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具有古老、普遍以及很强的感染力等特征,人们往往喜爱用音乐来表达思想和内心情感。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音乐的特点,来引导学生听音乐、感受音乐以及创作音乐等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并与他们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本篇论文就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初中音乐的教学进行分析,力求能够通过对音乐的创新与改造,使高中音乐课程能够更好更快的发展。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音乐 创新教学 策略
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式下,初中的音乐教学模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是机遇的来临,要想初中音乐教学发展的更好,需要进行不断的创新与改进。所以在日常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应该注重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不断的感受到音乐的魅力,逐渐产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自身对音乐的欣赏能力。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下,要让学生成为音乐的主体,通过新的教学模式和新的教学方式的应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在不断进行教学创新的同时实现独特的教学模式,要加强对新课程背景下音乐教学的分析,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1.情境带入,增强教学效果
根据中学生的特点,利用录音、录像、图片等现代教学媒体,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创设图文、音视、动画栩栩如生的教学情境,营造如身临其境的氛围,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使学习内容变枯燥为形象,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视野,还较好地激发了学生思维,提高了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审美能力。如,教学《装扮蓝色地球》这首歌时,可通过多媒体将野蜂飞舞、鸟儿歌唱、太阳温暖的大自然景色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充分欣赏、自由想象之后,入情入境地体会歌词的意境……
2.多元化的学习渠道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有价值、优秀、动听并且百听不厌的音乐,学生可以从电视节目及电影等渠道中获取,这些音乐对促进学生音乐知识的学习非常有效。例如:在课堂上,老师可以把一些比较优秀、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电影中的原创音乐播放出来,并根据电影中的音乐插曲,结合电影中的画面和一些故事情节对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在音乐中不仅收获了听觉与视觉的审美,还同时加深了电影作品及音乐之间的感受,养成观察学习音乐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由于课堂学习时间的有限性,老师可以将学习任务布置下去,让学生自己在家里,通过看电影、看电视作品等,将画面与音乐结合起来,学习其中的音乐插曲,感受其中的音乐特色。然后在课堂上,将自己在家里学习到的音乐和电影插曲,用不一样的方式表现出来,利用这种视听结合的学习法学习音乐,更能加深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和理解能力。
3.将音乐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音乐这门艺术学科除了具备自身的特性外,还与舞蹈、戏剧、美术等姊妹艺术一样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等鲜明特征。音乐学科教学,较重要的是要充分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通过音乐艺术手段不断启发学生思维,获取更多的知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教师不能只做音乐教育的专才,更要做多门学科的通才。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应当充分考虑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有机结合,以音乐教学为主线,不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趣味性,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艺术审美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
4.重视民族音乐的教学
通过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可以学习到我国博大精深、绚丽多彩的历史文化,感受自己民族较深层的东西。在民族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增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尤其对于少数民族的学生来讲,更能够增加他们的自信,调动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祖国,增强爱国主义情操。因此,要将优秀的民族音乐纳入初中音乐课程中。教师时刻注意培养学生对我国戏曲音乐的热爱,善于吸收并融合其他剧种于音乐教学,看似深不可测的戏曲也一定会在音乐教学中焕发出特有的艺术魅力。
5.团结力量大,小组合作学习
初中生对音乐课堂的投入性和积极性普遍不高,很多学生上课不能跟着老师的思维走,更不要说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踊跃参与了。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老师可以把学生分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比如,男生为一组,女生为一组。老师作为裁判和命题人布置一定的任务或者题目,让两个小组共同参与到竞赛中。比如,在学习完歌曲之后,老师为了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一定的检测,可以让学生比赛合唱,评比哪组唱得最和谐、最准确,获得胜利的小组可以得到一定的奖励。在小组合作竞赛中,学生能够都参与到教学中,并且还能够互相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还能够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6.教学中渗透德育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初中音乐具有重要的美感教育功能,可以积极地促进学生的情感。在音乐教学渗透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时代发展的背景,探索学生感兴趣的音乐作品,以情感为载体,开展有效的音乐教学和道德教育。采用多样化的方法为学生构建感悟音乐情感的平台。但是,是否可以与课堂整合帮助学生学习知识,教师应该提前考虑好,由此才能在情感升华中更好地渗透德育。例如,赞扬无私与爱的歌曲“让世界充满爱”就可以结合德育教学中的奉献精神由教师引导渗透到音乐教学,让学生在搭建好的情感平台上得到感情的升华。这首歌经常出现在近些年的赈灾晚会上,这时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利用多媒体来播放相关的视频和晚会场景,带领学生富有情感地学习歌曲的演唱,受到歌曲中精神的影响。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巧妙地融入道德教育,不仅使学生不会感受到音乐学习的无聊品味,而且还能从中获得爱的力量。
7.教学渗透音乐要素
音乐的基本要素是指构成音乐的各种元素,包括音的高低,音的长短,音的强弱和音色。例如:节奏、曲调、和声以及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织体等。其中节奏和旋律是音乐的最基本要素。因此,笔者觉得初中音乐欣赏课中最应该记住的是节奏和旋律。通过对音乐作品的节奏和旋律进行记忆,才能实现有效记忆。所谓节奏是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礼记·乐记》中记载“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文采节奏,声之饰也。”而一个音乐作品节奏是它最基本的组成部分,音乐风格的判断往往依赖节奏。比如,进行曲风格的节奏大多采用附点节奏,而新疆的民族音乐多采用切分音的节奏。音乐的情绪、情感只能依靠旋律表达出来,旋律是听众的向导。因此,学生在欣赏一支旋律时,必须能够把它辨认出来,而且以后还要自始至终追随它的行踪。
总体来说,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的音乐教学需要花费精力去克服创新道路上的种种困难,明确音乐鉴赏的意义,做到系统全面的教育方式。对音乐老师的要求就是在教育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加愿意接受,不断的去创新,不断的去寻找新的教学方式,让整个音乐教学发挥最大的作用。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音乐 创新教学 策略
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式下,初中的音乐教学模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是机遇的来临,要想初中音乐教学发展的更好,需要进行不断的创新与改进。所以在日常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应该注重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不断的感受到音乐的魅力,逐渐产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自身对音乐的欣赏能力。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下,要让学生成为音乐的主体,通过新的教学模式和新的教学方式的应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在不断进行教学创新的同时实现独特的教学模式,要加强对新课程背景下音乐教学的分析,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1.情境带入,增强教学效果
根据中学生的特点,利用录音、录像、图片等现代教学媒体,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创设图文、音视、动画栩栩如生的教学情境,营造如身临其境的氛围,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使学习内容变枯燥为形象,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视野,还较好地激发了学生思维,提高了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审美能力。如,教学《装扮蓝色地球》这首歌时,可通过多媒体将野蜂飞舞、鸟儿歌唱、太阳温暖的大自然景色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充分欣赏、自由想象之后,入情入境地体会歌词的意境……
2.多元化的学习渠道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有价值、优秀、动听并且百听不厌的音乐,学生可以从电视节目及电影等渠道中获取,这些音乐对促进学生音乐知识的学习非常有效。例如:在课堂上,老师可以把一些比较优秀、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电影中的原创音乐播放出来,并根据电影中的音乐插曲,结合电影中的画面和一些故事情节对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在音乐中不仅收获了听觉与视觉的审美,还同时加深了电影作品及音乐之间的感受,养成观察学习音乐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由于课堂学习时间的有限性,老师可以将学习任务布置下去,让学生自己在家里,通过看电影、看电视作品等,将画面与音乐结合起来,学习其中的音乐插曲,感受其中的音乐特色。然后在课堂上,将自己在家里学习到的音乐和电影插曲,用不一样的方式表现出来,利用这种视听结合的学习法学习音乐,更能加深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和理解能力。
3.将音乐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音乐这门艺术学科除了具备自身的特性外,还与舞蹈、戏剧、美术等姊妹艺术一样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等鲜明特征。音乐学科教学,较重要的是要充分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通过音乐艺术手段不断启发学生思维,获取更多的知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教师不能只做音乐教育的专才,更要做多门学科的通才。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应当充分考虑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有机结合,以音乐教学为主线,不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趣味性,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艺术审美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
4.重视民族音乐的教学
通过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可以学习到我国博大精深、绚丽多彩的历史文化,感受自己民族较深层的东西。在民族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增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尤其对于少数民族的学生来讲,更能够增加他们的自信,调动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祖国,增强爱国主义情操。因此,要将优秀的民族音乐纳入初中音乐课程中。教师时刻注意培养学生对我国戏曲音乐的热爱,善于吸收并融合其他剧种于音乐教学,看似深不可测的戏曲也一定会在音乐教学中焕发出特有的艺术魅力。
5.团结力量大,小组合作学习
初中生对音乐课堂的投入性和积极性普遍不高,很多学生上课不能跟着老师的思维走,更不要说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踊跃参与了。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老师可以把学生分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比如,男生为一组,女生为一组。老师作为裁判和命题人布置一定的任务或者题目,让两个小组共同参与到竞赛中。比如,在学习完歌曲之后,老师为了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一定的检测,可以让学生比赛合唱,评比哪组唱得最和谐、最准确,获得胜利的小组可以得到一定的奖励。在小组合作竞赛中,学生能够都参与到教学中,并且还能够互相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还能够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6.教学中渗透德育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初中音乐具有重要的美感教育功能,可以积极地促进学生的情感。在音乐教学渗透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时代发展的背景,探索学生感兴趣的音乐作品,以情感为载体,开展有效的音乐教学和道德教育。采用多样化的方法为学生构建感悟音乐情感的平台。但是,是否可以与课堂整合帮助学生学习知识,教师应该提前考虑好,由此才能在情感升华中更好地渗透德育。例如,赞扬无私与爱的歌曲“让世界充满爱”就可以结合德育教学中的奉献精神由教师引导渗透到音乐教学,让学生在搭建好的情感平台上得到感情的升华。这首歌经常出现在近些年的赈灾晚会上,这时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利用多媒体来播放相关的视频和晚会场景,带领学生富有情感地学习歌曲的演唱,受到歌曲中精神的影响。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巧妙地融入道德教育,不仅使学生不会感受到音乐学习的无聊品味,而且还能从中获得爱的力量。
7.教学渗透音乐要素
音乐的基本要素是指构成音乐的各种元素,包括音的高低,音的长短,音的强弱和音色。例如:节奏、曲调、和声以及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织体等。其中节奏和旋律是音乐的最基本要素。因此,笔者觉得初中音乐欣赏课中最应该记住的是节奏和旋律。通过对音乐作品的节奏和旋律进行记忆,才能实现有效记忆。所谓节奏是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礼记·乐记》中记载“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文采节奏,声之饰也。”而一个音乐作品节奏是它最基本的组成部分,音乐风格的判断往往依赖节奏。比如,进行曲风格的节奏大多采用附点节奏,而新疆的民族音乐多采用切分音的节奏。音乐的情绪、情感只能依靠旋律表达出来,旋律是听众的向导。因此,学生在欣赏一支旋律时,必须能够把它辨认出来,而且以后还要自始至终追随它的行踪。
总体来说,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的音乐教学需要花费精力去克服创新道路上的种种困难,明确音乐鉴赏的意义,做到系统全面的教育方式。对音乐老师的要求就是在教育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加愿意接受,不断的去创新,不断的去寻找新的教学方式,让整个音乐教学发挥最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