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时期是人生的一个特殊成长期,中学时期的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人的一生都有重大影响,因而中学生的养成教育是教育工作者值得关注的话题。本文从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现状;中学生行为习惯存在的问题;中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措施等方面,浅论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问题;措施
养成教育就是培養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它往往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最终形成良好的习惯。这需要承担教育孩子主要责任的学校和家长在平时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通过训练严格管理等等教育手段,全面提高孩子素质,养成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和行为的习惯。
一、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现状
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各方面都处于快速变化和急速转型的时期。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整个社会的价值观、道德体系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人们意识形态的多样化必然会给教育领域带来一些影响,而一些消极的因素如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下降,社会规范的瓦解必然对学生的成长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带来不利影响。
除了社会大环境存在的问题,我国独生子女家庭较多,家庭教育不到位也是一个问题。现在的中学生大部分都是家里的独苗,从小被祖辈、父母及亲人过度溺爱,不少孩子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认识存在问题。他们很多人总是习惯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这种性格特点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除了社会家庭原因,学校教育的不到位也是中学生行为出现问题的原因之一。现代教育体制过于注重对学生文化知识的传授,而不注意对学生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因此学生只能在学校学到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学校对于他们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质的培养就不够。虽然我们国家一直提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但是一些学校在考试升学的压力下,选择放弃一些与德育相关的课程,这必然对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品质的形成不利。
二、中学生行为习惯存在的问题
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的欠缺使得中学生容易在行为习惯上出现偏差和问题。目前在校学生中习惯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习惯问题
由于平时缺少父母的有效监督,一些学生对学习活动没有计划和安排,学习非常被动不积极。在学习过程中也不能很好地配合各科老师完成各种学习任务,有的学生为了糊任务甚至采取抄作业,请人代写等手段蒙混过关。
2、道德品质问题
由于受生活环境不利因素的影响,一些中学生的道德品质出现问题。如今很多学生的家庭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慢慢地学生之间讲究吃穿有互相攀比的不良风气出现。他们往往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置于脑后。有的学生父母对他们比较娇惯,他们不爱劳动,懒惰成性,在学校和家里极少参加各种劳动,怕吃苦爱享受。
3、生活习惯问题
部分学生的平时生活习惯很不好,比如缺少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不注意文明礼貌。一些学生在公共场合无所顾忌地大声喧哗、无视文明礼貌规范,随手乱扔垃圾,缺少起码的卫生习惯。一些人乘坐公交车不排队,乱占座位。平时在学校里见到老师不理睬,同学之间不谦让,经常为一些小事闹矛盾。
三、中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措施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人要是各种好习惯都养成了,我们的教育目的就达到了。”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对中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1、学校教育重点抓
首先,加强班主任工作及各科教师的配合。班主任在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同时各科教师要配合进行德育渗透。其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可以利用每周的升旗活动,强化学生的爱国意识,培养民族自豪感。
2、家庭教育要配合
首先要做好家庭和学校之间的沟通工作,学校要定期召开各年级家长会,及时向家长宣传学校的教育教学政策,教学活动安排。班主任老师要保持与学生家长的电话联系,及时向家长反馈孩子在学校里的生活学习情况。尽力帮助他们在家长的配合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道德品质,言传身教使孩子能够健康快乐成长。
3、社会教育要重视
多年以来,学校只强调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教育而忽视道德品质,行为规范的培养,学校教育和社会一度脱节。因此要改变这种境况首先全社会要开始注重对全体公民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要对社会上的正能量给予肯定和宣传,同时要加大对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其次,学校作为教育主体可以定期请各类先进事迹的代表人物走进校园,请他们用自身的真实事迹感染学生。
综上,大量事实证明,习惯决定一个人的成败,也影响事业的成败,所以最根本的教育就是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家长和学校要齐抓共管,力争让成长期的中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张继锋.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J].学周刊,2018(3).
[2]杨平,朱海.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2(6):18-20.
关键词: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问题;措施
养成教育就是培養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它往往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最终形成良好的习惯。这需要承担教育孩子主要责任的学校和家长在平时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通过训练严格管理等等教育手段,全面提高孩子素质,养成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和行为的习惯。
一、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现状
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各方面都处于快速变化和急速转型的时期。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整个社会的价值观、道德体系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人们意识形态的多样化必然会给教育领域带来一些影响,而一些消极的因素如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下降,社会规范的瓦解必然对学生的成长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带来不利影响。
除了社会大环境存在的问题,我国独生子女家庭较多,家庭教育不到位也是一个问题。现在的中学生大部分都是家里的独苗,从小被祖辈、父母及亲人过度溺爱,不少孩子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认识存在问题。他们很多人总是习惯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这种性格特点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除了社会家庭原因,学校教育的不到位也是中学生行为出现问题的原因之一。现代教育体制过于注重对学生文化知识的传授,而不注意对学生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因此学生只能在学校学到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学校对于他们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质的培养就不够。虽然我们国家一直提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但是一些学校在考试升学的压力下,选择放弃一些与德育相关的课程,这必然对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品质的形成不利。
二、中学生行为习惯存在的问题
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的欠缺使得中学生容易在行为习惯上出现偏差和问题。目前在校学生中习惯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习惯问题
由于平时缺少父母的有效监督,一些学生对学习活动没有计划和安排,学习非常被动不积极。在学习过程中也不能很好地配合各科老师完成各种学习任务,有的学生为了糊任务甚至采取抄作业,请人代写等手段蒙混过关。
2、道德品质问题
由于受生活环境不利因素的影响,一些中学生的道德品质出现问题。如今很多学生的家庭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慢慢地学生之间讲究吃穿有互相攀比的不良风气出现。他们往往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置于脑后。有的学生父母对他们比较娇惯,他们不爱劳动,懒惰成性,在学校和家里极少参加各种劳动,怕吃苦爱享受。
3、生活习惯问题
部分学生的平时生活习惯很不好,比如缺少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不注意文明礼貌。一些学生在公共场合无所顾忌地大声喧哗、无视文明礼貌规范,随手乱扔垃圾,缺少起码的卫生习惯。一些人乘坐公交车不排队,乱占座位。平时在学校里见到老师不理睬,同学之间不谦让,经常为一些小事闹矛盾。
三、中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措施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人要是各种好习惯都养成了,我们的教育目的就达到了。”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对中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1、学校教育重点抓
首先,加强班主任工作及各科教师的配合。班主任在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同时各科教师要配合进行德育渗透。其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可以利用每周的升旗活动,强化学生的爱国意识,培养民族自豪感。
2、家庭教育要配合
首先要做好家庭和学校之间的沟通工作,学校要定期召开各年级家长会,及时向家长宣传学校的教育教学政策,教学活动安排。班主任老师要保持与学生家长的电话联系,及时向家长反馈孩子在学校里的生活学习情况。尽力帮助他们在家长的配合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道德品质,言传身教使孩子能够健康快乐成长。
3、社会教育要重视
多年以来,学校只强调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教育而忽视道德品质,行为规范的培养,学校教育和社会一度脱节。因此要改变这种境况首先全社会要开始注重对全体公民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要对社会上的正能量给予肯定和宣传,同时要加大对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其次,学校作为教育主体可以定期请各类先进事迹的代表人物走进校园,请他们用自身的真实事迹感染学生。
综上,大量事实证明,习惯决定一个人的成败,也影响事业的成败,所以最根本的教育就是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家长和学校要齐抓共管,力争让成长期的中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张继锋.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J].学周刊,2018(3).
[2]杨平,朱海.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2(6):18-20.