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练习是数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是形成和巩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基本手段,也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因此,设计数学练习绝不是灵机一动、信手拈来的,而是一项充满创造性、启发性的行为。我尝试在练习方式上推陈出新,设计出具有趣味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练习,同时,读懂编者意图,练好课本中的相关练习,很好地达到教学目标。让练习成为放飞学生潜能的天地。
一、思考探究,豁然开朗
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核心。学好概念是学好数学最重要的一环。一些学生之所以觉得学习数学很困难,概念不清往往是最直接的原因,这样就不能熟练地对数学概念进行理解、应用和转化等。因此,抓好概念教学对提高普通中学数学教学质量具有根本性的意义。但是,在现今的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重解题、轻概念,忽视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造成学生解题与概念脱节。
二、实践探究,有思有悟
例如,在学习“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以后,我曾给学生布置这样的练习:有一块长9分数、宽4分米的红布,现在要把它剪成成边长2分米的正方形手帕。一共可以做多少块? 学生的计算结果为(9×4)÷(2×2)=9(块),学生的操作结果为8块,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结果?是计算有问题,还是操作不对?这些思考能帮助学生认清计算与实际操作之间的区别。《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目的中将“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改为“能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那么在练习中也应该有所体现。这一类练习可以更好地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相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自己去动手制作、实验、观察、思考。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训练了多种感官的协调作用,特别是把数学理论变为一种初步的成果,这对于小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有意义的创新体验。
三、螺旋上升,领悟深刻
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对同一类问题进行螺旋上升練习,利于学生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认识到其本质特征。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这一内容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题组练习1.一个圆柱形石柱模型,底面积是28.26厘米2,高是10厘米,求这个圆柱模型的体积。 2.一个圆柱形石柱模型,底面半径是3厘米,高是10厘米,求这个圆柱模型的体积。3.一个圆柱形石柱模型,底面直径是6厘米,高是10厘米,求这个圆柱模型的体积。
在思考解答过程中,学生对圆柱的体积计算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这三道题的设计非常巧妙,第1题:求圆柱的体积直接用底面积乘高。第2题:先利用底面半径求出底面积,最后才用底面积乘高求出它的体积。第3题:先利用底面直径求出半径,接着求出底面面积,最后求圆柱的体积。把同一类问题的不同方面整合到一起,突出了三种形式的求圆柱的体积的题型。
四、对比探究,恍然大悟
这类练习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通过练习,在知识的内在本质和区别上形成对比,从而有所领悟。它可以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把数学知识与学习方法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去。看上去是简单的组合,但影响却是深远长久的;它不同于平时的练习,必须有目的、有方向的。这样既能巩固了学生所学知识,又能让学生在综合性练习的过程中,通过对比探究,大彻大悟。 例如,在五级下册学生学习了真分数和假分数这一内容后,我设计了下面的一道题:
1.把下面的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看你有何启发。
在学生独立完成后追问:观察它们的分子和分母,怎样的假分数能化成整数,怎样的假分数不能化成整数,只能化成带分数?从而让学生恍然大悟,当分子是分母的倍数时,这样的假分数就能转化成整数,反之,如果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这样的假分数只能转化成带分数。
总之,有效的练习设计不仅可以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举措,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我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围绕教学目标,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有针对性的有效练习。我们教育所要培养的不是做练习的“机器”,而应是有思想有创新能力的人。教师只有正确地理解课堂练习的价值,更新教育观念,落实新课程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加强练习的改革,实现“减负增效”,才能实现真正的“人本回归”。
责任编辑 徐国坚
一、思考探究,豁然开朗
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核心。学好概念是学好数学最重要的一环。一些学生之所以觉得学习数学很困难,概念不清往往是最直接的原因,这样就不能熟练地对数学概念进行理解、应用和转化等。因此,抓好概念教学对提高普通中学数学教学质量具有根本性的意义。但是,在现今的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重解题、轻概念,忽视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造成学生解题与概念脱节。
二、实践探究,有思有悟
例如,在学习“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以后,我曾给学生布置这样的练习:有一块长9分数、宽4分米的红布,现在要把它剪成成边长2分米的正方形手帕。一共可以做多少块? 学生的计算结果为(9×4)÷(2×2)=9(块),学生的操作结果为8块,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结果?是计算有问题,还是操作不对?这些思考能帮助学生认清计算与实际操作之间的区别。《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目的中将“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改为“能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那么在练习中也应该有所体现。这一类练习可以更好地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相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自己去动手制作、实验、观察、思考。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训练了多种感官的协调作用,特别是把数学理论变为一种初步的成果,这对于小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有意义的创新体验。
三、螺旋上升,领悟深刻
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对同一类问题进行螺旋上升練习,利于学生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认识到其本质特征。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这一内容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题组练习1.一个圆柱形石柱模型,底面积是28.26厘米2,高是10厘米,求这个圆柱模型的体积。 2.一个圆柱形石柱模型,底面半径是3厘米,高是10厘米,求这个圆柱模型的体积。3.一个圆柱形石柱模型,底面直径是6厘米,高是10厘米,求这个圆柱模型的体积。
在思考解答过程中,学生对圆柱的体积计算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这三道题的设计非常巧妙,第1题:求圆柱的体积直接用底面积乘高。第2题:先利用底面半径求出底面积,最后才用底面积乘高求出它的体积。第3题:先利用底面直径求出半径,接着求出底面面积,最后求圆柱的体积。把同一类问题的不同方面整合到一起,突出了三种形式的求圆柱的体积的题型。
四、对比探究,恍然大悟
这类练习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通过练习,在知识的内在本质和区别上形成对比,从而有所领悟。它可以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把数学知识与学习方法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去。看上去是简单的组合,但影响却是深远长久的;它不同于平时的练习,必须有目的、有方向的。这样既能巩固了学生所学知识,又能让学生在综合性练习的过程中,通过对比探究,大彻大悟。 例如,在五级下册学生学习了真分数和假分数这一内容后,我设计了下面的一道题:
1.把下面的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看你有何启发。
在学生独立完成后追问:观察它们的分子和分母,怎样的假分数能化成整数,怎样的假分数不能化成整数,只能化成带分数?从而让学生恍然大悟,当分子是分母的倍数时,这样的假分数就能转化成整数,反之,如果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这样的假分数只能转化成带分数。
总之,有效的练习设计不仅可以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举措,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我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围绕教学目标,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有针对性的有效练习。我们教育所要培养的不是做练习的“机器”,而应是有思想有创新能力的人。教师只有正确地理解课堂练习的价值,更新教育观念,落实新课程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加强练习的改革,实现“减负增效”,才能实现真正的“人本回归”。
责任编辑 徐国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