期刊
【关键词】PCK视角 小学数学  概念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1A-  0016-02  美国著名学者舒尔曼提出了学科教学知识(PCK),它是指对将所教的学科内容和教育学原理有机融合而成的对具体课题、问题或论点如何组织、表达和调整以适应学习者的不同兴趣和能力以及对教学的理解。PCK要求教师能读懂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学生的知识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