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也就是学生的主体发展,这是一个中心问题,也是一种理念。“为本”也就是对教育主体的真诚和尊重。现代认知学的观点认为,数学学习过程就是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变化过程,儿童智慧的发展是主体内化认知结构趋向平衡的过程之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是认识的主体,是决定学习结果的直接因素。数学素质教育中学生的主体发展,使我们得到数学教育规律的崭新的认识。这也是扭转“地球中心说”迈向“太阳中心说”的世纪飞跃,以学生认知结构特点及变化规律为依据,对数学的全过程进行精心的设计、组织、协调和评价,从而确保学生的主体和谐发展。
一、学生的主体发展体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参与精神
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由接受性、维持性学习转变为体验性、探索性和创造性学习,是数学教学中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发挥,个性得以发展,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的最终体现。
1.发掘学生学习数学的需求,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有积极持久的学习热情。因此,应当在教学中多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1)充分展示数学自身的魅力和广泛的应用来诱导学生热爱数学。在教学中,常给学生以“数学美”的感受,介绍数学发展中的辉煌成就,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让学生动手测操场的长、宽,计算面积,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奥妙,对数学产生兴趣,同时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活化教学方法,促使学生迷恋数学。在教学中,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多做游戏,使死知识变活、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如在教学行程问题时,让学生上台演示“相遇”、“追及”的情行,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勾股定理”的运用----测量旗杆高度时,可以让学生分组到操场进行具体的测量、操作、计算等等。
2.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自主选择,使学生全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一个班的学生成绩难免参差不齐,按同一学习目标教学,会造成“吃不饱”、“吃不了”的矛盾,学生必然失去学习积极性、不愿参与教学活动。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大纲,结合学生特点,把教学目标分成不同的层次,让学生自己选择,使他们把握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二、 学生的主体发展体现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
近几年,国际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中国队连获总分第一、但在赛后的问题讨论会上,欧美国家的中学生向竞赛本员会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而中国学生只字未提。在中学生中调查表明:学生中主动发现问题的学生,初中占80%,高中占40%;主动提出问题的学生初中占55%,高中占5%。这种现象,在基础教育的中学阶段,不能不令人担优。
数学学能力是学生通过思考,采用比较、分析、综合、联想的方法,把原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技能进行组合,从而主动构建起新队。因此可以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关键。
1、在课堂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能体现儿童的内在本质。面对新鲜、陌生的事物,问个为什么,这是儿童的天性。但这种天性在常规的、旧式的教学方法中,被教师逐步振杀,把学生培养成了一个个解题的机器,进而不再去联想,不再去创造。为解决这种现状,我们需要改革課堂教学模式,还给学生的本性,让他们敢于提出问题,敢于创造。
(1)在教学中给学生提问题的机会。在教学中设置一些新奇、疑难的问题,使他们融入到问题中去,
(2)课堂里没有愚蠢的问题。现状看,从“无疑”到“有疑”难,从“有疑”到有勇气提问更难。因此,教师不要因为学生提出一些无聊的问题而耻笑他们。
(3)多听听学生的想法,把“句号”变为“问号”。在教学中,教师讲多了,学生只有洗耳恭听的份了。因此在教学中要淡化学生对教师的依赖作用,教师多听学生的想法。学生进行讨论时,教师应是参与者,教师应多扮演差生,让学生充当小先生。激励他们敢于把“句号”变为“问号”。
2.做好学生的“读、讲、做、写”工作,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从而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读:是指读教材,即预习、复习等等;讲:指语言表达能力;做:指学习自己动手,在动手中发现问题;写:指写小论文,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对数学的认识和发现。
三、学生的主体发展体现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是以人为本的最高体现,是认知性、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的进一步发展。它的显著特点是给学生的创新空间,这期种空间或许前人已认知的,但学生尚未知的,也可能是直今人们未知的,因而是开放式的。自我实现使学生不满足于书本或生活给予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事物,形成新概念,掌握新工具去解决自己尚未解决的问题,获得科学结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和创新意识,组织学生的创造行为,形成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善于总结学生经过自己努力而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同时,这种总结可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再次创造打下基础。
2.挖掘后进生的闪光点,让他们始终具有自我实现的意识。在教学中,给后进生多创造情景,设计他们成功的机会;在课外,善于发现他们所具有的动手、动脑的能力。以自我实现的喜悦来促使他们有心理上要学习的需求,有了心理上要学习的需求,才有心理上的参与,才能达到行为上的参与。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实践证明,数学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发展即“以学生发展为本”,能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自身价值,具有了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质。
参考文献:
[1]基于数学素养 培养理性思维[J]. 齐欣. 中学数学. 2018(14)
[2]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由学生的考后反思想到的[J]. 齐欣. 理科考试研究. 2019(08)
[3]关注素养导向 考查数学思维[J]. 齐欣.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18(26)
[4]构建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探索与思考[J]. 吴友弟. 才智. 2011(05)
一、学生的主体发展体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参与精神
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由接受性、维持性学习转变为体验性、探索性和创造性学习,是数学教学中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发挥,个性得以发展,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的最终体现。
1.发掘学生学习数学的需求,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有积极持久的学习热情。因此,应当在教学中多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1)充分展示数学自身的魅力和广泛的应用来诱导学生热爱数学。在教学中,常给学生以“数学美”的感受,介绍数学发展中的辉煌成就,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让学生动手测操场的长、宽,计算面积,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奥妙,对数学产生兴趣,同时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活化教学方法,促使学生迷恋数学。在教学中,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多做游戏,使死知识变活、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如在教学行程问题时,让学生上台演示“相遇”、“追及”的情行,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勾股定理”的运用----测量旗杆高度时,可以让学生分组到操场进行具体的测量、操作、计算等等。
2.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自主选择,使学生全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一个班的学生成绩难免参差不齐,按同一学习目标教学,会造成“吃不饱”、“吃不了”的矛盾,学生必然失去学习积极性、不愿参与教学活动。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大纲,结合学生特点,把教学目标分成不同的层次,让学生自己选择,使他们把握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二、 学生的主体发展体现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
近几年,国际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中国队连获总分第一、但在赛后的问题讨论会上,欧美国家的中学生向竞赛本员会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而中国学生只字未提。在中学生中调查表明:学生中主动发现问题的学生,初中占80%,高中占40%;主动提出问题的学生初中占55%,高中占5%。这种现象,在基础教育的中学阶段,不能不令人担优。
数学学能力是学生通过思考,采用比较、分析、综合、联想的方法,把原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技能进行组合,从而主动构建起新队。因此可以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关键。
1、在课堂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能体现儿童的内在本质。面对新鲜、陌生的事物,问个为什么,这是儿童的天性。但这种天性在常规的、旧式的教学方法中,被教师逐步振杀,把学生培养成了一个个解题的机器,进而不再去联想,不再去创造。为解决这种现状,我们需要改革課堂教学模式,还给学生的本性,让他们敢于提出问题,敢于创造。
(1)在教学中给学生提问题的机会。在教学中设置一些新奇、疑难的问题,使他们融入到问题中去,
(2)课堂里没有愚蠢的问题。现状看,从“无疑”到“有疑”难,从“有疑”到有勇气提问更难。因此,教师不要因为学生提出一些无聊的问题而耻笑他们。
(3)多听听学生的想法,把“句号”变为“问号”。在教学中,教师讲多了,学生只有洗耳恭听的份了。因此在教学中要淡化学生对教师的依赖作用,教师多听学生的想法。学生进行讨论时,教师应是参与者,教师应多扮演差生,让学生充当小先生。激励他们敢于把“句号”变为“问号”。
2.做好学生的“读、讲、做、写”工作,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从而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读:是指读教材,即预习、复习等等;讲:指语言表达能力;做:指学习自己动手,在动手中发现问题;写:指写小论文,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对数学的认识和发现。
三、学生的主体发展体现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是以人为本的最高体现,是认知性、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的进一步发展。它的显著特点是给学生的创新空间,这期种空间或许前人已认知的,但学生尚未知的,也可能是直今人们未知的,因而是开放式的。自我实现使学生不满足于书本或生活给予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事物,形成新概念,掌握新工具去解决自己尚未解决的问题,获得科学结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和创新意识,组织学生的创造行为,形成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善于总结学生经过自己努力而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同时,这种总结可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再次创造打下基础。
2.挖掘后进生的闪光点,让他们始终具有自我实现的意识。在教学中,给后进生多创造情景,设计他们成功的机会;在课外,善于发现他们所具有的动手、动脑的能力。以自我实现的喜悦来促使他们有心理上要学习的需求,有了心理上要学习的需求,才有心理上的参与,才能达到行为上的参与。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实践证明,数学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发展即“以学生发展为本”,能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自身价值,具有了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质。
参考文献:
[1]基于数学素养 培养理性思维[J]. 齐欣. 中学数学. 2018(14)
[2]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由学生的考后反思想到的[J]. 齐欣. 理科考试研究. 2019(08)
[3]关注素养导向 考查数学思维[J]. 齐欣.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18(26)
[4]构建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探索与思考[J]. 吴友弟. 才智. 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