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迫击炮在历史上曾有过五个名字:战壕炮、步兵炮、滑瞠炮、曲射炮和迫击炮。迫击炮生来就是打击日军的。世界上第一门真正的迫击炮诞生于日俄战争期间的1904年,是一位俄国炮兵大尉发明的。
它刚一问世就不负众望,把隐藏在堑壕里的日军打得落花流水。但所有的迫击炮对坚固的碉堡类垂直建筑都无可奈何。
百团大战之后,日军采取疯狂的报复行动,在我根据地周围修筑大量碉堡,企图将我军团死在太行山上。
迫击炮是曲射炮,主要是对付步兵、散兵。射击精度受地形、风速、风向、温度、炮弹及装药重量的限制,所以射弹散布大,很难直接准确地命中单体目标。对付敌人的碉堡尤其困难。而山炮、野炮这些平射炮就不同了,它们是从尾部装填炮弹,而且炮筒内有膛线,发射后炮弹旋转着出去,炮弹初始速度大,平射距离远,可以直接射向敌人的碉堡,将其摧毁。
由于迫击炮打不了碉堡,突击队只能拼死强攻。突击队员死伤了很多,也不能攻下。刘伯承下令不准用这种办法了,这是一种无谓的牺牲。
时任太行军区司令员的刘伯承和政委邓小平,指示炮兵主任赵章成想尽一切办法,用迫击炮把碉堡打平。在战争的关键时期,赵章成接受了迫击炮创新的特殊使命。于是,司令部从华北六大军区抽调10名迫击炮干部,组成迫击炮平射研究班,由赵章成亲自挂帅。迫击炮无法进行平射的原因在于,炮弹必须由炮筒前端装入,炮身一旦放平,炮弹就无法下滑去击发雷管打火。
有人注意到了擦炮用的洗把杆,它上面有一个空心圆孔也许可以用来套住炮弹,用力助其下滑来击发雷管。试验居然成功了。炮弹出去了,也打中目标了,但是洗把杆也飞出去好远。这在战场上就不行了,还能派人去把它捡回来?那是不可能的。
凭借出色的观察力和联想力,赵章成大胆提出用太行山上随处可见的高粱秆代替冼把杆送弹击发。
高粱秆击发炮弹法在实战中取得了成功,也受到了步兵的欢迎,但赵章成并不满意。他认为这种方法在技术上还存在严重缺陷,如果高粱秆在加工或使用中出现失误,射击时就有堵住炮弹、发生炸膛的危险。
受到掷弹筒的启发,他们想到了用拉火击发的办法。他们在炮尾部增加了一节400毫米长的尾管,采用拉火击发装置,并将底盘倾斜着地,使炮筒与地平线的倾角保持在5度以下。这样,82迫击炮达到了既能曲射又能平射,具有步兵炮的功能。随后,研究小组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来验证在不同的距离上打垂直目标的可靠性。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奋战,赵章成带领研究小组,在战场上创造出小炮代替大炮,曲射炮代替平射炮,一炮多用的奇迹,称得上是战争史上的新创举。
成功之后,刘伯承邓小平当即责成司令部电令各军区部队,将迫击炮分期分批送往兵工厂进行改装,以便在战场上推广。关于平射迫击炮,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在邯郸战役双方交战时,纪万明就用这种改造过的迫击炮将一发炮弹从日军碉堡的机枪眼里打进去了。更奇怪的是,炮弹像铁块儿一样落地,没有爆炸。结果这枚没有爆炸的迫击炮弹,被日军拿回去研究,小日本的兵器专家百思不得其解,实在想不通八路军是如何将迫击炮弹从碉堡的射击孔中打进来的。
有了平射的迫击炮以后,八路军既能够打碉堡,也可以进行城市攻坚战。赵章成不仅百发百中、一炮制敌,而且开掘出迫击炮的最大潜力。战争年代,刘伯承称赞他是神炮手,还有首长评价说,他把迫击炮技术上升到了艺术的高度。火炮是战争之神,而赵章成堪称我军的迫击炮之神。
邢大军据《成功》整理
图片说明:延安时期赵章成(第一排中间)和战士在一起。
它刚一问世就不负众望,把隐藏在堑壕里的日军打得落花流水。但所有的迫击炮对坚固的碉堡类垂直建筑都无可奈何。
百团大战之后,日军采取疯狂的报复行动,在我根据地周围修筑大量碉堡,企图将我军团死在太行山上。
迫击炮是曲射炮,主要是对付步兵、散兵。射击精度受地形、风速、风向、温度、炮弹及装药重量的限制,所以射弹散布大,很难直接准确地命中单体目标。对付敌人的碉堡尤其困难。而山炮、野炮这些平射炮就不同了,它们是从尾部装填炮弹,而且炮筒内有膛线,发射后炮弹旋转着出去,炮弹初始速度大,平射距离远,可以直接射向敌人的碉堡,将其摧毁。
由于迫击炮打不了碉堡,突击队只能拼死强攻。突击队员死伤了很多,也不能攻下。刘伯承下令不准用这种办法了,这是一种无谓的牺牲。
时任太行军区司令员的刘伯承和政委邓小平,指示炮兵主任赵章成想尽一切办法,用迫击炮把碉堡打平。在战争的关键时期,赵章成接受了迫击炮创新的特殊使命。于是,司令部从华北六大军区抽调10名迫击炮干部,组成迫击炮平射研究班,由赵章成亲自挂帅。迫击炮无法进行平射的原因在于,炮弹必须由炮筒前端装入,炮身一旦放平,炮弹就无法下滑去击发雷管打火。
有人注意到了擦炮用的洗把杆,它上面有一个空心圆孔也许可以用来套住炮弹,用力助其下滑来击发雷管。试验居然成功了。炮弹出去了,也打中目标了,但是洗把杆也飞出去好远。这在战场上就不行了,还能派人去把它捡回来?那是不可能的。
凭借出色的观察力和联想力,赵章成大胆提出用太行山上随处可见的高粱秆代替冼把杆送弹击发。
高粱秆击发炮弹法在实战中取得了成功,也受到了步兵的欢迎,但赵章成并不满意。他认为这种方法在技术上还存在严重缺陷,如果高粱秆在加工或使用中出现失误,射击时就有堵住炮弹、发生炸膛的危险。
受到掷弹筒的启发,他们想到了用拉火击发的办法。他们在炮尾部增加了一节400毫米长的尾管,采用拉火击发装置,并将底盘倾斜着地,使炮筒与地平线的倾角保持在5度以下。这样,82迫击炮达到了既能曲射又能平射,具有步兵炮的功能。随后,研究小组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来验证在不同的距离上打垂直目标的可靠性。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奋战,赵章成带领研究小组,在战场上创造出小炮代替大炮,曲射炮代替平射炮,一炮多用的奇迹,称得上是战争史上的新创举。
成功之后,刘伯承邓小平当即责成司令部电令各军区部队,将迫击炮分期分批送往兵工厂进行改装,以便在战场上推广。关于平射迫击炮,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在邯郸战役双方交战时,纪万明就用这种改造过的迫击炮将一发炮弹从日军碉堡的机枪眼里打进去了。更奇怪的是,炮弹像铁块儿一样落地,没有爆炸。结果这枚没有爆炸的迫击炮弹,被日军拿回去研究,小日本的兵器专家百思不得其解,实在想不通八路军是如何将迫击炮弹从碉堡的射击孔中打进来的。
有了平射的迫击炮以后,八路军既能够打碉堡,也可以进行城市攻坚战。赵章成不仅百发百中、一炮制敌,而且开掘出迫击炮的最大潜力。战争年代,刘伯承称赞他是神炮手,还有首长评价说,他把迫击炮技术上升到了艺术的高度。火炮是战争之神,而赵章成堪称我军的迫击炮之神。
邢大军据《成功》整理
图片说明:延安时期赵章成(第一排中间)和战士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